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中国气候移民故事:35万人迁徙寻生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0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气候移民故事:35万人迁徙寻生机

文章来源: 澎湃新闻
于 2014-08-30 14:22:24

a336.jpg 偏房的屋顶被七手八脚掀落的时候,马国清一家新的生活就要仓促开始了。他只是拿到一个有地址有门牌的新房钥匙,而对新家是什么样一无所知。那天是2013年12月清冷的一天,政府雇来的搬迁车队停在村口,此时距离人们得到确切搬家通知不过两天,大多数人都只能像他那样象征性的收拾几样家具:床、柜子,几件衣物和一袋土豆。就这样,浩浩荡荡的搬家队伍从宁夏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出发,留下处处是残缺旧屋的村庄。


西吉地处干涸的黄土高原,是我国连片扶贫区之一,生活着回、汉等民族。它所在地区有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西海固。从2013年年底开始,媒体来到该地记录这场人类大迁徙。从资源贫乏、干涸贫瘠的黄土高原到黄河岸边,35万气候“难民”难离故土,却又不得不寻求生机。这里,是全球气候变化在中国极端的表现之一,亦是备受国际瞩目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经验。

马国清今年31岁,他和父母妻儿生活在宁夏西吉一个叫芦子窝的村里。他还有3个儿子,分别只有7岁、5岁和不到周岁。

马家的搬迁,源于宁夏一项涉及35万人的移民计划。这份叫做宁夏“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的规划中写道:迁出地处于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地带,生态脆弱,干旱少雨,土地瘠薄,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自治区决定在5年内移民35万人。

宁夏北部石嘴山市平罗县庙庙湖村,在距离黄河岸仅数公里的毛乌素沙地边缘,成百上千齐整的房屋和院子从一片荒芜的黄沙中被建造起来。

除了“生态移民”一说,学术界又有人将这些移民看作“气候移民”。

“中国西北干旱环境早在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就开始形成,并不是短期内造成的。”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干旱程度就加剧了。”

不过,如今的全球气候变化似乎使事情向更糟的方向发展。

根据宁夏气象局研究,近50年那里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2℃,干旱及其它极端气候事件也比过去来得更加频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认为,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在过去130年间升高了0.85℃,而宁夏的变化显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气温上升有可能会使未来降水增加,但宁夏所处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脆弱,这使得气候专家林而达认为升温同时会导致蒸发增加,可能抵消甚至超过降水量增加的作用,无助于解决干旱缺水的程度,也就使得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面临着维持生计的困扰。

一项由中英瑞三国于2010年联合开展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研究显示,宁夏中南部为雨养农业,随着气候变化,粮食亩产呈现递减趋势,不足黄灌区的1/10,除此外,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呈不断上升趋势。

如果把西海固这样的生态脆弱区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提到的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扶贫村放在同一张地图上,会发现它们在地理上有惊人的重合。环境保护部2005年统计显示,中国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而这部分地区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一个现实的矛盾是,生态脆弱区的人口严重超载。

曾任宁夏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马忠玉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国家土地管理局,还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估算,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只有130万人左右,但是现在当地人口已经230万人了。超载会导致更加贫困,环境更加退化。所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宁夏一定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是明确支持移民主张的专家之一。他说,宁夏的中南部是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通过移民来缓解当前的环境压力,也能尽快让老百姓摆脱那些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土地,走出贫困。

实际上,许多西海固人从1980年代开始就自发向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银川平原一带迁徙。在1983年,宁夏政府开始号召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向北部迁徙,并在黄河灌溉区进行拓荒,开始新的生活。另据新华社2013年报道,30年来,宁夏共移民70余万人,迁出的人口和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均有所提高。

从2001年开始,宁夏政府提出“生态移民”概念,和前一阶段的移民不同,这一阶段强调生态修复的功能,强调移民不仅仅是为了扶贫,也为了重建迁出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对此汪一鸣评价说,移民,就是让自然资源的承载量逐渐回归到一个合理的水平,迁移不代表退缩,人与自然之间,需要这样的妥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5 05:53 PM , Processed in 0.0270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