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回复: 0

还原薄瓜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9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原薄瓜瓜


    ◎文/《青年周末》记者 李光 曲慧


    【编前语】


    2009年5月9日,薄瓜瓜被评为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获大本钟奖。这则消息从英国媒体传到国内后,引发一阵热议。


    议论中既有对薄瓜瓜为中国人争光的赞誉,也有从他家庭背景引发的想像。一位年仅21岁的大学生在海外获此殊荣,作为薄一波的孙子,薄熙来的儿子,就读于牛津的薄瓜瓜到底什么样?不少媒体都在联系采访他,本报也穷追不舍,诚意说服。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薄瓜瓜终于同意在回到重庆后的第三天与本报做一次交流。


    他坦言:这个“大本钟奖”是个很“意外”的奖励,但有些报道因家庭背景而把自己“格式化”了,还引出一些莫须有的东西。既然被人“盯上”了,就应该从人们模糊的印象中透明地走出来,如果能还原一点真实的信息,也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吧。


    作为媒体,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采访,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薄瓜瓜。


    【记者亲历】


    自然而“节制”的阳光少年


    如约到达重庆后,记者给薄瓜瓜发去一条短信,很快,收到了他的回复:“请好好休息,明儿见!”


    因为在牛津的学科都已经学完了,只剩下考试和一些论文,薄瓜瓜这一年活动比较自由。在联系专访的过程中,薄瓜瓜一直显得比较亲和有礼。


    5月21日下午,重庆某酒店大堂。薄瓜瓜一露面,记者就看到一张阳光笑脸,隐隐透着稚气。他伸出手来和记者握手,询问记者能在重庆待多久后,便建议记者“在重庆好好玩几天”,寒暄中透着一种成熟。他的举止让记者有些意外,似乎和想象中的“高干子弟”有些不同。


    瓜瓜本人比照片上更显几分帅气。一件黑色开领T恤,白色竖条纹裤子,棕色皮鞋,颇有几分英伦学院风格。记者打量一番,没有在他身上发现任何品牌的标志。“你的衣服是什么牌子的?”记者不无好奇地问道。


    瓜瓜摊开双手,耸了耸肩说,“我从来不关心这些衣服的牌子,感觉适合我就好。”随后,他拿出一本小32开300页左右的书《还有不同》送给记者。这是他16岁在国外出版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正是反对追求名牌、造星追星、沉迷电游等。


    “矛盾的是,我的观点在英国读者看来是对时尚潮流的叛逆,可中国的时尚杂志却把我列入‘时尚先生’。(说明,瓜瓜同学是喜欢搞些恶作剧的,这点对说明后面的照片很重要)我读过他们对时尚的说明,觉得对国外文化有些误解。”看得出来,他是用这本小书给记者一个证据,说明自己并不是什么“时尚先生”。


    薄瓜瓜没有QQ,也没有MSN——唯一的即时通讯工具是Skype,“因为用它来打国际长途会比较便宜”——他和朋友交流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电话和电子信箱。当记者一脸吃惊地看着他时,他还是那样微笑着看着记者。


    “瓜瓜”这个名字,总让人感到是个五六岁的孩子,很难想象在牛津这样的大学府念书还叫“瓜瓜”。直到现在,每次回国拿着护照递给安检人员时,对方也常常笑问:“这是你真的护照吗?”瓜瓜说,这个名字是自然而然叫出来的。爷爷曾经给他起了一个很大的名字叫“旷逸”,他觉得自己还不配叫。“薄瓜瓜”也就成了他唯一的名字了。“一些中国学生为了让西方人叫起来上口而起个英文名,而中文姓少名多,西方名少姓多,所以中国人起英文名不划算,不如让外国人起中文名,那才有文化呢!”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里,不管他自己的讲述如何有趣,哪怕把记者逗得哈哈大笑,他也一直笑得很“节制”。不管面对什么问题,他都显得很耐心。看到记者杯子里的茶喝光了,他会端起茶壶帮记者倒茶:“再喝点水吧。”


    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本来准备了一个问题是:“作为高干子弟,有人想一定比较骄傲,你自己怎么看?”不过面对这个真诚、平易、节制的大男孩,这个问题竟始终无法问出口。


    【独家对话】


    薄瓜瓜:希望被理解,享受被误解


    面对媒体,薄瓜瓜希望袒露的是真实独立的自我,他从小特殊的奋斗经历和家庭教育,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与一般猜测完全不同的薄瓜瓜。那才是原本的他。


    从哈罗到牛津:不允许自己半途而废


    当选“十杰”让不少人关注和议论薄瓜瓜。他不只一次和记者强调,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或许,薄瓜瓜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正是我们了解“学生薄瓜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以自己的努力,支持自己的学业


    青年周末:到国外上学是你最先提出来的?那时你才11岁,而且当时你就读的景山学校可是重点学校。


    薄瓜瓜: 对,但11岁也是少年了!景山学校的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邓爷爷小小年纪就到法国学习,眼界才那么开阔。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青年周末:为什么选择英国呢?哈罗公学是怎样录取你的?据说你是哈罗公学50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


    薄瓜瓜: 因为家里人分析,英国的英语最标准,公立中学的信誉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选了英国。


    可是一联系就发现很困难,听说英国人刚出生就得报名,还要在指定的预备学校考察好多年,最后参加全英统考,过了关才能入学。而我当时连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妈妈带着我,开始在英国帮我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不过我学得比较快,给了大家信心,所以他们还是鼓励我报考哈罗。正好另一所公立名校给我做了一次很系统的智商测验,也准备给我一个名额。我被送到预备学校插班,也没有像其他新生那样被要求降级。后来哈罗公学同意我参加面试,之后就宣布给我一个附带条件的机会——参加当年的全英入学统考,并规定了成绩线。结果我的成绩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门都得了A。由于成绩不错,得到了首届“科山奖”和助学金。从16岁开始,每年我都是奖学金学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学业,(看清楚了,人家自己考的,我由于工作关系,对外国学校的助学金制是非常了解的,这学费没有问题,况且前几天我发过贴,现在有出国留学的孩子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没有给妈妈爸爸增添负担。


    青年周末:在英国学校里生活怎么样?


    薄瓜瓜:我上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周末不放假,连本地学生也见不到家人。开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等于七八元人民币。我全部用来买零食都吃不饱,经常觉得特别饿。(笑)(英国学校就是这样,管理非常严,反思我们的教育就是老师不敢管学生就是放纵学生!怎么会成才呢?)


    青年周末: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是学校的规定?


    薄瓜瓜:对,很多人对英国的名校有误解。英国的学校也是五花八门,私立高级学校靠钱也能去,但像哈罗这类非常传统的学校,绝不给你舒适的生活。英国的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谈钱谈地位的人,不少人连“贵族”这个词都要回避。这种学校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就是要让你吃些苦,磨练你的心志。(李嘉诚的孩子也这样说过!)


    记得那时候,我和一些同学饿坏了,到晚上就把枕头套扯下来,悄悄跑到厨房,看到有什么吃的,比如苹果啦,吃剩的牛排啦,抓过来就往枕头套里扔,拎回来大家一块分享。(好可爱啊!恶搞啊!)


    青年周末:是自告奋勇吗?


    薄瓜瓜:当然了。这种感觉挺好,好像Robin Hood(罗宾汉)(笑)。 大家是一个集体,都在体会这种生活。在哈罗的时候,我还给同学打字“赚钱”,因为我打字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标准价格是5镑一篇文章,这个“生意”一直都不错。(笑)


    青年周末:那时候有没有动过回国的念头?


    薄瓜瓜:没有。我很怕半途而废,所以就是再难熬,我也要咬牙坚持。记得最开始,一下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特痛苦,特别想家人,尤其想妈妈。但是新生不允许用电话,一个月后才可以每周打10分钟,我就给妈妈狂发E-mail,可是老师已经给家长布置过,第一个月家里要和孩子中断一切联系,必须让孩子独立闯过这一关。我那时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回信,就不停地发——“妈妈你在哪儿?我想你!你在哪儿?怎么不给我回?”一周就发了80多封。但为了锻炼我,妈妈就是不回复。


    ■得高分没有任何秘密


    青年周末:你在哈罗公学就是奖学金学生,资料上还记载着你毕业考试得了11个“A加星”,名列前茅。学习对你是不是一项重大挑战?


    薄瓜瓜:看用什么心态学了。我学习有两种,一是学校的课业和考试,二是自己要修炼的东西。学校课业倒没多难。英国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化学、物理、生物,当初我都没学过。我狠劲儿用两周时间把这三本教材都背熟了,结果这方面一下占了上风,预备学校毕业时还得到全校唯一的自然科学奖。在哈罗宗教课一开始比较难,这也是中国学生没有的课程。但当理解了其中的知识架构,也就没有难点了。后来我的学习笔记还被当作范本在学校印发了。实际上,学习没有任何秘密,得11个“A加星”也只是敢于定下这个目标罢了,只要努力,就没有“弱项”。


    在牛津更刺激,特别是PPE(政、经、哲)的本科,公认是攻坚战,有些人甚至先上牛津的研究生,再考本科。光读那么多经典原著,时间就紧绷绷的。而在读书中又会挖出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思想,把学校的课业和自己修炼内容结合,确实是不小的挑战。(我们中国的自然学科开设的太晚了要学习英国的好的教育机制!我就奇怪教育部的人咋学回来的都是垃圾啊!)


    青年周末:考试前会压力大到睡不着吗?


    薄瓜瓜:不是压力大到睡不着,而是经常为了突击学习没时间睡觉。加上自己还选修了一些额外的课程,比如天文学之类。我觉得考试很有意义,能让你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知识,突飞猛进。(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有优势,不能全盘否定!)


    青年周末:你是说很享受考试?


    薄瓜瓜:(笑)我的觉悟还没这么高。但我享受每次考试之后的那种“痛快感”,大脑迅速膨胀之后的收获让人很有成就感。


    青年周末:是怎么想到要出这本《还有不同》的书的?


    薄瓜瓜: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是我平时积累的构思。我平时也会和老师讨论写作,正巧这些东西被出版社看到了,他们有兴趣出。其实后来我写的几本更好一些,但都是自己打印给一部分人看的,没有出版发行。


    青年周末:你好像有很多时间,除了读书、写书,还办这么多活动?


    薄瓜瓜: 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当作学业的一部分,比如通过演讲和辩论来激活自己的思想,体会到更深刻的东西。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时间,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青年周末:你在哈罗公学期间还报名参加了军训中的“攻击性淘汰赛”,相当于铁人三项,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8名学生,据说你是其中惟一的东方人。参加这个比赛为了证明什么吗?


    薄瓜瓜:有人说,东方人体力不行,我不信,偏要试一试。既然参加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笑到最后。不只为了荣誉,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检测一下自己的体能极限和意志力。


    ■五个志愿,只报牛津PPE这一个


    青年周末:评选“十杰”的报道说你在英国给中国人创了好几个“第一”。你的好胜心似乎特别强,是家庭影响吗?


    薄瓜瓜:我不喜欢被贴上任何标签。比如想参加牛津大学里所谓难度最大的考学,当时一些朋友就劝阻我,尤其是对牛津有了解的当地人,他们认为,我考牛津没问题,但选PPE专业就是自找麻烦了,如果还要报条件最苛刻的创史学院,录取的几率就更小了。原来我还没意识到,同是牛津还有这么大差别。我越想越觉得这样尖端的挑战特有意思,放弃本身就是失败。我不会为了上个名牌大学就放弃更高的挑战。所以在填报大学五个志愿时,我就只报了牛津PPE这一个,没给自己留后路,也算是“背水一战”吧!


    非常支持我的是妈妈。后来我才知道,她支持这样报的原因并不是认为我会成功,恰恰相反,她曾预料我会经历一次重大失败,但她相信“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取得的成功具有同等价值”,你可以陶醉于成功,但更津津有味的是人生体验。


    青年周末:然后就成功了,你好像没怎么经历过失败?


    薄瓜瓜:其实我自己还没资格讲失败或成功。我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同龄人多一些,但我毕竟还是个学生。学业上,大的失败我确实没有体会过,小的失败有过,失败的经历能够变成以后的营养。我所经历的环境等方面的困难甚至痛苦,现在就不必多说了。


    我很高兴,如果没有人提到我的家庭


    家世,在公众眼里是罩在薄瓜瓜身上的天然光环,然而他本人似乎对此很不经意。


    当被问及对各种议论的感想时,他说对这类东西,基本是丢在一边不看。即便看上两行,总都感到和他无关。瓜瓜说:“老一辈那么厚重的历史和荣誉,他们都不在意,还经历了那么多委屈和误解!我只是个学生,经历那么点儿事儿,算得上什么!”


    ■就是哭也要哭出精神来


    青年周末:听说你喜欢“红歌”,在姥爷的葬礼上还带头唱起来?


    薄瓜瓜: 我从小就喜欢姥姥唱的那些歌,最喜欢的一首是《英雄赞歌》,王成的原型就是当时我姥爷在15军树立的特级英雄孙占元,还有黄继光、邱少云,也是15军的英雄,沈阳的烈士陵园中还有姥爷为他们题写的墓碑,爸爸带我去过。在我姥爷火化的时候,在八宝山,我就提议大家唱了这首歌。


    青年周末:那时你16岁。当时应该是一个很悲痛的场面……


    薄瓜瓜:正因为悲痛所以要唱《英雄赞歌》,送他们走要有点激情壮志,哭也要哭出精神来。


    青年周末:姥爷、姥姥对你的影响好像更大?


    薄瓜瓜:他们对我影响很大,我是在他们和四姨身边长大的。爷爷对我影响也很深,每次见面,都跟我谈许多道理,给我写字画画,他还给我画过一个一笔画的大鸭子!在我的精神成长中,妈妈付出最多。跟爸爸在一起的时间有限,但质量很高。他在我心里好像是个劳模,记忆中他老是在忙。我9岁时给他写过一首小诗,爸爸现在还记得:“时晚民子遇,独院无父存。要知答明归,作真忘盼儿。”讲的就是傍晚放学,家长都来接孩子,而我却看不到父亲,他在外地。听说明天要回来,但他工作太认真,竟然忘了自己的儿子!我小时候写过很多诗,爸爸特别喜欢这一首。他不只会背古诗,还喜欢背我的新诗。(笑)


    ■不能因为给人当儿子、当孙子就荣耀


    青年周末:你得知自己获得“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奖”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薄瓜瓜:当然很高兴,证明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过去我还没有这种期望。我还高兴他们在介绍我的文字里没有提到我的家庭。


    青年周末:国内很多媒体的新闻标题是《薄熙来之子当选英十大杰出华人青年》,没有出现你的名字,你的感想如何?


    薄瓜瓜:这也很正常。爸爸、妈妈已经共同走过了这么多年,而我才“初出茅庐、乳臭未干”。不过也有点不正常,我当成年人也已经三年了,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做好了,自然有我的努力;做错了,那就“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也不希望扯到父母身上。


    青年周末:“某人之子”给你带来很多荣耀吗?


    薄瓜瓜:在国外多年与人接触中,大家从不提家庭背景,所以这个问题乍一听感到有点奇怪。我很不理解“某某人之子”可以给谁带来什么荣耀。古今中外,谁也不能因为给人当儿子、当孙子就荣耀,这种文化心理不正常。如果有人介绍我,要拉扯上家庭背景,我就很不舒服。我有资格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尽管我深知父亲是个好人,但也绝不愿在他的影子下生活。


    讲到家族的“荣耀”,其实爷爷和姥爷经历的痛苦和屈辱给我更深的印象。爷爷活了99岁,其中22年没有自由;“文革”中姥爷被抓走不知死活;姥姥在1957年就被打成右派,全家陷入痛苦;连爸爸也在“文革”中被关了多年。


    青年周末:那你的家庭背景对你取得今天的成绩有什么帮助吗?


    薄瓜瓜:家庭对我的教育当然有极大的帮助。但因为这个奖,有人就喜欢拿家庭背景来说事儿,让我感觉我们的社会心理中有一种“株连意识”。不过各种猜测和质疑也是在给我出题,人有压力才有动力,质疑也是一种激励,这也算家庭对我的帮助吧。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7/23/88/8_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5 12:49 AM , Processed in 0.03086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