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0|回复: 0

[哲史艺丛] 历史上最风雅的客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3 04: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最风雅的客厅 

 2017-02-22 世界遗产地理 世界遗产地理



 从古至今,上流社会社交场合都与身份、地位紧密联系,而这世界上最风雅的客厅,曾经是中世纪欧洲文化人最重要的社交场合之一,而这些社交场合的中心是一些颇具魅力的女性。 


| 上流社会的社交场 |

 

沙龙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讨论有关文学、爱情、艺术等话题的高雅社交场所,一般围绕着一个女主人展开,用谈话的方式交流看法和观点。

 

“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语单词”Salotto”,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后延伸为上流社会的社交中心。从15世纪开始,沙龙就是西欧上层社会社交和文化生活的重要中心。它的影响力遍及法国、意大利等西欧主要国家,一直绵延几个世纪。其中,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就是法国的沙龙。

 

从17世纪开始,沙龙席卷整个法国贵族生活,巴黎的名媛贵妇纷纷把自家的客厅冠以艺术之名,打造成一个个著名的社交场所。引得政界名流、小说戏剧家、诗人音乐家和哲学家济济一堂,高谈阔论。那时候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洛可可时代的每一位年轻贵妇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沙龙。”

 

沙龙由此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贵族们需要有文艺性的消遣,需要有文人的才华做点缀,而文人也需要有这样一种方式接触上流社会。因此,沙龙不仅是当时法国社会中最为显赫的名士、淑媛聚会谈天的场所,亦与当时最丰富优秀的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

 

1607年,著名的沙龙女主人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开创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文学沙龙,集中了当时法国的众多名流、学者,成为了当时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最闻名的沙龙。这也是法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沙龙,并迅速成为其他沙龙主持者竞相效仿的对象。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个人修养与优良品质使其沙龙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


▲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沙龙


18世纪,法国沙龙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了法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交方式。

 

沙龙的讨论内容也开始多元化,它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文字情怀的场所,还是社会时事的讨论阵地,有识之士等能够在此找到自由的空气。众多启蒙思想家们做为沙龙里的常客,各抒己见、针砭时弊。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在沙龙里开创了书信体评论模式,伏尔泰的喜剧和哲理小说也在沙龙里广为传诵。沙龙迅速成为了百科全书派的聚集地。

 

女性在沙龙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身份和地位也不再受到限制。不同于17世纪举办沙龙的女主人都是贵族,18世纪开始出现了平民出身的女主人,比如:乔芙兰夫人(MmeGeoffrin)。她总是能召集到最出色的文人雅士,启蒙哲人狄德罗与达朗贝都是她沙龙里的常客。


▲乔芙兰夫人


18世纪,法国最门庭若市的沙龙,要数蓬巴杜夫人(Madamede Pompadour) 创始的艺术沙龙。蓬巴杜夫人是法王路易十五的情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蓬巴杜夫人


| 太太的客厅 |

 

20世纪30年代,北平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女主人是林徽因。

 

与梁思成结婚后,林徽因搬到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由于夫妇二人所具有的独特人格与学识魅力,加上他们显赫的家世和国际色彩浓厚的教育背景,回北平伊始,很快围聚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

 

他们在星期六下午来到梁家聚会。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久而久之,林徽因的家庭沙龙在学界声名鹊起。


▲林徽因


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美国专家费正清夫妇,也是“太太的客厅”的常客。1932年,费正清和费慰梅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并定居北京。某次,他们骑自行车游北京时,在北总布胡同附近的小巷里偶遇了正在散步的林徽因夫妇,一见如故,并惊讶地发现他们的居所离得很近。费正清夫妇便成了沙龙的常客,并在沙龙里结识了金岳霖、沈从文等人。


▲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


| 大小姐家的大书房 |

 

上世纪20年代的史家胡同,有一个被称为“大小姐家的大书房”的沙龙,汇集了京华名流,它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10年。沙龙的女主人便是凌叔华。

 

凌叔华的故居位于24号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条胡同博物馆。


▲凌叔华的故居

 

大小姐凌叔华出身于旧式文人家庭,鲁迅曾用“高门巨族的精魂” 形容她。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同榜中进士。凌福彭好与文人墨客结交。当年,陈衡恪、辜鸿铭、齐白石在这里组织过画会,泰戈尔也曾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而在文艺界崭露头角的徐志摩也是凌府座上宾,不时带朋友前来。凌家因此逐渐成为了文人雅士聚会的沙龙。

 

 抗战期间,凌叔华夫妇辗转重庆、成都等地,最后于1947年定居伦敦,从此远离了那个记忆中熟悉的史家胡同。在英期间,他们与英国文化界的人士建立了极为深厚的友谊。史家胡同24号的博物馆的最终建立也得益于中英两国文化界的合作。


因为凌叔华“大小姐的大书房”属于家庭式沙龙,熟人间的茶会,范围相对较小,所以无论是在形成规模上,知名度或影响力上都无法与后期的林徽因沙龙相比。

 

2012年初,梁思成夫妇的故居被拆,一些文化界人士对“太太的客厅”表示很惋惜。相较“太太的客厅”的永远逝去,凌叔华“大小姐的大书房”则完好的保存至今,为后人多了一个去追思那个风华年代雅致时光的去处与机会。


新媒体编辑 / 杭明明(实习生)、新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12:26 PM , Processed in 0.0342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