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柳红
2016年6月27日,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2016)逝世。他的生命传奇,一方面发生在那具想象无限的大脑中;另一方面则是在对人类与世界由预言继而推动的改变中。然而,有一点是他没有料到的,那就是他对中国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发生在大陆,也发生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特殊的人或有特殊需求的人,从他那里不仅接收信息,而且付诸行动。这里,受影响最大的是一批知识和政治精英;那边,则是一位名叫唐凤的少年,辍学,进入自由软件王国。单说这里,那是1980年代初,中国面向现代化刚刚起步。
▍未来学会邀请托夫勒访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没几天,一家带有民间自组织意味的中国未来研究会就成立了,那天是1979年1月16日。它是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光明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发起,由钱学森、于光远、童大林、茅以升、汪道涵、聂壁初、于若木、李宝恒、蒋顺学、江泽宽、马宾、秦麟征、刘振元、糜振玉一、徐孝纯等先后担任顾问的研究会。阵容不可谓不宏大,官方背景加“民间”运作,在体制的缝隙之间搭起了一座平台,既有资源优势又有组合优势。他们要做什么呢?其宗旨有三:第一,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第二,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第三,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研究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前景。一时间,未来学会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科学,领风气之先。
人们最早知道托夫勒这个名字是从1981年《读书》杂志第11、12期上连载的《第三次浪潮》摘译中。译者是董乐山先生。该书所描述的人类进程和方向,令国人眼界大开,震撼、兴奋。有人敏锐地发现了我们的机会——不必亦步亦趋,走西方现代化老路。于是,未来学会决定出面邀请托夫勒来华,亲自交流探讨。经过董乐山先生从中牵线搭桥,1983年1月2日,托夫勒夫妇抵达北京,[注1][注2]受到极高礼遇。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杜大公设宴招待,广播电视部部长吴冷西、社会科学院顾问宦乡出席。
京津地区八十余位未来研究学者和专家参加托夫勒的学术报告会。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于光远还专门主持了一个座谈会,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于若木、田夫,理事长杜大公、副理事长罗劲柏、查汝强,美国研究所所长李慎之、三联书店主编冯亦代等二十余位学者与托夫勒进行深入交流。托夫勒夫妇带来一台电视机,给大家播放《第三次浪潮》影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也与托夫勒夫妇作了交谈。他们去上海、苏州等地访问时,受到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接见。
1983年1月6日,几位年轻人金观涛(1947年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朱嘉明(1950年生,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唐若昕(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工作人员)等一同前往北京饭店与托夫勒见面;1月18日,金观涛、贾新民(1946-2002,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工作人员)和朱嘉明去向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马洪(1920-2007)作了汇报。此时马洪是一位关键人物,身兼数职——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983年3月,三联书店正式出版托夫勒的著作《第三次浪潮》,限国内发行。同年10月,《读书》杂志又介绍了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从1983年6月到年底,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也不断报道有关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信息,发了310篇稿件。其中5篇最为突出:《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大趋势”一书介绍》《美科学界人士谈第四次工业革命》《托夫勒谈“信息化社会”》,以及《日本经济新闻社为“新产业革命”大造舆论》和系列报道《日本“新产业革命”介绍》之《新的技术革命正在兴起》。该报关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系列报道在1983年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被授予“特别奖”。[注3]中国学界也注意到这一世界浪潮。在1983年6月编辑定稿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的第八章中国技术发展战略问题中就提道“目前国际上议论将要兴起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动向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利用好这一时机,抓紧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的经济,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注4]
很快,马洪就把对策研究小组组织起来了,从11月1日起,开始编辑《“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研究资料》。
1983年11月5日,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新的世界产业革命与我国的对策研究”动员大会,地点在计委礼堂,也就是红塔礼堂,参加人数有1600多人。国家科委主任方毅(1916-1997),国家科委委员、政策局局长吴明瑜(1931年生)发言,马洪作了题为《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的报告。之后,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组织了两次讨论会。
▍1983年11月“新的世界产业革命”与我国对策第一次讨论会
第一次讨论会于1983年11月24日在北京开幕。[注5]会议领导小组成员有马洪、张寿、朱镕基、吴明瑜,上主席台的还有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童大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宦乡、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马宾、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副总干事张磐、常务干事王慧炯等。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国务院各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各高等院校、各科研部门、各研究会、驻外使馆、新闻单位、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北京市等部门和单位,共计120多人,还有青年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会议集中讨论四个问题:
第一,对于新的世界工业革命的看法。
第二,标志着“新的世界工业革命”的一些新产业和新技术,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对这些国家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和今后发展趋势的分析。
第三,这种发展及其趋势,对世界、对我国将会发生什么影响,提出什么挑战。我们应当主动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措施,着重研究哪些技术可以不经过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而直接采用新成果。如果不利用这个机会,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第四,从哪几个重要方面提出对策,并对下阶段研究提出意见。
在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所长林自新报告“新的产业革命情况综述”,介绍丹尼耳·拜尔的《后工业化社会》中的主要观点;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王慧炯则介绍长波理论,等等。
11月24日下午,开始分组讨论,涉及问题十分开阔,由下例可见:
1.中国科协李宝恒:要意识到微电子技术的挑战。
2.国家海洋局杨金森:关于海洋开发问题。
3.中国科学院计划局顾问邓裕民:应选择知识密集的一两个城市作为开发信息产业的试点。
4.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局副局长林志群:建议把城镇化问题提到战略高度来研究,抓紧一些城市集群如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抓好乡村型集镇的规划。
5.教育部规划研究室助研王佩君:必须教育先行。
6.国家经委综合运输所所长雷汀:如果运输方式不改变,将阻碍现代化的控制设备的使用。
7.人民大学管理系统工程室教授李国纲:要抓信息管理,包括人工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
8.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冯康:采用遗传工程和新技术,对农业发展会有很大促进作用。
9.国家经委科技局局长高卢麟:要建立专利制度,要弄清家底。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李国友:介绍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诸如硅谷、硅岸、三角研究区、波士顿128号公路等新产业中心。大学是这类工业区的核心;创业公司等。
11.航天部五院总工程师杨嘉墀:空间技术到了实用阶段。运用这项技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如通信卫星可以用来取代地面微波站,进行大地测量及发展教育等。
12.电子部计算局顾问郭平欣:建议计算机工业从目前占国民生产总值0.05%提高到1%,制定政策,改组计算机工业,颁布信息振兴法案,实行技贸结合等。
13.农牧渔业部科技司王之琦:开发生物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振兴。
14.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王慧炯:介绍世界产业新发展和西方经济学派,比如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
15.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把海洋开发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16.邮电部科技局局长梁健:发展信息处理系统与发展电信传递系统同一发展,在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程控交换和光纤通信等技术,建立综合数字网和信息传递网。
17.城乡建设部科技局林志群:城镇化进程与住宅问题。
18.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郑绍廉: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学科之间界限逐步消失;科学与技术高度结合。
19.宦乡:建议中国以微电子、生物工程为主,发挥优势,例如稀土元素。
在11月28日朱镕基主持的闭幕会上,吴明瑜总结时讲道:
1956年周总理抓长期规划,……后来组织力量搞了几项“紧急措施。”……56年那一次主要是在科技工作领域研究这些问题。今天不一样了,今天是作为国家总体战略来考虑这一问题。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融合在一起来考虑。我们这次研究战略决策就是采取网络结构。纵横交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研究战略问题。
会上对不同对策研究小组进行了分工,还从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计委、经委、科委、社科院等单位抽调人建立起临时办事机构。随后,马洪组织出版《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研究资料》,编辑《对策研究》。
▍1984年: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第二次研讨会
1984年3月24日,第二次讨论会在北京京丰宾馆召开。国务院各部委、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有关省市领导、专家、学者共270多人参加。经过几个月分头工作,各个对策研究小组做报告说明,例如:国防科技大学慈云桂、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黄云德谈光纤通信技术;电子部副总工程师童志鹏谈加速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曹天钦谈生物技术;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所长师昌绪谈材料与材料科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蒋新松谈机械电子技术;国家经委技术改造局总工程师孙宗灏谈传统工业迎接新技术革命;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魏瑚谈上海对策,等等。
3月30日上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对策研究汇报会。出席汇报会的约70余人。马洪汇报了六点有关对策的说明:一是对策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的认识;二是新兴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关系;三是关于跳跃阶段和缩短差距;四是改革问题;五是怎样起步的问题;六是对策研究的后续行动。
历时一周的对策讨论会,印发了50期会议简报,可见其认真细致的工作。这种会风如今也是历史陈迹了。会后,研究小组又对各项报告草稿进行讨论修改,代国务院起草的《国务院关于印发<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研究的汇报提纲>的通知》,连同8个附件,4月28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
注意:两次讨论会的“主题词”有差别,第一次是“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第二次是“新的技术革命”,为何如此?据吴明瑜先生说,在当时,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就其意义和影响范围,远不止于技术革命,而是一场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原本叫“新技术革命”好还是叫“新产业革命”准确属于学术讨论范畴,但是,它受到了有些党内理论家的指责。理由是,称新产业革命是美化西方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观点。他们不能容忍新产业革命的说法。于是才有了第二次会议名称的改变。这个插曲提示了人们那个时代背景。
▲ 阿尔文·托夫勒
不可阻挡的是这项研究演化成一场对国民的启蒙教育,空前绝后,显现出一些突破和成果:
首先,它把科学技术进步提到了国家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战略高度,事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什么样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其次,改变领导意志,拍脑袋决策方式,实践民主化、科学化决策,以大规模、跨学科、跨部门、网状结构的研究为决策基础;第三,是关于科学技术进步、现代管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启蒙运动;第四,以世界先进水平为尺度,比如,提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还将加强,科学技术发展的背后是制度问题,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制度和技术创新。第五,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第六,最大限度地介绍发达国家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包括硅谷经验、中小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等等新兴技术和企业融资和运行形态。
回到开头,值得一提的是,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对两岸人物的影响一官一民,最后导引出两种样式。此地,历史一度中断,很多探索付诸东流;彼地,35岁的唐凤,在自由软件程序上不断进取,完成一次又一次开发和超越,正指向未来的方向。
注1:董乐山先生从中牵线、安排。
注2:未来学会:托夫勒应邀来访,载《未来与发展》1983年第01期
注3:张可喜:“我与日本科技报道”,人民网,2005年3月23日
注4:田江海:中国技术发展战略问题,载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注5:“新的世界产业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会议简报第一期,1983年11月24日
【作者简介】
柳红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独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