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0

诸相非相 卍 佛性是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6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人认为它不识时务,现实生活已是不容易,哪有闲心求禅!在他们看来人心似有万丈迷津,遥亘万里,唯以欲望为满足。禅是自渡之舟,心灵之灯,它在哪里?它不遥远,也不陌生,不需向外寻求,也不必把身外的东西搬进来。只需依靠自己这颗真正永恒不变的真心,看住原本的真我,守住它,你就能获得安乐、清凉、自在、喜悦、潇洒……无穷无尽。但是,只要你还有丝毫的攀缘念头存在,你就得不到它。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法相,皆非实相本身,不偏执,不贪念,以空灵自在之心,应对一切,是为从容。经书卷末有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番意味,更见佛性。

    相,现象。只有“相对”,才能产生“相”。佛法是离开一切相对,直抵绝对。真理是绝对的,相对的“相”不是真相。佛法是关于本质的诠释,遍知一切现象、超越一切现象而看到本质,其他的学科都是在研究现象,皆是“相对论”。
    比如,同是一朵花,在人眼里是一枝红色玫瑰花,在猫狗等不能分辨红色光谱的动物眼里是其他色,在苍蝇等复眼动物眼里是很多朵同时呈现。那么花到底是什么?不能因为人看到是那样的,就说花一定是那样的,毕竟人的肉眼接受频率极其有限。说白了,因为你看,花才是那样。
    再比如那个古老的问题——森林里一棵树倒了,如果没有人,是否有声音?一般人习惯性认为,不管人在不在,那声音一定有。真相是,“声音”是人耳和树倒下产生的粒子震动共同和合而产生的。没有人听,就没有声音。
    所以凡夫皆被“相”迷得颠三倒四,悲喜沉沦,不知有岸。乃至有些人看到菩萨显灵之相,也仅仅是相。真佛是无形无相,同时又具足一切形相,因你的心而呈现不同的相。故《楞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阿弥陀佛用愿力接引众生的“极乐世界”,也是以“相”为方便来引人的。能去的人心都较净,故那里的“相”看起来比这里好。只有当“见诸相非相”的时候,相相平等,那才是实相之极乐世界。
    想要直见如来,就要不被一切相所迷,反观那个制造这一切的。实相中本无“我”与“非我”之分,凡夫头上安头,立出了“我”后,才有了独立于物外的“观察者”,进而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时间感)、法相(信仰系统)”。看到大树,很自然就会以为大树是“非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自觉地形成对立——我看到、我听到、我闻到、我摸到、我想到……于是“我”成了一个实体。佛陀教我们用种种办法,亲自分拆这个“实体”:从硬件上讲,“我”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四种元素的和合;从软件上讲,“我”是一堆“色、声、香、味、触、法”的和合。换句话,若让一切都回去、不再和合了,就根本没有“我”这回事。那么,这在里念佛求解脱的是个啥玩意?你说它没有,它还在这里存在;你说它有,却找不到哪个是它。所以念佛的最终目的就是知道谁在念佛——真我在念佛、弥陀念弥陀。
    相传佛陀下生后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涅槃前说“常乐我净”,其中的“我”都是指真我——无我即是真我。不是个体,不是灵魂,是为本体,造化宇宙,不混万物,唯我独尊。
    “佛性是常,涅盘是乐,圆满成佛是我,不生不灭是净。若言可得,是为凡夫思维,若言无得,是为无常。”作为本自无量光、无量寿的我们,所取皆非,能舍皆妄。
    一切事物都和彩虹一样,都是受条件支配的变化过程,其中毫无任何常住不变的东西的迹象。
    所以说生命是因果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继续不断的许多现象。个别的存在不能认为是一种常住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生灭变化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物质和精神的组合物,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也就是佛陀所说的“蕴”(Sankhara)。
    涅盘(Nibbana)是一种境界,它是贪欲消灭以后的自然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寂灭,然而它又不是寂灭,因为连寂灭的意义也是不存在的。好比油尽灯灭一般,“我”的错覚消失了以后,一切因“我”而起的执着贪欲也都随之而灭,一去不复返了。达到了这个最后目的以后,就能够如实地理解一切事物的眞实性质,完全离欲。心中无欲就无执着,无执着即无痛苦,无痛苦即无变易。所以说,涅盘即是不生不死不变不易大休大息的永恒境界。有人问舍利弗说:“大家都说涅盘涅盘,究竟什么是涅盘呢?”舍利弗说:“无贪无嗔无痴即是涅盘。”

    涅盘就是离苦的清净境界,离欲才能离苦,理解一切事物的真实性才能离欲。这个境界的本身是不可言说不可比拟的。

六祖惠能识自本心,达诸佛理。人生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皆已参透,他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一种舍念清静的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境界。这样的禅定和超脱,有几人可以做到?六祖惠能的偈语,真正悟得懂的,寥寥无几。但我们却可以在他的偈语中,摒除一些杂念,获得一点清凉。曾有几个僧者一起讲经,殿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时,惠能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可见,心动则万物动,于是体会到世间万般苦;心不动,则不伤,清净自在,喜乐平常。

   读《红楼梦》一章节,宝钗点了一出戏,戏中的一曲《寄生草》很见禅意。“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贾宝玉听后,似有了悟,回去之后,也写一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而黛玉读了,在后面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也因此,牵引出宝钗讲述六祖惠能参禅的故事,以及这首菩提偈语。后来宝玉跳出红尘,遁入空门,是真的醒透彻悟了。他的悟,经历过沧海桑田,深知昨日繁华只是黄粱一梦,梦醒,自知归去。
六祖惠能不仅是为了个人参禅修佛,他的偈语,以及他圆寂后所留下的《六祖坛经》,皆为禅宗经典。他并非是主张红尘的你我,放下一切,选择遁世。只希望身处世俗的我们,以清淡自持,少一些执念,多一份禅心。这样,就免去一点世态浇漓,在寻常平庸的日子里,也可以和禅佛,共修一叶菩提。
 在碌碌凡尘,我们像是被命运囚禁的夜莺,披着华丽的羽衣,却永远飞不出茫茫黑夜。万物有情,有情者皆有佛性,以平常心处世,也就无谓残缺,无谓圆满了。我们也许只是一粒飘忽的微尘,无来无往;也许只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无色无味;但最后,都只是一方土丘,被长满绿苔的岁月,覆盖了简单的一生。
 六祖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如同他的偈语,被一方端砚,一只素笔,写入经卷,然后历尽朝代流传,呈现在宣纸上的字,依旧黑白分明。他端坐蒲团,当头棒喝,心如明镜,不惹尘埃。我们也当身居红尘,淡然心性,清醒从容,自在安宁。

执迷的凡夫,梦里梦外,处处是障碍烦恼之门;一念心如能觉悟,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触,处处皆是生机,事事都是成长、开悟的因缘,万物都是反观自醒的机会。平常的时候,正念的力量要强过妄想的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 02:37 AM , Processed in 0.05467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