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15|回复: 73

[技术分析] 转载: <<走出幻觉,走向成熟。>>作者:金融帝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30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ndera 于 2012-4-30 11:20 编辑

第一章:走向交易者之路         


1.学生股民 2.皇帝的新装 3.炒股大师的结局




学生股民


也许你会赢,也许你会输,但无论如何你都会失去很多你最最宝贵的东西。——电视剧《坐庄》中的一句对白
做交易是找死,不做交易是等死。——金融帝国

  过去两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股票市场。其中也不乏一些学生,他们也梦想着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我第一次听到“学生股民” 这个词时真的倍感亲切, 毕竟十年前我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学生股民”。

  前几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对着他女朋友“ 抱怨” 说, 他都是跟我学坏的。他说上学的时候, 我教他抽烟、喝酒、赌博。出人意料的是, 他女朋友反问道: “ 他怎么没有教你炒期货呀? ”他很经典、很搞笑的回答: “ 谭总( 我) 说了,这个可不能学。”

  也许是经受的挫折太多了吧, 我真的从来没有劝过身边的人去做交易。就连最近很多同龄人让我教他们炒股票时,我也都是尽量地推托,并且和他们讲明炒股的弊端。因为我深知一个交易者的成长是非常痛苦的。这需要和行业环境、自身本能、信仰体系等一切固有的东西对抗。我从来不相信有人能够在没有经历过惨重亏损后,就能真正的学会做交易。事实上,初学者赚来的钱,通常都是市场借给你的, 等到市场讨账的时候会更加的凶狠。似乎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都能教,但唯独两件事情只能靠自己去感受。一个是恋爱,另一个就是做交易。你无法向一个儿童解释出恋爱的感觉,更无法教他恋爱的技巧。事实上,交易也是别无二致的。

  我深信我说出来的东西, 初学者是不会理解的; 就算是理解也不会相信;就算是相信也不会去实施;就算是实施也不会坚持; 就算是坚持也绝对不可能在没有经历过惨重亏损以前, 就能心甘情愿的坚持到底! 事实上, 交易真的并不复杂,相反却是出奇的简单。问题是这种简单有些出乎常理,并且不符合正常人的本能和信仰体系。本书全部的内容都能浓缩为几句话, 并且我保证这些话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其实本书的全部价值就是让大家能够相信这些简单的道理。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进入股市动机的调查。第一位的是获利; 第二位的是证实能力; 第三位的是追求自由。回想一下,我当初也确实是因为这些才进入股票市场的。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首先是付出了高昂的学费; 然后是必须愚钝的坚持交易原则;最后的结果却是基本上靠天吃饭, 而决无自由与自豪可言。十年后的今天, 我不得不感叹,结局与初衷真的是事与愿违! 我相信现在进入股市的这些同龄人,也许有一天你们真的能够赚到庞大的财富, 但你们肯定会感慨市场和你们当初想象的并不一样。
  当我回想起十多年来经历的一幕一幕: 那无数的不眠之夜;那种面对亏损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出路的无奈;那种毁掉家长一辈子积蓄三分之二的心痛; 那种与本能较量的痛苦挣扎; 那种为了交易而离群的孤独… … , 现在心里还是酸酸的。说实话,我真的不忍心看着身边的同龄人再经历,我曾经那种痛苦的折磨, 要知道他们还只不过是一些孩子。我更不忍心看着这些充满童真的可爱心灵, 变得千疮百孔后生出铁石一般的老茧。即使这样, 谁也不能保证这种付出必然能够有好的回报。

  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的观点有所转变。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龄人也都情绪低落而充满压力。房价在飞涨,我们这些二十多岁正要告别童年的孩子真的是有很大的压力。他们也都在各自不同的行业努力为钱而拼搏, 也许任何行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吧。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大众通常都会觉得自己付出的心血比其他人更多, 毕竟只有自己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以前是“ 人无外财不富” ,也许现在是“ 人无外财难活” 。毕竟没有什么行业能够像交易这样有如此低的进入门槛,又有如此惊人的短期回报。
我又算了一笔帐, 我老妈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一个月工资不到40 元,而现在一套40 平米的二手房就要将近40 万。要知道这只是非常低的住房要求,好一点的房子就要上百万。

  现在的平均工资估计在2000 元左右, 是否等我们这些“ 80后”的孩子步入中年的时候,房价要涨到2000 万呢?客观的说, 用过去20 年来推导未来20 年, 似乎并不存在太大的可比性。但谁也不能否认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考虑到复利效应,即使是很温和的通胀,在20 年以后也是非常可怕的。在全球资本过剩的今天, 虽然物价飞涨,但利率还是低得可怜。如何理财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容忽视的问题!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dera 于 2012-4-30 11:14 编辑

2.


皇帝的新装


能够为你钱袋负责的人只有你自己。二选一,独立的担负起责任,还是离开? --------金融帝国

  五年前我离开了有形的实体市场,在家中通过虚拟的网络来完成非现场交易。最近因为一些原因,我又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现实市场中。这五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与以前截然不同的交易理念,本以为现在的这个行业也会有很大的改变。但遗憾的是,这个行业与五年前根本没有任何的不同。

  在我看来,这个行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说着一些或许幼稚、或许言不由衷的话。并且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来共同演出这场盛大的闹剧。我希望本书能够像那个童话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告诉大家皇帝根本就没有穿衣服!

  在期货市场的交易大厅中,我听到最多的一个句话就是:注意隔夜风险,建议短单操作。所谓期货营业厅中的研发部,就是在做着为了自身利益而向交易者灌输有利于增加成交量的思维方式。他们通常是大学金融系刚毕业的学生,虽然没有任何实盘经验,但熟悉经济学上的理论。自然他们就以一种固有的方式来解释行情,并让初学者们感到他们的博学。基本上来说,他们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搜集所有基本面的信息,然后告诉你上涨或者下跌是受什么消息的影响。最后再说一些相反的消息,告诉你注意风险,不建议过多的持有隔夜单。当然如果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消息,那就说是受技术性买(卖)盘推动(打压)……偶尔他们也会谈谈支撑位和阻力位。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说法和我五年前在股市上听到的股评惊人的相似。那时大盘在一千多点,对于股评而言,就是向上看50个点是阻力;向下看50个点是支撑。无论是在牛市还是在熊市中,似乎他们认为大盘就应该静止不动。除非是大盘运行到顶部或者底部,否则他们是不会意识到趋势的存在。要知道市场总是在发威的时候比最有想象力的预测者更加有想象力!有人说期货的获利方法不外乎是:用小的仓位来赚大的波动;或者是用大的仓位来赚小波动。这话说得一点不错,期货交易者通常会找到风险与仓位的平衡点。似乎期货公司最不乐意于看到交易者用轻仓来应对“巨大”的隔夜风险,自然他们更乐意把交易者引向重仓与短线的深渊。

  在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四星级宾馆的大厅内,我听到几位资深分析师举行的一场大型报告会。我个人感觉,这种以招揽客户为目的的报告会,一定会给潜在客户一些最好的服务。事实上,这时期货公司最大的利益不是什么手续费,而是得到大众的认同和满意。分析师讲到:趋势是你的朋友,逆势交易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牛市只能做多,熊市只能做空……牛市逢回调买入,只会买贵、不会买错……只有顶部能够做错一次,而之前你能做对N-1 次……完全正确,讲的很到位,这样冠冕堂皇的话,让我都迷惑了几分钟。请注意:“只会买贵,不会买错”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亏损了不要走,即使跌了也只是贵了而不是错了。天哪,这是和趋势作朋友吗?典型的逆势交易!趋势的朋友应该是:在牛市中持有多单,每逢超过一定幅度的调整时平多出来,等到整理结束后再以更高的价位买入。资深分析师?居然没有搞清楚正确率与赔率的问题吗?典型的“求势不舍价”的草包思路!

  此后我又听到了很多看似冠冕堂皇,实质非常荒唐的说法。这种报告会对交易者更具有杀伤力,他们是用对真理的曲解来误导交易者。最后,我收到了几份打印出来的研发报告。理由、论据都很充分;观点也很明确;保护性止损也被考虑到其中。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基本上都是理论上可行,而可操作性不大。报告中所有的内容都在试图证明自己比市场聪明,而对市场未来的走势指手画脚。也许分析师只能是一些能够看懂行情与市场为敌,并且最终能够战胜市场的人吧。

  当读者看到这里时,也许会对这个“乌烟瘴气”的行业愤愤不满。但大家可曾想到过深层次的问题吗?这到底是谁的错呢?我个人觉得无论是研发部还是分析师都没有错,错都在交易者自己的身上。想想看,当你去商场购物的时候,哪一个商家不是说自己的商品质量好、价位低?你见过哪个商家告诉你某某产品的质量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你见过哪个商家告诉你什么地方还有比这里售价更低的商店?商家都是求利的,自然所有的宣传都是利己的宣传。人通常就是这样,在社会上聪明,可一进入市场就糊涂起来。研发部和商家并没什么不同,他们既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确切地说,你们应该算是博弈关系。如果没有商店你去哪里购物?如果没有期货公司你又去哪里下单?消费者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寄托在商家身上,但交易者却经常把自己的利益寄托在期货公司身上。

  几年前我在朋友的一家手机店做过一个试验。我对消费者讲解的时候,以我全部的专业知识向他们介绍各款手机的优势和弊端,希望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需求来进行最优的选择。遗憾的是,消费者并没有被我的真诚而感动,相反他们更乐意于从“油嘴滑舌”的店员手中购物。要知道,没有弊端的完美手机(质量最好、功能最全、款式最新、价格最低)并不存在,但消费者想要的就是那种完美的幻觉,所以那些靠销量为生的店员就必须成为制造幻觉的高手。

  再和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我曾经听到我的朋友向广告公司抱怨KT板的质量越来越差的时候,说出了这样的几句话:“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消费者相对于质量而言更注重价位。如果消费者更乐意于买入价格高而质量好的产品时,产品的质量就会越来越好。当你向广告公司划价的时候;广告公司也会向厂家划价;最终厂家只好降低成本。”这说明:永远是需求在决定供给。

  分析师的所作所为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为了迎合交易者的需求。确切地说,是在迎合人性。也许真正资深的分析师,也曾遇到过我卖手机时的那种矛盾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给交易者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交易者需要的东西。交易者喜欢做高难度动作,那么分析师就帮你尝试;交易者喜欢占市场的便宜,那么分析师同样帮助你;交易者希望次次正确,那么分析师只能宣传“一针就灵”。在这个行业中发展有两条路可走:要不就做研发、要不就做实盘。为什么两者就不能兼容呢?答案很简单:交易者是敢于承认自己看不懂行情的人,所以才会出现什么止损点;分析者是必须宣称自己看得懂行情的人,否则他们就失去了在台上滔滔不绝的价值。最可悲的就是想取两者之长的人,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的荒唐。比如,找到10条基本面向好的理由,然后设置一个只有百分之几波动幅度的止损点。

  在我看来,对于多数中小投资者而言,趋势跟踪是一种最好的策略。几乎每一本关于交易的书籍都会或多或少的介绍趋势的重要性。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少有书籍能够阐述趋势跟踪的副作用。如果你采用趋势跟踪策略,那么基本上就等于告别了高正确率。任何的交易方法都是有其优势和弊端的。遗憾的是,整个行业中的全部角色都会向你宣传优势,而对弊端进行绝对的回避。如果交易者不能对一种方法的弊端有足够心理准备的话,那么就几乎不可能把这种交易方法坚持下来,自然也就绝对不可能体验到这种交易方法的价值。大量的交易者都是在相信顺势而为能够获利,但却并不清楚会经常出现“买在天花板、卖在地板价”的成本时,而贸然进行趋势跟踪。几次让你无法接受的“荒唐”亏损后,你就会离趋势跟踪思维而去。你付出了成本,但却没有足够的信念等到丰收的那一天。《亚当理论》是对 “顺势而为”阐述最为深刻的一本书,但书中对低正确率的弊端同样丝毫没有提及。

  98年我就对止损策略的好处深信不疑,这要感谢许多交易书籍对我的启发。但遗憾的是,这些书籍只是告诉我止损的好处,而没有让我知晓止损也是可能无法避免的出现连续无效的事实。2000年的牛市运行的非常复杂,其间出现了很多次有惊无险的快速大幅回落。我在每一次大幅回落时都采用了止损策略来保护自己,但市场总是一次次的嘲笑我。身边的人都因不知死的逢低吸纳而一次次的占到便宜,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次无效止损后,我终于放弃了止损策略,结果就是那唯一一次没有止损的交易,让我亏损了6位数的资金。这就好像一位医生给病人开具了一付药方后就离病人而去。医生并没有告诉病人此药需要服用多长时间才能见效,也没有告诉病人在见效以前会有什么样的副作用出现。结果病人在服药后,不但丝毫没有见到病情的好转,反而又出现了众多可怕的不良反应。这时病人已经无法再向医生咨询,怀疑与恐惧使得全部治疗最终前功尽弃。君子算战先算败,一味以获胜后的利益来怂恿君主开战的军师绝对不是什么好军师。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操盘手”分析软件。他那“B点买入,S点卖出”的指标确实直观有效。从本质上来说他与SAR指标并没有任何不同,也同样属于趋向指标的范畴。我相信如果交易者能够坚持使用这套系统,数年后绝对能够赚取不小的财富。但这套交易系统从宏观上来看,必然也是正确率低于 50%的系统。这套软件在销售中一边夸大了系统的神奇(通过展示最优案例),一边又对低正确率的事实只字不提。那么我相信,使用这套系统的交易者,很可能在经历了几次左右挨打后。将能够大赚一笔的买入信号忽略,或者因忽略卖出信号而惨遭深度套牢。最终的结果就是,系统测试能够获利,但使用的交易者却出现亏损。由此看来,获得能够让你获利的交易技术,要比获得能够让你获利的交易信念简单得多。顺便说一句,股市过去两年的直线上涨并非常态,我所说的低正确率是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还有一点挺有意思,对于趋势跟踪来说,买入点应该在阳线的上方,卖出点应该在阴线的下方。但该软件买卖点的标注正好相反,从而使交易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可以赚得更多的错觉。

  其实这些只不过是这个行业中误区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误区我会在后面慢慢详细阐述。比如说,交易竞赛比拼收益率等等。这些都只能让交易者离最终的成熟越来越远。这里点到为止的讲出这些,只不过是告诉大家:在这个市场上唯一能够信任、能够依赖的人只有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名交易者,那么就必须担负起为自己的出路和钱袋负责的使命。请相信我,这个行业上的每一种角色都有自身的需求,而绝对不会有人真心的为你着想。

  下面就是本章的最后一节了,我只阐述一些实事,但先不告诉大家这些现象说明的道理。对于初学者而言,我希望你们能够对交易之路的坎坷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如果这些都不能吓退你,那么我由衷地祝愿你们未来能够好运,并且支持你们所做出的决定。对于老手而言,我会一点一点的带领你们探讨解决之道,并且在本书的结局告诉大家这里最为深刻的奥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dera 于 2012-4-30 11:15 编辑

3.


炒股大师的结局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的结局

  格雷厄姆是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被称为“现代证券之父”。他的著作《证券分析》与《聪明的投资者》在西方享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作《投资者的圣经》。格雷厄姆开创了价值投资的先河,其思想启发和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顶尖证券投资专家,其中巴菲特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在我看来,格雷厄姆只不过是开创了价值投资的先河,而对于技术分析与交易策略等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贡献。所以将其称为“现代证券之父”似乎有些言负其实,但将其称为“基本分析之父”绝对一点也不过分。

  我最喜欢他的一句名言是:聪明的人用不需要聪明脑袋的方法赚钱,不聪明的人用需要聪明脑袋的方法赚钱。格雷厄姆还有一段话,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他的理念框架: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聪明人将世间的事情压缩成一句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面临同样的挑战,我大胆的将成功投资的秘密归结为四个字,那就是安全边际。由此看来,格雷厄姆似乎是沿袭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至少在他年轻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能够预知市场的未来,能够指出市场应该如何运动。所谓安全边际不过就是占市场的便宜。

  这位华尔街的教父于1976年去世前不久,在接受美国《财务分析师》杂志(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的访谈中,却宣布他不再信奉基本分析流派,而最终相信“效率市场”理论。他认为,靠证券分析方法中刻意创立的分析技术,已不再能发现超值获利的投资机会。在他的《有价证券分析》出版的年代,确实存在这样的机会,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了,当整个投资行业都在用同样的方式来发掘超值股票时,分析的成本就极大地提高了。因此,格雷厄姆最后宣称,他最终站在了“效率市场”理论一边。

  RSI指标发明人韦特J.W韦登的结局

  韦特早期是技术分析指标的推崇者,著名的相对强弱指标(RSI)就是他发明的,他还发现一些其他技术指标或原理,如动力指标(MOM),市价波幅和抛物线指标等,当时受到不少投资者欢迎。强弱指标(RSI)沿用至今仍是被广大投资者重视的分析技术指标之一。

  我手上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所以无法得知韦特更多的个人经历。RSI指标应该是最为古老的技术指标之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乾隆软件沿用台湾的技术指标中就有很多是韦特的发明。虽然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技术指标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面前。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建立初期,技术指标在乾隆软件中的数量并非很多。在我看来,韦特即使不能算上“技术指标”之父,也肯定是在技术指标形成初期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奇怪的是,韦特最后发表的一些文章中,推翻了这些技术分析工具的好处,提出了当时崭新的理论——亚当理论来取代这些辅助技术分析指标。在《亚当理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反复的发现他对于技术指标的评价为“主观和充满缺陷”,而宣扬顺势而为、保持弹性、敬畏市场的先进理念。后来我才知到,他嘲笑的那种自作聪明主观的指出市场应该如何去做的想法,其实是在嘲笑自己前半生全部努力的结晶。

  最伟大的投机家杰西利弗莫尔的结局

  《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他对市场本质认识的深刻程度让我感到惊讶。书中无数经典的语句在近百年后的今天还在被后人反复的引用。不夸张的说,我就是希望靠交易理念制胜的人。我交易理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的影响,该书很细致地讲述了系统交易的理念。如果寻找源头的话,可以找到更简洁并且接近本质的读物《克罗谈投资》。如果继续沿着理念之路寻找下去,我们可以找到更古老的《股票作手回忆录》。至此似乎已经无法找到更早关于市场本质、交易理念的著作了。所以说,将利弗莫尔称为“交易理念之父”一点都不过分。要知道利弗莫尔已死了超过半个世纪,以他的生平写的书《股票大作手操盘术》初版于 1923年,几十年来再版无数次,今天还是每位炒手的必读书。

  我无法否认杰西.利弗莫尔是一位天才,同时也是包括我在内众多交易者的信仰所在。我曾经在和一位网友探讨是否应该绝对的放弃思考,而机械的随势而动的时候。那位网友建议我看一下《股票作手回忆录》。有意思的是,我打算绝对放弃思考从而绝对的敬畏市场,也同样是受到了杰西.利弗莫尔的启发。在我看来,其他的大师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理论研究的味道,而杰西.利弗莫尔理念中展现出的智慧火花完全是来自于实战!那位网友并不知道杰西.利弗莫尔的结局,他的结局确实是所有投机者最最不愿意相信的真相。

  杰西.利弗莫尔曾经用微薄的资金,创造出天文数字的利润。他曾经破产过两次,但不久后他都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当他第三次破产时,他选择了自杀。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千多美元的遗产。这就是杰西.利弗莫尔的结局。

  很多交易者都在不停的探讨利弗莫尔陨落最本质的原因。《十年一梦》的作者就是在深受利弗莫尔启发后,无奈的接受其死于自杀的事实!利弗莫尔曾经深刻的指出,期货交易的三大陷阱为:逆势、重仓、短线。理论上讲,如果他没有违反其定下的三条戒律的话。他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大幅亏损,但绝对不会走向灭亡。事实上利弗莫尔曾经经历过三次破产。前两次破产后都能继续用微弱的资金东山再起,并且再创快速致富的神话。

  也许他还能够第三次东山再起,但他却用他的死来向一个世纪以后的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你也许能够成为一时的国王,但你永远无法击败市场。他用自己的死向市场表示屈服、向市场表示敬畏。前两次破产是财富的崩塌,而最后一次应该是信念的崩塌。我相信他是死于绝望而不是贫穷。也许他一生的梦想就是击败市场,而最终他用最彻底的方式向市场投降。也许在利弗莫尔看来,他有信心第三次东山再起,但他仍旧逃脱不了第四次破产的命运。如果他人生的使命就是战胜市场,那么在他看透了市场的本质后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让我在此向利弗莫尔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能够活得明白,他就没有白来这个世界上一次。遗憾的是,近一个世纪后的我们还在试图否定天才用死来传递的信息。本书的宗旨就是解开杰西.利弗莫尔传递的信息。

  波浪理论发明人艾略特的结局

  艾略特与查尔斯.亨利.道是同一类人,他们应该算得上“市场研发部门之父”。预测与交易也许本身就应该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利弗莫尔是一个典型的交易者,而艾略特是一个典型的研发者。艾略特发明了著名的波浪理论,但我似乎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艾略特本人利用波浪理论获利丰厚的报道。的确,艾略特绝对是一位应该令人尊敬的研究者。

  艾略特本人是一位专业会计师,他卧病在床后致力于研究股市,研究反映市场运动的道琼斯指数。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股市也有相同的重复现象,并提出著名的波动原理。而查尔斯.亨利.道则是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并且担任《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同样发表道氏理论的查尔斯.亨利.道,我也只是看到了他完美预测的报道,而同样没能找到其获利丰厚的记载。

  我至今仍然认为波浪理论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论。甚至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想将自己的交易系统升级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的话,那么波浪理论很可能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艾略特为何没有通过他的理论创造出财富神话呢?答案肯定是他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论为自己创造财富。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本书其后会进行详细的探讨。这里略微提示一下:也许波浪理论是一个可以预知未来的方程式,但可惜他无法得出一个唯一确定的解。

  江恩的结局

  江恩也许是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在市场上找到了看穿未来的方法,从而赚到了天文数字的财富。同样也有人说江恩只不过是一个骗子,他靠包装自己来实现高额的培训费。据江恩的后代所说,江恩根本没有给他们留下多少的遗产。也许江恩注定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毕竟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充满矛盾。

  在我看来,江恩理论确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无法否认价格运行速度确实具有倍数关系的特征;同样也无法否认江恩百分比回调能够经常创造出的和谐;更无法否认时空转换的完美。但说实话,什么江恩轮中轮、时间周期等等,我真的没有弄懂。七八年前江恩真的是我最崇拜的人,他的理论我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那时的动机和大家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希望找到看穿市场未来的方法。事实上,在对历史行情的解释上,我所知的江恩理论几乎是经常创造出完美的吻合。如果有人说江恩曾经在市场上赚到了天文数字的财富,那么我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怀疑。

  在我看来,江恩确实也找到了预测未来的公式。但遗憾的是,这个能够预测未来的公式,同样根本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解。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能够预测未来的公式中必然存在不确定性。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江恩理论用于解释行情能够带来完美,但应用于实盘交易就存在很大的障碍。我曾经在过去的数年间用江恩理论和波浪理论找到了那种传说中的完美与和谐,但我始终无法将这种完美丝毫的用于实战。

  在我看来,江恩同利弗莫尔有一点本质上的不同。无论《股票作手回忆录》啰嗦的讲了多少细节的描述,最后都能归纳为一句流芳百世的名言。而江恩似乎真的有刻意制造神秘感,而故弄玄虚的味道。如果你看《亚当理论》,你能够感受到一种作者转递知识的欲望。本书可以归纳为“顺势而为”四个字,但作者为了让读者相信这四个字,能够用大量篇幅说得稍嫌啰嗦的透彻。而江恩似乎给人一种欲言又止的味道,并且勾起读者探索未知的欲望。这一点在江恩的著作《时空隧道》中可以反复的感受到。所以说,如果有人认为江恩是一个善于制造神秘与幻觉的魔术师,从而大赚观众钞票的人。那么我也绝对不会反对。

  在我看来,江恩同利弗莫尔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共同点。那就是意识中对市场无比的敬畏,而潜意识中又有一种无法克制的征服市场的欲望。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止损点”这三个字。同时似乎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有意思的提示:对于我这样的预测高手来说,规则的重要性都要大大高于预测。从“计划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计划”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一种弹性、一种对市场策略化的敬畏。说到江恩对市场征服的欲望,我想大家都会有很大的同感。其实能够把这种欲望描绘的淋漓尽致的是下面1909年《Ticker》杂志上的一段记载:

  1909年夏季,江恩预测九月份小麦将会是1.20美元。但九月三十日,芝加哥时间12点,小麦的价格还低于1.08美元。在预测眼看就要落空时,江恩自信的说:“只有在收市时仍未达到1.20美元时才能证明我的预测方法有误,我不并关心现在的价格,我认为价格一定会达到1.20美元。”最终1909 年9 月30日的小麦收储价令人震惊的升至1.20美元……

  我不否认这是曾经最令我激动地梦想,但现在想想看,事情的真相也许是这样的:我只学到了江恩理论的皮毛,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那种和谐与完美。我相信这段纪录很可能是真实可信的,江恩绝对有能力作出这样完美的预测。但我更加深信这只不过是江恩理论给出的几个“解”中的一个。否则,这就与所有的现代哲学与科学的论点相矛盾。如果这种“解”只有一个,并且具有再现性的话。那么江恩对人类社会的推动将超过爱因斯坦。也许这就是历史上所有的奇人都无法经常再现奇迹,从而逃脱不了“善卜者不问”托辞的原因。

  从江恩身上我看到了一位理论大师创造出的和谐与完美;也看到了只有交易大师才能得出的市场感悟;同时又看到了一位销售大师创造出魔术师般的幻觉。据说,江恩所有著作的版权都不属于他的儿子,这只能有两个原因:其一,江恩临终前对自己所有的著作都不真正赞赏,他不想传给子孙,怕误导他们,在《华尔街四十五年》中已看不到他年轻时发明的神奇理论的半点影子,而只是用极大的篇幅来记录行情数据,这便是例证;其二,晚年的江恩已经穷困潦倒,他不得不出卖自己所有著作的版权,这一点从记者对他儿子的采访中可以看出,他儿子说江恩的遗产只有10万美元。也许这些推论并不完全可信,但也绝对有其可信的地方。至少两点是有证可查的:第一,江恩给儿子留下的遗产只有10万美元;第二,江恩所有著作的版权都不属于他的儿子。

  总结:

  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中发现什么问题呢?上面这些大师包含了基本分析、技术指标、神奇理论、交易理念的创始人,应该说他们都处在各自专业领域金字塔的顶峰,甚至有的还是开山祖师。而他们的结局又怎么样呢?有的在晚年推翻了自己前半生的努力和信仰;有的最终被市场彻底的打败;有的只能作理论研究而无法进行实战。大师就是大师,他们是值得敬佩的!要知道否定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就是因为一个错误的起点,而不得不走向可怕的深渊。在科学界、哲学界、甚至是政治界,又能够有多少伟人最终做出自己否定自己的事情呢?也许交易之路就是一条否定之路,也许突然我们有一天会发现,之前我们的全部都是大错特错的。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发明者否定、嘲笑的RSI指标,在这个世纪还被众多交易者视为法宝,并且至今仍旧保留在几乎所有的行情软件中。当然我的交易理念如果向前追溯,支持理念基石的创始者居然死于破产后的自杀。似乎交易本来就是一个悲观的行业,初学者们,你们真得想好了吗?本来我还想讲述一下,助友财团的滨中泰男;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中航油的陈久霖……是如何走向毁灭的。其实这方面的介绍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看看。

  当然,我相信在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市场上,可能有更多的人通过市场创造出足以实现财务自由的财富,并且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只不过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许他们从来都没有辉煌过。这是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警告----你想好了吗?如果你还想去走这条充满坎坷的交易之路,那么本书试图抛析大师结局的深层原因。但愿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哪怕一丝的启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dera 于 2012-4-30 11:21 编辑


第二章:概念解释         

         1.冰山原理 2.树形原理 3.巨变效应 4.恐龙效应 5.钟摆效应 6.高低错觉 7.对错悖论
          8.学习效应 9.超市原理 10.复利悖论 11.鸵鸟现象 12.圆木桶理论 13.点球原理
          14.小蝴蝶的故事 15.损耗原理 16.依赖现象 17.绿草坪效应 18.焦虑原理 19.赌场原理


冰山原理


我们永远不可能认识事物的全貌,那么我们由于对事物不完全认识而形成的信念,也只不过是断章取义罢了。
                                             ——金融帝国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能够影响市场的因素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按照混沌理论的说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能通过数次放大,从而影响到其他“不相关”的事物。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如果说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影响到北美形成一场飓风。那么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同样可以影响到农产品期货的剧烈震荡。也许宇宙空间的某个天体(太阳活动)发生一些小小的现象,就能很快的影响到我们的金融市场。由此看来,能够影响市场的因素应该是无限的。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任何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理解都是片面的,都是断章取义的。毕竟我们谁也不可能考虑到无限多个因素。

  这就涉及到一个数学问题:自然数和偶数哪个数量更多?如果在有限的数字面前,那么自然数的数量无疑是偶数的2倍。但可惜数字是无限的,任何自然数乘2都能得到一个偶数。那么最终的结论就是:自然数和偶数是一样多的!

  这说明什么?也许读者们会觉得这和交易没有任何关系。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与交易都是有关的。在数学上考虑有限系统与无限系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我是说,交易者通常都是用有限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无限的市场。如果能够影响市场的因素是无限的话,那么对于交易者而言,无论你是考虑到1件可能影响到市场的因素,还是考虑到1万件可能影响到市场的因素。在无限的市场面前,你考虑的都是一样多的!

  我们都玩过“找茬”的游戏,就是找出两幅图画中有几处不同的地方。当我们找出一处不同的地方以后,图画中不同的地方就会少一处。直到我们找出所有的不同之处,两幅图画间就不再有不同之处了。这就是有限系统的思维方式,当你找出的因素越多,你就越接近于真相。

  我一位做软件的朋友给我讲过一个软件界的理论,就是软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数量等于已经发现的缺陷数量的n倍。这说明我们无法用排除软件缺陷的方法,来降低软件中可能隐含的缺陷数量。相反,你找到越多的缺陷,就越说明软件中会有更多的缺陷你没有找到。

  既然无论软件设计者如何寻找软件中的缺陷,都无助于他得到完美软件的话。那么交易者无论如何综合分析影响市场的因素,都无助于他更接近于市场的真相。

  在我看来,交易者所喜欢的“综合分析”。不过是因为本能排斥不确定性,而迎合本能来制造事后合理的幻觉。这方面内容读者朋友可以阅读一下“树形原理”的部分,你会发现事后的合理不等于事先的确定性。你考虑的因素越多,你就越容易事后解释行情。但同样你考虑的因素越多,你在事先出现的矛盾也就越多,甚至你考虑到错误因素的可能性也将越大。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市场呢?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无法看到冰山的全貌。我们能够看到的冰山越大,那么同时也说明水下我们看不到的冰山部分更大。我们看到的永远只能是冰山的一角。无论是冰山的最高点偏离了水面多高,最低点偏离了水面多低。同时也无论是更多的冰块融化成水,还是更多的水凝结为冰。请注意,水面的高度是不变的!

  对于交易而言这至少说明:无论你找到多少可能影响市场的因素,而得出与市场现实有多么大背离的结论。都只能说明,你忽略了更多的相反因素能够与之平衡,并且使得分析结论与市场的真实价格相等。曾经在股市上,我习惯于买入不停上涨,但业绩很差的股票。当我已知的因素与现实的走势出现很大偏离的时候,我更乐意于相信是我未知的因素在起作用。通常当我还不知道这只绩差股为什么连续不断上涨的原因之前,我相信立刻买入还是安全的。也就是说,通常我们未知的因素比已知的因素,更容易对未来价格的走势产生作用。

  这就是我曾经在网上多次发表的“A+X=B”公式的原理。无论我们对市场分析的有多么详细,那么我们找到的原因仍就是有限的,并且所有能够影响市场的原因还是可以分为已知原因和未知原因。如果承认结果,也就是真实的价格是由众多原因产生的话。那么就可以得出“已知原因A+未知原因X=结果B”的公式。通常对于未来走势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未知原因。

  当然前面已经阐述了,能够左右市场价格的原因是无限的。即使因果关系成立,那么无限的原因,也并不能得出一个唯一确定的结果。本公式所说的全部原因并不是能够影响市场未来的全部原因,而是现在市场全部参与者所能找到、考虑到的全部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能够预测未来的公式并不存在,或者说这个公式即使存在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至于未知因素更容易对未来走势产生作用,也是站在我们这些市场弱势群体的角度阐述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树形原理

当你将一个球抛向墙壁时,通常球会被弹回来。但如果你能尝试足够次数的话,小球总会有一次能够穿透墙壁而出现在墙壁的另一边。(因为布朗函数很小,所以你需要尝试的次数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 量子理论的预言

  我们从特定的一片树叶向下寻找,就必然能够找到唯一的树干;但如果我们从一颗特定的树干向上寻找,就绝对不可能找到唯一的树叶。如果你某晚回家输的连手表都不剩,那么你的太太肯定知道你是去赌博了;但如果你某天出去赌博,那么出门时你的太太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你今天到底会输还是会赢。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树形原理要表达的含义,我们还是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吧。我曾经做过十年的交易,在这十年中我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与成功。我的每一次经历,或多或少都会改变我的一些思维方式。比如,600065的惨败让我明白了止损的重要性;600788的惨败让我明白了走势说明一切;600745让我彻底的放弃了对确定性的追求……也许这些感悟并没有什么高深可言,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的话,我想任何交易者都很难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请注意,这些都是过去的事情;都是一些已经固定下来的事情;并且我现在的信念无不留下了这些经历的烙印。那么十年、二十年以后我在交易上最重的结局会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这是未来的事情;并且是不确定的事情;而最终的成败必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的信念。

  我相信,如果未来我最终在交易上成功的话,当我回忆这些经历的时候,肯定会感慨曾经经历的每一次失败都只不过是在为我最终的成功而做准备。如果缺少了曾经某一次重大的失败,那么我就会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感悟,最终我就有可能不会走向成功。06年我在期货市场上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17 万变成了60万。那时我回忆曾经的一幕一幕,真的有上面所说的那种感受。甚至我当时说下一句豪言壮语:“至今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四笔交易中,有三笔是亏损了超过50%,一笔获利了250%。如果让我舍掉其中一笔交易的话,那么我会舍掉这次获利250%的交易。”因为我知道,没有曾经的失败,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感悟。

  但我更相信,如果未来我最终在交易上失败的话,那么当我回忆曾经这些经历的时候,我会感叹道:我一生经历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在为了我最终的失败而做准备。无论如何我的信念都要为最终的失败负责。失败虽然并不能等于我的信念是错的,但至少能够说明市场并没有符合我的信念。如果我相信的是其他的信念,那么也许就不会出现失败的结局。对于巴菲特的成功而言,我想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市场符合了巴菲特的信念。如果巴菲特成长阶段的历史时空是在中国的1997年至 2001年的话,估计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什么巴菲特的存在了。

  明白我说的意思了吗?历史是确定的,而未来是不确定的。同时不论未来最终是什么结果,我们都能用已经确定下来的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用已经固定下来的历史来预测未来的结局。所谓树形原理,说的就是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简单的说,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原因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同样的原因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我看来,交易者是否能够长期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我只想说,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具有非线性关系的,而确定性的结果根本就不存在。如果非要说明是什么产生了非线性关系的话,那么恐怕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从上个世纪爱因斯坦与量子论众多创始人一场“猫的悖论”的争论,到最近刚刚兴起的混沌理论都在反复对“未来是否是确定的”这个哲学话题展开探讨。但似乎有一点是能够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对于观察者而言未来是不可知的。具体这种不可知性是因为观察者无法考虑到无限的原因;还是因果关系从本质上就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或者是因果关系根本就不存在……这些似乎不是我们这些交易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好在无论事实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些交易者而言都是完全等效的。抛开原理阐述现象的话,结论就是:无论你考虑到多少原因来推导结果,结果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如果在结果确定的情况下,历史会给你留下足够多的原因供你解释这个结果。所以我形象的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树形原理。

  回到市场上来,我们可以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交易者在回顾历史行情时,无论是利用基本分析、还是利用技术分析来对市场进行解释。总是为了维护本能需要的确定性,而通过因果非线性关系来制造一种幻觉。《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中将这种现象称为“事后合理偏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无论是基本分析还是技术分析,能够对单次交易负责的方法都是基于幻觉。关于抛弃确定性对于交易的重要性,我们在稍后的章节中详细探讨。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变效应

  当一切都已经顺理成章,似乎永远都不会改变的时候,往往巨变就会随之而来。      —— 金融帝国

  很多人是靠偶然事件走向破灭,而我是靠偶然事件使资金上一个台阶。  —— 大意,来源于某国外书籍

  在我们熟悉的市场上,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一特定时点的前后,市场的特征变得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折点,当然这个转折点可能是上涨与下跌的转折点;也可能是趋势与整理的转折点;还可能是任何信念的转折点。在1997年当业绩的信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当市场上流传着,买入长虹、发展只会赔时间而不会赔钱的时候。突然间绩优股开始陷入了长达四年的灾难,而曾经没有人要的“死亡板块”却走出了数倍、数十倍的上涨。由此可见,任何相互对立的概念都是会交替的被市场所接受,而往往这种转变是非常迅速的。

  我经常会遇到股民指着股票的历史走试图中某一箱形整理的阶段,告诉我在这个阶段应该暂时放弃趋势思路,而采取高抛低吸的策略。我通常会对他们说,整理阶段之前肯定是趋势行情,我们以上涨为例:一次上冲就见顶为尖顶;两次上冲见顶为双顶(M头),三次上冲见顶为三重顶或者头肩顶。这说明整理行情在走出之前,你不知道他是整理行情。而当整理行情真正走出来以后,通常就意味着整理行情可能突然结束。也就是说,更多的交易者都是根据短期经验来寻找规律,并且迅速死在突然的巨变中。从江恩的4次法则我们可以得知,通常第四次的上冲会冲出箱体。按照我个人长期使用的趋势跟踪系统来看,只要市场整理的幅度与我的趋势跟踪尺度正好吻合的话,那么我的系统就会出现使我亏损的假信号,而通常来说超过四次的假信号非常少见。当以逆势的敢死队思维进行高抛低吸的交易者已经出现获利效应的时候,你跟他们学只能是为他们来买单。通常我会使用相反的方法来应对这种情况。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后面的“学习效应”中再进行探讨。这里我要说的是,当一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定式的时候,往往巨变就会随之而来。

  上个世纪初“历史上著名的拐错弯”把世界从似乎永恒的平静中引向了可怕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已经成立了75 年,在世界舞台上似乎成为一个永久的国度。那时,美国明显害怕苏联在军事上占上风,只有不断的努力,美国才能处于不败之地。然而,让人愕然的是,短短几年后苏联就解体了;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但在神户地区几个世纪以来却是一直是非常的平静。上个世纪末的一天,一场震惊世界的神户大地震使得巴林银行走向破产。(本段摘自《临界》一书)

  当然,事后分析起来,这些偶然事件正巧碰上了合适的土壤,所以才演化成一场巨变。按照《临界》中的说法:大的事件并不一定需要大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这种巨变是迅速的,而不是缓慢的呢?我们以地震为例,地震的成因非常简单,就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运动是非常缓慢的,而地震却能在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因为岩石之间是具有“摩擦力”,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被这种摩擦力封存起来。当这种摩擦力与封存的能量处于一种临界状态时,非常小的偶然事件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释放。

  即使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原因通常是渐进的,而结果却是跳跃的,也许这就说明原因和结果之间确实存在着“摩擦力”。记得小时候我得过一次肺炎,最后好像是吃了一种在当时很新的抗生素才治好的。当时我老妈跟医生说:“还是西药的效果更好,以前吃了这么多中药都没有任何改观。”医生说:“我们吃饭都是吃了最后一口才吃饱的,难道我们之前吃的那么多饭都是没有用的吗?”在《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我也看到了这样一种说法:交易者的成长就像一颗种子成长为花朵一样,起初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成长都是在我们无法观察到的地下进行的。“不要不满现在,成就往往就在一瞬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努力是渐进的,而成绩却是跳跃的。

  上面说到的“摩擦力”本质上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不地震是一种常态,而地震是一种非常态,那么摩擦力就是一种维持常态的力量。或者说常态是一种普遍的规律,而“摩擦力”又表现为现有规律的惯性。“摩擦力”的本质似乎还能解释为封存效应,我们来看看政府调控经济的效果吧。97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以后,就进入了长期的通货紧缩状态。政府采用了包括激进财政政策、降息等一系列的刺激经济政策。当时这些政策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个人感觉几乎没有任何效果。2004年的时候,中国的物价才最终开始见底回升。现在想想看,当时房地产的价格真是便宜得不可思议。那么数年刺激经济的政策真的没有效果吗?不是这样的,刺激经济的政策虽然基本上不能扭转通过紧缩的现实,但却为未来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上海的房地产一夜之间陡然而升,并且迅速的蔓延至全国。短短的两三年间,我身边的二手房价格上涨了五倍!调控经济就像是煲鸡汤,淡了加点儿盐;咸了兑点儿水。但遗憾的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封存效应,盐并不能很快的溶解,水也不能很快的稀释。从微观上看,虽然政府在不断的加盐,但汤反而越来越淡。突然汤又变得咸得让人受不了,政府只好再不断的兑水,但兑水后也改变不了汤越来越咸咸的现实……也许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在管理层不断加盐、不断兑水中,经济总量变得越来越大。

  回到我们的金融市场上,巨变效应也是同样被经常演绎。当市场的常态已经被交易者所深信不疑时,通常巨变就开始了。市场的本质也许就是两种相反力量的正反馈与负反馈。上涨意味着继续上涨,就是正反馈;而上涨意味着下跌,就是负反馈;同时负反馈具有封存效应!上涨的本身就在不停的聚集着下跌的力量,同时上涨又让交易者对下跌的理由视而不见。当市场最终处于临界状态时,一个小事件就能使得聚集起来的下跌因素瞬间爆发出来,从而产生巨变现象。外国某交易大师曾经说过: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在大多数的时间内都是正确的,而在少数偶然事件面前输得一败涂地。如果你真的了解市场的本质,你会发现这种偶然事件,只不过是通常很少出现的必然事件!我深信:很多人是靠偶然事件走向破灭,而我是靠偶然事件使资金上一个台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龙效应

  交易者戴上光环与走向陨落,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同源的。  —— 金融帝国

  7800万年以前地球的自然环境是那么的温暖和潮湿。此时爬行动物非常迅速的适应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将自己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而抢占了越来越多的生存资源,最终成为当时地球的主人。突然地球的自然环境开始变得寒冷与干燥,曾经带上光环的恐龙迅速的灭绝了,而从来就没有展露过锋芒的昆虫却活了下来。

  市场和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特征。以股市为例,95年以前市场热点是小盘、绩优、含权;95年市场热点是异地、大盘、低价;96年到97年上半年市场热点为绩优、大盘的行业龙头;97年下半年到2001年市场热点为绩差、小盘、曾经被誉为“死亡板块”的题材股票;2001年至今的市场热点又回到以业绩为主线的价值投资。

  大盘与小盘、绩优与绩差、价值与题材等等,这些互相矛盾的概念都曾在股市某个特定的阶段称霸一时。98年至2001年市场以不炒市盈率而炒“市梦率”为主流理念,而之前和之后市场的主流理念都在宣称“业绩是市场永恒的主题”。从基本面来划分的话,还可以把特点的概念进行更细微的划分。但这些更微观的概念,似乎寿命会更加的短暂。

  从技术面来看,市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市场特征。有时价格在一个非常窄幅的空间内不断整理,有时价格又在不加停顿的勇往直前;有时市场牛市冲天,有时市场又熊气弥漫;有时市场运行的非常缓慢,总是一步三回头,有时市场的趋势特征又强大的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力。

  根据“巨变效应”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截然不同的转变往往发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而并不是缓慢渐进的改变。2001年6月之前市场不温不火的横向整理,而之后市场却迅速走出了夸张的下跌行情;2005年7月以前市场熊气弥漫,而之后似乎突然就变成了势不可挡的牛市。这种在两个极端之间跳动的现象,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做交易不外乎就是靠对规律的寻找,找到某种概率优势。而规律我们又可以分为微观规律、宏观规律。越微观的规律就越能让交易者创造出越辉煌的战绩,但同时越微观的规律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就越短。同样,越宏观的规律就越能够保持更长的有效期,但同时越宏观的规律就越难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创造出辉煌的战绩。

  曾经在股市上,熊市中我通常不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好的是死空头;牛市中我通常也不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好的死多头;但有意思的是,一轮牛熊循环过后,能够超越我战绩的人总是寥寥无几。所谓死空头就是把熊市中任何上涨都视为反弹的人,死多头就是把牛市中任何下跌都视为回调的人。而对于我来说,无论牛市还是熊市,也无论我是看涨还是看跌,只要是能够超过一定幅度的反向运动,我都会视为趋势的改变。如果趋势没有改变,我会在其后更不利的价位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很显然有成本的人,永远没有无成本的人利润大。

  也许“恐龙效应”真得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很多交易者都是在戴上光环后快速的陨落。能够戴上光煌的交易者,必然更多的利用、依赖了市场中的微观规律。同时他们的辉煌也不可能过多的在交易中考虑到成本问题。一个交易者越能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后的市场环境。这时通过过度适应市场而戴上光环的同时,也就为其后的陨落埋下的伏笔。当市场的特征出现巨变的时候,这种过度适应市场的交易者就会被市场迅速的扫地出门。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脱颖而出不久的哺乳动物,也生存着远为古老的昆虫,但这之间的恐龙却灭绝了。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股票书籍中,也存在着别无二致的现象。我们能看到最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最新交易技术,也能看到上个世纪初流传下来的交易理念,但这之间的几十年似乎真的是一种真空。记得97年时,市场流传着一种“小波浪理论”的分析方法,据说当时抄低逃顶屡试不爽,但后来这种方法就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了。也许越古老的、越简单的交易理念才能越接近交易的本质,而那种精确的交易技术似乎总是会短命的迅速被人遗忘。

  按照这种理论推导下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好的交易者应该是那种从来没有展露过头角的人。这和我们的常识似乎不太相同,交易比赛的获胜者在展示他们辉煌战绩的同时,总是能够吸引更多交易者的眼球。在我看来,好的交易员应该是默默无闻的,他们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辉煌。而这些默默无闻者,却一遍一遍的看着其他高手从戴上光环到迅速陨落的表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摆效应

  市场并不存在为单次交易负责的单向真理,市场上的真理在概念上都是成对出现的。  —— 金融帝国

  我小时候在学校内看一本关于股市的书,有一位同学觉得挺好奇,也非要看一看。由于他并非“身在此山中”,所以也就没有股民身上固有的那种追求幻觉(完美的确定性)的倾向。从而说出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发现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是矛盾的”。顺便说一句,那不是一本关于一整套交易理念的书籍,而是一本东拼西凑起来的有关交易技术的书籍。对于现在的我而言,这样的书根本就不值得一看。

  没错,我这位根本没有做过交易的同学,真是说出了关于市场的真谛。市场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够为一次交易负责的单向真理,而是由众多对立矛盾的概念组合而成的。我们这些交易者都是在这样的至理名言中成长起来的:要顺势而为,但不要追涨杀跌;要高抛低吸,但不要逆势交易;交易者不能够贪婪、不能够恐惧。。。。。。我就奇怪了,你不贪婪,干嘛还要来到股市?
  市场至少从概念上来看是对称的,贪婪与恐惧、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业绩与题材、大盘与小盘等等都是“成对”出现的。当你能够找到一种交易的方法,那么我肯定还存在一种与你相反的交易方法存在。或者说,任何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内都是会有“占便宜”和“吃亏”的时候。有人认为,业绩是股市永恒的主线,但这种思路在1997年至2001年的4年间将会陷入泥潭。我深信,市场就像一块磁铁,有S极就有N极,而磁单极并不存在。

  当然上面的论述完全是站在宏观的角度上,而在微观上市场确实能够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重复着某一极端的单向规律。根据“巨变效应”中阐述的内容,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市场在宏观上应该是在两个单向的极端间摆来摆去,这就是我所说的钟摆效应。

  市场的钟摆效应确实存在着钟摆的某些特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横的时间有多长,立起来就有多高。这就是有点类似于江恩理论的 “时间换空间”,市场用整理的时间换取了未来大幅波动的空间。同时也有“空间换空间”的说法,市场用大幅上涨的空间换取了未来大幅下跌的空间。在江恩看来,时间和空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回儿事。从交易者的信念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这种转换现象。当97年业绩信念深入人心后,市场进入了长达4年的题材市;而当 2001年题材为王的信念深入人心后,市场至今都在围绕着业绩的主线。这种“捧得越高,摔得越狠”的现象,与真正钟摆左边摆动的越高,右面也就摆动的越高的规律不谋而合。

  如果说钟摆的摆动是绝对对称的话,那么市场是否也是绝对对称的呢?假设,市场是绝对对称的话。那么任何一致性的交易方法在交易足够多的次数以后,最终的战绩都会趋向于零。这时任何交易方法都不可能在宏观上从市场上获利,而不采用基于从概率引申出的一致性交易方法的交易者又和赌博无异。这时的市场就是绝对的效率市场!

  我不否认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称的、是具有“效率”的。但万幸,市场并非完全对称的。比如,经济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增长,这就是一个不对称性。由此就能够产生一种“随便买、随时买、不要卖”的长期指数化投资策略。市场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如果人性具有不对称性的话,那么市场也就自然会具有不对称性。本书的全部交易理念都是基于人性的不对称性,使得市场具有某种概率上的不对称性。利用这种概率上微弱的不对称性,建立一种具有概率优势的一致性交易策略,从而实现长期必然的获利。这些我们会在后面详细的探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虽然市场并非完全对称的,但对于一种方法而言,前人的利润必然会由后人来买单(当然这种买单未必和之前的利润绝对相等)。

  这种不完全对称是存在无疑的,但同时又是非常微小的。既然股民的战绩具有“7赔、2平、1赚”的规律,那么市场就绝对不可能是完全对称的。有意思的是,股民并非次次出错,所以这种不对称性也是略微的。在市场上长期必然获利的方法,完全来自于大多数股民的集体误区。这样一来,我们如果能够研究明白大多数股民为什么亏损,那么就能轻松找到获利的办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低错觉

  强加给观众一个参照物,那么观众就会得出一个你所需要的高低评价。 —— 金融帝国

  在我看来,更多的交易者都不是趋势思维的信徒。他们不甘心当“傻子”,而在任何一笔买卖当中都要考虑所谓高低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高低根本就不应该作为买卖的理由!对于我这样的趋势信徒而言:只要上涨还在继续,那么多高都不嫌高;只要下跌还在继续,那么多低都不嫌低。可是市场上总是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交易获利的根本在于低买高卖。也许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只有未来卖出的点位比买入时更高,交易者才能够获利。请注意,这时的“低”是以未来作为参照物,而绝对不是以过去作为参照物!遗憾的是,更多的交易者都喜欢同历史比较而得出高低的结论。在他们看来,只有买的比“历史”低,才算是聪明。如果今天的价位比昨天高,那么今天买入的人就是傻子。

  也许市场除了有趋势特征以外,确实还存在整体特征。这就是所谓的负反馈,涨多了就要跌,跌多了就要涨。那好,我们就同历史比较,来迁就整理思维的信徒吧。这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既然所谓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参照物呢?

  大盘从998点涨至4336点,然后又跌至3400点。那么这个3400点到底是高还是低呢?如果我们画一条水平线,就能够找到 2007年4月9日的上证指数也是3400点。那么同样的3400点到底又是高还是低呢?我相信,大多数股民对于第一个3400点都会以4336点为参照物得出低的结论,而对第二个3400点又都会以998点为参照物得出高的结论。这时同样的3400点在不同的参照物面前,得出了截然不同的高低评价。由此看来,即使是整理思维的交易者,他们对于自己极其在乎的高低问题,所作出的评价也是不客观的!

  股民通常都喜欢于卖高买低,这时对于个股而言就会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股票越涨市场介入程度就越低,而股票越跌市场介入程度就越高。所谓市场介入程度,是指参户的参与程度。道理很简单,一只反复上涨的股票,曾经的持有者会因为价格高而卖出,同时持币者也不会买入找不到高点作为参照物的股票。我有点理解大多散户了,自己当了傻子不要紧,只要之前有更傻的人就行。事实上,任何一个点位买入股票,都有可能被套牢。但是买入上涨的股票就有可能成为最傻的人,而买入正在下跌的股票就会有之前的买入者肯定比自己傻。这就是人性丑陋的一面,就像老话说的“死了也要拉一个垫被的”。当600788 跌至0.2元时,14元的买入者要比15元的买入者好受一点吧。在2001年的散户厅内,我发现了这样一种可悲的现象。一群炒股票的中年妇女,互相打听对方套牢的股票,然后她们就去抄同伴的底。无论未来的涨跌,他都能占到同伴的便宜。后来的事情就更加可笑了,这些人在绝对公平、自由的资本市场上,居然开始勾心斗角、甚至关系紧张。

  在那个庄股横行的年代,庄家反复利用散户这种心理弱点以及对高点的判断错觉。一只股票从5元涨到10元时,散户会越来越少,这时筹码流向庄家和趋势跟踪者手中。请注意,更多的散户不是趋势思维的信徒,所以无论如何股票怎么涨,敢于追高买入者都是少数,这样一来庄家无论如何都出不来。当股票一路上涨时,能够抛售的散户越来越少,所以越涨就越不费力气。如果庄家准备在20元实现成功撤庄的话,那么通常会拉高到30元、甚至40元。道理同样很简单,没有“打折效应”,散户是不会当傻子的!坐庄并不复杂,从5元到10元完成吸纳,然后空拉到40元,之后的下跌就会不断的套牢抄底盘!当然随着股票的上涨,基本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变好,最低限度也会流传出来一些概念。可爱的散户朋友们,就会用折扣价格买入富有丰富概念的“优质股票”。按照常理来说,基本面通常是跟着股价走的。我们可以把基本面理解为 60日均线,也就是说基本面的最高点通常落后于股价的最高点。当股价与基本面(60日线)相交以后,股民就会有一种超值的错觉!如果股民习惯于将过去三个月的价格当作参照物的话,那么60日均线就成为了股民对于高低判断的形象表述!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种销售策略。数年前,我所在的手机公司推出一款具有“超长待机”功能的手机。那时这种功能并不普及,所以消费者也很难说得清其到底价值几何?如果这款手机低价销售的话,那么消费者就会认为超长待机并不值钱(其实也是不值钱)。公司的销售策略就是:花费重金宣传,同时高价销售。我们这些业务员都感到销量不大,建议公司降价销售。公司给我们的答复是:现在并非让你们“冲量”,而只要让消费者知道这款手机即可。只要我们把高价位挺住两个月,那么未来的每一次降价都能使销量上一个台阶。确实高明!消费者如果没有参照物的话,很难对于贵贱做一个“合理”的判断。就像股民也同样并不了解股票应该价值几何,尤其是不明白一种题材、一种概念价值几何,没有参照物同样也很难判断的道理是相同的!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佛祖某日下山看到一家商店供奉着一尊精美的佛像。佛祖非常喜欢,决定将其买下来。老板看出佛祖的喜欢之情,所以将并不值钱的佛像开价5000元!佛祖扬长而去,回寺与众僧讲述此事。众僧都谴责利欲熏心的商人,并且决定教训他一下。但佛祖说:这道不必,他有办法用1000 元的价格将佛像买下,并让众僧听他的安排。每隔一日让一位僧人以比昨日低500元的价位去商店内购买。第二天僧人出价4500点,店老板不卖;第三天另一僧人出价4000,店老板同样不卖。。。。。直到数日后,一位僧人出价500元,店老板肯定还不会出售。次日,佛祖再度下山,轻松的以1000元的价格将佛像买下。这其中的奥秘并不复杂,读者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店老板每日的心情变化。其实经历过熊市的读者,一定会深有感触。

  在我看来,趋势与整理并不矛盾。事实上,每个交易者都在运用趋势和整理这两种思维,只不过他们的尺度并非相同。关键是,让整理的尺度大于趋势的尺度一个数量级!中线追涨杀跌,那么长线就是高抛低吸。遗憾的是,更多的交易者乐意于中线高抛低吸,长线追涨杀跌。如果股票从10元涨到20 元的话,那么12元买入股票、右半球跌至18元卖出,难道就不是高抛低吸吗?事实上,更多的股民乐意于12元高抛,而18元低吸。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错悖论

  对错的评价不应该是基于结果,而应该是基于原因。                 —— 金融帝国

  如果一位交易者学不会如何正确区分“对与错”,那么他将永远原地转圈而毫无进展。   —— 金融帝国

  在交易之路上,我们走的再慢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确认自己是在向前走。     —— 金融帝国

  某日,一位赌徒赢得了比一年工资还多的钞票,回家后太太像迎接功臣一样准备好了丰盛的酒菜。不久这位赌徒又输掉了更多的金钱,这次他的太太说什么也不让他进门了。赌博是原因,输赢是结果;是否赌博是可以确定的,而输赢是无法确定的。那么交易者对于交易方法而言,是否也想这位赌徒的太太一样,用结果来决定一切呢?

  有时我在想:我们这些交易者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对错的评价,都是完全建立在我们根本不能左右的结果上,这难道不可笑吗?在大多数的交易者看来,能赚到钱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而能亏钱的方法就是坏的方法。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逻辑来分析对错的话,那么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方法,同样任何方法也都是坏的方法。

  这种对错观的直接产物就是我们后面要谈的“学习效应”,这样一来我们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狗咬尾巴”的怪圈中而无法自拔。事实上,交易者达到成熟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但通常交易者都是在原地转圈而停滞不前。在我看来,交易者能否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取决于坚持 “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能力。其中第一个“错误”代表自身交易策略带来的合理亏损,而第二个错误代表交易方向错误而出现的亏损。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这方面的内容我们稍后再详细探讨,这里我希望读者朋友们明白的是:对于对错的评价应该是基于交易策略而不是基于结果。

  对于任何交易者来说,都必须找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交易绝对不是没有成本的不劳而获,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我们能够承担的成本是什么?然后,找到一种合理的策略来一致性的实现全部交易。这就是每一位交易者成长中找到的基石!当你知道什么样的行情是你必然亏损的行情时,那么你自然就找到了什么样的行情是你必然能够获利的行情。在交易之路上,我们走的再慢都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必须确认自己是在向前走。如果你不能接受“盈亏同源”的事实,那么你就不可能找到固定的基石,自然你的全部交易技术就只能够是空中楼阁。

  在“巨变效应”中,我们讲述了“原因是渐进的;结果是跳跃的”的道理。一根单独的稻草无法压倒骆驼,之前的稻草并非毫无价值。没有压倒骆驼的稻草就是你的亏损;而最终压倒骆驼的稻草就是你的利润。这就是“盈亏同源”的道理!当你规避了亏损,自然也就规避了利润。明白吗?最后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并非是特殊的!那么,让你盈利的交易也并非是由于特殊的方法而产生的!请记住,盈亏是不可分割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效应

  向成功者学习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本能。就连这一点,在市场面前都能成为不小的问题。有时我在想,到底是人性的错,还是市场的错?也许市场本来就是人性的天敌。无论人性如何,市场都会成为人性的敌人。

  如果你没有由固定基石形成的一致性交易策略,那么你自然会受到身边交易者的影响。在一个大户室中,你左边坐着追涨杀跌的A,右边座着高抛低吸的B。如果市场走出持续的整理行情,那么B就会获利丰厚;而A就会不断的左右挨打。由于你没有跳出“结果决定论”的怪圈,那么你就会认为B做的比A好。自然你就更倾向于向B学习……当你也决定采用B的方法来不断获利时,突然间市场走出了强劲的趋势行情。很快B送回了大部分的利润,而你只好平白无故的产生亏损。这时,A终于不再垂头丧气,而昂首挺胸的享受他的利润,以及众人羡慕的目光。开始你觉得这是偶然现象,但趋势却一点也没有完结的迹象。一段时间后,你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事实上A的方法更好!好,这时你又开始跟A学。但更有意思的是,市场突然又陷入了似乎没有尽头的整理行情中……

  后来你决定不能再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自己用趋势跟踪系统来应对行情。开始时,你用一个敏感的尺度来捕捉趋势。本来你做多,但股市偏偏开始回调,并且触及你的止损点。要命的是你刚一卖出,市场就立刻上涨。经过自己的总结与反思,你发现是你的止损点设置得太过敏感。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迟钝一些的止损点又一次让你卖在地板价上,你觉得还应该在迟钝一些。又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你发现虽然股市走出了趋势,但你“掐头去尾后”并没有赚到什么钱。如果你能够敏感一点的话,那么就能赚到更多的利润……

  上面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曾经的我!请注意,这只是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两个对立的极端。事实上,市场中还有更多矛盾的对立。如果你在每一个矛盾的对立两极间,都转两个圈,那么几十年就过去了!事实上,从97年到2001年我还从绩优概念摇摆到题材概念。

  整理和趋势之间是不完全对称的。趋势略微强于整理,这是由股民更乐意于“盈利兑现、亏损挂起”而决定的。至于敏感与迟钝之间就是完全对称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尺度操作足够长时间的话,那么战绩是趋同的。当然这需要忽略了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对于中线以上的尺度而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当你在市场上待的时间越长,你就能够找到越多的“等效性原则”。如果你总是像雷锋那样,付出了成本就离开,而绝对不享受利润的话,那么亏损已经就是注定的事情!

  市场的机制就是制造微观定势,然后突然打破这种定势,而将追随定势的交易者一网打尽。这有一点像狼来了的故事。通常来说,微观定势每重复一次,信徒就会成几何倍数增长!牛市这位老师就是在不断的教给学生:止损是愚蠢的、长期投资是明智的。当好学的学生学会这些以后,熊市这位老师就开始上场了,他不断的教给学生:止损是英明的、长期投资是胡闹的。而且市场这位老师又是尽职尽责的,学生学不会、他就不离去。真是“包教包会、学不会不收费”。大牛市中的洗盘其实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通过持有者的换筹来提高市场平均持有成本;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告诉大众-------下跌并不可怕!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最吃香:一种是信仰坚定的人,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价格的涨跌就是绝对没有信仰的人,绝对的随势而动。但我对趋势思维又是信仰异常坚定的人,无论输了多少次,我都还敢继续下注。而如果你是既有信仰,但又不坚定的话。那么你就会随着市场这座大钟而左右摇摆,并且永远慢市场半拍。先来的人吃饭,后来的人买单。那么你将永远是没有吃饭,但却买单的人。

  我见过很多炒股时间超过十年的人,大多数仍旧无法跳出“狗咬尾巴”的怪圈。也许学聪明简单,但坚持愚蠢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有的时候,敢于同最近的成功者说不,真是一种非凡的能力。我曾经深深地感受过那种巨大的压力,那种与潮流对抗的压力。

  人通常都是健忘的,而只是对最近半年左右保持深刻的记忆。市场的评论家们总是能够找到最近半年获利最多的交易方法,然后张大嘴巴告诉所有的人。守住自己的“道”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

  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交易上的成功者如此的少?首先,没有任何人会教给投资者抛弃确定性的成本观念。好,大家都想次次正确,那么分析师就不敢谈不确定性、不敢谈赌博。其次,市场上的一轮循环可能持续极长的时间。热点从业绩到概念,再从概念到业绩的循环真的需要长达尽十年的时间。即使你再有悟性,没有经历过一次循环的人也是不可能感受到市场的“钟摆效应”。最后,就是人性的问题了。没有人会看到别人赚钱不“眼热”;没有人愿意心甘情愿的吃亏;没有人愿意相信单笔交易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市原理

  在我看来,股民们大面积亏损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正确率太高了!   —— 金融帝国

  超市那种最后一次性付账的销售模式更能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结账前的采购中,如果是每拿一件商品就付帐一次的话,那么估计销售额就会出现下降。简单的说,人对于“次数”要比“数量”更为敏感。如果是收入的话,那么10次1元的收入产生的满意程度大于1次10元的收入。同理,对于支出而言,10次1元的支出产生的痛苦程度大于1次10元的收入。

  这一点在市场上表现的也极其明显。为什么股市上牛市中的成交量大于熊市呢?因为交易者在获利的情况下更乐意于交易。这同时说明交易者并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存在相当大程度上的偏向性。也就是说,交易者更重视概率而不是赔率。

  虽然市场上有“7赔、2平、1赚”的说法,但市场平均正确率却是高于50%的。我们虽然不可能精确计算市场的平均正确率到底是多少,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算出一个大概。用股市上,牛市成交量的总和/全部成交量的总和=全部交易者的平均正确率。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在身边的股民中,找到一个正确率低于50% 的交易者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不相信的话,也可以试着找找看。

  在我看来,股民们大面积亏损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正确率太高了!假设,某股民在最短持有周期为两周的情况下,刻意降低正确率,那么就有可能实现长期的盈利。这又不符合大众的常理,难道亏损的罪魁祸首真的在于高正确率吗?

  正确率的本质到底说明什么?正确率的高低,同预测水平的好坏并非具有绝对的相关性;而与离市策略具有更大的相关性!理论上讲,即使在随机开仓的情况下,只要止损的幅度数倍于止赢的幅度,那么正确次数就能数倍于亏损次数。所谓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是被众多的人(次)平分,而亏损是由少数人(次)承担。由此看来,股民的高正确率,只能说明“利润兑现、亏损挂起”的癖好在起作用。简单的说,对于一定数量的利润而言。多数交易者希望是由更多的盈利次数与更少的亏损次数组成;而我希望由更少的盈利次数与更多的亏损次数组成。

  交易者更愿意确定利润,而逃避亏损的本能,正好为我们找到了获利的武器。我再说一遍,所有具有再现性概率优势的交易方法,完全是来自于人性的不对称性使得市场产生的不对称性。像大众对待利润那样对待你的亏损,你就能长期盈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利悖论

  无论你承认无否,交易者追求的很多东西是永远也无法真正得到的。   —— 金融帝国

  如果我们能够每年获得40%的收益率,那么7年后资产就增长了10倍以上,20年以后资产就增长了将近1000倍。如果半年能够获利40%的话,那么10年后资产就能增长将近1000倍,而20年就能增长1000000倍。

  年收益40%相当于每月平均获利2.8%,这是够低的收益率了。但如果你能够将这种微小的月收益保持20年的话,那么10万元的初始资金也能够变成一个亿!而如果你能够每年将资金增长100%,那么10万元的初始资金20年后能够变成1000个亿。要知道每年100%的收益率,只相当于每月6%的收益!

  在我看来,20年1000倍的投资收益理论上来讲是可行的,但无论如何20年100万倍的投资收益是绝不可能的。那么由此可以得知,一年超过1倍的收益如果能够稳定的话,那么就能产生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市场怪物”。由此可知,一年超过1倍收益率的交易方法,必然是不稳定的!要知道一年1倍的收益率只相当于 6%的月收益,那么每月能够产生超过6%收益率的交易方法同样是不稳定的。

  衡量获利速度的快慢有三个指标:正确率、赔率、交易周期。从“超市效应” 中我们可以得知,正确率同赔率是互损的。即使全部交易环节都采用随机操作,那么正确率与赔率的乘积应该等于50%。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任何交易技术将期望收益略微的提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具备期望收益优势。而这种期望收益优势在反复的操作中被不断的叠加,那么就能产生真实的钞票。如果这种操作周期足够短的话,那么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惊人的利润!而这种惊人的利润在长期的复利效应下,就能产生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市场怪物”。

  如果站在市场怪物不可能存在的前提下,那么越短的交易周期,就必然会使期望收益降得越低。同时我们略微的期望收益优势,还会被交易成本所大量吞没。但这与事实并不相符,我们可以轻松找到短线快速获利的案例。那么结论就只能是获利速度与稳定性是互损!而稳定性说明什么呢?稳定性可以理解为交易结果与理论值的方差,或者是期望收益未来可能变化的幅度。在我看来,稳定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参数。他是决定着交易者生死存亡的问题,稳定性差意味着被扫地出门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期望收益是正值,但只要交易结果方差足够大的话,我们照样可能血本无归。如果说,交易者第一目标为“不亡”,那么我们就必须追求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就必须降低获利速度,也就是说在期望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操作周期。如果是期货市场的话,那么上面的说法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仓位!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重的仓位就能产生越大的获利速度。期望收益是每位交易者所追求的,那么交易者的陷阱就只剩下重仓与短线!

  如果我对一位交易者说,我正在开发一种能够在未来20年后将10万元变成一个亿的交易系统。那么这位交易者通常会认为我的欲望太高了,甚至认为我是在做一个不可能成功的系统。有意思的是,也许这位交易者认为自己的目标很保守,只不过想通过日内操作来实现每周2.8%的收益。按照这种逻辑,他认为每周获利 2.8%比20年获利1000倍更容易!要知道,只要这位交易者能过在市场上活20年,那么他贡献的手续费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如果再加上移滑差价等交易成本,那么每周获利2.8%所需要的技术水平要数百倍于我。

  我与很多人讲,我在交易事业上的“十年大计”时,他们都说我太贪了。但有意思的是,我的交易技术很粗旷,而更多的人都追求很多精确的交易技术。我保守的计算了一下,如果大多数人追求的交易技术能够实现的话,那么他将10万元变成一个亿最多用五年。我是说,更多的交易者对于交易技术的要求同对交易战绩的要求,简直就是一天一地!没错,对于交易技术而言,更多的人都觉得我不思进取;但对于交易目标而言,更多的人都觉得我异想天开。而在我看来,他们追求的交易技术,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的幻觉!

  很多交易者对于交易技术的选择,都抱着一种“射箭”的思维。无论我们最终能够射中几环,我们都要瞄准“十环”。事实上,交易根本就不是这样。如果我想射中 “五环”,那么我就应该选择能够达到“五环”的交易技术。并且追求更高的稳定性,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我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相信我,交易是一门“舍”的艺术。当我放弃了射中“十环”的可能性时,我选择射中“五环”的技术就有更大的稳定性。

  相信我,对于交易技术而言只有“可行”或“不可行”两种状态。当你准备使用一种交易技术时,可以先计算一下成功后能够带来多大的利润。如果这种利润都让你绝对不可思议的话,那么就不要在这种交易技术上过多的浪费时间。当你知道利润是不可能实现、而收入又是巨大的时候,那么只可能是有更大的成本隐含在其中。如果你连成本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使用这种交易技术无异于自杀!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鸵鸟现象

  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赌博的交易者,而更多的人是自以为在作交易的赌徒!   —— 金融帝国

  据说,当鸵鸟被猎人捕杀时,它们不是逃跑,而是把头钻在沙中。当他看不到枪口时,枪口就真的不存在了!中国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回避问题。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我们就可以不去正视它,回避就是最好的办法。

  我曾经受到过两次虚假业绩的伤害,差一点就让我血本无归。当时我真的痛恨这个市场太不公平!这样一来,我就陷入指责与牢骚中不能自拔……让我走出泥潭的是一篇和股市没有丝毫关系的文章《宽容的荷兰人》。如果一种现象你无法消除他,那么与其回避还不如正视他,从而承认他、接受他、研究他、合理的控制他。如果你连承认都不敢承认,那么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合理控制他的。这样一来,我就承认并且接受业绩可能虚假这个现实,从而研究如何控制这种风险对自己的伤害。慢慢的,这种理念甚至成为我其后交易策略形成的一条主线,那就是:从对抗到包容。

  至此,在我的词典里已经没有“忌讳”二字。我们忌讳的通常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接受所以才忌讳。那么这里就说一下大多数股民们忌讳什么吧。

  首先,是“怕亏情结”。大多的股民都不乐意于面对亏损,很少有股民在交易之初就计划好亏损、更不用说把亏损设计为交易策略的一部分。无论你是否承认,只要是做交易就有可能亏损!“盈利兑现、亏损挂起”虽然能够暂时的对亏损视而不见,但通常未来都要承受更大的代价。既然与亏损对抗不会有什么结果,那么我就想办法包容亏损,用利润来对冲亏损。反正怎么交易都要亏损,那么我与其被动的接受亏损,还不如主动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去亏损。当我完成买入(开仓)交易以后,全部的工作就是对亏损的控制。盈利嘛,不用管他、随他去吧,他会自己照顾好自己。现在的我真得很轻松,回头看看那些忌讳亏损的人,他们活得真得很辛苦。一天我在股市里等人,看到一位股民十分钟向他的同伴问了八遍“你说过两天能不亏损吗?”这种亏不起的心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上涨没他事,下跌他肯定跑不了。其实学会止损只是初级标准,然后要不忌讳亏损。当你明白“盈亏同源”后,你就知道亏损本身就是最好的风险释放过程,这时你会爱上你的亏损。如果亏损是你永远也不能征服的敌人,那么为什么不将亏损包容、然后和他做朋友呢?我们可以不用同利润亲密接触,但对于亏损我们必须形影不离的对他照顾有佳。我绝对不是开玩笑,交易的真谛就在于像常人对待利润那样对待你的亏损,

  其次,是“怕隔夜情结”。在期货市场上,由于很多品种的定价中心在欧美,所以晚上外盘的大幅度波动就很可能对交易者的隔夜持仓造成很大的风险。这种隔夜风险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我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隔夜跳动任何概率上的偏向。这样一来,在期货公司的怂恿下,更多的交易者都把不持有隔夜单作为自己的交易规则。道理很简单,很多交易者都曾经受到过隔夜跳空的伤害,自然就不愿再涉及这块伤心之地,而是陷入日内和重仓的误区。在日内的有限时间内,交易者基本上不可能靠放长利润来实现大赔率。自然他们就只能掩耳盗铃的追求高正确率了,通常最终的结果就是“零取整存”。事实上,我曾经也经常受到隔夜跳空的伤害(一夜亏损 6位数),而且我深信以后也无法避免受到这种伤害。在我看来,隔夜跳空只不过是一种噪音,使得价格走势并非呈现连续波动的特征。那么理论上来讲,止损幅度就应该有一个下限,过小的止损幅度就是没有意义的。大的止损幅度自然就决定了仓位不能太重,这样一来我就用轻仓的策略来包容这种隔夜风险。

  再次,是“怕赌情结”。一般来说,我同别人聊交易都是挺受人欢迎的。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反感我将交易同赌博相提并论。如果市场上、甚至是现实世界中根本就不存在确定性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两种选择,要不我们就自己来制造确定性的幻觉,从而生活在虚假的信念中;要不我们就正视不确定性、承认不确定性、接受不确定性、研究不确定性、合理的控制不确定性。遗憾的是,更多的交易者宁愿活在幻觉中,也不愿意面对不确定性。他们宁愿将自己的交易技术弄得模糊不清也在所不惜。这时交易者就不能使用确定的一致性交易方法,毕竟任何确定下来的交易方法都会立刻被证实不具有确定性。所以交易者只好毫无章法、随心所欲的完成交易行为。交易者天真的以为,众多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方法混合、搅拌在一起就能具有确定性。在我看来,我是一位知道自己是在赌博的交易者,而更多的人是自以为在作交易的赌徒!

  最后,是“怕错情结”。如果谁能不犯任何错误,那么他将会快速的赚取整个世界。犯错并不可耻,逃避错误才是最可耻的!所谓“怕错情结”是指,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的倾向。很多交易者在还没有行动之前,就找好了推卸错误的借口。其实明明已经做好了不可能改变的决定,但还要征求别人的意见。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支持,那么就会继续征求其他人的意见,直到有人能够支持他的观点为止。这样的好处在于,当结果真的证实犯了错时,即使不能少亏一分钱,也能找到一个可以指责的对象。似乎对于他来说,自尊心比钞票更重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木桶理论

  对于一笔获利的交易而言,你必须把各个环节都做正确;但对于一笔亏损的交易而言,并不需要你把各个环节都做错,只要做错一个环节就足够了!        —— 金融帝国

  两杯50度的水,倒在一起不会成为100度的水。这说明,我们根本无法将温度叠加。如果我们承认,任何的交易方法都无法指向确定的结果,而只不过是基于概率下的产物。那么我们是否也同样无法叠加概率优势呢?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圆木桶理论”,木桶能够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头,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木头。而你的木桶越复杂,那么就越容易出现更短的木头。事实上,交易也是完全一样的。一笔成功的交易需要正确的开仓、正确的持仓、正确的离市、正确的资金管理。而这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交易最终的失败。没错,对于一笔获利的交易而言,你必须把各个环节都做正确;但对于一笔亏损的交易而言,并不需要你把各个环节都做错,只要做错一个环节就足够了!

  我见过很多在期货市场明明看对行情,但由于没有做好资金管理反而输钱的交易案例。表面上看,期货既可以做空又可以做多,还可以使用资金杠杆,似乎获利会更加容易。但事实上,期货市场更容易让交易者死的更快、更惨!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让你被市场扫地出门。

  如果说一笔成功的交易,需要众多的环节组成。而你的每一个环节又都需要(依赖)多种的交易技术来完成。那么使你交易行为出现问题的可能就会更多,从而最终失败的概率就会更大。一点都没错,交易的成败不取决于你最大的优势有多大,而取决于你最大的劣势有多大。这也是我反复提倡交易应该简单而不是繁琐的原因,毕竟交易是一种“失败者的游戏”。

  以前做手机销售时,我发现手机的质量同功能成反比。或者说,功能越多的手机,就越容易出现故障。那么交易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呢?如果我们交易的系统大厦过于庞大与复杂,那么是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交易的“流水线”就会瘫痪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球原理

  你需要知道的事情越少,获利就会越容易一些。   —— 金融帝国

  虽然我对足球并不算了解,但我老爸很喜欢看足球比赛。记得一次世界杯期间,我也受到流行潮流的影响而看起了足球。当一场比赛打成平局时,最后需要用残酷的点球大战来分出胜负。如此重大的赛事,我能够感受到选手那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我老爸对我说,射手的心理压力要比守门员大得多。我不理解其中的缘由,明明是一对一的对决,为什么会有一方的压力更大呢?老爸解释道:射手能否射好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所以担心发挥不好就有压力。而守门员却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也就是说,即使不能扑到球,也不容易遭到观众的责怪。

  如果守门员等到射手已经将球踢出,甚至是看出球运行的线路再做反映的话,那么基本上就不可能扑到球。守门员必须在射手起脚的一刹那,赌球射向的方向,否则就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点球大战中,球射向左面而守门员却扑向右面的场面。明白我说的意思吗?守门员扑点球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如果是赌左、中、右的话,那么扑到的概率为33%;但如果等看出球的走向后再选择扑球方向的话,那么扑到球的概率为0%。

  不追求确定性还有可能成功,而追求确定性就必然会失败!如果将守门员扑球比做交易的话,那么三分之一的正确率在五倍的赔率面前照样可以获利,而追求确定性的交易者通常什么都得不到!

  曾经的我在捕捉趋势时,还需要其他方法的确认、需要自己一定能够看懂行情。后来我发现,也许迟钝(需要更多的条件相当于一种条件的迟钝)能够提高正确率,但它也是靠丧失赔率来换取的。而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又是不存在的,再有把握的交易也是可能出现亏损的。在我们追求有把握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成本大幅提高,从而丧失了赔率。

  后来我发现,看出趋势的思维方式是错的!趋势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我现在的思维方式是:大众用潜在的好位置换取钞票,而我用钞票来换取潜在的好位置。请注意,我是用真实的钞票来换取潜在的好位置,所以我通常都在输。我从来都不买彩票,这倒不是因为彩票的成功率低,而是因为彩票具有负期望收益。即使彩票还是同样低的正确率,但如果我们能买到0.02元一注的彩票,那么投资彩票也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路。

  相信我,我们从来都不可能“零成本”的知道更多的真相。所以说,你需要知道的事情越少,获利就会越容易一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蝴蝶的故事

  少则得,多则惑。   —— 老子

  这是我在幼儿园时听过的一个故事。也许我们这些成年人,应该回过头来再听一听小时候的童话,或许能得到一种更深刻的感悟。

  一只小蝴蝶觉得自己身上的色彩不如同伴的好看,就请求上帝帮自己改变身上的颜色。上帝满足了它的要求,给它一种自由选择颜色的权利。上帝指着五彩缤纷的花丛,对小蝴蝶说:“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在什么颜色的花朵上‘打一个滚',这时你就能够变成什么颜色。”小蝴蝶欣喜若狂的先是在红色的花朵上“打滚”,然后又不想放弃蓝色的花朵。这样就又在蓝色的花朵上“打滚”,这时它又觉得黄色的花朵美丽……就这样,它在所有的花朵中都“打了一个滚”,最终它变成了一只黑颜色的蝴蝶。它顿时痛哭流涕,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只颜色最丑陋的蝴蝶。

  人们的痛苦往往不是来自于没有选择,而是来自于选择太多而无所适从。所谓选择就是一种利弊的取舍,这个世界上没有全优的选择,否则就谈不上什么选择了。当交易者面对众多充满特色的交易方法时,通常无法进行适合自己的取舍。似乎每一种方法都有让自己获利的时候,同样每一种方法也都有让自己亏损的时候。这时交易者可能就不做任何选择,而希望能够得到全部方法的优势。

  你可以选择“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任何一种颜色作为自己的交易方法。但如果你吸取了所有的颜色后,结果只能是什么颜色都没有的黑色!在叠加交易方法的过程中,不但将全部方法的优势进行叠加,同时也将全部方法的劣势进行叠加。

  我很清楚大多数交易者的动机,他们只不过是逃避不确定性的存在。所有的优势等于可能捕捉到所有的利润,但所有的劣势又等于可能遭受所有的亏损(承担所有的成本)。事实上,如果一种交易方法能够具有明显的期望收益优势,那么虽然单次(微观上)无法找到确定性,但却能够实现长期战绩(宏观上)的确定性。有意思的是,交易者为了逃避微观不确定性的同时,将自己带入了宏观不确定性的深渊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损耗原理

  趋势跟踪系统产生的大赔率在嘲笑众多小亏损的同时,也在嘲笑其他的分析方法、以及我的思考智慧。
                                  —— 金融帝国

  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中,存在着众多的极限。比如,速度的极限是(光速)每秒30万公里;绝对零度为-273.15摄氏度等等。同样在我们虚拟的市场上,也存在着很多极限。比如,RSI指标的数值不可能超过100,交易正确率不可能超过100%等等。

  稍微懂得物理学的人都能知晓,极限是不可能达到的。并且越接近极限,每提高微弱的一步都需要更大的努力。回到我们虚拟的市场中来,同样也会发生这种越接近极限就会越困难的现象。比如,KD超过(小于)50后,就会出现涨跌对指标影响的不对称性。而且这种不对称性随着指标越接近 100(0)就表现得越明显。如果KD指标达到95以上,那么我可以预期其后指标数值下跌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时涨跌对于指标的影响已经非常不对称了,微弱的下跌就能使指标回落,而巨大的上涨也很难使指标提高一点点。这就是技术分析中所谓“背离”产生的原因。因为从指标的设计公式中,就存在一种向中轴(50)回归的吸引力。

  如果我们把这种原理运用到交易方法的组合中,同样会出现这种损耗效应。根据“树形原理”我们可以得知,任何分析方法都是基于概率下的产物。而概率永远不可能达到100%,那么这时两种分析方法的优势在叠加过程中就会出现损耗现象。

  概率越接近100%,提高一点就越困难,而降低一点就越容易。同时由于分析方法都是概率下的产物,那么一种方法的概率优势就会在另一种原有方法极大概率优势的面前出现损耗。或者说一种方法的概率劣势在另一种原有方法极大概率优势面前加倍放大。

  趋势跟踪系统产生的大赔率在嘲笑众多小亏损的同时,也在嘲笑我其他的分析方法、以及我的思考智慧。毕竟趋势跟踪系统的正确率通常在 40%以下,那么靠其他技术来规避假信号将会变得非常容易。甚至我们随机的放弃一次信号,结果都有可能是避免了一次亏损。问题是,万一我们放过了一次真信号指出的大行情时。不但我们之前所作的全部努力带来的“好处”都会荡然无存,反而会出现得不偿失的结局。当趋势跟踪系统的赔率极大时,架构在趋势跟踪系统上的行情研判,就必须具备极高的正确率才能意义。想一想,如果你研判行情能够有极高的正确率的话,那么你还要趋势跟踪系统干什么?悲观的说,无论你使用趋势跟踪系统,还是自我的主观研判都能够实现不错的交易利润。但将他们组合起来的结果,很可能是不如单一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赖现象

  把自己的钱袋,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是一件最为愚蠢的事情。    —— 金融帝国
  你可以推卸责任,也可以走向成熟;但你无法即推卸责任又走向成熟。   —— 金融帝国

  我不知道是因为中国人的天性,还是因为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总之中国人更喜欢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这一点同美国人的风格截然相反。一位父亲对他的孩子说:“你从桌子上跳下来,我会接着你。”孩子真的跳下来了,但父亲却没有接着他,结果摔得孩子很痛。孩子指责父亲说:“你为什么骗我?”父亲说:“这个世界上你能够相信和依赖的人只有你自己。”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事实上这确实是美国人风格的真实体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上个世纪初关于实施“百日新政”探讨中的一段对话。弗兰克林准备动用国家资金购买过剩商品进行销毁,并且给每位储户的账户中增加一定数量的美元。反对者指出:“这会动摇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责任感'”。

  美国是一个讲究自由的国家,自然也就讲究每一位个体的责任感。中国则不同,小的时候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育:相信别人,相信政府,服从政府;政府会为每一位公民负责,公民可以完全依赖政府。这样一来中国人就丧失了最为宝贵的责任感,我们似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为自己负责。

  我惊人的发现,中国股民会把某某事物当作“救世主”,又会把同样的事物当作“出气筒”。请注意,是同一事物!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事物会不断的被交易者当做救世主、出气筒而不断循环。

  交易亏损了,就是股评的错、国家的错、上市公司的错。似乎自己从来都没有错!在行情低迷的2005年,各大论坛上怨声载道。有骂证监会的、有骂政府的、有骂上市公司的、还有骂股市黑嘴的。说真的,我还真的没有听到骂自己的!我就奇怪了,哪个国家的政府能够让股市只涨不跌;哪个国家的股市能够没有业绩虚假;哪个国家的分析者能够次次正确?

  新股民通常把股评奉为神灵,然后就是相信股评、依赖股评、指责股评;事情还没有结束,然后是继续相信股评、继续依赖股评、继续指责股评;事情仍旧没有结束,然后是仍旧相信股评、仍旧依赖股评、仍旧指责股评。股民不光是这么对待股评,而是对待任何事物都是这样。

  更有意思的是,股民在咨询他人意见的时候,通常是抱着事后推卸责任的动机。没有人愿意真正的征求别人的意见,他们通常想要的不过是认同与支持罢了。如果第一个征求意见的人,没能认同他的话,那么他会征求第二个人的意见,直到得到支持为止。如果最终自己做对了的话,那么他会认为是自己的高明。如果最后做错了的话,那么他会认为是受到别人的误导。有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愿意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呢?难道这是一种自虐倾向?这就好像,二战时期中国受到日本的侵略。几十年后的我们不但不把这当做一种难以启齿的耻辱,反而当作一种寻求同情与指责别人的资本。难道受害者的位置真的这么具有吸引力吗?真正的强者不需要同情、真正的强者不会去指责任何人!

  现在的我从不指责任何人!我相信强者的逻辑应该是:任何能够伤害到你的事物,而你又对这种事物无能为力时,那么这种事物绝对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只有当你能够使伤害到你的事物付出代价时,那么对方才能算是犯了错误。也许你不是强者,我允许你指责。但请记住,你只能指责一次、并且在指责过后就再也不能相信它了。一句关于感情的名言:没有人能够伤害到你,除非是你自己愿意受到伤害。骂过上市公司业绩虚假的交易者,你们以后就不要看业绩报告了。我骂过上市公司的业绩虚假,而我又无法避免这种虚假的情况,所以我以后再也不看业绩报告了。我受到的伤害是值得的,毕竟我往前走出一小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0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草坪效应

  请不要羡慕任何人,交易获利的关键在于:守住自己的“道”。   —— 金融帝国

  一山望着一山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或者说,在草原上你总会觉得远处的草坪比脚下的草坪更绿。我在生活中也发现过这种现象。在一条繁荣的步行街上散步,我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正在消费的人们。我似乎感觉到所有人的生活都比我优越,似乎人们都在不停的进行消费。哎,人家那样才能叫做生活。

  后来我发现这里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不是天天出来消费,那么我看到的这些消费者是否也并非天天出来消费呢?我时刻都能看到不停消费的人群,但他们事实上并非都是同一个人。可能我一天中只有少数的消费行为,也能融入这个连续消费的场景中。我能看到不停消费的人群,但不等于人群中的人都在不停的消费。

  我曾经听到有人说:“张三在1800点就指出上证指数能够涨到4000点,他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分析大师。"我说:“如果大盘现在跌破1000点,你会说李四的观点太神奇了,他是名副其实的分析大师。”期货市场上有这么一句话:吹牛大旗永不倒,吹牛之人轮流换。

  股市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过去一段时间观点正确的分析师,并且媒体也乐意于挖掘这种事后合理的现象,从而证明市场是能够被看懂的。请注意,总有观点正确的分析大师,并不等于有某位分析大师的观点总是正确。

  我想说的是,任何市场参与者都有高潮和低谷,也都有“占便宜”和“吃亏”的时候。大家不要羡慕任何人,交易获利的关键在于:守住自己的“道”!别人赚钱就眼红、别人获利就模仿,那么你就会陷入“学习效应”的怪圈中。任何人使用的交易方法都是基于概率的,根本就不存在能够看懂行情的人。否则市场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根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25 11:57 PM , Processed in 0.0474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