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回复: 1

中国农村教育发生了什么?教育部回应 着实让人沉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3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农村教育发生了什么?教育部回应 着实让人沉重


农村学校撤并何去何从?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农村学校撤并何去何从?

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公布的一系列数据,着实让人沉重:《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一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对十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5.4公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7.47公里。(《燕赵都市报》11月19日)

近些年,伴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学校适当调整是一个自然过程,但这个过程在其他力量的推动下,撤并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超出想象。十年里,全国小学学生减少了37%,学校减少了52%。可以说,许多地方学校撤并的规模幅度,远远大于学生减少的幅度。

学校大规模撤并的原因,到底是学龄人口减少、人口流动加快、提高教育质量等因素造成的,还是诸多非教育因素――比如地方财政困境、行政化的推动、城镇化驱动和效率优先――驱动的结果?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演变进行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宁夏、山西、辽宁等省份就开展了局部的中小学布局调整。1995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99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
1999年6月,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农村学校从现实和长远出发,更应优化结构,调整布局,适度集中办学,加速改革发展”。虽然相关政策中,有“要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对农村学校适当合并”等要求,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实中,“选择性施政”,片面追求教育效益,盲目撤并学校,以达到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

2008年之后,许多地方撤点并校的动机逐渐复杂化。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有些地方明确通过撤并学校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通过“学校进城”迫使学生进城;有的地方还总结出“小带大、大带小”、“以校扩城”的经验,大建“教育园区”和“教育城”,将教育当成拉动城市化的工具和手段。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利益群体――农民恰恰缺位,他们没有参与决策的机会。学校撤并带来的问题,如今逐一显现:农村孩子上学路途远,农村家庭教育负担加重,低龄寄宿大幅增加,生活设施缺少,学生营养状况堪忧。

与此同时,辍学率开始回升。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经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近四年来,全国小学的辍学率从5.99‰上升至8.8‰。

撤点并校的负面效应,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2年9月,发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学校撤并。

长期以来,学校是农村精神文化的中心,教师是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文明的进步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意志、国家的意识形态、国家的符号和价值在村庄最好的渗入和载体。曾有学者把学校形容为村落中的国家。

在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台湾台东大学教育系讲师、曾任台东县教育处长的汪履维介绍,目前台湾2700所小学中,约600所是学生在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在台东县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校,学生不到100个人,50%的小学不足50人。但是不能撤,因为这样做会造成很多问题。

在我们建设的美丽乡村中,学校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景。如今,农村学校的消失、儿童的离开,已经造成了乡土文化的断裂、乡村文明的弱化。

韩清林,这位河北省教育厅前副厅长,曾在2010年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小学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阶段的起草工作。如今他自我检讨:“只是提出了进行学校标准化建设,而没有提学校规模化和教学点的保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有责任的。”

教育无论从形式还是到效果都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通过充分的论证和科学的数据支撑,撤并乡村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主张。如何建立必要的民主程序,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有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来源: 人民网 2012年11月23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问: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答:进入本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是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广大农村地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二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从2008年开始,这一政策推广到全国城乡所有地区,有力地保障了适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三是普遍建立了学生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并不断提高补助标准。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约2600万在校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这些政策的落实,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加之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送孩子上学成了自觉行动。我国小学入学率从2001年99.1%到2011年的99.8%,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状态。

  问:我国小学辍学率有没有大幅度反弹?是否“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答:2005年前,教育部依据1991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试行)》以统计公报形式对外发布小学辍学率。2006年以后,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小学辍学率一直稳定控制在1%以内,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全国义务教育工作重点从普及转向巩固提高,因此教育部不再公布小学年度辍学率。但国家对此问题依然十分重视,在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对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出了明确指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也把入学率和巩固率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指标,对各地进行严格监测和督导评估,实行一票否决。

  近年来,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学生在城镇化建设加快的背景下流动性不断增强,流动规模也逐年增大,因此学生个体的流动情况难以及时掌握。2006年以前使用的辍学率计算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大规模流动因素,因此国家层面上的统计已经不再使用这种计算方法,正转向通过建立电子学籍系统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就学情况的监控。某些机构和学者虽然就我国小学阶段辍学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他们不掌握义务教育整体情况,依然套用原有辍学率计算方法,因此不能客观真实反映各地学生的流失情况,得出的全国辍学率数据也不准确。

  事实上,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教基[1994]19号),规定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自进入新世纪的10多年以来,虽然辍学率随年份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是都没有高于1%的国家控制线,说明我国小学控辍保学的措施是成功的。特别是近年来小学五年巩固率一直比较稳定,因此并不存在小学辍学率回到十年前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学生基数较大,辍学问题仍需得到长期关注。

  问:有学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和撤并。总体上,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师队伍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但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大幅减少,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对于部分地方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的情况,国家一直非常关注。教育部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0年印发文件,要求各地避免盲目撤并学校。在认真研究基础上,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县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在完成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保证学生能够就近入学。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保障农村学生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问:教育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做好“控辍保学”和义务教育相关工作?

  答:一是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拟于近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专题部署,从明确保障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的政策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科学制订布局规划,加强督查和引导,把国办要求落到实处,让农村学生能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二是加快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尽快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化平台与省级教育部门对接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构建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对学生动向的监管,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就学与流动情况。

  三是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指导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帮扶。

  四是切实加强学校管理。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校教育吸引力。密切家校联系,发现学生未到学校,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来源: 教育部 2012年11月23日 14:57:5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贿赂行为愈加猖獗 中国教育已被“明码标价”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2-11-23 11:08 AM 编辑

贿赂行为愈加猖獗 中国教育已被“明码标价”


  中国孩子及全情投入的父母们而言,教育一直被视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领先一步的关键。但正如商业交易存在权钱贿赂,中国的学术界也越来越受到操纵,向富裕、有关系的人群倾斜。家长和教育人士称,从入学到分班,几乎一切事物都已被标上价签。甚至紧邻黑板的前排座位或班长职位都被拿来出售。

  在北京经营一家小型电子企业的河北移民赵华(音)说,她被迫在某银行账户中存入4800美元,以使女儿能进入北京一所小学。后来,校务人员让她签署了一份文件,声明这笔钱是她自愿“捐助”的。

  贿赂行为在中国愈加猖獗。北京的教育咨询师李茂(音)说,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人员不正直尤其让人沮丧,“这种事发生在老师身上更令人心烦意乱,因为我们对他们期望更高。”


  当然,全球的有钱家长通常都会努力为孩子创造一切优势,包括花钱请家教,还会把孩子转入私立学校。但批评人士称,在中国公立教育体系中,贿赂和偏袒正在泛滥。这类腐败加大了贫富差距,一些家庭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未来希望被出售给价高者。

  李茂说:“腐败充斥中国社会各个角落,教育也不例外。”进入精英学校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为学校官员及与他们有联系的人创造了有利可图的副业。政府官员也找到办法。媒体报道称,强势机构和国有企业常以联合开发的名义向顶尖学校捐赠。作为交换,其雇员的孩子享有入学优势。教育部和国务院连续五次严禁择校费和其他非法收费,但学校和相关部门总能想办法绕开禁令,维持现金流。在一些顶尖高中,甚至可花钱买分以满足入学分数要求。

  受到金钱至上文化影响,老师们会想办法弥补较低的工资收入。记者秦立文(音)说,一些老师会开设辅导班,“当人人都给你钱时,为什么还免费做事?”教师节期间,所有年龄的学生都会带礼物,康乃馨或果篮已不够了。许多老师如今希望得到名表、昂贵的茶叶、礼品储值卡……赵华说:“这是个恶性循环。如果你没带像样的礼物,而其他家长准备了,你会担心老师会不再关注你的孩子。”

文章来源: 纽约时报 于 2012-11-23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7 11:07 AM , Processed in 0.02720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