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8|回复: 0

[男女之间] 是时候科普一下中国式相亲的历史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时候科普一下中国式相亲的历史了 

2017-02-02 凤凰网文化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却要被相亲”。


过年期间,适龄却单身的你是否被自己的叔叔伯伯、七大姑八大姨介绍去相亲呢?


近些年来,“相亲”这个词语逐渐开始在社交圈和朋友圈中热络起来。从早些年的《非诚勿扰》到最近的《中国式相亲》,社会大众对单身男女婚恋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记忆中,相亲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语,基本上与这个词紧密联系的都是嘴边一颗长毛痣的媒婆和复杂且形式化的套路。


但事实上,相亲并不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产物。古代的未婚男女也流行在情人节中寻求姻缘,他们举行的“相亲会”可不比现代的逊色。


文化君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中国式相亲及婚恋习俗的进化历史。


电影《非诚勿扰》剧照


西周相亲大会


在西周时期,政府会在仲春二月举办相亲大会。30岁未娶的帅哥和20岁没嫁的美女,都会被强制要求参加相亲会,场面相当热闹。如果彼此看中了,就嘻嘻一笑,互送芍药花定终身。


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芍药花在古时被用于在男女之间寄托情思


唐宋朝有三大“相亲节”


在唐代,相亲已经变得更为成熟,不但媒人被写入了法律,而且民间更是出现了三个固定的“相亲”日子,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三个日子分别是“三月三”、“元宵节”以及“同年大会”。


相亲节一:三月三


古代最传统的情人节,就要数“上巳节”了,也就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这一天,小伙子和藏在深闺的女子都纷纷外出踏青。女子常在河畔嬉戏、插柳赏花。杜甫就有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而男子也分坐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以曲水流觞的方式吸引意中人。如果双方对上眼了则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赠。


古人相亲,是不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呢~


相亲节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古人相亲的一个重要日子!


每至元宵节晚上,青年单身男女走上街头,借赏灯、逛花市的名义,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男女彼此也心照不宣,会用眼角余光偷看异性,心里七上八下,但又憧憬着那份“灯下邂逅”的心动缘分,自有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代文宗欧阳修用诗句完美的展现了元宵节相亲的乐趣。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两个节日中,单身男女一旦看上心仪的人,便会请朋友上前自报家门,如对方也有“眼缘”,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然后彼此留下姓名、地址。


待双方回家后各自禀告自己的父母,开始托媒人说媒,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热热闹闹”而且“严肃认真”地走一下过场,直到把这个“灯下缘分”送到婚姻洞房。


而这,正是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相亲节三:同年大会


除了“三月三”、元宵节这样属于普通老百姓的相亲节外,还有一个十分高端的相亲节,那就是“同年大会”,即“新科状元”相亲节。


唐朝时,每逢朝廷举办科举考试,全国秀才奔赴长安。发榜那天,参加应试的秀才都挤着去看榜,凡中了进士的,便凑钱一起到当时长安城景致最好的曲江池畔,举行“同年大会”。


唐代进士非常难考,报名应试数十万人,最后录取的进士却不过几百人,考上的就显得特别可贵。

 

古时“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在新科进士举行“同年大会”这天,城里权贵家的待嫁美女便倾城出动,拥向曲江寻找意中人。如果相中了,就告诉有权有钱的父母安排去提亲,而且大多是当即举行婚礼。

唐代科举考试图


宋代之后,自由恋爱开始大量出现


在宋代,经媒人说亲之后、新人成亲之前,有一个相亲的程序。


“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男以酒四杯,女则添备双杯,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如新人中意,则以金钗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钗’。若不如意,则送彩缎两匹,谓之‘压惊’,则姻事不谐矣。既已插钗,则伐柯人(媒人)通好,议定礼,往女家报定。”


这个相亲的过程,相当火辣,彼此相中了,则男方给女方插上金钗;也很有礼节,若相不中,则男方要送上彩缎两匹,表示歉意。


宋代之后,风气更为开放,除了相亲外,也可以相对自由的恋爱,出现了大量“男追女”或者“女追男”的事情!


例如,宋话本《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则记载了一个“女追男”的凄美故事——


东京有一个十八岁少女,叫作周胜仙,一日正好在茶坊遇见了令她怦然心跳的心上人范二郎,两人“四目相视,俱各有情”。


周胜仙自思量道:“若还我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错过,再来那里去讨?”于是主动向心上人透露:“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可谓胆大无忌。


抛绣球、比武招亲等真的存在


关于相亲,古人们还有“抛绣球”、“比武招亲”等方式。这些,相信大家在很多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中都有看到过。


“抛绣球”,起源于壮族传说,“比武招亲”大约最早出现在唐朝,但由于这两种取婚行为是一种相对极端的行为,偶然性强,难以把握,所以逐渐消失了,只能偶尔在电视上欣赏一下。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穆念慈比武招亲



民国年间,自由恋爱成为社会风尚


民国年间,受到西方思想与意识的影响,自由恋爱遂成为年轻男女们所追求的一项精神事业。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很多新女性也不愿被家庭束缚,勇于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比如蒋碧薇就与徐悲鸿私奔去了法国,萧红也冲破家庭牢笼来到了大上海。


对于这一时期的相亲,钱钟书在《围城》里的描写最为传神。


……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儿嫁到人家去,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回家说起,认为颇合资格:家世头衔都不错,并且现在没真做到女婿已住在挂名丈人家里,将来招赘入门,易如反掌。更妙是方家经这番战事,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以服服贴贴地养在张府上。结果张太太要鸿渐来家相他一下。

……张太太信佛,自说天天念十遍“白衣观世音咒”,求菩萨保佑中国军队打胜;又说这观音咒灵验得很,上海打仗最紧急时,张先生到外滩行里去办公,自己在家里念咒,果然张先生从没遭到流弹。鸿渐暗想,享受了最新的西洋科学设备,而竟抱这种信仰,坐在热水管烘暖的客堂里念佛,可见“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并非难事。


《围城》剧照

……吃的是西菜。“海军大将”信基督教,坐下以前,还向天花板眨白眼,感谢上帝赏饭。方鸿渐因为赢了钱,有说有笑。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他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一大堆《西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有原文小字白文《莎士比亚全集》【贵州某某出版社《白话战国策》】、《新旧约全书》【装点门面必备】、《家庭布置学》【教会女校习气】、翻版的《居里夫人传》【档次!】、《照相自修法》【绝种女文青】、《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一贯看不起林语堂,逮住机会就要羞辱一番】,以及电影小说十几种,里面不用说有《乱世佳人》。


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How to gain a Husband and keep him)。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对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明的笑容。”


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再看书面作者是个女人,不知出嫁没有,该写明“某某夫人”,这书便见得切身阅历之谈,想着笑容更廓大了。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


“有例为证”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张小姐弹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抢先第一个称“好”,求她再弹一曲。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我你他”小姐,咱们没有“举碗齐眉”的缘份,希望另有好运气的人来爱上您。想到这里,鸿渐顿足大笑,把天空月亮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试就露出本相。他那时候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德国货总比不上美国货呀。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欧战以后,德国落伍了。汽车、飞机、打字机、照相机,哪一件不是美国花样顶新!我不爱欧洲留学生。”


张太太道:“Nita,你看这姓方的怎么样?”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我们学校里教社交礼节的Miss Prym瞧见了准会骂他猪猡相piggy wiggy!”


当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小时是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那些不合教育原理的儿童读物的;他生得太早,还没福气捧读《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这一类好书。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在心上呢。……



 50年代:最看重家庭成分


进入了新中国,在五六十年代,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也常常由组织和单位介绍完成的。在那个时候,家庭成分是婚恋双方最为看重的东西。家里穷没关系,反正那个年代大家都不富裕,而如果成分不好,是“地主”、“资本家”,那就不但眼下抬不起头来,而且日后还可能会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


因此,当时有不知多少青年男女,因为“成分”这个紧箍咒,上演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情感故事。“资本家”的女儿为了政治上的庇护,一心要找个“工人”或是“贫农”,只要对方不嫌弃她的出身,那还有什么说的,两个字:结婚!而婚后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等等所造成的冲突,也就顾不上了。在那个年代,“两情相悦”这个词很少在青年人脑中出现,择偶,更多的是看家庭,看阶级成分。


50年代的结婚照

80年代:聊诗歌聊文学聊理想


在充满玫瑰色幻想的80年代,年轻男女的婚恋相亲也如同这个国家的改革进程一样,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据一些过来人回忆,他们那时候的相亲主要就是聊天。每次见面都是聊文学,聊诗歌,聊新书,毕竟80年代有太多理想可以聊。那个时候,经常会在一些朋友的家里开小的沙龙会,在这个小圈子里一起聊天,男女朋友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得解决了。


青年男女在公园里亲昵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相亲的风俗是古已有之,并延绵至今的。


与此同时,在相亲的时候,不同年代的人们最看重的品质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但不管在什么时候,相亲也只是一个途径,恋爱与婚姻幸福才是更需要我们关心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0 07:33 AM , Processed in 0.03289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