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不停的猜测失联航班 假设情景越多,我们所知道的就越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3 04: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4-3-23 05:15 AM 编辑

不停的猜测失联航班  假设情景越多,我们所知道的就越少


纽约时报:失联航班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无知
马航客机失踪半个月 CNN借机大发其财?


纽约时报:失联航班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无知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于 2014-03-22 20:18:45


q772.jpg 加州圣芭芭拉——我们中的多数人无疑已听过所有这些数字:人类如今在两天内产生的数据和截至2003年的整个人类历史产生的数据总和相当——并且数据量每两年就会翻一番。你读这篇文章的时间里,人类生产的数据就相当于如今存在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里的所有数据。另外——没错,你的收件箱和Facebook页面会反映出这一点——到2011年底你所有拍过的照片,其中的10%都是你在2011年拍的。然而,当我们想到这样一架波音(Boeing)777客机到现在消失已近两周,一种痛苦的方式提醒着我们,即便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有多少是我们无法知道的——甚至可能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指出,我们出于本能会过高地估计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低估了偶然性的作用。自认为我们知道不少东西,这本身就是愚蠢的。有一个“极其令人厌恶的字眼”,他写道,“应该在我们讨论重要事项时,从词汇表中删除”,那就是“知道”。

在看着一个接一个的专家就失踪客机的命运,在经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种猜测时,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尽管我们迄今为止所看到就是,我们的种种猜测是多么短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我也回忆起,不论何时我听任何权威专家讲话时,最能传达权威和信誉的字句就是“我不知道”。不论我们在哪个领域有所长,多数人都意识到,掌握的数据越多,我们所知道的就常常越少。天地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总量,并不是说减去你所不知的事物,就是你所知的事物。

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第一任主席加德纳·G·哈伯德(Gardiner G. Hubbard)在1888年曾说,当他的杂志开始记录既知宇宙的一切事物时,“我们知道的越多,就发现我们更加无知。”看起来常常是这样的:每当我们想要自鸣得意的时候,大自然——或者至少是超出我们认知的一些事物——就会不请自来。每当我们开始认为,我们能够掌握和理解许多事物时,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就会出现,以悲剧的方式提醒我们,我们的认知多么有限。

在这样一个年代,数据收集之规模前所未有,而我们仍然眼看着整个地球或多或少地处在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但也同时酸楚地意识到,不论我们掌握了什么,可能还是会有一种超出认知的悲哀。这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也感到恐惧。

我们设想,那些有亲友在那架飞机上的人,一定在努力填补自己认知的空白,以及他们的儿子或妻子留下的空白,他们可能又会如何惧怕确定的答案,即便有时那正是他们渴望得到的。我们设想,当那架飞机突然改变航线时,机上的人们并不知情,但是他们的身体能够感觉到脉搏在加快。我们会把故事转介到我们自己身上,设想我们所不知的那些事物是如何困扰并左右着我们,我们所知的那些事物是很少能做到这一点的。

即便我们的确掌握了有关这架班机命运的更多情况,也不太可能为我们所有的问题找到答案,可能永远不会。我们有多么无知,我们又是在多长时间里对这种无知而不知,这样的记忆应该能让我们清醒起来,同时准备迎接下一次突然到来的无法解释的灾难。

对于我们如今能掌握这样多的信息,过着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安全、长寿、健康以及更联通的生活,我们都心存感激。然而每过一天,马航370航班都像一块可怕的空白,在我们的脑中盘旋,离开我们的视线越久,就越清晰可见。

作者皮柯·耶尔(Pico Iyer)是一位作家,最近出版了《我头脑中的男人》(The Man Within My Head)一书,他也是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获得校长奖学金的出色学者。  翻译:曹莉


马航客机失踪半个月 CNN借机大发其财?(图)

文章来源: 凤凰网博客
于 2014-03-22 20:24:22
作者:薛涌

q773.jpg 马航370失踪已经有十几天,至今搜索仍无结果。这一悲剧,很难想象能有什么好的终局,可谓是所有人之失。但是,CNN竟从中大获其利。

从马航失踪那天起,CNN几乎每天黄金时间的新闻都以马航的迷局开始。这段时间,世界上并非没有大事。特别是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危机,恐怕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最为深刻的变动之一,也许标志着新冷战的开始。然而,CNN用马航事件把西方与俄罗斯摩拳擦掌的对峙挤下头条新闻。至于纽约居民楼突然爆炸、多人死伤的新闻,则更是转瞬即逝。

何以至此?答案很简单:收视率。在马航出事的第一周,CNN的收视率就上涨了将近100%。特别是在13、14日这两天,晚八点黄金时间由AndersonCooper主持的节目的收视率,在25-54岁年龄段的观众中击败了宿敌Fox新闻Bill O’Reilly的评论节目,据说这还是第一次。在周末这个年龄组中的收视率,也击败了Fox新闻。25-54岁年龄组是消费者的主体,即广告商最在乎的群体,自然直接关乎电视台的收入。

CNN从突发事件中获益,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湾战争,CNN就一马当先,使世界第一次领略到大规模战争的“现场直播”。这已经成为CNN的品牌。这次的马航事件,谜团重重,给人以大量的想象空间,不停地被媒体热炒。业内人士评论,这样的事情,对媒体来说,最多一年能赶上一次。

然而,马航事件毕竟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不同。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美国在越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动员了全国乃至北约的力量,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马航事件当然是个非常大的悲剧,但那毕竟是个偶然事件,和海湾战争没法相提并论,更远不如克里米亚危机事关重大。然而,看看18日CNN的新闻标题:“搜索范围已经相当于美国的国土面积!”接下来才是“普京称克里米亚已经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是CNN把这件事越炒越大。

这自然让美国的新闻界议论纷纷。炒作还在其次。问题是,CNN用头条新闻报道了10多天,绝大部分内容是在那里猜想、缺乏“干货”。从被偷的护照,到驾驶员参与劫机,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仿佛是演义小说。CNN的主持人,则坐在波音飞机的模拟驾驶舱里,绘声绘色地演绎各种飞行中的假设情景。当然,CNN主持人脚踩着东南亚地区的地图反复展示几条假设的飞行路线,恐怕对地理一塌煳涂的美国人是一堂很好的补习课。大部分时间,恐怕还是各种专家的分析。这些专家当然都训练有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把什么事情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每个专家都是一套理论,一种猜想,然后利用模拟驾驶舱、互动地图等等演绎一遍,好一部《罗生门》。很少用被证实了的事实作为依据。十几天下来,观众仍然乐此不疲。但是,这里究竟有多少新闻含量?谁也说不出来。

显然,靠紧急事件创品牌的CNN,早已在这方面发展出了一套“经营模式”。不过,这种模式从海外战争发展到马航事件,似乎是从“现场直播”演化到“没有现场的直播”,现实越来越被虚拟化了。难道这就是网络世界的现实?当然,这样的报道,并非全无意义。毕竟媒体的近距离审视,逼着马来西亚政府公布越来越多的细节。更不用说,马航的去向,至今还是个谜,也不排除最终有非常离奇的结果。不过,新闻毕竟要基于事实,其使命是帮助我们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新闻不该是“阴谋论”的无限演绎。新闻更不应该是娱乐。

对此,不少新闻从业员已经开始反省。一位CNN的前记者Judy Muller,如今在南加州大学任教。她感觉到自己就是问题的一部分:电视上的那些侃爷不停地说,不停的猜测,最终让大家感到他们似乎知道些什么。他们知道什么呢?他们知道的是自己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必须被填满!

难道,这些不得不被猜测所填满的时间,不能用来面对世界更为严肃的问题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媒体在技术上的进化,往往和内容上的退化相伴随。因为媒体在技术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扩大了媒体的覆盖率,降低了媒体的准入门槛,可谓是“信息的民主化”。但结果也可能是劣币驱良币,低俗的口味压倒了严肃的关怀。比如,纸媒的死亡,似乎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定论。但是,纸媒的内容是什么?《联邦党人文集》,当年就是在纽约的报纸上发表,成为美国对人类政治思想的最重要的贡献。不能想象在技术上更“先进”的媒体上能够进行这样深入的讨论。后来广播、电视相继出现,传媒大众化了,哪怕是不识字的人,或者读书很费力的人,也可以利用媒体了。但这也意味着媒体越来越需要满足没文化的人的需求,导致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传递越来越肤浅的信息。即使在当今的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就要比电视深入得多。因为广播在技术上落后一些,没有图像,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即使CNN这种比较严肃的电视节目,在深度上也很难与之相比。不过,已经相当庸俗化的电视,目前又面临着网络的压力,于是CNN不惜把马航这样的事件,弄成了幻想新闻。

我已经取消了家里原来订的有线电视,倒是订了四份报纸、若干杂志。我宁愿当最后一个纸媒的读者。不过我也并非恐龙,网络看来我永远也离不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8 11:52 AM , Processed in 0.0287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