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0

[文化教育] 无条件顺从老师的家长绝对不合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3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条件顺从老师的家长绝对不合格 

 2017-07-21 陈方 大家


| 陈方




因为刚换了老师,孩子的暑假作业多了一倍,原来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做,新换的语文老师也给孩子布置了作业。一位家长忍无可忍在微信群里质疑了老师,没想到,竟然被几位老师痛骂一顿,甚至喊他退群,而其他家长则保持沉默。

这是发生在上海某小学三年级班级群里的事情。这则新闻刷屏的时候,忍不住转发了朋友圈,带着愤怒,甚至连自己的转发按语都燃烧着怒火,“如果老师有问题,连质疑的勇气都没有,活该你愿意当奴才。”新闻里,老师留作业的内容已经激怒了我,我不知道“每天抄写一篇《同步作文》中的作文”对于孩子的写作能有怎样的帮助。让我颇感不适的还有诸多网友的留言,“这样做,伤害更深的是孩子。”

新闻图:教师、家长群里的争议


哦,“为了孩子你一定不要和老师争执。”在家校沟通方面,这是很多家长的行为准则。别说小学,即便孩子上幼儿园,“不质疑老师”也是很多人的铁律。质疑老师,孩子真的会吃恶果吗?

孩子上幼儿园第二年,班里要开运动会,老师希望我们可以购置统一的运动服,这样班里的小运动员们显得有气势。班级群里,很多家长在热烈讨论应该买什么款式的运动服,我却硬生生来了一句,“运动会我会参加亲子互动,但衣服我不买。”

不是钱的问题,我只是不喜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整齐划一”。老师在群里没有回应,家长们继续讨论。那几天儿子在高高兴兴地准备着他的运动会,而我却在纠结自己的“意志”是不是绑架了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小朋友都穿着统一的运动服出场时,自己是不是太“另类”,我这样的做法会不会伤害到孩子?

直到运动会前一天,儿子告诉我,老师已经替他购买了一身运动服。那一刻我内心有感动,多少也有一些说不清的惭愧,当然购买运动服的钱还给了老师,还钱的时候向老师表达了感谢,同时也坚持了自己的各色,“不是不支持您的工作,我只是不喜欢形式主义。”


现在想一想,与自己在其他场域遭遇的且必须屈从的形式主义,幼儿园的运动会统一一下服装,又算是什么形式主义呢?



后来因为政策变动,幼儿园要涨学费,涨的幅度不算太大,但有违我们入园时的园方承诺。去找幼儿园“谈判”,却被朋友劝阻,“每个月不就涨200元,你真的在乎这200元?和老师闹不愉快,小心孩子被穿小鞋。”这是我特别反感的一种论调,为了孩子,你什么都要忍,甚至连基本是非都不应该去辩解。

反感这种论调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以为这个论调本身就自觉将老师“矮化”了:老师是独断的,不讲道理的,你一讲道理她就对付你家孩子。我不相信老师们都这么狭隘,最终还是坚持谈判,谈到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即便有过几次互怼,但孩子在幼儿园的四年里,我和老师的关系一直非常好。她们既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小班时有一段时间阿姨出门,无法为我接孩子,我还请求老师放学后把孩子带回自己家照看,直到爱人下班后去接。

“不打不相识”是一种江湖人际法则,经过交手才能相互了解,更好地结交和相处,当然这种相处中也饱含和好的妥协。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当然不能“打”,但适度的“怼”,是不是也是一种沟通了解的方式,“怼”的结果一定是怒目而视、分崩离析吗?我不相信。



在“上海某学校三年级班级群里老师和家长互怼”的新闻跟帖中,很多网友不仅拿出“为了孩子不要质疑老师”的论调,又把家校沟通的法则上升到情商的高度。“家长情商堪忧,本可以和老师私信的,在群里质疑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是挑战。”

年少时一直把情商和圆滑划等号,一直坚信简单的坦诚才是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情商呢?在社会上“混”得久了,也渐渐感知到,原来很多能力都可以归结于“情商”。高情商的人和在他人交往时,总可以“让别人高兴”,有人说这实际上是共情能力:当你说出某句话、做出某件事时,你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你能感觉到他人的情绪如何,如果你根本不在乎、弄不清他人的情绪,就很容易无意中惹别人生气。



不知道新闻里和老师互怼的那位家长是不是故意惹老师生气,可以肯定的是,“高情商”的家长一定是缩在风波背后的:那些力挺质疑老师的,他们会认为这位“出头”的家长为自己出了气,本来很多人都喜欢且善于“搭别人的便车”;反对这位家长的,他们也许更会在心中窃喜,看看,惹老师不高兴了吧?对我们这些顺从老师意见的家长和孩子,老师一定会格外照顾一些吧!显然,这就是质疑老师的家长被“围殴”,其他家长在群里默不作声的原因。

作为一名家长,到底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老师沟通?微信群里公开质疑,就是挑战老师的权威吗?即便老师有权威,这权威就不能被挑战吗?

作为旁观者,我毫不犹疑选择支持这位质疑老师的家长。但身边一位朋友现身说法后,我却有些迟疑了。朋友和我一样,一开始特别佩服这些家长公开质疑老师的勇气,时间长了他却发现,在微信群里直接质疑老师、怼老师的,都不是真想解决问题的家长。首先老师建的群都是通知群,有时候老师一天会在群里发好几个通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大多数人保持静默,这样便于大家获取有效信息。


接着,他举了自家孩子的例子,孩子在三年级时换了语文老师,这位老师是年级组长,他的教学有一个习惯,从一年级起班里的孩子每天要学习写一篇100字的日记,二年级时写300字,这个可以不写,只奖不罚。这种可以不写的作业,竟然也被家长告到校长和区教育局去了。


这项“可以不写”的作业消失了,等孩子三升四了,他们班没有几个会写日记的。当初那位质疑老师的家长反而成了“公敌”。你当时为什么要告老师?什么意思呢?我家孩子不想写,别人家孩子也不许写吗……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家校沟通”的一种现状。只要涉及到老师教学方法,你与老师沟通时,不仅要考虑老师本身的感受,还要考虑你和老师沟通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到其他家长,必须考虑其他家长的感受。否则,你就是一个失败的“斗士”。

那些“一切为了孩子好”无条件顺从老师意见的家长,绝对不是合格的家长。准确说,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到底什么样的“情商”才能让你和老师“安全”地沟通呢?也许是适时沉默,也许是“非暴力”不合作?

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我不知道自己的情商是否足以让自己和老师可以安全沟通。这真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情。


【作者简介】 

陈方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知名评论员,媒体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4 11:43 PM , Processed in 0.07210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