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4|回复: 6

[转贴] A股疲弱:经济问题还是政策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6 11: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经济数据来看,无论是领先指标PMI,还是滞后指标工业增加值,都显示了环比改善的势头,但A股市场只是一日强势、昙花一现;从货币的流动性供求来看,美国的宽松已经带来了货币向新兴经济体再流动的事实,而且人民币近期升值也很快,但A股市场没有什么反应;从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看,从鼓励创新、规范发展、引入外资、降低费用等多角度积极推动,完全利好资本市场。但是,A股市场依然无视所有从经济层面到政策层面的各种积极信号,再度走弱。当前市场如此羸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经济问题还是政策问题?怎样的转机才是真的转机,还是说当前根本看不到转机?

首先,目前股票市场持续疲弱根本上是供求问题,是融资者和投资者利益完全失衡的问题。先看资金的流出情况,自2007年到现在累计的融资规模大致是37000亿元,大小非减持的总额按照中登公司的减持股数和笔者估计的减持价格计算,应该在7000亿到10000亿元左右。假设上市公司的融资全部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大小非减持变现资金中的90%流出股票市场,那么在不考虑各种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这五年来股票市场资金的直接流出大致在4.5万亿左右。我们暂时不去估算有多少新增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在当前这种金融生态环境下,信托资产膨胀到6万亿之上,证券投资基金却萎缩到2万多亿,可以大致看到资金流动的方向是不利于股票市场的。

从近五年来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变化来看,从高峰的32万亿回落到现在的20万亿,累计蒸发10万亿左右,那么在没有良好的赚钱效应引导新增资金进入股市的情况下,融资和大小非减持对市值减少的贡献度接近50%,而这样的数据是建立在大小非减持股数仅占全部解禁可流通股数不到15%的前提之上的。因此,从当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前期股票市场的很多问题都在得到逐步解决,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来解决股票市场中长期的供求问题,即如何平衡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利益,让股票市场进入均衡博弈或良性循环的状态。

其次,不断被放大并进一步打击投资者信心的或许是比经济转型更重要的中国转型问题。比如,在经济转型层面,如何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调节收入分配体制,如何调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等问题逐渐变得突出;在和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金融转型层面,如何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并降低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如何促进非银行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或者解决金融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影子银行问题),这些都是非银行金融中的证券、保险、信托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而且,从十八大报告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提法来看,当前面临的转型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转型,其实已经上升到社会转型乃至中国转型的更高层次了。这也就意味着转型的复杂程度更高了,周期更长了,这不仅是金融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领域中大量生产与再产生环节的投资同样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全社会整体的投资意愿降低,那么依托实体经济生存的股票市场也会信心不足。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但解决这些问题的预期会越来越明确,所以目前信心的低迷可能是一个最低谷阶段,未来会逐渐进入一个信心缓慢恢复的周期。

最后,没有强大的可持续的外力,市场疲弱态势的改善只能从长计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惯性或者经济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一旦某种趋势形成,要想改变运行轨迹,必须来自外力推动,当前的股票市场同样如此。表面上看起来,这可能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外力,但事实上很多时候信心的修复或运行趋势的修复都是一些很特别的因素触发的,或者说是一系列外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从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各种政策来看,其实现在已经处在政策外力的积累阶段,目前所欠缺的可能是积累的程度不够,或者是还没有出现那个触发运行轨迹改变的特定事件。

回顾历史上熊市向牛市的转变,2005年熊转牛的触发因素是大事件──股权分置改革,但也不是政策一出就转变的。还有很多次阶段性弱转强的触发因素是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事件,比如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暂停新股发行、汇金和社保等国家队的入场增持行为、印花税的调整等等。我们现在无法预知可以改变当前市场弱势的事件是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政策制定者对于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决心没有变,只要确实开始注重平衡市场中的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利益,那么类似的事件可能不会太远了,甚至也许会来自于经济转型层面的一些政策明朗化和力度加强的信号。虽然在经济彻底好转前不一定会有持续的牛市,但阶段性走强和结构性上涨应该在政策预期改变的憧憬下不会太遥远,现在应该是黎明前比较黑暗的一段。
发表于 2012-11-17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界各老复杂的问题令偶头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0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ecause xing xing is buying A shares, after he finishes loading, it will up up up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03: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欢迎你(爆笑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05: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中文退化了
读了一遍读不懂
就是说中国股市不太好,其他的不明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7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ay be both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股民称炒股要听党的话 (ZT)

      1996年的股市从年初红火到年底12月份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上证指数创出1258点的高度之后,忽然掉头向下。原因是《人民日报》发社论要求大家防范风险,并且宣布:重新建立涨跌停板!股市因此出现了连续两个跌停板。这不是某个股票的跌停板,而是整个股市跌停板!很多股民的盈利一下子没了。短短两到三天,圣诞节那天,大盘指数跌到阶段性的低点855点。

  实际上,早年炒股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博弈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政府。政府是有心理线的,低于或者高于这个线,政府会出来说:“太高了”或者“太低了”,然后出台相关政策。一次次的经历,当然会慢慢培养出来一批两眼盯着政府的股民,这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政府时不时地修改规则,让股民无所适从,只能猜测政府下一个步骤是什么。这样的股市初级阶段,不是培养投资者的正确投资心态,相反,为以后的股民建立了一个信条:“炒股要听党的话”。有时候股民们太听话,对政府来讲,是一种很难承受的重压。因为股市里有一种从众心态,使得股市波动剧烈。只有有人不从众,敢于逆潮流而动,才会使得股市波动减小。所以,某种程度上的不听话,才有助于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股市。大家都要等党出来说话了之后才敢行动,造成大盘跌的时候跌过头,涨的时候涨过头。建立涨跌停板并不会消弭这种波动于无形。

  1997年伊始,股市K线图呈现一条笔直上升的斜线,大约45度角。熬过开始的几个跌停板,股市就从最初的855点稳步上涨了。这一涨,一直涨到了五一劳动节之后。最高点1510点,远远超出了当初人民日报认为的有风险的 1258点。从这一点看,市场自有它内在的规律,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改变就能够改变它的运行势头的。

  那时候,我有两种典型的牛市心态。第一,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我当时买了世纪星源。买入之后,这只股票就是不涨,眼看别的股票一个个涨停,我心里有点着急。但是抱着“总会轮到我”的心态,我也没有清仓它,直到有一天,打开电视一看,哇,它涨停板了。三天三个涨停板,我果断卖出!当然从整体的股市来看,这个股票并不是最好的。那时候股评家推崇的一句话是:“全国人民炒发展。”我16元买入深发展,尽管高位,后来还是涨了2倍多,股价到了48元我就卖掉了。所以,第二个牛市心态就是买入牛股就要捂住。

  从我真正炒股开始,到这个时候,我其实一直是在不断增仓的。因为经济学专业出身,我比一般人早一点认识到什么是股票。这样的认识让我敢于入市,但同时我又容易过于自负,自认为理论很多,其实对市场还是一知半解,结果操作的并不是很好。很多人在牛市中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的“英明”,如何如何会赚钱,但到了熊市就销声匿迹。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牛熊两市,还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厉害。但也就是厉害而已,算不上是神。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在下一波熊市中会不会犯错。一旦犯错,你就会吐出去全部的成果。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神。所以,我逃不掉熊市。

  1997年5月之后,股市开始慢慢下跌。让人慢慢地感到失望,由失望,再慢慢地变得绝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0 01:44 AM , Processed in 0.0417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