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6|回复: 1

[中华脊梁] 李莎:百岁“洋媳妇”情比金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5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莎:百岁“洋媳妇”情比金坚

2014-03-07 16:09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史秀丽 任瑞恩 发自北京


核心提示: 李立三的女儿李英男说,母亲告诉过她,那个年代要打听、寻找被逮捕的亲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甚至要冒着自己也被逮捕的危险。


q94.jpg

图为李立三与李莎于1954年的合影。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国人自古便知:取舍有时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困难选择。而对于百岁老人李莎来说,在她多舛的命运之途中,大半生时间都不得不在中国丈夫李立三和祖国俄罗斯之间做着取与舍的痛苦抉择。

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1914年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的一个贵族家庭。1936年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在莫斯科结婚。“李莎”这个名字是李立三依据她俄文爱称的发音“丽莎”而取下的中国名字。

今年3月20日,是李莎老人的百岁寿辰。因老人前年心梗发作,至今一直在医院休养,因此《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她的长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李英男。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李英男对父母的往事娓娓道来。

“丑小鸭”的英雄崇拜情结

提起李立三,有人会把他的名字与“左倾冒险主义”、“立三路线”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殊不知,他曾与刘少奇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担任过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著名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928年中共六大后他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上世纪30年代初因所犯错误离开了领导职位,并在共产国际的坚持下到苏联接受批评。没想到,这一去便是15载。只不过,那些年他在俄罗斯不叫李立三,而是叫李明。

由于时代背景及革命家动荡不安的生活,李立三同那时诸多的革命者一样,婚姻生活遭遇过很多变故,在苏联的他又一次成了单身汉。朋友杨松看到李立三很孤独,便想帮他找一个苏联姑娘。于是杨松的俄罗斯太太张罗着把自己的女友克拉娃介绍给李立三。

克拉娃是个真正意义上的金发碧眼的美女,但性格有些高傲,话不多。陪着克拉娃一起去“相亲”的李莎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丑小鸭。没想到,李立三偏偏看中了这只丑小鸭,喜欢她的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性格。就这样,他们于1933年相识,1935年恋爱,次年步入了婚姻殿堂。

《国际先驱导报》:作为一位俄罗斯姑娘,您的母亲为什么会爱上中国人?

李英男:母亲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年长14岁的中国革命者,说来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很大关系的。上世纪20年代,妈妈从技校毕业后到远东支边,身边有一些中国同事,他们的个人修养和革命热情使得妈妈对中国人普遍有了好感。当时妈妈只有十八九岁,充满革命情怀,还有一些英雄崇拜情结。那时苏联的画报、杂志经常刊登对中国革命的报道,她正是在报刊上知道了“李立三”这个名字。

Q:母亲眼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A:在她的眼里,这个中国革命者长相年轻,精力旺盛,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组织工人罢工,在集会上演讲,为躲避警察追捕从屋顶上逃走等经历,在少女的眼里很有吸引力,她对他很敬佩。妈妈说她喜欢爸爸正直、真诚、不耍滑头的性格。

坚持不与“犯人”划清界限

上世纪30年代苏联的“肃反”运动,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迫害,大批居住在苏联的共产国际的外国人也不能幸免。1938年2月的一个凌晨,全副武装的苏联军警从共产国际柳克斯公寓带走了李立三。

“妈妈一向诚实,她把爸爸被捕的事儿主动向自己就读的外语师范学院团支部作了汇报。团组织要求她好好反省,继而召开全院大会,令她立即同李立三离婚,彻底划清界限。大会主持人甚至向妈妈摊牌:‘你是要你的特务丈夫,还是共青团团证?’妈妈说,‘我热爱党,热爱团组织,但是我确实没有发现李明有任何可疑的地方,我不能同李明离婚。我相信党,也相信李明,在没有审查清楚问题之前,我的良心不容许我胡说。’于是,她把团证交给了大会的主持人。就这样,妈妈被开除了团籍。当时全场鸦雀无声。第二天,有人偷偷递来小条子,上写‘你是好样的!’”有关这段经历的回忆,这些年来李英男从母亲那里不知听了有多少遍。

李立三被带走后便音信皆无,李莎不知道丈夫被关在哪里。她跑遍了莫斯科的每一所监狱,甚至跑到肃反委员会大楼去打听。

李英男说,母亲告诉过她,那个年代要打听、寻找被逮捕的亲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甚至要冒着自己也被逮捕的危险,因为你没有与“犯人”划清界限。

将近半年后,李莎终于在一所监狱打听到丈夫的踪迹。从此,远离祖国、身陷囹圄的李立三不仅收到了妻子送来的钱物资助,更收获了来自亲人的情感支持,给了他熬下去的精神动力。

李立三蹲了近两年的监狱,肃反委员会没查出他所谓的“反革命罪行”,便于1939年11月初将他释放。按照当时送李立三回来的苏联内务部官员的话来说,活着回到家门的李立三是李莎收到的“十月革命的礼物”。

“妈妈直至今日都坚信,这是她一生中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李英男说。

q95.jpg

李立三与李莎的长女李英男日前在京接受《国际先驱导报》 专访。任瑞恩/摄


“放弃”,是因不想让家庭破裂

经历磨难,感情弥坚。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李立三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他终于获准回到自己的祖国。 

1946年9月,李莎带着三岁的女儿李英男来到了中国东北。从此,她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及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李立三对妻子在艰苦时刻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坚贞爱情非常感动,经常在同志们面前表达对自己洋媳妇的感激之情。中央很多领导人都知道李立三夫妇伉俪情深。毛泽东有一次在香山住宅一边与李莎握手,一边嘴里连说“好同志”。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这个国际家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李莎往苏联大使馆送情报”等谣言不绝于耳。这种情况下,许多以前一起来往、度假的中苏混合家庭都散了。

Q:中苏关系破裂后,许多与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公民纷纷回国,李莎为什么选择留下并加入中国籍?

A:父亲那时也顶着巨大的压力,被指“里通外国”,但他无法放弃妈妈。他说妈妈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了他,他不能善意恶报。妈妈的态度也很鲜明:不想让家庭破裂。最后由周总理出面,建议爸爸让妈妈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中国籍。

在当时的苏联改国籍是个大事,她担心再也无法踏上祖国的土地,再也无法去看望亲朋。最终,她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下决心加入了中国国籍。

“对历史是不能抱怨的”

虽然改了国籍,但平静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文革的惊涛骇浪便席卷而至。李立三这个有着特殊经历、特殊家庭结构的人,毫无悬念、毫无招架之力地便被裹挟进风浪的中心。1967年,时任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的他先是被停职,继而被从家里带走,在批斗会上被戴上“苏修特务”的大牌子。

1967年6月20日,李立三和李莎在批斗会上相遇。在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批斗后,二人被押上同一辆车。尽管“飞机式”被批斗的滋味不好受,但能够见面让夫妻俩暗自高兴,还以为可以一起回家了。不想,中途李莎被撵下车。而李立三的一句“你多保重”,竟成他留给妻子的最后遗言。

“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父亲便离世了,说是吞下了大量安眠药,终年68岁。父亲离世的当天下午,母亲就被关进秦城监狱。”女儿英男、雅兰也于同年10月被正式逮捕转入秦城监狱。

1969年开始落实“可教育子女”政策后,英男、雅兰陆续回北京,1975年获准去探望李莎。而李立三辞世的消息,李莎直到1976年才从女儿处获知。彼时,时间已过去了9年!

1978年底,在领导同志直接关怀下李莎得以回到北京。一年后,中央正式为李立三同志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那一天,正好是母亲66岁的生日。”

Q:选择李立三并定居当时的中国,注定了将来是一条坎坷之路。李莎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A:我的儿子刘铉曾经问过他的外婆:“假如有一个按钮能够让你重新选择人生,你会按下去吗?”妈妈很坚决地说:“不会!命运让我如此,我就当接受!走过来就不后悔!”

也有人问她,作为一个外国人,怎样看待自己在中国经受的磨难?她淡然地回答说:“立三在苏联肃反时受罪了,我在中国文革中受罪了。我俩打了个平手。”

母亲的性格很豁达,对经历过的人生风雨一直都是平静对待,平反后也没有怨声载道。母亲常说,有那么多的人、好朋友都受罪了,有的人命运甚至更加悲惨。这是历史,对历史是不能抱怨的。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李英男透露,在李莎百岁大寿之际,中俄两方都将为她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接着,李英男播放了一段母亲的录音。李莎专门通过本报记者,寄语青年要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有利于国家繁荣的事。“中国是我的第二个祖国!”在老人显得有些含混的话语里,这一句话格外清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3-15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04:48 AM , Processed in 0.0381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