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超越上海》主编再谈上海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5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越上海》主编再谈上海教育

早报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蒋子文   
发表于2014-03-05 06:59

《超越上海》的面世,与2010年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有关,在那一次的测试中,上海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均排名全球第一。


■  盛赞职称、教师培训等四大秘诀

■  强调东西方文化差异让中国至今出不了乔布斯



a348.jpg

3月1日,《超越上海》主编马克·塔克在华师大参加“学习科学国际大会”。

a349.jpg

2011年,马克·塔克主编《超越上海》出版。


  “不,我们从不教创造力。东方更信仰集体主义,而西方价值则倡导个人主义的观点,这足以影响教学思维。”

  日前,《超越上海:美国应该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一书的主编、美国教育和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Marc Tucker)接受早报专访,谈到上海基础教育为何能“震欧铄美”的秘诀,并回应了中国为何没有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

  2011年,哈佛大学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超越上海》一书,马克·塔克在书中明确提出,美国教育改革要以上海教育作为标杆。

  《超越上海》的面世,与2010年公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有关,在那一次的测试中,上海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均排名全球第一。

  为此,《超越上海》研究了中国上海、芬兰、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五个被认为是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与解读。这意在从一位美国教育研究者的角度回答一个简明的问题:如果美国要学习世界最好的教育系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比世界上已经存在的都要好的教育系统,那么应该怎么设计?

  3年过去了,上海再次在PISA测试中名列第一,马克·塔克在今年3月1日来到上海,参加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探索如何以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变革。 

上海小学教师素养高

还有系统的培训机制

  东方早报:上海在2009年与2012年连续两届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获得数学、科学、阅读三个单项的第一和总分第一,因此英国和南非的教育代表团这几日接连造访上海,前来“取经”。你认为上海的基础教育是否成功?值得美国学习么?

  马克·塔克:正如我在《超越上海》一书中所说,上海的基础教育有很多方面值得美国学习。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专业性上的差距。在上海,小学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在大学修读相关专业,对所教的学科了如指掌。而美国的小学教师则不分科目,进行全学科授课,他们只修读过“小学教育”,缺乏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上海的数学教师擅长数学相比,不少美国的小学教师自己就很畏惧数学、自然科学,因此他们的教学质量是很难有保障的。

  其次,便是教师培养模式的差异。多年来,上海的师范类毕业生在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作为师傅带教。上海的教师还有系统的教育培训机制,新教师就有大量机会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技巧,互相听课更是促进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相比之下,从美国的大学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只带着课本上学习的理论,参加工作后,也没有机会从前人那里学习如何教学,更没有机会进行交流和改进。

  如何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也是一个困扰世界很多国家的难题。上海有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就是通过好学校接管差学校、派遣好学校的校长和员工到差学校从事管理岗位、把差学校的骨干教师送到好学校培训等方法,提高了本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环顾全球,我很难再找出一个地方有类似的教育制度能够如此充分地保证基础教育的相互促进发展。

  上海还有科学的教师职称体系,从新入职到做到高级教师甚至特级教师,有完整的晋升通道。由于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存在,上海的教师就会更加严格地自我要求,在每个阶段都尽力表现得足够称职;而美国第一天就职的教师和最后一天退休的教师是没有区别的,因为不存在所谓职称。事实上,职称制度有效地激励了教师积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它从制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

  

中国高考即使存在不足

依然举足轻重难以撼动

  东方早报:中国人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教育制度,认为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创造力的相对缺失。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很高,但学生的创新力不足,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马克·塔克:当初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IMSS)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和同事们都很震惊亚洲学生相比美国和欧洲学生有如此之大的优势。于是我们便前往东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交流调查,研究分析当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学情况。

  然而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每到一个地方,对方总会首先问我:“为什么你们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做得那么好?你们有比尔·盖茨,有史蒂夫·乔布斯……你们是怎么教创造力的?”

  “不,我们从不教创造力!”我总是这么告诉他们,这也是实话实说。

  我认为,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东方更信仰集体主义,而西方价值则倡导个人主义的观点,虽然孰轻孰重没有唯一的标准,但这足以影响教学思维。

  在美国,那些思想新颖、甚至带有反叛精神的个人观点更被尊重,教师也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因此也就更容易打破常规;而在东方,集体主义则会要求学生更加顺从,他们也就更容易从教师那儿传承知识概念和学习技巧。

  东方早报:提到创造力,恐怕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中绕不开的话题,你怎么看中国高考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塔克:即使存在不足,但依旧举足轻重、难以撼动。一方面大学教育对高考仍旧依赖,学生的社会期望很大程度是通过高考来体现的;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希望高考能更好地选拔学生,那么如何寻求更合理的测试内容和形式就很关键,这一点或许离不开创造力作为考量的引入。

  

喜欢跳出美国框架来看美国教育

  东方早报:投身教育界之前,你是波士顿公共电视台的一名灯光设计师和摄影师。1986年您写了《一个时刻准备着的国家》一书,针对1983年里根总统的政府报告《一个危在旦夕的国家》,回应了报告中警告美国公立学校的学生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是什么原因推动你进入并留在教育学领域的?

  马克·塔克:我觉得自己的事业经历比较奇特吧。在过去的40年中,我虽然并没有真正学习教育专业,但当我和这个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人交流越深,我就越发现自己能够学习并收获非常多的东西,遇到的事情也越来越有意思,让我痴迷。

  当我听到人们对我关于学校和经济改革的提议感到厌烦时,我就会想他们从来没有体会过食不果腹的日子,从来不会知道这些改革对底层民众的重要性。

  事实上,和那些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相比,我的学科背景反倒能够让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我可以用经济学的工具来分析某项教育政策的效率与成本,而我的社会学课程则能够帮助我从组织的层面来思考分析,对历史的兴趣让我更易于接受各国教育制度相互比较带来的冲击,而剧院工程则教会我系统结构的理解。

  面对美国教育这个复杂的问题,过于单一的视角让我们看不见问题的存在。当然不仅仅是视角的多维化,我更喜欢跳出美国框架来看美国教育,从别国层面反观确确实实令我受益匪浅。

  每当面对陌生的教育制度,我就会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不采用这样的措施”、“我们为什么没有那样去做”,而与此同时,仍有很多美国人觉得自己的政策一直都是正确的。中国在这一点就比我们好很多,中国官方每年都会派遣教育人士去很多国家学习考察,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教育制度,从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录入编辑:周子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8 10:59 AM , Processed in 0.0316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