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6|回复: 1

[哲史艺丛] 当我们成为只会拼打的“文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3-8-20 08:57 AM 编辑

当我们成为只会拼打的“文盲”……

来源:新华 微观中国
2013.8.20/vol.10


d224.jpg   “听写测试”,几乎是每个人少年读书时代的共同记忆。近期,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被制作成节目放在了电视上,那些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常听到的词汇被选手们呈现到纸上,样子却千奇百怪,让镜头里镜头外的人们大跌眼镜。随着那些从笔尖溜走的文字,我们还丢失了些什么?

汉字:跳跃在指尖上

央视听写大会 一只“癞蛤蟆”难倒七成人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让你手写这些词语,你能写对几个?“间歇”、“熨帖”、“黏稠”,这些生活中的常用词,提起笔来却让人犯难。“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有网友惊呼:“把认的字都还给老师了,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走红 国人惊呼“不会写字”

        在《汉字英雄》节目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不仅如此,即使像“间歇”、“熨帖”、“黏稠”这样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也不足50%。

上电视写字,图啥?


        这个夏天,用笔写字成为一种时尚。当“这个字你会写吗”“一个‘癞蛤蟆’难倒七成成年人”频繁成为热门话题,人们欣喜地意识到,歌舞选秀当道的电视荧屏,终于有了点不一样的东西。近日,一档关于说文解字的闯关节目《汉字英雄》在河南卫视悄然播出。在竞争白热化的选秀节目之外,这个并不具“嗨点”的文化类节目收视率却一路攀升,被戏称“文化节目的逆袭”。

难现在笔头上

d226.jpg

央视听写大会 一只“癞蛤蟆”难倒七成人

d225.jpg

汉字的美你还懂吗?


只存在于脑海里?

是汉字危机 更是文化危机

     键盘的确给文字传播带来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就像硬笔书法代替柔软的毛笔字一样,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在这种进步之下,作为古老汉字的继承者,中国人还要担当着继承和传播这一文化的历史使命。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们是使用它、继承它的人,守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迫在眉睫。


怎样把丢掉的文化找回来?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以音求字的书写方式让汉字变得拼音化,而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面对便利的技术条件,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我们该如何延续?


汉字危机,需要一场自我拯救


        电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读音层面。为了迅速有效的表达,大量的成语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好、很好、非常好”这类的直白、简单的词语。汉字的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这就像是患了“弗兰肯斯坦综合征”,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一台机器,可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编后语

        遗忘汉字的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是对书写阅读的思维方式的淡忘。遗忘之后的表现,却是人们在思想上对技术的追求与依赖。遗忘几个汉字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丢掉文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最可怕。

微关联

【解码】汉字演化历史与简化汉字的伟大意义
时间: 2013-07-17 15:49:23
来源: 新华资料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中“发声”。他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中文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相比之下,繁体字其实就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所谓“华夏文明”…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一。


d227.jpg

汉字的发展演变(网络图片)

   
汉字演变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228.jpg

甲骨文

    汉字产生的时间,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商代的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d229.jpg

金文(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d230.jpg   

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则最能见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则体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

d231.jpg

隶书名作《史晨碑》(局部)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d232.jpg

钟繇小楷代表作《力命表》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一直沿用至今。


d233.jpg

怀素和尚草书作品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大阶段。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妙,变化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d234.jpg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汉字简化史:由繁化简是历史趋势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消除了一批异体字;构造更为合理;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

汉字简化的伟大意义

    简化汉字的目的就是要使汉字容易学,容易记,容易用,这不但是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也为了愿意和中华民族交往的外国人。简化汉字大大节省了整个中华民族学习记忆使用汉字所花费的时间。我在一篇汉字简化的策划报告中,测算过汉字简化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仅以未来三十年,十四亿中国人每人每天平均在学习记忆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节省五分钟,每个工作学习小时平均价值十元人民币计算,则三十年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就高达十二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多么惊人的效益;而且,这种效益还将千秋万代延续下去,为我们的子孙万代带来巨大的好处和效益;我认为,大陆的孩子在数学等科目方面的表现占世界第一位,和汉字的简化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汉字不简化,孩子们要花多一倍的时间去学汉字,则不敢想象会有这种成果;反向来看,香港学童的中国语文的程度很差,和沿袭数百年的繁体汉字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顽固地维护繁体汉字的先生们,害了好几代的香港学童。为什么他们要维护繁体汉字?因为推行简化汉字,他们就要付出重新学习的代价。推行简化汉字,最大的受益者是未来人,而这些握有大权的成年人不但没有受益,还要付出重新学习的代价,这才是他们要反对汉字简化的真正理由;除此之外,还能怎么解释呢?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的进步,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中国做生意以及做其它方面的交往,必然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据我所知,所有的学习者都选简化汉字来学(到大陆去学汉字)绝不会傻到多花一倍的时间来香港学繁体汉字。

    汉字的简化在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上也立了大功。几种计算机的流行中文输入法,都在五笔以内;而且重码率极低;研究中文输入法的专家们,已经用自巳的聪明才智,彻底否定了汉字笔画的繁琐。而数以千万众之中文计算机使用者,已经用自巳的实际行动向十三亿中国人说明,汉字的简化还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全部汉字都可以简化到八笔以下) 。汉字的特点,是字形和发音是分离的,通俗地表达,就是无论字形如何改动,其发音仍可不变,这是汉字简化的最大优势,这也是汉字的简化能够顺利推行的最要的原因。而英文则是随字形发音,这就对字形的改革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要坚定地继续汉字的简化,不能因为小部份人的阻挠而停下来。中国的进步谁也挡不住,中国的汉字简化的改革也没有人能挡得住。(摘自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林明峰博文)


发表于 2013-8-20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都不写字了,也没说文化危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29 08:29 AM , Processed in 0.0365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