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0|回复: 0

豫湘桂戰役國軍失敗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序

西曆耶穌紀年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無論從時間、空間還是戰役雙方參戰兵力來看,都堪稱是中日八年戰爭中的重大戰役。而國軍在這場戰役中所遭受的失敗也是正面戰場八年抗戰中的最大敗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的大部和貴州省的一部,丟掉了146座城市,30多個飛機場和幾十萬部隊,6000多萬同胞淪于日寇鐵蹄之下,物質財富損失無法估計。

二,典型的中共方面的污蔑之詞

“對這場戰役的失敗原因,國民黨戰史認為是“共匪軍竟當國軍與日激戰時,夾擊國軍,直接消弱國軍戰力,間接助長日軍氣勢,以致日軍能自華北抽調兵力,以打通其自中國東北至越南大陸交通線”。臺灣的史家也認為失敗原因是“部隊戰力不足”、“美國軍械來的太少”。眾所周知,1944年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前夜。在歐洲及太平洋戰場,蘇美英聯合國部隊早已轉入戰略反攻;在中國戰場,自1914年起,解放區戰場開始轉入局部反攻,並牽制了大量日偽軍,據統計“ 1943年敵後解放區戰場抗擊的日軍兵力占全部侵華日軍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四,抗擊偽軍百分之九十五”。而日軍則戰線過長,兵力不夠分配,戰略物資嚴重缺乏,戰鬥力下降,1942年後,日軍在中國的空中優勢也失去了,日本自己也承認發動豫湘桂戰役“包藏著許多障礙和危險”。因此,臺灣史家用“戰力”、“軍械”來解釋豫湘桂戰役的失敗只是其掩飾失敗的一種遁詞,而國民黨戰史所雲更是對歷史的歪曲和篡改。

“豫湘桂戰役的失敗不是偶然的,它是抗戰中後期國民黨政治軍事方針中所蘊含的危機總爆發,是“國民黨政府歷來堅待片面抗戰、消極抗戰、依賴外援、製造內戰的失敗主義所造成。由於國民黨在其統治區域內實施一黨專政、排除異己、壓迫人民、橫徵暴斂的法西斯主義政策所造成”。作為一場戰役,它與國民黨軍隊戰役指揮失誤,軍隊戰鬥力、戰鬥意志下降及軍民不和等原因也是分不開的。”

--劉貴福<論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失敗原因>選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2期。

三, 日軍發動”一號作戰”

西曆耶穌紀年1943年秋季,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開始依據大本營的絕對國防圈戰略指導原則,擬定一個決定日帝國戰爭勝敗的作戰計畫.計畫的目標是,一、攻略中國南方與西南方的中美空軍基地。因為這些空軍基地的戰機,已經嚴重危及日本由南洋通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路線;這是維持日本戰爭機器運作的生命線所在,若是繼續受到威脅,日本將很快就失去長期作戰的能力.二、打通亞洲大陸的陸上交通線.日本在必要時,可以在陸上進行聯絡,將關東軍、中國派遣軍、以及南方軍結成一體,用亞洲大陸的戰略空間進行決戰.三、是打擊重慶國民政府的抗日軍力與作戰意志.日本中國派遣軍在接到大本營的指令之後,開始研擬一個由北而南的全面攻勢作戰計畫,也就是打通平漢與粵漢鐵路,與徹底掃平華南的盟軍空軍基地.

日軍對於一號作戰計畫的先期後勤準備,周全到幾乎難以想像的地步.先是改組了整個在中國戰場的航空兵團,單是空軍作戰的油料,就有半年的儲量,彈藥的儲量多達兩年。並特別派出從未在中國戰場上使用過的裝甲師團(使得日軍甲種師團再加上所有補充、特種作戰單位之後,作戰的兵力達到三萬兩千人),參戰各軍的糧彈後勤支持,都有半年以上使用量的準備;馬六萬七千匹,運輸汽車一萬三千輛,運輸補給船艇一萬艘.並且調動日本全國所有的道路、橋樑工程支援人力與器材,投入戰線後方道路的維修.日軍在一號作戰計畫所有的作戰需求,上至野戰醫療設備,下到士兵軍靴的修理,都一應俱全,它成為日本皇軍成軍以來,歷史上空前的全面出擊作戰,其動員規模,超過了明治時期日俄戰爭的兩倍以上.

日軍的中國派遣軍,在受到大本營如此強力的支援之下,可以說是喜出望外,因此也決心拚出所有的力量,以完成挽救日本帝國生死存亡的大決戰.所有參加作戰的野戰師團,都組織特殊的作戰敢死隊編組,特別加強突擊、夜戰與城市作戰訓練;並且舉辦各種作戰研習會議,徹底檢討過去與華軍作戰的經驗,提出改進的對策方案.日軍從大本營到前線參戰部隊,一再進行周密的兵棋推演,以及全軍的戰前演訓與競賽.

四, 豫湘桂戰役的特殊性

當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擊敗了國民黨,奪取了中國大陸的政權,大肆篡改歷史,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豫湘桂戰役因為其特殊性,更是成為了中共為其奪取政權的合法性辯解的一大口實.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豫湘桂戰役的特殊性.由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西曆耶穌紀年1943年發生了根本的轉折,歐洲戰場蘇聯取得了主動,並發動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在北非戰場盟軍也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也開展了大規模反攻作戰;在太平洋戰場,美國海軍也取得了中途島大捷,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反攻.因此到了西曆耶穌紀年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節節勝利,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與中國的對日作戰聯繫緊密的太平洋戰場, 日軍屢遭失敗,使南洋(東南亞)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日本大本營為保持本土與南洋的聯繫,決定打通從中國東北直到越南的大陸交通線,同時摧毀沿線地區的中美空軍基地,以保護本土和東海海上交通安全,遂令中國派遣軍使用累計約51萬兵力,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

由於豫湘桂戰役是勝利前夜的大潰敗,所以就成了中國共產黨勝利後栽髒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最有力的口實.當然,從當時大的環境來看,中國正面戰場出現大潰敗確實令人驚訝,但是只要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中國自己所處的特殊環境,國軍的失敗應該說是不難理解的,國民政府當然必需承擔戰敗的責任,但是把責任都推到國民政府,認為是國民政府的”倒行逆施”導致這樣的慘敗,則是有失公允的.

五,導致豫湘桂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分析

下面我們就仔細分析一下豫湘桂戰役之前以及戰時的情況,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勝利前夜的大潰敗.

第一,中國經過長期的內亂與西曆耶穌紀年1937—1941年的單獨對日全面作戰,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國民政府經過北伐戰爭, 西曆耶穌紀年1928年才終於在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不久又爆發了各地新軍閥反對中央集權的混戰, 西曆耶穌紀年1931年又遭遇了罕見的大洪水,國力匱乏. 西曆耶穌紀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際社會對日本的侵略採取了默認的態度; 共產國際中國支部又甘當蘇聯的走狗,不顧民族大義,與日本侵略者共同夾擊國民政府.這樣,在西曆耶穌紀年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際社會幾乎一致認為中國必敗,頂多能支撐一年,因而不願意支援中國的抗戰;共產國際中國支部雖然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下開始了反法西斯鬥爭,但是又一意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對與日軍作戰的關心甚至還比不上積極與國軍”摩擦”,這樣國民政府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已經是精疲力竭了.

第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雖然可以確定抗日戰爭能夠最終取得勝利,但是卻沒有得到急需的援助,反而陷入了”黎明前的黑暗”!當時的同盟國堅持”重歐輕亞”的策略,把主要精力用於歐洲戰場,對亞洲戰場重視不夠.而在不夠重視的亞洲戰場,中國戰場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二戰中”盟軍兵工廠”—美國的援助盟國物資中,中國所分得的不到百分之一!而在這可憐的百分之一中,先是用到了陳納德的”飛虎隊”,後來美國派來的參謀長—史迪威又掌握了分配大權,國民政府不能有效的對中國戰場的物資進行有計劃的分配, 而史迪威所關心的,並不是中國的正面戰場,而是滇緬戰場!這樣,中國在加入同盟國之後,所得到的援助十分有限,反而因為加入了同盟國,還應當承擔一些國際義務,配合盟軍的對日作戰:先期是配合陳納德的”飛虎隊”對日軍的轟炸以及轟炸日本本土,日軍在遭到轟炸後又採取地面進攻,以報復”飛虎隊”的轟炸和摧毀”飛虎隊”的機場,由於中國軍隊沒有在加入同盟國之後得到有力的補充,戰鬥力沒有明顯的增強,往往失敗,得不償失!後期美國支持史迪威的反攻滇緬的計畫,又抽調中國精銳部隊投入滇緬戰場,削弱了正面戰場的力量!

第三, 西曆耶穌紀年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參戰由於盟軍內部的不協調而失敗, 滇緬公路被切斷,中國的對外通道幾乎斷絕,後來開闢了”駝峰航線”,但代價太高,運量有限,同盟國覺得有必要反攻滇緬戰場,重開滇緬公路,解決運輸危機.但是在反攻滇緬戰場的問題上,英國不予以支持,拒絕派出海軍在緬甸南部登陸,配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滇西遠征軍的反攻;而美國又急於需要重開滇緬公路,先是向中國承諾說服英國予以支持,後來沒有辦法說服英國,又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強迫中國政府抽調精銳部隊反攻滇緬戰場,造成中國正面戰場的力量嚴重削弱,難以抵擋日本的強大攻勢.當時迫於美國的壓力,中國還不得不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物資用於滇緬戰場,中國正面戰場的物資也是嚴重不足.對於當時的局勢,史迪威在這時一再強調,日軍根本無意對中國軍隊發動任何的作戰攻勢,最多只是破壞與劫掠的“軍事演習”罷了;所謂日軍即將在中國戰區發動全面攻勢的情報,只是蔣介石藉口來“勒索美國”的援助物資而已!而在中國滇西遠征軍集結滇西後不久日軍就發動了豫中戰役,拉開了豫湘桂戰役的序幕!

第四, 由於史迪威的作梗,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在豫湘桂戰役之前已經產生了嚴重的摩擦與誤會,國民政府內部也出現了分裂與內訌.美國聽從史迪威的片面之詞,認為蔣介石無意抗戰,只想通過抗戰擴大自己的勢力,並向美國勒索援助物資!羅斯福還曾與史迪威密謀:讓蔣介石參加一個會議,趁機在飛機上蔣介石的座位上的降落傘上做手腳,在途中飛機故意出現故障, 蔣介石就會因為降落傘的問題而喪命,他們還可以譴責蔣介石,自己不會使用降落傘,活該!那樣,他們就可以在中國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全面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把中國當作美國夾擊日本的工具!!!幸好因為一個偶然的電話蔣介石改變了計畫,沒有落入他們的圈套! 史迪威由於在第一次滇緬戰役中一敗塗地,此時他一心一意只想動員國軍,早些幫他完成反攻緬甸的作戰;同時他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就是希望蔣介石的部隊在中國本土能夠遭到一敗塗地的打擊,這樣他才能有機會全面地接受中國部隊的作戰指揮權.因此史迪威故意漠視日軍集結的情報,不斷向華盛頓報告蔣介石根本無法作戰,日軍在中國戰區其實沒有威脅.更糟的是,許多將領與政客,開始拉幫結派,設法與史迪威打交道,希望能夠從美軍的手中,拿到一些美援的好處(如在蔣介石不願意投入過多的部隊參加滇緬戰役時,雲南的龍雲就主動提出願意提供八個師的兵力反攻滇緬戰場,條件是要求得到十個師的美式裝備);更有人開始迎合史迪威,準備推翻蔣介石,而做美國所擁立的新政府領袖.因此重慶軍政的上層,開始出現抗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分裂與內訌(如當時的廣東將領李濟琛在衡陽戰事最為緊急的時刻,向美國提出推翻蔣介石的建議,他表示他正在與西南八個省的軍政領導人聯絡,只要美國支持他的行動,他就會發動政變,推翻蔣介石的重慶政府).上下逐漸失去精誠團結、一心抗敵的意志,這都直接對軍心士氣與作戰指揮產生極不利的影響. 又由於當時蔣介石政府沒有一套嚴格控制戰時物資分配的措施,而讓一小撮人得以乘機大發國難財,更是容易造成人心的不平,在政治鬥爭的謠言運作下,引爆了人民對政府的失望與懷疑.

第五,共產國際中國支部沒有堅持以抗日救國為首要目標,一心一意求發展,為了發展還積極發動與國軍的”摩擦”,挑起內鬥,間接的幫助了日軍. 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記載了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的發言:“他警告會眾不要為愛國主義所迷惑,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知道日本的飛機大炮所能給予我們的危害,將遠過於蔣介石以前所給予我們的危害.他主張八路軍應當堅持遊擊戰爭,避開與日軍的正面衝突,避實就虛,繞到日軍的後方去打遊擊,主要任務是擴充八路軍的勢力,並在敵人後方建立中共所領導的抗日遊擊根據地.毛澤東接著強調中共和八路軍應該絕對的維持獨立自主。他說明八路軍此後應完全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會的指示行事,南京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和各戰區司令長官對八路軍有任何命令,都應先報告延安,聽候處斷.凡是不利於八路軍的任何命令,概應用各種藉口,予以推託.”在中共的十大元帥之一的聶榮臻的回憶錄裏,也這樣寫到”那個時候,毛澤東同志已經想到了更長遠的目標,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之後,我們還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在高華先生的<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書中也這樣寫到”毛澤東認為,國民黨的反動本質並未因抗戰而改變,因此國民黨的抗戰必然失敗……毛澤東為共產黨和紅軍的前途深謀遠慮,極為擔心中共軍隊將在對日作戰中吃大虧.他知道黨內許多高級幹部已被愛國主義沖昏了頭腦……毛澤東在8月22日的發言中強調,中共必須把國內戰爭時期的正規軍和運動戰轉變為遊擊軍和遊擊戰,八路軍的任務是分散兵力,用來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而且我們非常清楚,毛澤東從抗日戰爭開始就十分強調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問題,要通過抗日戰爭來奪取全國的領導權!後來將王明的”一切通過統一戰線”的較為正確的抗日救國策略批駁為”右傾投降主義”!在抗日戰爭過程中,反復吹噓”平型關大捷”其實是林彪在違背毛澤東指示的基礎上,伏擊日軍的後勤輜重部隊約500人的小勝,”百團大戰”也是彭德懷在背著毛澤東的基礎上,擅自發動的一場以破壞日軍交通為主的破襲戰,近來公佈的日軍,偽軍的傷亡數字也已經改變為了兩萬.但是在林彪取得”平型關大捷”後,便被以養病為名離開了抗日前線; 彭德懷也是在打完”百團大戰”後被留在了延安,離開了抗日前線,後來還因為”抗日有功”而成為被批鬥的罪名!在”百團大戰”後,中共的策略由此轉入了積極摩擦,後來出現的”皖南事變”,實際上是國民政府為防止摩擦,決定將黃河以北劃歸共產黨,黃河以南歸國軍,避免衝突,但是中共卻不予以理會,依然擅自行動,新四軍總部在轉移過程中還沉積襲擊國軍,國民政府方才予以堅決回擊,並不是什麼”千古奇冤”!所以,在” 團大戰”後中共對日軍的態度是有條件的共處,不主動出擊;如果日軍發動進攻,則”日本鬼子進村了,八路軍進山了”,在有大好機會的情況下打一兩個伏擊戰,以挫日軍的囂張氣焰,同時給國人以八路軍”百戰百勝”的印象.在這樣的形勢下,日軍逐漸摸清了中共的心思,便在西曆耶穌紀年1944年大膽的抽調敵後戰場的兵力對正面戰場發動一場冒險大攻擊. 豫湘桂戰役激戰時,在在華北戰場上,假如當時八路軍不是因為政治原因,對於國軍採取見死不救的策略,以共軍當時在華北的實力,可以發動好幾個百團大戰,全面切斷日軍的補給線,那麼日軍很難在華北平原上,進行快速與飄忽的攻擊行動. 此時的八路軍,擁有六十萬行動敏捷、作戰驃悍的遊擊部隊,竟然是坐視日軍對中國從北到南、全方位的攻勢. 當時的共軍若是全力出戰,可以讓抽調一空的日軍,在華北全面的癱瘓.如果要抗日,這絕對是戰略上的打法.但八路軍卻除了收編華軍殘兵,與擴大地盤之外,沒有果決全力的出擊.

第六, 當時華中地區又碰上連續兩年嚴重的旱災,造成國民政府控制的地區,發生了嚴重的糧食、物資匱乏與惡性的通貨膨脹,不但數以百萬的人民可能因饑荒而死,就連軍隊的衣食補給,也發生極度的惡化的問題.比如在河南,餓死的饑民達400萬人!在這樣的環境下,國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外援極少的情況下對日作戰,又要面臨救災的難題,由於很多官員,將領沒有清醒的頭腦,沒有處理好與饑民的問題,造成饑民對部分國軍極度反感,曾經出現了河南饑民解除了湯恩伯十幾萬軍隊的裝備這樣的事情!

第七,由於日軍是發動突然大規模的攻擊,國軍在戰前雖然有所察覺,但是得不到同盟國的支持,國民政府也在為史迪威而頭痛不已,主要精力不能放在正面戰場對日作戰上,對於日軍的然大規模的攻擊,準備顯然不足.在遭到然大規模的攻擊後,由於主要精力在滇緬戰場,不能給予正面戰場有力的支援,加之史迪威的野心(全面地接受中國部隊的作戰指揮權),國民政府也不能從滇緬戰場調集軍隊回援正面戰場.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當時正面戰場中日方面的實力,日軍投入軍力51萬,中國方面投入軍力約100萬,按照中日戰爭爆發時國際人士對中日軍隊戰力的對比分析,一個日軍師團(約兩萬人)的戰力相當於國軍的三個軍(約十萬人),也就是說,國軍與日軍在兵力對比為5:1時才可以說旗鼓相當.這不是我為國軍的失敗開脫,更不是貶低中國軍隊的戰力,因為當時的國軍裝備,訓練,指揮,後勤等相比日軍實在落後太多. 日軍擁有訓練嚴格有素的軍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戰車、靈活的通訊設備以及大殺傷力的化學武器,並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援,更為重要的是,日軍對於中國的情報搜集,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入與完整,後勤與兵力補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軍甚至擁有中國內地詳細與精確的地圖,但是國軍卻有時連粗略的地圖都沒有).反觀國軍在戰場作戰時,最為缺乏的是攻堅的重炮、反戰車(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輕重支持火力,此外國軍的通訊與保密均差,後勤、醫療(幾乎完全沒有醫療可言)與兵力補充系統,可以說是亂無章法.在豫湘桂戰役時盟軍雖然掌握了制空權,但是當時中國的最優秀的軍隊並沒有在正面戰場,正面戰場的軍隊多為二流,三流以至不入流的軍隊,裝備沒有什麼提高,訓練更談不上有進步,後勤,醫療也沒有什麼進步,這樣我們的雙方的戰力估計不用前面的5:1,3:1是無論如何也是有的.這樣,國軍在實力上說肯定是不及日軍的.而且日軍是發動突然進攻,國軍被迫防守,在戰略上日軍也佔據了主動.如果再加上日軍是孤注一擲,上下協力,而國軍方面由於史迪威事件的影響,人心渙散,士氣低落,又派系林立,加上國民政府的精力被迫轉移到了滇緬戰場,對正面戰場的作戰不能有效的協調指揮.這樣的情況下,正面戰場的潰敗就不可避免了.

現在中共御用學者和被中共的謊言和思想洗腦了的史學家,在反駁國民黨史學家或同情國民黨的史學家提出的豫湘桂戰役大潰敗的原因有”軍力不足”時,提出的都是在陝西還有胡宗南的監視共軍的國軍部隊約有十二個軍的兵力,沒有及時參與會戰,是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鐵證! 但是我們來認真分析一下, 胡宗南部隊約有十二個軍的兵力當然不是完全監視延安,也是防守黃河沿線,阻止日軍從山西渡河進攻陝北與關中,因為陝西與關中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戰略要地,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關中丟失,對中國的打擊是巨大的!另外,關中還是四川的北方屏障,如果關中丟失,日軍從北面進攻四川.將嚴重威脅中國政府的生存!歷史上外面的勢力攻取四川,從關中南下進攻四川是較為輕鬆的(最輕鬆的是從雲貴方面進攻,但是當時的日軍還沒有佔領雲貴).當然,在日軍主力南下湖南,廣西之後, 胡宗南也可以趁機發動反攻,與湖南,廣西的國軍夾擊日軍,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戰果.但是那樣的風險是很大的,在當時的複雜情況下是沒有多大的勝算的.而如果失敗,日軍佔領了關中,後果不堪設想!再加上中共在那些年積極”摩擦”,如果出動而被中共趁機佔領關中,失去後方基地,形勢恐怕更加糟糕.

在豫湘桂戰役前不久,中國正面戰場也開展了規模較大的”常德會戰”,由於當時國民政府沒有遭遇那麼多的危機,很快就取得了會戰的勝利,日軍被迫撤退到會戰前的位置.在豫湘桂戰役幾乎同時進行的緬北大反攻,滇西大反攻,由於抽調了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又有大量的美式裝備,打得日本侵略軍是落花流水,勝利一個接著一個.對比豫湘桂戰役,我們還不能從中看出些什麼嗎?

當然,在豫湘桂戰役中,國民政府確實也反了很多不應該的錯誤,使戰役沒有能夠取得所能夠取得的更好的結果.

首先,國民政府的腐敗在當時已經凸顯,因為國民政府的腐敗而導致國際社會對國民政府的反感也是一個不小的負作用,影響了同盟國對於中國戰場的支援力度.如西曆耶穌紀年1942年2月7日美國國會批准無條件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到西曆耶穌紀年1943年底,中國政府提取了約一半的2.4億美元,但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調查資料,中國政府提取的2.4億美元中有8000萬美元已經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個人帳號上,美國人對中國官員“公私不分”使用國家資金的方式非常惱火,結果蔣介石要求的10億美元貸款1分也沒有得到,而且羅斯福還決定,美國用於中國戰場的開支每月將限制在2500萬美元以內!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腐敗,使人民所承擔的壓力更加沉重,激起不少地方人民的不滿甚至反抗,例如河南饑民解除了湯恩伯十幾萬軍隊的裝備的事情.

其次,大多國軍將領在戰役中的指揮失當,同時各部沒有協調配合,結果被各個擊破. 如在整個衡陽會戰的過程中,蔣介石不敢完全相信部屬(這時究竟誰是史迪威的內應,誰會參加推翻蔣介石重慶政府的政變,誰都沒有把握),造成薛岳、白崇禧、何應欽以及蔣介石自己,都涉入衡陽作戰的指揮,如此分散的指揮系統,如何能夠集中有限兵力,作出有效的運用?薛岳這個在長沙三次大敗日軍的”長沙之虎”也是低估了日軍採取孤注一擲作戰的實力與決心,仍然採取之前的”天爐戰法”,結果被日軍比”天爐”更大的爐子給端掉了長沙!

六, 豫湘桂戰役引起的後果

豫湘桂戰役的失敗,震驚了中國政府以及整個同盟國.

豫湘桂戰役中,中國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的大部和貴州省的一部,丟掉了146座城市,30多個飛機場和幾十萬部隊,6000多萬同胞淪于日寇鐵蹄之下,物質財富損失無法估計!

由於這樣的”勝利前夜的大潰敗”,同盟國並沒有認真檢討自己所應當承擔的責任,把戰敗的責任都推到了國民政府的頭上,認為是國民政府沒有積極對日作戰,中國這樣一個弱國確實不是日本的對手,打敗日本,還是必需依靠美軍,依靠蘇聯對德作戰後的參戰.這樣,在後來的雅爾達會議上,美國背著中國出賣了這個單獨對日全面作戰四年,攜手對日作戰四年,還曾經局部對日作戰六年的盟友,這個為打敗日本軍國主義付出最多的”窮朋友”!

但是,在日軍這樣大規模的突然攻擊中,國民政府並沒有在一系列的失敗中驚慌失措,國軍並沒有一敗而不可收拾,國軍在戰役中仍然發揮了頑強的毅力,大部分國軍將領與官兵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給予日軍以有力的打擊.李家鈺將軍血沃中原,驚天泣鬼衡陽保衡陽47天,特別是湯恩伯千里馳援貴州,及時的在獨山擋住了日軍的攻勢,才使中國戰場的局勢穩定下來,並使戰局逐步向有利於中國方面的方向發展.

不過,日軍也因此犯下了全局戰略的大錯誤.如此一來,日本將最後有限的兵力,孤注一擲地投入華南.結果日本並未能因此而擊敗中國,以挽回自己的敗局,反而造成日軍在中國東北的兵力嚴重空虛,給予蘇聯“參戰”(其實是劫掠)而輕鬆獲勝的可乘之機.實力被抽調一空的關東軍,對於蘇聯紅軍的攻擊,表現的是近乎毫無招架之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3 08:40 AM , Processed in 0.03466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