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最近接受访问谈道,如果他流落荒岛,可以带十本书,那会是哪十本?他提出最近在读的五本,和人生必读的五本,包括《人类简史》《魔鬼数学》《大亨小传》《培养小孩责任感》等。面向相当广。
无独有偶,前一段时间师大举行的“经典七十”活动中,也提出“人文经典”十本书,邀请高中生来阅读,并举行会考。由于那十本的面向相当广,内容太过“深刻”,作者包括了托马斯·莫尔、尼采、弗洛伊德、扎伊尔德、马克思·韦伯、西蒙·波伏娃、福柯等,让不少大学教授都瞠目结舌,于是各种批评纷至沓来。好像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为难高中生。但此事也引起了好作用:人们开始探讨经典阅读的意义,经典的时代性与局限性,台湾需要什么经典……
上周被邀请去师大参加经典阅读讲座,一时间调皮,忍不住说:“经典,像供桌上的橘子,又大又漂亮,可是没什么人真正拿起来吃。不过,你一定要相信阿嬷的话,这种拜拜过的橘子,有吃有保庇。经典还是值得看的。”
反省自己阅读的过程,那些大人物建议阅读的什么“经典一百”之类的,不一定有用,反而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从一本书引导到另一本书的可能性最大。我比较迟钝,前不久才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蓦然觉得当年马尔克斯说他受到福克纳的影响,一定是这一本书。因为书中所描写的荒凉小镇,孤寂人影,寂寞而坚持的女人,那调子与《百年孤独》简直太像了。
后来又读到马奎斯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写他大学未毕业的时候,陪妈妈回母亲老家卖掉老房子,当年因为联合水果公司而繁华无比的小镇,如今人去楼空,街道荒凉空无,只有老亲戚相伴。他用极为细致的笔法,写那一段缓慢的航程,而沿路陪伴他旅途的书,就是一本福克纳的《八月之光》。
BINGO!那时我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也完成了阅读的追索。这种走迷宫找阅读线索的乐趣,实在无法为外人道。是不是经典又何妨?
《纽约时报》倒是常常做名人床头书,找一些电影导演、摇滚乐手、通俗小说家等,询问他们现在的床头有什么书。那些书,通常都很“接地气”,不会有太多经典。但常见的书倒是有的,例如《简·爱》《大亨小传》。可是,正如我不免疑心开经典书单的“大师”有没有真的读完经典一样,我对床头书的真实也打折扣。因为,我就不相信中间没有什么《五十度灰》或漫画之类的。
床头可不可以放几本经典,以助眠呢?其实也无不可。我有一阵子放着《卡拉马佐夫兄弟》,每一次都被它的名字给搞得头都昏了,昏昏沉沉当下,宁可入睡。就治疗失眠的药效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莎士比亚强,康德和黑格尔不相上下,《百年孤独》如果服药不慎,反而会失眠。
不过若想得到好眠,也就是好的睡眠质量,我会建议《追忆似水年华》,它让你已经睡了好几个晚上了,盖尔芒特夫人的眉毛还在细细地描,她为巴黎晚宴所穿的服装还没拿出来呢。或者《红楼梦》也不错,林妹妹的叹息还没结束,花都还没扫完,你已经做过了好几个春梦。那种书,文笔如此细致,画面如此优美,仿佛精心刻画的工笔画,美到让人不忍心一下子看完。于是分了好几夜慢慢享受。这样的书,只宜慢读,夜夜相伴都无妨。只是,建议不要买精装本,最好是软皮圣经纸,以免太硬,睡着以后容易磕到头。
▲ 《追忆似水年华》的手稿
比尔·盖茨、亚伦、康明思等明星都开了“流落荒岛十本书”,那是一种很正能量的书单。不过我倒是想,如果有人可以开出“最佳十本床头书”,那倒是很妙的事。
因为床头书和正经八百的经典有一个绝对不一样的地方:它的目的不同。它不是通往思想,而是梦境。
【注】本文原标题为《开往梦境的“十本床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