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3|回复: 1

佛在世时的原始教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0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在世的教义

    <1>佛法以因缘为立义。佛法的特色「因缘论」,每一法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生起的法,皆由缘起。缘起法或因缘法是指法则。宇宙的一切现象在迁流不息生灭中,是因缘假相,可是人性习惯浮现自我执着为中枢,不能察觉人生真实相貌,这狭小假相的我,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熏起现行,四缘缺一不会熏起。

    佛陀发现见证缘起,方便教导弟子而已。缘起是「法」的又一内容,所以经典多方面表示缘起的意义。如法住,是说缘起确立而不可改易的;法界,缘起是决定的因性;法性,缘起是自然如此的;法定,缘起是不乱的;谛,缘起是如实不颠倒的;如,缘起是如此如此而不变异的。这一切,都表示缘起的实性「性」。

    缘生法的「法」指现象或事物,即是缘起理则下而呈现的现象或事物,就是由各种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的种种现象或事物,在佛法看来,由因缘所生的现象及事物,是暂有的,不能永恒存在,所以是无我的,是无常的,所以又说是「虚妄」。空,即是说一切皆由因缘所生的,佛法说「空」,幻象宛然前后生灭相续不断,并非空无,佛法对宇宙人生的一切物质现象及精神现象所说的真理,只说「变灭」而不说「断灭」,就是「空」,即一切有为法缘生缘灭,故说为「空」。

    <2>四圣谛。是佛陀觉悟的主要内容,佛陀应用他所觉悟的因缘法考察轮回及解脱的因果关系而发现的真理。佛说四圣谛,教导众生离苦得乐,教导众生所作的一切,须对自己负责,为度众生解脱生死,离苦得乐。

    <3>八苦。佛说八苦,是指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包括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及五蕴炽盛苦。由于对自我的执着,总希望一切美好的事物永远保有而坏的事物远离,但人生变化无常,快乐的时刻终究不能永远存在,即一切事物迁流不得安定,人生的种种痛苦使心灵创伤。佛陀说解脱方法,众生要舍弃执着。

    <4>十二因缘。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过程,以十二因缘,包括三世二重因果,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缘起推动我贪、我瞋、我痴、我慢等迷惑的六根烦恼造业,引发身、口、意,颠倒梦想, 一切有为法,所谓「百忧其心,万事劳形」,由惑、业、苦三者连锁,惑、业、苦,总是自心昏迷妄为,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因苦生惑。佛法要习者有觉照,澄清妄念,转迷为觉,明心见性。一切的惑、业、苦,都是因缘的假相,本性是空,心无执着,妄念也无依据。

    <5>八正道。佛说四圣谛之道谛,说明人生修道才能证得涅盘真理。八正道可分为戒、定、慧三学,三学能够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但不能互相取代。持戒,能够坚忍,摄己的身、口二业,断恶修善;持定,以禅定之静虑心,扫除心的染习气,散乱妄念;持慧,重视自我心观,观身心无常、无我,证五蕴四大相的因缘假和合,缘起皆空,断灭一切热恼,直达涅盘,以求解脱生死流转。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以「三法印」或「四法印」加以表述。四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以上三法印)、一切皆苦。其根本则可从「四圣谛」来加以说明。

苦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总括就是苦苦、坏苦、行苦。是对现实世间的认识,是人生的真理。

集谛:这个原因是,色、受、想、行识的五取蕴;以及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十二有支,说它们前后之间互为因果,互为生灭的条件,是六根对境生起积集苦恼的原因。

灭谛:就是灭除了一切烦恼,苦不再生起。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守五戒,修持十善为根本,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不再堕生死轮回。

道谛: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原始佛教重视对人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五蕴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无我,充满苦恼。色蕴指人的物质身体,受想行识蕴(称为名)指人的精神现象。五蕴根源(集),在人们对物质或精神追求或贪爱,带来「喜乐」(味),但是五蕴变幻无常,归根到底带来「苦恼」(患)。因此,对五蕴和五蕴和合而成的人生,应当舍弃(离)。所以论证人生无常、苦、无我的问题。

五蕴论是原始佛教基础,由五蕴与人生的关系,进一步论证苦、集、灭、道四圣谛,揭示苦因,灭苦道理。由五蕴聚散合离,再推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还可推论出「一切皆苦」,成四法印。五蕴的聚合散离,众生的生与灭,取决于众生对五蕴是持贪爱或厌弃的态度,故五蕴论又与十二因缘论密切相结合。

原始佛教主张「诸法无我」,即客观外界不存在一个絶对的主宰者,主体的人也没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灵魂。这是不是对灵魂的彻底否定?婆罗门教主张宇宙有大我,个人有小我,「我」确实有宇宙灵魂和个体灵魂的意义。因此,佛敎说「诸法无我」是反婆罗门教的灵魂主张。原始佛教中「众生」、「饿鬼」、「地狱」包含鬼神,「天」有浓厚的神秘色采,其中「人」包含有前世、今世、未来世。佛典纪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观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没有把人与灵魂相区别。此后,产生四有说法,即把轮回于三世的生命分为四个阶段:生有(入胎和出胎的剎那)、本有(生死之间)、死有(死时的剎那)、中有(死后到转生的中间的生命),可见「中有」即灵魂,但这有别于其它主张具常恒不变的灵魂。到了部派佛教时期,关于轮回主体的灵魂问题,是争论激烈问题之一,中有(中阴)学说之外,有的部派以「补特伽罗」为轮回的主体。

原始佛教主张有因果,反对无因论。因果论从总体来说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即有因必有果,因灭故果灭。这种因果论具体运用,一.是四谛,有苦因(集)则有八苦,苦因灭则苦灭。二.是十二因缘的三世二重因果。

在佛教的体系中,善恶报应、三世轮回是属于低层次的教义,《阿含经》中所常提到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法,因为它易于一般信徒接受,所以影响很大。

发表于 2011-8-30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6 12:28 PM , Processed in 0.0353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