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3|回复: 0

[哲史艺丛] 考据派 | 李思达:秋瑾是怎么“刀斩鲁迅”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4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据派 | 李思达:秋瑾是怎么“刀斩鲁迅”的 

 2016-07-04 李思达 大家



文 | 李思达


蜂拥而至的中国留学生


1905年,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清国)留学生,原本一直乐见其成的日本政府终于崩溃了:原本只是想帮清政府培养一批汉魂洋学的人才,实现“清国保存”,最终中日提携,共同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列强。可万没想到,政策稍有放松,允许清国留学生自费来日后,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在短短三年之间(1902到1905)猛增16倍,从最初的600人暴增到10000多人(另一说为8000)!

让日本政府恼火的不仅仅是留学生严重超出日本国内学校的接待能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些新来自费生鱼龙混杂,素质上完全没法与1903年前精心正规选拔出来的公费留日学生相比,这些新来生造成了不少社会话题。而当时日本国内也有人趁机大量开办各类速成教育,将原本三年的课程压缩到一年甚至几个月之内,专门提供给这些自费生混文凭,其教学成果也可想而知。

由于速成班和自费生已经严重冲击了日本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败坏了日本教育整体声誉。因此,1905年11月2日,忍无可忍的日本政府正式颁布了《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只公私立学校之规程》,也就是简称《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规定,意图对混乱的留学生市场加以规范。此项规定一出,不仅在清国留学生中掀起轩然大波,在东京引起了一场波澜壮阔“‘取缔规则’斗争”,还间接催生了一个近代史著名谣言:秋瑾刀斩鲁迅公案。

“取缔斗争”与秋瑾刀斩鲁迅公案


按传统主流学术观点,“取缔规则”是日本和清政府相互勾结的产物,旨在破坏中国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而留日学生对“取缔规则”提出强烈抗议,以罢课、集体退学回国作为斗争手段,是表现出高度的民族自尊与爱国情操,因而是辛亥革命前一场颇有影响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尤其是在斗争高潮的12月8日,著名革命宣传家陈天华蹈海自杀,更加深了此次斗争的悲壮意义。


▲ 陈天华


但遗憾的是,如果人们仔细研读“取缔规则”具体条文就会发现,规则条文完全是日本政府加强留学教育管理的合理措施,和清政府关系不大,更谈不上什么勾结破坏。


部分中国留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抗议和斗争,反而恰恰是在印证了“取缔规则”很有必要——因为他们中间不少人由于日语未过关,把日文中“取缔”(日语管理、规范之意)按汉语语义理解为日本政府将要开除和禁绝中国留学生,因而得出了这是日本政府歧视中国留学生,勾结清政府要铲除反清革命的留学生团体的结论。而与之相反是不少日文较好——特别是大多数接受了正规教育的官费留学生,在了解了具体的“取缔规则”之后则主张理智看待,甚至比较认同日本政府的做法。


就连蹈海自尽的陈天华也在其《绝命辞》中反复强调:“慎毋误会其意,谓鄙人为取缔规则问题而死,而更有意外之举动”,而比起“取缔斗争”来,在《绝命辞》中他谈得更多的是留日学生的种种不足,诸如“误解自由”、“一哄而起”、“利用会党”、“利用外资”,以及“革命时机目前尚不成熟”的问题。

不过,这些理智的呼声在激荡的斗争之中只是然并卵,以秋瑾为代表的激进派坚决要求全体在日留学生集体回国以示抗议。12月9日,东京留学生给陈天华举办追悼会,秋瑾在会上慷慨激昂,做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举动,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的郭世佑教授的引用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的说法,是:

翌日(12月9日),留学生们公推秋瑾为召集人,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会上,她宣布判处反对集体回国的周树人(鲁迅)和许寿裳等人“死刑”,还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大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这就所谓秋瑾刀斩鲁迅公案。


▲ 鲁迅在东京


按郭教授的说法,这是“首次披露了秋瑾与鲁迅留日时在一些问题上的冲突等易为国内学界忌讳的细节”,“在如何对待日本政府压制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问题上,自费留学的秋瑾与官派留学的鲁迅、许寿裳等人之间出现过激烈的冲突,这对深入研究鲁迅的生平事迹与早期思想,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料线索,弥足珍视。”然而很可惜,关于秋瑾和鲁迅纠葛,这位政法大学历史所所长郭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样是对的,甚至就连这个故事,也不是首次披露,早在《鲁迅留学日本史》(程麻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p.149)就提到过此事。


死刑与刀斩:戏剧性的故事往往是神话


在东京留学生中一向以慷慨激昂而著称的秋瑾,不仅在“取缔斗争”最激进,也是主张全体留学生回国最坚决的一位;而自小就见惯“人世间的真面目”的鲁迅性格更偏沉稳理智,认为没有全体回国的必要。由于两人各自的性格和立场,在这场斗争中立场截然相反,这是没错的,但是秋瑾判处鲁迅死刑,还拔出日本刀要斩杀之,这种听上去就很戏剧性的场面,自然也和大多数“历史发明家”所找到的“真相”一样,只是又一次脑洞大开的创作而已。

首先,秋瑾在这次会上的发言情况,资料其实众多,只要查阅一些相关史料即可获得,并没有什么忌讳。根据秋瑾的学生徐双韵回忆:“秋瑾发言……随手从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徐双韵《记秋瑾》,出自周芾棠等辑《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从未针对具体任何人,而且也没说要刀砍不回国的。


▲ 秋瑾


其次,从时间上看,周树人在不在现场都很成问题。按仙台医专的课业安排,鲁迅所在的医学科是四年制,每学年三学期,第一学期为9月11日到12月24日;第二学期为1月8日到3月31日;第三学期为4月8日到7月10日(《鲁迅留学日本史》(程麻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p.106)。按正常学期时间推算,鲁迅当时还在仙台。而仙台到东京当时火车需要一夜时间方才能到达,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很难想象12月8日陈天华蹈海之后,远在仙台的鲁迅立即就得知其死讯,然后千里迢迢连夜从仙台赶到东京,在第二天的9日出席追悼会领受秋瑾这一刀。


况且,根据日本资料显示,当“取缔规则”斗争最激烈的12月,周树人在仙台还病了两天没能上课,交好的日本同学还曾去探望,见到其似乎没有病得很重才放心离去(《鲁迅在仙台的记录》,平凡社,1978年版,p.216)。似乎也能作为旁证,证明当时鲁迅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东京。

而“判处死刑”的说法则和秋瑾、鲁迅都没有关系,被判死刑的实际上是汪精卫和胡汉民。在“取缔规则”斗争进入高潮时期,由于孙中山担心革命派的留日学生回国之后被清政府一网打尽,指示两人在东京组织了“留日维持留学界同志会”,规劝留学生不要跟风回国、尽快恢复学业。此举触怒了激进派,由一名叫胡瑛的留学生出面,成立了对立“联合会”,由“联合会”判处了汪精卫、胡汉民等革命党人死刑——当然他们也没有胆子真做。(参见吴玉章的回忆录《辛亥革命》)

基本上,这桩秋瑾判处鲁迅死刑,拔出日本刀要斩杀的故事,只是“历史发明家”将几件互不相干的事情移花接木,然后掐头去尾编造出“事件真相”,成为向鲁迅泼去的又一泼脏水,唯一比较有趣的是花样翻新,越出越奇而已。

谣言的源流——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周作人


虽然同是浙江绍兴的同乡,但秋瑾和鲁迅两人交集恐怕并不太多,1904年7月秋瑾来日后不久,在9月鲁迅就离开东京北上仙台,两人同在东京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另一方面,两人来日和留日道路也完全不同,秋瑾是自费留日学生,在日本上的是专门为招收中国留日女学生的青山女子实践学校。根据资料显示,1905年这所学校开设有中国女子留学速成师范科(一年)和速成工艺科 (半年),秋瑾在这里的速成师范科就读到年底,因为“取缔规则”而离校回国。


▲ 鲁迅与绍兴籍留日学生合影,1904年摄于日本东京。


鲁迅是1902年以南京矿路学院第三名的毕业成绩考取两江总督的批给的南洋官费的公派留学生,先到东京弘文学院上了整整三年的预备校,打下了扎实的外语和其他学科基础之后,获得了仙台医专免入学考试、免学费和入校费的优惠条件入学,凭借官费的支撑,在日本度过了整整7年青春。单就两人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来看,鲁迅多少像一个认真读书的学霸,而秋瑾则是在校园之外更为活跃的风云人物,两人性格和做派完全不同,况且一在东京,一在仙台,而传到后世却被奇怪“刀斩、死刑”事件牵扯在了一起,多少令人有点讶异。而且“刀斩、死刑”事件细节充分详尽,如果不是严格辨析很难辨别其真假,加上流传远早于郭教授想象,所以此事最开始的源头极有可能来自秋或鲁的亲友。

而此人就正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从这些所有有关刀斩、死刑故事来看,其最开始的源流都来自周作人的《知堂回忆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有限公司,1970年,p.145):

“这以前她(注:秋瑾)在东京,在留学生中间有很大的威信。日本政府发表取缔规则,这里当然也有中国公使馆的阴谋在内,留学生大起反对,主张全体归国,这个运动是由秋瑾为首主持的。但老学生多不赞成,以为‘管束’(注:即日文取缔)的意思虽不很好,但并不限定只用于流氓私娼等,从这文字上去反对是不成的,也别无全体归国之必要。这些人里边有鲁迅和许寿裳诸人在内,结果被大会认为反动,给判处死刑,大会主席就是秋瑾。据鲁迅说她还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嚇。”

1906年周作人抵达日本之时,取缔斗争已经结束或趋于尾声(1906年1月13日左右学生开始复课),秋瑾也已经回国。对于秋瑾在“取缔斗争”的英姿,他自然无从得见,只能从鲁迅或许寿裳的转述中得知。的确,鲁迅和许寿裳是支持留日派,但仔细推敲这段话就会发现各种问题,秋瑾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则是听鲁迅转述,但大会到底是什么大会,是“维持会”还是“联合会”,到底判处多少人死刑?主张留日人甚多,为什么这个“大会”会特别针对鲁迅和许寿裳?种种细节问题都在他笔下则语焉不详。


事实上,当时回国运动是以中国留学生会馆为活动场所,领导运动核心是由主张回国的留学生选举出来的会馆干事,由会馆干事组织召开会议统一采取行动,除了秋瑾之外,重要负责人还有易本羲,而诸多研究“取缔规则”斗争的资料都显示,并没有这种以秋瑾为主席的大会。

和哥哥不同,周作人是一个对重大事件极为冷淡,尤其是对不关己之事完全毫不在意之人。很可能,他压根就没有搞清楚到底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按照自己对这种政治大事一贯的冷漠,随手捣糨糊般将自己道听途说的内容拼凑在一起。对他来说,这种斗争只是毫不相干的齐东野语,他压根既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去搞清楚这些事情的是非曲直,最多只是在回忆中轻描淡写地记上一笔而已。但正是由于他这种记载,使得鲁迅被秋瑾刀斩判处死刑的说法有了最初出处。而永田圭介《秋瑾——竞雄女侠传》中这个说法,只是跟着周作人的浆糊再度发挥想象的创作而已。


▲ 周作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人在撰写历史名人传记之时,特别喜好一些诡异、具有戏剧性场面的故事。唐弢在《仙台之旅——日本纪行》中曾写道,当年他去日本仙台访问,当时日本鲁迅研究者已经因为鲁迅和秋瑾都曾有日本短刀,而推测是鲁迅将自己的短刀送给(借给)了秋瑾:

不料离开仙台的前夕……菅野俊作教授也来考试我(注:唐弢)……:“先生知道鲁迅收藏的短刀吗?虽然周作人否认鲁迅有短刀,但至少有三个人见到过。周建人、许广平、孙伏园……这柄刀是日本一个老武士送给他的……这个老武士就是居停主人佐藤喜东治。”

“很可能。”我点头表示同意。“我(注:菅野俊作)还有一个想法:秋瑾经常带在身边的那柄刀,是鲁迅借给她的周建人文章里描写的刀,和秋瑾身边那一柄形式完全一样,这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我微笑没有回答。

……我从仙台回到京都以后,竹内突教授亲口告诉我,他也以为秋瑾的短刀可能是鲁迅借给她的,因为两者很相似。经过大阪关西大学的时候,又有人对我说,增田涉教授生前已曾将这个问题向周建人提出过……


由此可见日人相关研究,一直是走的是“大河剧”路线。不过,这种诡异的研究风格的产物传回国内,反而成为了让拾人牙慧者兴奋的新发现,那就真是让人意想不到了。


【作者简介】

思达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目前就职于媒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6 09:55 AM , Processed in 0.0710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