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7|回复: 2

[中华脊梁] 中国最神秘一所大学,只存在8年,却成永远的第一(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9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7-7-29 02:40 PM 编辑

中国最神秘一所大学,只存在8年,却成永远的第一(图)

文章来源: 物道
于 2017-07-29 05:19:28

a755.jpg

中国曾经有过这么一所大学:

在抗日战争中仓促搭起,被称为史上最穷,

校舍破旧得梁思成摔桌子发脾气;

它仅仅存在了8年,

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两院院士,

让牛津大学的学者不远万里前来拜访求教,

惊呼: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它就是西南联大。


总有人问:什么样的大学才算一所好大学?

在我看来,

它不在于是否有豪华的大楼,

而在于有没有最优秀的老师。


a756.jpg

▲ 1937年回国任教于西南联大(图为西南联大校门)

a757.jpg

▲ 西南联大操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炮火连天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

危急关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同时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可师生们刚到长沙不久,上海、南京沦陷的噩耗就接连传来,日寇步步向内陆进逼,长沙危在旦夕。

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为了保住文化血脉,大家决定兵分三路,举校西迁昆明。

一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就这样开始了。

a758.jpg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1938年春,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慰劳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

炮火声中,闻一多夹着几本书,拉着孩子直奔队伍。路上碰见臧克家一脸震惊地问:那么多名贵的珍本你都不要了?

闻一多说:大片国土都丢了,几本书算什么!

当时日本人宣称,如果留下来教书,就会有丰厚的报酬,生活舒适又体面。闻一多得知,狠狠地呸了一声,拂袖而去。

战火的另一边,陈寅恪正忙着为父亲办丧事,日本宪兵队送来劝降留任的请柬。陈寅恪知道,若当场拒绝,必遭迫害。但他不甘心白白受死,在学术上支持祖国,是我的责任!于是,他丧事还没有办完,就悄然离京,加入队伍前往西南。

a759.jpg

▲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


就这样,300多名师生,3600里长途跋涉,历时68天,一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在1938年4月成功抵达昆明。

危难当头,

我们要守护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未来,

更是一股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西南联大的传奇,

就是由这一副副看似孱弱的肉身下的坚强意志,

徐徐开启、筑垒铺就而成的。



到昆明后,由于经费不足,校舍条件很差。教室是土墙、涂上绿漆的铁皮屋顶,每逢下雨,屋顶就吵得没法上课。

有次,经济学家陈岱孙上课,中途大雨倾盆,他索性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四个字,学生们就静静地听了一节课的雨。

a760.jpg

▲ 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西南联大校舍。夫妇二人起先交的设计稿几次被校长无奈退回,因为实在没钱买材料,连铁皮都买不齐,最后只能用茅草搭屋顶。

学生宿舍则是茅草屋。土墙上开几个方洞,竖几根树棍,就是窗户;一间宿舍足足塞下40人,桌椅是没有的,只能把装肥皂的箱子当作书桌和衣柜。

a761.jpg

▲ 学生宿舍


食堂就更不说了,连凳子都没有,只能站着吃饭。伙食也不好,米饭里面常常掺了很多砂子,每天吃的都是盐水煮菜。

有个学生潘琰,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用便宜价买到锅巴。那锅巴一半以上是砂子、老鼠屎,连倒泔水的农民都不要,可潘琰硬是把锅巴买回去,用开水淘一遍,然后再用盐水泡着吃。

教授们也不复以前的优雅形象,破衣烂衫者比比可见。某天有个女生走夜路,忽然听到后面有奇怪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战战兢兢回头一看,竟然是化学教授曾昭抡:他穿着一双前面露着脚趾、后跟烂了提不起来的空前绝后鞋,只能用古怪的姿势拖沓着往前移动。

a762.jpg

▲ 西南联大学生以大地当餐桌。


可即使穷困到这个份上,师生们对学问的热情丝毫没打折扣。

1940年10月13日,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将华罗庚的住处炸毁了。他于是找了个牛棚住进去。

每天一早,他拖着瘸腿,步行十几里路去联大上课;晚上,又在牛棚里伏案研究数学。老牛常借柱子擦痒,搞得地动山摇,字都写不好,棚里更是蚊虱成群,咬得华罗庚满身包,疼痒难耐。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攻克了十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还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矩阵几何学。

a763.jpg

▲ 西南联大遭日寇飞机轰炸。


华罗庚的恩师杨武之教授,某天在田埂上骑单车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车子一头栽进水沟里,杨武之被摔得遍体鳞伤,却不肯休息。

刘文典教授更说:我宁愿被日本飞机炸死,也不能缺课。

a764.jpg

▲ 华罗庚一家。


在教授们的努力下,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课程表把好几堵墙壁都贴满了。学生们在课程表前挤来挤去,记下自己想听的课,很多别院的学生还特地走好几里路来听课。

像吴宓讲《红楼梦》,有些外系学生比本系的还早到,上课时,迟到的学生只能站后面。吴宓就放下手杖,带男生们到旁边教室搬椅子,等大家都坐下了,才开始讲课。

a765.jpg

▲ 学生们在上课。


老师们常常会布置课后阅读,可联大图书馆藏书不够,座位才200个,一旦去晚了,就要排上半天的队,更别提借书了。

有次经济学教授陈岱孙布置大家回去看《经济学概论》,这门课有100多名学生,书却只有5、6本,大家只好限定时间接力看书,如果实在来不及,就直接手抄。

每天晚上,简陋的宿舍里透出微弱的火光,学生们熬夜抄书,不亦乐乎,毫无怨言。

a766.jpg

▲ 西南联大图书馆。


林语堂曾说:

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一所大学之所以是好大学,

不在于是不是有最高大的教学楼、最先进的设备,

全在于有没有精神强大的教授和学生。

尽管物质生活艰困,朝不保夕,

他们依旧激情不减,弦歌不辍。

并非他们因大学而伟大,

而是大学因他们而伟大,

民族,也因他们而伟大。



西南联大名师云集,可贵的是,越是普通的课,越是由大师来教。

曾有校友回忆在联大读书期间的课表: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豪华。

联大的教授多数有留学欧美的经历,同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思维上,都兼具中西方的优点,崇尚独立思考,兼容并包。

a767.jpg

▲ 1946年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内前合影,二排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骏斋,余冠英,王力,沈从文。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老师们讲课,都以开创性见解为荣,以照本宣科为耻。

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上课第一天就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更有趣的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授也可以同时开课,像摆擂台一样,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吸引学生去听。

这样的教育,不但体现了公平,还促进了良性竞争,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a768.jpg

▲ 哲学家、黑格尔研究专家贺麟。

与此同时,教授和学生相处平等,在学术上谁也不怕谁。

某天,学生们正在教室里看书,忽然有7、8个人嚷着推门进来,一看,竟是华罗庚先生和几位学生。只见他们在黑板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一个人拿起粉笔就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写了满黑板公式,边写边喊:你们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站起来大叫:你错了,看我的!一把抢过粉笔,飞快地写起来。接着,华先生一瘸一瘸走过去说:诸位,不是这样的几个人越吵越带劲,大约吵了1个多小时,才听见华先生说:十二点了,先去吃点东西,我请客!

这样精彩的师生打擂台在联大随处可见。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论年资和地位,谁都可以直言指出对方的错误。被指出的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更加欣赏对方。

在这样开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们甚至敢于对权威口出狂言。

某日课间曾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年轻人问另外一个:爱因斯坦最近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对面答道:看了,你觉得怎么样?问者很不屑地摇摇头:毫无创新。

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狂妄自负的,可周围却没有人觉得刺耳。这两位年轻人,后来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他们就是杨振宁和黄昆。

a769.jpg

▲ 化学系在做实验。

知识的生命,

在于它的个性和自由,

像杨振宁所说: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

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



自由开放的学风,仰赖于一套开明的制度管理。

首先,唯才是举、莫问出身,是联大的用人标准。

1938年11月,联大作出了一个当时国内史无前例的决定:聘请乡下人沈从文当教授。那时西南联大的教师,不是喝过洋墨水的海归,就是从北大、清华等国内顶级学府毕业,哪里见过只有小学学历的?

但校长梅贻琦根本不看重这些,我看的是才华。

a770.jpg

▲ 1947年4月,清华大学三十六年校庆,梅贻琦(左三)、胡适(左二)、查良钊(左一)、与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合影。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这里,学生转系相当容易,入学后如果不喜欢原来报的专业,只要填一张表就可以可以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没有一门专业定终生的担忧。

平时,学生偶尔翘课也不会被老师追究,像汪曾祺就经常白天泡在茶馆看书,晚上一个人钻在中文系图书馆里看小说。

a771.jpg

▲ 吴晗在学校演讲。


教授们上课自由,学生们选课自由,学校没有条条框框,一切都靠自觉。也正是这种开放式教学,让联大师生有了较大的自主性,更是有了独创性的见解,这大概是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那么多杰出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汪曾祺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正是西南联大自由宽松的氛围造就了他: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a772.jpg

▲ 西南联大毕业证书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在西南联大即将解散,三校北返之际,校长梅贻琦高声宣讲:

联大没有强迫,只有诱导,没有盲从,只有信仰。

1946年,冯友兰教授撰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联合大学,

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

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回首往昔,当我们重新审视联大遗产,那已渐行渐远的斯人斯事,还残留多少彼时的精神与风貌?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可曾被再次地唱响回荡?

光阴如水,涛浪滚滚之中,我们唯有期待并努力,但愿西南联大的精神能穿越历史繁杂的迷雾,在当下大学已经遍中国的今天,开拓出超越时空的真实道路,让它通向对教育的坚持、学术独立的保护、自由思想的包容

大学已经遍天下,西南联大不能忘。

a773.jpg

▲ 抗战胜利,梅贻琦做最后演讲,宣布联大胜利结束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7-7-30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30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3:49 PM , Processed in 0.0448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