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9|回复: 13

[街谈巷议] 小悦悦的伤痛,社会的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0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如没有头顶上方那个忠实记录的摄像头,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事实。一出悲剧,不经意间完成了对人性的检阅。
“两岁女童街市被多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成为近些天舆论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小悦悦身上的惨剧,更是一场人性的悲剧。不过庆幸的是,最终拾荒阿姨陈贤妹义无反顾地将女童救起。
一个人的价值观颠倒错乱,叫做“失其本心”。所以孟子强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失去的心找回来。他期冀的是,通过学问让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但讽刺的是,多个路人对惨状视而不见,而学识最低的拾荒阿姨伸出了手,捡拾起文明的颜面。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鸡和狗走失了,知道去寻找,心不见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被古人说中了。
陈贤妹让中国人斯文扫地
国人向来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自居。我们崇尚道德、讲究礼仪、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其乐融融……——但这也只是“传统 ”了。鲜血刺目之时,是只会用最朴实的话语说“救人要紧”的陈贤妹守住了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在GDP大步前进,高等教育大跃进的今天,是如此的讽刺。
“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有人受伤当然要去救。”“把孩子救了再说。”……在我们还为“老人倒地该不该扶”争论时,陈贤妹用她不假思索的举动,终结了这一场荒谬的讨论,打了国人一个大耳光。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受伤当然要去救。”陈贤妹如此说。国人们,我们之前讨论的,是什么?是我们的“我”字应该有多大?还是在制度之名下,我们的道德底线可以放多低?
而之后的事情更是让国人斯文扫地。有人以己度人,揣测陈贤妹“想出名”。陈贤妹身高仅一米四,体重不到40公斤,目不识丁,白天给一家小公司做饭,下午捡垃圾卖钱。论知识、论财富、论地位,甚至论身体条件,陈贤妹与其他路人哪堪一比?可就是这位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一员,为我们呈现了人类最宝贵的良知与博爱情怀。这样的人,也要被射道德冷箭?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语自古都和底层脱不了干系。知识分子站在道德的至高点颐指气使,今日,我们要重拾道德底线,却要靠做回目不识丁的陈贤妹来实现。陈贤妹对“彭宇案”、“许云鹤案”和之后的无数案件不甚了了,她甚至不知道数名大学生救人被“挟尸要价”的新闻,她从一种过去的传统中走来,不知“绕行”,也不知“被讹”。因此说,做回陈贤妹,不过就是重拾传统道德的代名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教出了些什么人
中国教育之功利,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边厢小悦悦因国人冷漠命在旦夕,那边厢小学生被贴标签带上“绿领巾”,如此讽刺又“和谐”的现实,让我们的心底又凉了几分。
我们不禁要想,这些年纪小小就被区别对待的“绿领巾”们,长大后看见弱势人群,会伸出援手吗?
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
更别提各种藏污纳垢的黑暗角落。人大教师陈伟的文章《学生会:大学最阴暗的一角》让我们看到,原来高校的功利之风已从教师刮到了学子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边厢教师剽窃论文弄虚作假,那边学生拉关系定奖项不亦乐乎;这边教师为职称和评级大打出手,那边学生们为一个职位篡改履历……校园里,天天上演着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难怪蒋方舟会说出“一入校会深似海,梦里不知身是客,出师未捷身先死,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话来。国人心中千疮百孔的象牙塔,原来内里早已腐烂坍塌了。
教育本应是一个社会最干净的领域,需要独立的精神引导,不唯权,不趋利,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成人”的重要性大于“成才”。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教育大跃进,各地猛建大学城,欠债数十亿的大学比比皆是,教授削尖脑袋做官,拿“课题”,抄袭作假;学生有“功利之心”,“功夫在诗外”,结果,文化知识集中的地方,知识无能无用,文化竟乎荒原。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将各种庸俗浅薄的价值观植入他们的脑海。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驱使下,这边为三岁孩童报班加课,那边为小学生戴上五道杠,教学楼冠名“真维斯”,领导视察学校急停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的冷漠比血案还血腥
小悦悦案之前,有关中国人道德滑坡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讨论没有结果,其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想法,却告诉我们,小悦悦案的发生,不是偶然。
早在1933年,鲁迅就撰文写道: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各地频发的“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像是迟来的注脚,为鲁迅笔下冷漠、自私、麻木的国人形象又添了一笔。而眼看小悦悦倒在血泊里无动于衷的18个人,更是将这种冷漠自私演化到灭绝人性的地步。回顾刚过去没多久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那时,扶不扶竟然还是争议。其中明哲保身论者有之,怀疑论者有之,道德论者有之……
无论是站在道德之上还是道德之下的人,事件重演时,大多选择了袖手旁观。其时,中央官员说“尽管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但这绝不是中国人的道德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小悦悦案之后,他还能不能这么说?当冷漠成为常态,自私有了拥趸,谁也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
中国人的冷漠是根深蒂固的。明朝薛己先生说:“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不但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再大的刺激也没有用;思想漠然迟钝,任何的语言都不起多大的作用。并且,这种冷漠症,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一传十,十传百,乃至万千。
我们的社会中已出现了一种“审恶疲劳”。第一个黑砖窑被曝光时,大家群情激愤,第十个被曝光时,大家就冷眼旁观了;第一起特大矿难发生时,惊呼者有之哀悼者有之,第无数起发生时,看到“矿难”二字心底已惊不起一点涟漪……第一个老人倒地无人搀扶时,我们还会谴责围观者,到了今天,不管持何种论调,明哲保身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就是在这样的“恶”中,我们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
林语堂先生对这一症候群病灶产生的原因,做了如此诊断:“中国人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谈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阴暗心理的形成,盖因缺乏人权之保障也。蝼蚁尚且偷生避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哉。”
依照他的说法,国人这种种弊病皆源于制度。小悦悦案发生后,对“见死不救”立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们固然要靠法律保障流血的英雄们不再流泪,但法律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逃避的道德义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客情怀去哪儿了

尽管中国很早就产生了侠士,尽管侠义精神很早就被国人景仰,尽管历代的笔记小说都或多或少地记载过侠士们精彩的逸事,但今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成了一个大问题。究竟有多少人敢毫不犹豫地说“敢”?我们悄悄丢失的,正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侠义是扶弱济贫,是最朴素的价值观
武侠泰斗金庸曾言,当代中国人最缺乏的精神就是“侠义”两字,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以资佐证——当今社会,比如看到一个流氓在欺负一个姑娘,能够出手相助的有几人?在公交车上遇到扒手,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的有几人?面对贪污腐败敢于检举揭发的有几人?像陈贤妹那样,对血泊中的伤者伸出援手的又有几人?
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冰冷的答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有甚者,妄图以暴力之名,将“侠义精神”清除出我们的视野。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侠义”精神,可以如此简单粗暴地解释吗?
《辞源》解:侠客,指急人之所难,出言必信,见义勇为的人……武侠小说则专指武艺高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武士。今天,侠士们虽然停止了舞刀弄棒,但是侠义精神却在时代的变迁中延续下来。这种精神就是对弱势群体关注的精神,对自然法中存在的正义和平等价值的肯定。这是一种不畏强暴的朴素的价值观。
明人李贽《焚书·杂述》中说:“侠之一字,岂易言哉!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侠的精神已经泛化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吴小如先生《古典小说漫稿》中将侠义精神概括为:“一、有血性,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二、言行深得人心,有群众基础;三、有超人武艺。”郑元春先生《侠客史》更进一步地指出侠的本质在于“利他性”,“具有急人之难、舍己为人、伸张正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就是侠”。这些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也要摒弃吗?这些构成中华文化的精神元素能一概视之为渣滓而轻易丢弃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律之外,需要侠义来匡扶正义
从唐就开始盛行的侠义精神,也正是因为寄托了百姓们心底的一些渴望,才得以流传于世。当豪强林立,世道不公时;当弱者受欺忍辱,叫天不应时,他们便需要一个侠客,来挽狂澜于即倒,拯自己于水火,惩治恶霸,伸张正义,还这世间一个公道。
从古至今,人的社会生存,仅有国家法律等等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超越性的精神价值来维护,而侠义精神便是维护社会公平时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小到偷窃、打劫,大到国际霸权侵略弱小国家,这些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但依旧在地球上每天发生着,越是这样的时候,就越需要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并非挑战或者推翻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制裁判,而是在补救这些制度弊端造成的不公正,换句话说,“侠义精神”是通过对社会底层人士的救助实现相对平等而不是风风火火地“造反”。“侠义精神”局部来看,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但宏观地看,“侠义精神”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民间力量的弘扬。“侠义精神”是对国家制度出现空白后的一种民间力量的补救。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明哲保身 谁还愿“多管闲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凡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与我无关的事不干、无利则不往,早已作为无数人的处世哲学。在“冷漠看客”数不胜数的今天,“多管闲事”显得难能可贵。
中国历史总是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古道热肠,肝胆照人,结果总是肝胆俱裂、玉石俱焚。家长总是耳提面命叮咛周至自己的孩子:“不要多管闲事”,猫逮老鼠本天经地义,狗拿耗子,你掺和什么?名不正言不顺,弄不好惹祸上身。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闭目为盲,塞耳为聋,吞痰为哑是最最明智的选择。
某先生陪夫人逛街,看到一个拉三轮车的老头的苹果散落一地,车来车往,念其年迈,弯下贱腰想帮他拣拾几个,没待伸手,忽闻一声断喝,尤似晴空霹雳。老人在一旁吹胡子瞪眼睛,视如寇仇。妻子现身说法开导曰:“看到了吧,出门莫要管闲事,免得惹火烧自身”。先生顿如猪血泼面。从此以后,听从训示,缩手袖间,再不敢弯腰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一名司机撞倒学生欲逃被市民拦截,大骂多管闲事”,而正是这样的“多管闲事”,一次次将道德拯救于跌落的边缘。去年11月28日下午,平顶山学院校园外发生一起恶性交通肇事逃逸事件。数百名学生“多管闲事”排起“人墙”,手拉手,自发在死者遗体周围围成一个圆圈,在寒风中保护车祸现场,等待交警前来调查取证。
那一双双相互牵紧的双手,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压抑在我们内心深处对社会责任感的渴望,正在腾腾升起,似乎在急切在呼唤社会社感和传统价值的回归,这样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也昭示了,不管我们在迷失的道路上走了多远,不管我们处在冷漠相向的环境里如何挣扎过,不管面对屡遭伤害如何绝望过,但是,人们内心深处对正义、善良、关怀和传统道德的渴望、向往和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不是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怕我们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1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名族都有其劣根性,关键在于教育和政治文化环境,政府的协调机制和法制手段。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引导,就该给公民信仰自由,让他们去信他们觉得是对的。

当代朝廷即不允许信仰自由,只能信他们自己都觉得是JOKE 的马列毛主义,或是什么难以自圆的所谓特色主义,又不能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是问何以服众。

好了,这个悲剧也国际化了,美国日本都报道了。看来中国在GCD 领导下除了钱,什么都没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1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fortune1212 的帖子
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引导,就该给公民信仰自由,让他们去信他们觉得是对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10 10:42 AM , Processed in 0.04241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