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山河小岁月的第四十二次推送。
张充和,张爱玲,是我喜爱的两位才女。虽然昨天发现,如今“才女”称号已经泛滥,仅仅朝阳区,就已经有一万多个才女了,数量直逼仁波切。
△左为张充和和傅汉思,右为张爱玲和赖雅
但她们两个人,是我心目中,真正有才华的女子。
有一天,忽然想,她们两个人,或许,有什么联系吗?
毕竟两个人都姓张。
于是,有了今天的故事。
1879年夏日,李鸿章给他昔年淮军阵营中的“二号人物”张树声的儿子张华奎写信,说刚刚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谓之“丁忧”)去职的著名清流张佩纶“丰才啬遇,深为惦念”,建议不如到北洋担任幕僚。
△张佩纶
张树声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就此和张佩纶交往紧密。张华奎当时在北京,被人称为“清流腿”,简而言之,就是封疆大吏和“清流”们之间的传声筒。
后来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这个职务原本属于李鸿章,但是此时李鸿章也去丁忧了。张树声常年做二把手,当然想要脱离李鸿章而“自立门户”。
于是,张华奎给张佩纶写信,说会帮助他调往天津,辅佐父亲张树声。张佩纶却早就从从李鸿藻的内幕消息中得知,慈禧太后的意思,是有意让李鸿章“夺情”(夺情,就是为了国家夺去亲情孝义,继续做官的意思)复出,张树声父子基本没戏。
△李鸿章
于是,他拒绝了张家父子的盛情邀约,并给李鸿章写信。
谁知道张树声仍旧上奏,请朝廷批准让张佩纶帮办北洋水师。张佩纶大怒,商议让好基友陈宝琛上奏,弹劾张树声“擅调天子近臣”。
这是大大的官场忌讳,因为“疆臣不得奏调京僚”。慈禧太后斥责了本来怀有善意的张树声,让张受到罚俸九个月的处分,颜面尽失。
张佩纶于是彻底投靠李鸿章,为此与张树声和张华奎翻脸。
张华奎这样的“富二代”当然不甘落后,在京中积极奔走,据说他草拟底稿,说动了肃亲王豪格的后代盛昱出头,弹劾张佩纶。
不过,谁也没想到,盛昱的弹劾导致了甲申易枢这样的大事件,把包括恭亲王在内的军机大臣全盘被换掉。
再后来,张佩纶在中法大战中大败,被他摆了一道的张树声曾经在战前给他写信指导战术,并送给他一册越南地图,又派舰队增援,这一切都无法挽回败局。
中法大战后,张佩纶被革职,张树声去世。
李鸿章赏识张佩纶的才华,把自己的独养女儿李菊耦嫁给他——还是续弦。百年过去,张佩纶的声名不复当年,然而我们还是会提起他,因为他有一个有名的孙女张爱玲。
△张爱玲
张华奎则在重庆做“川东道台”。多年后,他的孙女到重庆工作,遇到许多老人,他们向她谈起张华奎,说他在重庆做了许多好事,为重庆修了马路,又妥善处理了宗教案件,重庆百姓至今都在感念。
张华奎的孙女,乃是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民国闺秀”的张充和,她在今年6月17日刚刚去世,享寿102岁。
△张充和
张充和与张爱玲,乃是人们最近爱谈论的话题,两位都饱读诗书,极富才情,后来又都定居美国,长寿而终。总有人问起两人的关系,张充和在晚年曾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和张爱玲不是一族的亲戚。他们是来自皖南的张家,我们算是合肥的张家。《清史稿》上记的我曾祖父张树声的传记,好像提到过曾祖与她祖父张佩纶有过什么关系。我没见过张爱玲,日常生活里也和他们的张家没发生过关系。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合肥的李家和张家,是两个大姓人家。不过我们家,民国年后就搬到了上海,后来又搬到了苏州。”
△张寰和的照相簿。
不过,张充和与张爱玲的缘分,远不止于此。张充和的父亲张冀牖带着全家人迁居上海,住在麦根路买根里(今静安区康定东路一带)。1914年,张充和就出生在这里。巧合的是,张佩纶的儿子张志沂也迁居到这条马路。六年后,他的女儿张爱玲出生。
△张爱玲和弟弟
这时的张充和,则因为家里人口众多,母亲无法照顾而被叔祖母识修过继抱养,张充和四岁时,外面的客人问她是谁生的,她总是笑答“祖母”,对方便一定大笑。充和感到莫名其妙:“有什么好笑的?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吗,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她当时不晓得祖母之外,还有母亲这个人。后来祖母去世,这个说着一口合肥土话的小女孩来到苏州,面对接受新式教育、已经开始阅读托尔斯泰的姐姐们,她受的教育完全是旧式的。张充和后来回忆说,这是她“最艰难的时刻”。
△张充和
她忽然变得坚强起来,像她最著名的诗句里写的那样:“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在郑愁予的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里,她一掠头发,淡淡说:“从十六岁起,我就是一个人了,我什么事都经过,抗战啊,什么困难啊,什么日子我都能过,我不大在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
△张充和
值得一提的是,识修是李鸿章弟弟李蕴章的女儿。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兜兜转转,似乎总和李中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