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3|回复: 0

[中华脊梁] “民国怀旧热”需要适度降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5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国怀旧热”需要适度降温

2011-11-21 新华网       
     
近期,在“历史热”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民国研究逐渐成为了“显学”。关于民国的书籍畅销不衰,民国题材的影视剧铺天盖地,甚至一些媒体把“民国”打造成“小资”“情调”的代名词,以至于“言必称民国”似乎成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时尚:有媒体报道揭批了“京城四少”,于是一些媒体策划出“民国四少”的专题;有媒体揭批了“郭美美事件”“卢星宇事件”,于是又有人就端出“杜月笙曾任民国慈善组织领导人”……在一些作者的笔端中,民国似乎成了“民主”“自由”“道德”“惩恶扬善”的代名词。甚至有历史学者强调要用“历史温情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历史人物,即摆脱过去那种刻板印象和呆板符号,要让袁世凯、段祺瑞等有传统印象的反面人物恢复成为“活生生的鲜活的人物”。

对于大陆出现的这股社会舆论风潮,一些专家持保留态度。当然,彻底否定民国时期的一切,未必可取,就比如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现在大陆很畅销,原因在于作品更能捕捉孩子心理,而且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值得现在语文教材学习的地方,但是“肯定民国一切”的心态是不是也是错误的呢?

历史大趋势不能模糊

《国际先驱导报》问:对于目前大陆社会舆论风潮中兴起的这股民国怀旧热,如何看待?

南方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建立已经62年了,民国也不再是历史的“禁忌”,并且完全否定民国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在重新解读历史的时候,应该也要有历史最基本的谱儿啊?!如果这么美化民国,我不禁要问,难道1949,难道中国革命搞错了吗?在新形势下研读历史时,不能偏离大历史的方向和潮流。

民国那么好,那就让那些人回到民国好了?他们肯定又不乐意。什么是历史最基本的谱儿?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不可能重来一次,并且历史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规律,这个历史规律就是“顺潮流而动则昌,逆潮流而动则亡”。任何国家、任何历史事件几乎都符合这一铁律。

1949年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就是因为中国国民党把天下搞得乱七八糟,统治黑暗,民怨沸腾,所以1949年的革命也是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的。如果仔细考察辛亥革命发生的大历史背景,清朝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灭亡,大致也是如此。

我们考察历史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不能违背历史的大趋势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假如历史搞错了,那就完全没有是非对错了。

至于一些媒体把“民国”打造成“小资”“情调”的代名词,其实“小资”的历史观是最莫名其妙的,因为小资的人是通常不讲究历史的是非对错,纯粹只追求生活倾向,追求情调,是一种享乐主义,他们可能主张“民国生活很好啊,民国偏安,很不错啊”。大历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就被这部分少数“小资”人群的生活态度给扰乱了。

现在大陆的“民国热”,我觉得已经有点搞过头了,已经把1949年的历史大趋势模糊掉了。

阮次山:“民国热”的很多表象实际上有借古讽今的意味,有借机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意图,但即便这样,关于民国的一些论述也是伪命题,民国并非人们所幻想的那样。

孙中山推动下的民国只是一个雏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分立”等政策理念只是初具概念。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都还是一种理想和愿景。最简单的道理,假设民国就像如今所描写的那么民主、自由,蒋介石在1949年为什么还会丢掉江山?

“言必称民国”这种风潮实际上是完全基于对民国的无知,对民国存有一厢情愿的幻想,或者说当今有一些人其实对民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要故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盲目翻案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

Q:目前,有些学者热衷于揭批、放大或者渲染正面人物比如孙中山的曾经的过失,同时,呼吁应肯定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贡献,对此怎么看?

阮次山:这是中国历史学界的一大悲哀,治学风气太浮躁了,对历史的陈述和评价太粗糙,甚至有些学者欠缺学术良知,妄顾学术尊严,“爱之欲之生, 恨之欲之死”,这可能还是受文革遗风的影响。

就比如没有袁世凯,清朝的封建统治就不会被推翻吗?再比如,有些学者提出“假如没有辛亥革命,清朝君主立宪的改革道路走下去的话,也许现在就怎么怎么样了”。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就不能提出一个“假如……”的前提条件,搞历史学研究,不能搞这些臆测性的研究分析。

孙中山不是一个完人,或许曾经也犯下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他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封建帝制,这是举世公认的,无论如何这是他最大的成就。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无法动摇。

Q:一些历史学者强调要用“历史温情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历史人物,即摆脱过去那种刻板印象和呆板符号,要让袁世凯、段祺瑞等首先恢复成为活生生的人。您对这种“历史温情”主义的立场作何评价?

南方朔:近代中国出现了很多学者用个人唯心主义的态度来面对大历史问题。

就比如袁世凯、段祺瑞等人都是当时历史时代里很糟糕的现象,过去用意识形态对立的态度一味谩骂那些人,的确很离谱,也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能走极端,搞过了头,去为反历史潮流的人翻案。做学问、搞研究还是应该要有基本的是非对错观。

历史温情主义的具体内容,我不太了解。但是没有基本的历史是非,或者刻意模糊道德评价,那就不是历史温情主义了,那就变成历史虚无主义了。

阮次山: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和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其复杂的一面,即使正面人物也有一些人格缺陷,甚至犯下了不小的过错,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要客观、要看到主流。搞历史研究,就是要还原事实,落脚点是要对历史作出客观评价。体现历史人物温情一面的任务,应该主要由历史传记的作者或者小说家来承担。历史学研究如果片面强调温情主义,那是哗众取宠。

“民国热”受台湾舆论的影响

Q:真实的民国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人会将一段独裁统治的历史看成思想自由、作风民主的代名词呢?

南方朔:我觉得,不管怎么想,我们都要承认,1949年的中华民国是完全失败的,而且失败是有理由的,民不聊生,军阀明争暗斗,中国大陆很多人根据当前的感受,对现实的不满来解读历史,对民国产生一种很奇怪的幻想,但是绝对不能否认中华民国在1949年的失败,以及此前的中国国民党搞得黑暗统治。

据我了解,两岸近些年开始竞争历史论述的话语权。前些年中国大陆不太注重在近代历史中的话语权,最近两三年也开始重视了,而台湾历来都特别重视,因为失败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急于抢夺历史诠释权。台湾舆论特别热衷歌颂“中华民国多么多么不起”、“中华民国并没有多烂啦”。这是台湾单方面的说法,背后可能也有一些政治企图,但是大陆的很多学者对历史的看法、观点也受到台湾学者及当局的很大影响。

Q:可以看出,现在不少大陆人谈民国,将历史作为现实的参照,是将“民国”作为针砭时弊的一个工具,这种做法是否值得提倡?

南方朔:大陆现在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认为,现在大陆用比较宽容、理解的心态看待民国,不像以前动不动就“腐败、”“蒋帮政权”、“美帝走狗”,现在抛离了革命的框框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这是应该的,而且也是正确的。

但是,对待历史再厚道,也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也不能把那个时代全中国人的生活感受完全抹煞掉。这是对历史的不忠。其实历史抉择、历史事实背后都包含着那个时代的人民的集体智慧,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1949年的革命都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大趋势。历史抉择、历史事实发生背后可能存在一些历史的偶然因素,但历史潮流还是受到必然的大趋势的主导。不能过于强调偶然因素,而忽视了历史的必然。

阮次山:现在大陆出现的民国热,搞得一些台湾报纸都觉得很莫名其妙,把它当做一个新闻来炒作。这的确是中国社会应该反思的地方。

Q:历史学界乃至舆论界在谈论民国的时候,应该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

南方朔:第一,一定要对自己的历史厚道。

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解释,一定要了解自己国家当年的处境,来考察当年做出的那些选择,而不是立足于当今的现实。后进国做出的选择多数都是身不由己的选择,中国那时所有的努力都主要集中于保证中国独立自主、不当亡国奴这个方面。尽管当时民主、自由、德先生、赛先生都在讲,但再怎么讲,由于时代局限,这些精神出不来,一时间也实现不了。人家外国列强都快打到你家里来了,你还跟家里人讲德先生、赛先生,这太离谱了吧?中国当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救亡图存。

第二,中国学界乃至舆论界缺乏对历史发展大方向的把握。

中国历史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中国人很注重断代史,一朝一代的历史很多,研究很细致,但缺乏对整个历史做一个统观的解释,缺乏对历史发展大方向的把握,也缺乏全局性的大历史观。为什么中国人读中国历史,都喜欢看西方的历史著作,比如《剑桥中国史》、喜欢看费正清、黄仁宇的书,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怪现象”。

总之,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动荡最厉害的一个时期,是中国人遭受外国列强最赤裸裸的侵略阶段,那时有保皇派、革命派,有亲日派、亲美派,还有挺蒋、反蒋势力,军阀割据、混战、分裂程度空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6 10:56 PM , Processed in 0.0270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