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公出生于1933年,是一个宁波绸缎服装铺的公子哥,家里世代从商,大家族,有自己的奶妈厨子。他从一出生,在吃的方面起点就高于平常百姓家。又是江浙沪,对于味道自然也就有一番不同于北方的理解。
外公的故事我知道的不多,都是我妈告诉我的。约摸是富少爷的美好生活遭遇鬼子进城,顶梁柱的爸爸被日本人害死了,财富瞬间消失。他颠沛流离各种学徒,很早就进了大国企做经理,文革却又因历史问题劳改体罚。最后还好,阴差阳错加运气,回归大国企,做到了一个不算低的位置。
我外公家的老宅,如今是宁波历史保护建筑
虽说不那么了解,他在我身上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烙印:对于味道的追求。
在他的记忆里,一道菜该是什么味儿,他是知道的。他代表了新中国建国前最后一批纨绔子弟,一批愿意花钱去请功夫扎实的厨子驻家做饭,专门研究好菜好味的人群。之后的文革加上公私合营,导致中国几乎所有能做出像样贵族菜的厨师不是逃亡,就是劳改或被害死,很多经典菜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没人再知道他们的本味该是什么。
但是我外公知道。当他尝到清炖狮子头的时候,当他吃到鳝糊的时候,他知道哪个味道是对的。他做不出来,但是他知道。那味道是烙印在他记忆里的。
美国三藩市福禄寿餐厅(The Mandarin)的创始人江孙芸(Cecilia Chiang ) 也是。
江孙芸
在文革时期,当中国大陆都不再有一个像样的餐厅时,大洋彼岸三藩市的中国城里,开了一家名叫福禄寿的餐厅(The Mandarin)。在那里,美国人不仅能津津有味的品尝口味道地的樟茶鸭,还能尝到诸如生炒乳鸽松这类当今粤菜馆都少见的菜肴。
福禄寿餐厅的锅巴菜
不仅如此,这家“福禄寿”內陈设桌椅一律是最高档的木材,一排排整齐的大圆桌和一幅幅古董级字画,完全不同于当时所有的中餐馆。就餐食客被要求至少是正装出席,必须接受并尊重中国上菜的规矩和礼仪。
福禄寿餐厅内,一群女士身着旗袍体验中餐(图中为江孙芸,她在为大家讲解中餐)
按理说这样的高调应该没什么市场,毕竟当时中国城里所有的中餐厅都以廉价的米粉和炒杂碎做头牌。但不知为何,外国人偏偏开始买账。先是不同报纸的食评家,再是政界娱乐界美食界的要人,比如基辛格,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他们慕名而来,不仅吃饭,还请老板江孙芸开烹饪课程,传授中餐制作的细节。江孙芸凭借自己熟练的英文,对中国美食规矩和口味搭配的了解和高雅气质,让美国人第一次知道:哦,原来真正的中国菜有那么多的讲究。
江孙芸和帕瓦罗蒂
但江孙芸到底是谁?她凭什么可以开这么一个餐厅?
1939年的那个冬天,还未冠夫姓江的孙芸(本名)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此命途多舛而又绚丽光彩。她住在北京一座有7个院落的旧王府里(现在是乔冠华故居),跟11个兄弟姐妹一起, 探究美食,接受教育。没事儿就悄悄观察自己身为留法建筑师的父亲单独进餐,8个小菜配香槟或雪莉,运气好还能尝两口。
江孙芸一家人合影,她是家中老七
“我父亲总是一个人吃饭,母亲会监督厨师给他准备8~10样小菜,让父亲就着香槟或雪莉酒吃。我们姐妹大老远就能闻到香味儿,扒在门口看。这时父亲就会唤我们进去,给我们尝尝。”江孙芸回忆。“所以在那时我就知道,原来跟中餐搭的不仅是中国白酒,还有法国的香槟,雪莉。”
“而且母亲口味要求很严格。所以我知道,只要是能上桌给我父亲吃的菜,厨师一定是花了大心思,味道也一定是这道菜该有的,正确的味道。”她说。
江孙芸的父母
但不幸的是,江孙芸的父亲在日本鬼子进城时并没有像其他有钱人一样逃去上海。鬼子进入北京城,他们被迫带着家当离开了家门。江孙芸和五姐被母亲联系好的人带去了上海,从那时开始,他们一家的命运便急转而下了。
被迫和家人分离的孙芸嫁给了商务参赞外交官江梁,随夫来到了日本,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原本日子也可以在日本安安稳稳的过,但一个电报,江孙芸的命运又改变了。
原来她在三藩市的六姐夫突然病逝。六姐心情寡欲,又联系不到在国内的家里人,所以想邀请在日本的江孙芸去陪她。江孙芸揣着只有3个月期限的旅游签证来到了三藩市。
江孙芸来到旧金山,从此开始了不同的人生篇章(图为上世纪60年代旧金山唐人街)
路上她认识了2个东京姑娘,相聊甚欢。东京姑娘说自己正愁没钱开餐馆,大方如江孙芸,便给两个姑娘垫付了开店租门面的1万美金。但姑娘们在最后一刻放弃了。房东拿到押金后死活不肯吐出来。江孙芸很着急,无颜回家,咬咬牙,毫无餐厅经验的她决定自己接手这个店铺开餐厅。1962年餐厅开业,取名福禄寿(The Mandarin)。“如果我不干成功,我就不回家。”这是江孙芸的原话。
在江孙芸的世界里,吃饭不是一个果腹的媒介。它是一个国家文化集大成之作, 也是一个规矩。一道菜该有什么味道是个规矩,上菜顺序是个规矩,侍者对于环境和食客的观察和服侍是个规矩,店内的装修饰物的档次也是规矩。
她的福禄寿有“三没有”:没有当时中餐厅普遍使用的红色金色,没有挂灯笼,雕龙头,也没有廉价的美式中国菜。她保留建筑的本色,使用大气上档次的传统木座椅和装饰元素,挂上张大千齐白石的原画。简而言之,她把中国贵族的餐食,从内涵到外表,原封不动的带来了三藩市。
江孙芸在福禄寿餐厅(60年代)
一开始她给餐厅开了个有200多道菜的菜单,但很快发现,不仅没人点,厨子也做不来。大多数三藩市的中餐厨师并不是专业厨师出身。他们是普通平民,或者广州来的劳工。做中餐更多的是一种他们对家乡菜的回忆,这些人是没有厨房基本功的。于是江孙芸开始精简菜单,只保留了包括樟茶鸭,锅巴汤,生炒乳鸽松,鱼翅,海参等等经典粤菜,官府鲁菜和上河帮川菜,并且开始亲自训练厨师。她的方法很简单:你做,我吃。我用记忆告诉你到什么程度,这个菜才是对的。
生炒乳鸽松
不仅口味对了, 文化也要到位。江孙芸请的侍者全部都能说流利的中文和英语,不歧视任何人种。江孙芸自己也每天也在店里,身着旗袍珍珠,画着整齐得体的妆容,给每桌客人讲解如何吃一条带头的鱼,不同的菜有什么不一样的意义。著名华裔作家黎锦扬当时就慕名前来,吃完跟江孙芸连连夸赞,说“我很久没吃过这么地道的家乡菜了。”后来他把《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著名食评家Herb Caen带了过来。Herb立刻在自己的专栏上发了几篇文章大力推荐,福禄寿随即火了起来。
客人们着正装在福禄寿感受中餐文化
1974年,快40年没回过家看过父母的江孙芸接到了一封电报,说自己父亲快不行了,请她回国。她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然而见到的确是做梦也没想过的情景。
“一下飞机就看见红卫兵,一手拿着毛主席语录,一手拿着皮鞭。”江孙芸回忆道。“我回去见我父亲,他躺在一个地上都是烂泥的小屋里,墙上都冒水,就用旧报纸糊一下。没有床,就一个竹排子,他躺在那里,喊我老七,说要告诉我过去这30多年都发生了什么。”
江孙芸一边听着,泪如雨下。浩劫开始后,他们被抄家。自己的父母在外面要了两年的饭,最后裹小脚的母亲不堪疲劳和饥饿,饿死了。三姐被自己的女儿检举揭发,说是迷恋旧事物,爱唱戏,被公开侮辱后自杀了。大哥是知识分子,因为说错了话关去劳改,最后也活生生的累死了。
当然,这十年发生的一切,我没法评价。但单就饮食这个角度来说,是个悲剧。很多中国最具有才华的,最伟大的厨师,就那么不见了。他们要么转行了,要么被劳改了,要么逃离了。没人再能做出一个像样的传统宴席。打那以后的厨师,起点大多很浮。他们都在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正确滋味应该是什么样的菜肴,也再没有了像过往厨师那样通过几十年学徒留下的扎实基本功。
签证期满,江孙芸回到美国,一边继续着福禄寿的运营,一边也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传承中国菜应有的味道。1970年到90年是福禄寿最亮眼的年代,张大千专门为江孙芸画了一幅《风荷图》,上面亲笔注明“戊子嘉平月,写似孙芸小姐清赏,大千张爰。”你如果有幸来到餐厅,很可能会遇到迈克尔杰克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歌唱家帕瓦罗蒂等在店里谈笑风生。
张大千为江孙芸所画《风荷图》
1991年,她卖掉了福禄寿,全心专注于新厨师的培养,也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2006年,由于接手人的运营不善,福禄寿餐厅正式关门。这个美国史上第一家,也将会是唯一一家,专注经营中国道地传统贵族餐食的餐厅,就这么结束了自己44年的辉煌。
95岁的江孙芸手拿福禄寿的菜单
不过江孙芸还在。2013年,美国厨师界奥斯卡James Beard Award给江孙芸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认可她在餐饮界做出的贡献。今年96岁的她身体还健朗,仍然在培养新厨师这个点上努力着。
2013年,江孙芸获James Beard Award终身成就奖后发表演讲
你可知道什么民间传奇?
下周见。
文:梅姗姗
图: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参考:
http://www.sfchronicle.com/restaurants/diningout/article/A-Return-to-Glamour-at-Shanghai-1930-Aura-of-2302608.php
http://www.sfchronicle.com/restaurants/article/COOK-S-NIGHT-OUT-CECILIA-CHIANG-2632519.php
http://www.pbs.org/food/features/qa-cecilia-chiang-mandarin-restaurant/
http://www.wsj.com/articles/SB10001424127887323735604578438750944870478
http://www.marinij.com/general-news/20070930/cecilia-chiang-chinas-julia-child
电影:Soul of A Banqu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