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9|回复: 9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6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经济恢复



二战末期,台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退台初期,由于政局动荡,人口剧增,物资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形势严峻。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加强外汇贸易管制及优先发展电力、肥料、纺织等民生工业,使台湾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与发展。



在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土地改革与“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台湾土地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土地改革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即将原地主收取超过收获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带租金一律取消。接着全面推行于1948年开始试行的“公地放领”政策,即将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承租地价分十年还清。公地放领一直到1976年才结束,总计历年放领耕地约14万公顷,承领农户28.6万户。



1953年1月,台湾当局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开始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重大农地改革方案。地主按规定保留一小部分土地外,其余由当局征收,缴给现耕农承领。征收地主土地的地价,付给地主七成的土地实物债券,三成公营的农林、工矿、台泥与台纸四大公司股票。到1953年底,共征购地主耕地13.9万公顷,约占地主原有耕地的30%,承领农户达19.5万户。整个土地改革历时10年,于1963年完成。这次土地改革,不仅缓和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台湾经济危机,而且将农村资本转移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950年到1965年,美国向台湾提供的经济援助达15亿美元,差不多一年有1亿多美元,这对早期财政困难与出口外汇短缺的台湾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美国还对台湾提供了30亿美元的巨额军事援助,使国民党有可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也间接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大先生 于 2011-6-26 20:52 编辑

出口替代战略



在极为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下,在台湾经济趋于稳定之后,台湾当局在经济发展上首先采取了替代进口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可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及对改善国际收支有帮助的产业,即发展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能增加就业及自己能够生产的民生工业,以替代进口产品,节省外汇开支。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台湾重点发展纺织、食品、水泥、塑胶等民生工业。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大陆的黄金与机器、美国的经援、战后重建、土地改革、进口替代等诸多因素纵横交错影响下,台湾经济很快走出泥滩。到50年代末,台湾物价已趋于平稳,物资供应日渐充足,狭小的市场开始饱和,部分工业生产能力出现过剩现象,台湾经济又面临新的挑战,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5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进行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财政、外贸、金融体制的改革,台湾从此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



1958年4月,台湾“行政院”公布了“改进外汇贸易方案”和“外汇贸易管理办法”等法规,对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与调整。一是台湾将复式汇率改为单一汇率,废除了不同进出口货物适用不同汇率的制度。二是放宽进口限制,降低进口原料的各种税收。三是鼓励出口,实行外销退税制度,设立外销推广基金,实施保税工厂与保税仓库制度,实行外销低利贷款与外汇提留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的促进了台湾产品的外销与经济发展。曾参与早期台湾经济决策的台湾知名经济学家王作荣对这一改革予以高度评价。他在《壮志未酬》一书中写道:“不要小看这项改革,这是一次改变台湾经济前途、脱出困境、使台湾经济起飞、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起跑点”。



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以弥补即将停止的“美援”,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了“奖励投资条例”,对外商投资提供优惠,凡产品50%以上出口的企业,可享受免五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等优惠;将利润用于增资扩充设备的企业可享受免4年营业税或加速折旧。同时设立专门的投资审批委员会,提高办事效率。这是台湾财经政策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台湾的租税政策从过去的追求“预算收支平衡”转变为谋求“经济发展”。于是从这时起,台湾逐渐形成一套较开放的经济体制,为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外资开始加快在台湾的投资,台湾经济发展步入快速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解决就业及满足美援停止后的外汇资金需求,台湾当局创设了加工出口区,成为台湾外向型经济的窗口。1964年元月,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加工出口区设置管理条例”,“行政院”于同月30日公布施行。1965年7月,高雄加工出口区正式动工兴建,并开始接受公司申请投资,很快吸外大批海内外企业投资,不足三年已超过原计划目标。于是,台湾又于1968年在高雄楠梓设立了第二个加工出口区,1971年在台中县潭子乡设立了第三个加工出口区。三个加工出口区的相继设立,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加工出口工业与外贸的迅速发展,成为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与缩影。台湾由此建立了以加工出口为依托、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并实现了台湾经济的起飞。



经过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台湾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1962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达到50.5%,首次超过农产品出口金额;1964年,台湾经济首次出现两位数增长,财政收支改变长达14年的赤字而出现盈余,人均“国民所得”首次突破200美元;1965年,对外贸易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其中纺织品超过糖成为台湾最大出口产品;1966年,重工业产值比例首次超过轻工业,达到52%;1968年,制造业单项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标志着台湾由农业经济时代跨入工业经济时代。1960年到1973年,台湾出口额从4.6亿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10.1%,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9.4%。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结构调整



70年代初中东战争与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对一个能源缺乏的台湾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973年,台湾批发物价上涨了22%,城市消费物价上涨了8.2%;1974年又分别上涨40.6%与47.5%,创下1952年以来的最高记录。一时岛内市场混乱,出现抢购风潮,台湾经济出现新的困难。刚刚实现三年外贸顺差的局面再度出现逆差,经济增长率由1973年的12.8%降到1974年的1.1%,创下50年代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的打击与洗礼,台湾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将原制订的第六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重新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交通设施,建立现代化的运输系统;开发能源与海洋资源;拓展对外贸易。台湾经济发展也进入所谓的“第二次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时期”。



1973年,台湾当局提出“十大建设计划”,分别是中山高速公路(也称南北高速公路),西部纵贯铁路电气化,北回铁路,台中港第一期工程,苏澳港第一期工程,桃园国际机场,高雄炼钢厂,高雄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总投资达2580亿元新台币(约60亿美元)。到70年代末,十大建设工程大部分完工,建立了发达的交通与港口运输系统以及现代化的钢铁与石油化学工业,奠定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台湾经济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1978年,重工业产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达58%,彩色电视机产量超过200万台;1979年,工业产品出口比例突破90%,与30年前刚好相反;对外贸易突破3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1位,初步确立了台湾经济的实力与地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9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再次对台湾经济产生冲击,特别是石化工业受影响更大。台湾当局不得不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即发展技术程度高、附加价值高、能源密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的所谓“两高、两低、两大”产业,并选择100多项优先发展的产品项目,对原重化工业发展项目进行了调整,而且修改“奖励投资条例”,对策略性工业发展提供优惠,尤其对技术密集工业投资给予10%至15%的投资抵减优惠待遇。



为了发展高科技工业,台湾于1980年正式设立新竹科学园区,提供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可连续五年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免征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原料与半成品等进口关税及货物税,免征外销产品货物税、营业税及厂房建筑税等;对海外留学人员投资提供创业低利贷款与研究经费补助等。经过二十的发展,新竹科学园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硅谷之一。到2000年6月底,园区厂商达291家,员工达9万多人,资本额达6551亿元新台币,全年营业额达9293亿元新台币。如果说,加工出口区是以轻纺电子工业为主,是台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志与厨窗;那么新竹科学园区就是以信息半导体产业为主,是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摇篮。到2001年,台湾电子信息产业有14项产品如监视器、主板机、鼠标等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第一,也都是由这里的企业创造的。台湾是世界第四大集成电路生产地区;芯片产值占了全球的70%,资讯产业产值一度世界排名第四位(曾一度居第三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济自由化



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下,台湾新台币开始被迫大幅升值,接着工资迅速上涨,土地价格飙升,台湾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又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自由化、国际化与制度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开放市场,减少干预,实现经济自由化,于是台湾开始走向了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随后,台湾当局又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解除外汇管制,逐渐实行利率自由化,在美国压力下逐步开放内部市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与减少非关税壁垒,推动公营企业民营化,开放民营银行的设立,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旨在鼓励自由竞争、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以达到充分发挥市场机能、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济竞争力与效率之目的。



然而,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困难。夕阳产业或传统产业在新台币大幅升值、工资与土地等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下,生存困难,被迫外移。于是80年代后期起,台湾传统产业迅速向大陆、东南亚转移。从此时起,对外投资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与特征。



经济的自由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的外移,则为岛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台湾经济也得以迅速转型。2000年后,第三产业产值已占了GDP的65%以上,成为台湾经济的主体。在制造业内部,以信息半导体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则成为台湾支柱性产业,技术密集性产品也成为新的出口主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更新的重大经济计划



90年代以后,台湾当局在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许多重大发展计划,主要包括了“六年建设计划”、“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全球运筹中心计划”与“六年重点发展计划”等。



为了适应岛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大力发展台湾经济,1991年6月,台湾当局制订了一个庞大“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其目标是“提高‘国民’所得,厚植产业潜力,均衡区域建设,提高生活品质”,该计划投资规模达约3000亿美元,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7%,人均GDP从1990年的约8000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4000亿美元,商品与劳务出口从1400亿美元增至2400亿美元,六年间实现农业零增长,工业增长6.9%,服务业增长7.8%。



然而,这一计划提出后,就引起很大争议,不少学者对如此庞大的投资计划持怀疑态度。同时由于岛内政治斗争激烈,随着主导推动这一计划的负责人退出权力核心,使得这一计划的推动受到很大影响,后来大幅压缩与调整。



在这一计划尚未完成之时,台湾当局又提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1995年1月,台湾“行政院”正式通过建设“亚太营运中心计划”(1995-2005),分为三个阶段执行。短期目前是在两年内完成相关法规的修改,修改的主要方向是大幅放宽资金、人员、货物与资讯的自由流通。中程目标是到2000年,完成硬件建设。该计划长期目标是将台湾建成制造中心、海运中心、空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与媒体中心等六大中心。其中制造中心是核心,金融中心是血液,电信中心是神经,航运中心是手脚,媒体中心是耳目。即要通过自由化、国际化、效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把台湾建设成“科技岛”,预计到2005年,制造业产值达到3000亿美元,建设成20多个智慧工业园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台湾当局提出这一计划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以大陆为腹地建立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然而,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李登辉却对此提出质疑,于1996年8月对以大陆为腹地发展“亚太营运中心”大加批判,进而提出以“根留台湾,加强建设”,“戒急用忍,行稳致远”的政策口号,这是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与总体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建设受到影响。随后,台湾当局对“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进行了修正与调整,重点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科技岛”建设。民进党执政后,继承了李登辉反对以大陆为腹地建立“亚太营运中心”及建立“科技岛”的思想,很快放弃“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提出“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希望将台湾建成“全球运筹中心”。



民进党执政后不久,当局高层就表示,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竞争优势)不在传统劳动力,而在智慧、知识技术,“亚太营运中心”格局太小,因此提出“营造台湾成为全世界高科技制造服务中心”的经济发展构想。同时认为,“亚太营运中心”以大陆为腹地有很多盲点,限制影响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的优势,因此主张应修正为把台湾建成为“绿色硅岛”与全球高科技制造及服务中心即所谓的“全球运筹中心”,这样可以避免台湾经济的“大陆化”,从而增强与欧美高科技国家的经济联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10月起,台湾正式推动“全球运筹发展计划”。该计划旨在协助企业发展全球运筹管理,使台湾成为国际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运用台湾制造业优势,推动全球布局,全力提升台湾的物流、资讯流、金流效率,协助企业整合跨区域资源,发展高附加价值转运服务。同时,规划建立示范性全球运筹资讯共同交换平台,即建立一个岛内系统商、零组件厂商、银行、物流及国际采购商接轨的共同网路平台。



2001年2月15日,台湾“经建会”举行针对“亚太营运中心计划”的最后一次检讨会议。主管官员认为,该计划自1995年推动以来,已带动1万多亿元新台币的投资,未来将不再专门列管,尚未完成事项纳入“全球运筹发展计划”与“知识经济方案”。“全球运筹发展计划”共有45项具体计划,到2001年底共完成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与基础设施及法律修订等32项具体措施的执行,其中包括了通过优惠税收鼓励设立营运总部与研发中心等。



“全球运筹发展计划”推动以来,已发挥吸引岛内外企业在台设立物流中心或运筹中心的功效。2001年以来,世联仓储运输、新系统物流与昭安物流公司获准在台设立物流中心;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在桃园建立首座北美以外半导体设备物流中心,以作为亚太地区半导体设备及零组件配送运筹中心;美国AIRIS公司计划与台糖公司合资兴建经营航空货物集散站与物流中心,英特尔公司在台设立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第一个仓储中心及在台北设立品质支援中心;DHL国际快递公司宣布“深耕台湾投资计划”,与长荣合资成立快递货物转运处理专区;UPS快递公司将台湾定位为“泛太平洋区转运中心”;日本邮船与高雄港合资以高雄港作为东亚地区主要转运港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6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5月,台湾当局提出并通过“挑战2008—六年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再次强调加速发展台湾成为“绿色矽岛”建设远景。即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要以“以人为本,永续发展”为核心价值,以“全球接轨,在地行动”为发展策略,以“改革积弊,投资未来”来“除弊兴利”,在6年内投入2.65万亿元新台币,发展10项重点计划(E世代人才培育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国际创新研发基地计划、产业高值化计划、观光培增计划、数位台湾计划、营运总部计划、全岛运输骨干整建计划、水与绿建设计划、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将台湾建成“绿色矽岛”。主要目标是,到2007年时,经济增长率超过5%,研发经费占GDP的3%,世界第一的产品或技术至少达15项;创造70万个就业机会,失业率降至4%以下;宽频普及率超过600万户,来台旅客增加2倍。



然而,由于台湾政坛的政治斗争激烈,主持经济建设的官员变换频繁,许多重大计划未能真正推动或执行,甚至放弃,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平稳发展。2001年,台湾经济甚至出现50年代以来的负增长,随后进入3%的低增长期。



尽管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到1992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20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世界第25位,外贸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高居世界第14位,外汇储备9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到2000年,台湾“国民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14000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双双突破1400亿美元,总额达2800亿美元,外汇储备达1067亿美元。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5 12:36 AM , Processed in 0.02949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