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ctcld

周末说点不着调:重庆铲掉薄熙来题字--他玩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5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hizhengwd 发表于 2012-3-25 23:07
回复 balto 的帖子

如果没有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我们可能未必是五大国之一吧。所以,独立等等可不是自49年始 ...

同意,我也没有否定抗战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tcld 于 2012-3-25 22:13 编辑

提醒 鹰MM 提供饮料,谢谢楼上积极参与。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序和道德,我来选择程序。如同两个儿子分蛋糕,老子希望公平正义。 但如何分,才能保证公平?老大切蛋糕,老二选蛋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大致公平正义,这就是程序的好处。这就是民主法制的好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主和法制,实际上是一种游戏的规则。谁都可以玩,必须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之下玩。但现在规则有么?有人遵守么?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lto 于 2012-3-25 23:22 编辑
zhizhengwd 发表于 2012-3-25 23:12
程序和道德,我来选择程序。如同两个儿子分蛋糕,老子希望公平正义。 但如何分,才能保证公平?老大切蛋糕, ...


是的,没有程序的正义就绝对没有法律的公平正义,一切都是扯淡,这也是我为啥坚决反对薄在重庆的黑打的道理。。。所谓乱世用重典,我想天朝还没到那种程度吧。。。

点评

等到真的乱世了,重典也没啥用了,所谓重典,只是个传说。  发表于 2012-4-11 05:14 AM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温,不管他呼吁政改的动机如何。只要他呼吁的东西,能给中国带来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也应该支持。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tcld 发表于 2012-3-25 23:12
提醒 鹰MM 提供饮料,谢谢楼上积极参与。

饮料在哪呢?

点评

He-He, you said an hour ago: 不多说了,睡觉,明天接着看大戏。。。  发表于 2012-3-26 02:34 AM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alto 发表于 2012-3-26 00:20
是的,没有程序的正义就绝对没有法律的公平正义,一切都是扯淡,这也是我为啥坚决反对薄在重庆的黑打的 ...

最最可怕的就是先抓人,再找证据定罪等文革做法。毕竟国法不是儿戏。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zhengwd 于 2012-3-26 00:51 编辑

依法办事,按理说是最低要求, 但在共产社会居然成了最高标准了。 讽刺啊!君不见总理说一定要以法律。。。以事实。。。。言外之意,我党经常不依法,不以事实啊。。。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已不国,法亦非法!居然很多人要拍巴掌叫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th-Sense 发表于 2012-3-25 18:53
兄弟对了一半。。。看不起薄是真的, 一个凭借父代之荫,却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混才。 匹夫之勇耳。。 ...

谶曰:
日月丽天 群阴慑服
百灵来朝 双羽四足


颂曰:


中国而今有圣人
虽非豪杰也周成
四夷重译称天子
否极泰来九国春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李隆基 的帖子

“日月丽天,群阴慑服”,温有个日字,胡有个月字。指的是祖国在胡主席温总理的带领下迅速强大起来,光耀世界。连霸权主义(美国)和其走狗们都对我们心存敬畏。“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估计这圣人很可能就是我们的胡哥哥和温总理。嘻嘻。“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万国来朝,中国(九州之国)终于重新成为了世界领袖,多灾多难的祖国到此才真正地扬眉吐气。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1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隆基 发表于 2012-3-26 03:10
回复 李隆基 的帖子

“日月丽天,群阴慑服”,温有个日字,胡有个月字。指的是祖国在胡主席温总理的带领下 ...

千年推背, 该轮到我朝真正重新站在世界之顶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hizhengwd 发表于 2012-3-25 23:48
回复 6th-Sense 的帖子

请问六兄,如和评价中日八年抗战?中日八年抗战,打回来了台湾,废除了很多不平等的 ...

简单回答你:
1) 八年抗战 -- 与谁当政无关, 即使阿斗当家, 这木大的国家都会与倭寇大干一架, 何况世界外围有美,苏在血战。

2) 韩战 -- 小国可以通过做狗获得"够粮",但很不幸,大国不行。 大国崛起,人类历史上无例外的必须通过血与火的洗礼。 韩战就是一个国家被外族列强欺压110年后第一次最强力的回声。 韩战的胜利或者以一国之力对整个列强的平局,奠定今后做为大国崛起的最决定的保障 -- 格局。 同时保证百年内没有哪国的陆军还敢挑战天朝陆军 -- 此乃"势"。。。别小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zhengwd 于 2012-3-26 22:04 编辑
6th-Sense 发表于 2012-3-26 16:19
简单回答你:
1) 八年抗战 -- 与谁当政无关, 即使阿斗当家, 这木大的国家都会与倭寇大干一架, 何 ...


六兄切莫过于务虚,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就是历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6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zhizhengwd 发表于 2012-3-26 22:02
六兄切莫过于务虚,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就是历史。

跟中国在人口基本"对等"的大国就印度。。。去看看多木"民主"的国家吧,你看到的是何等的悲哀的一个国家。。。

其他人口过亿的国家: 巴鸡丝躺,孟加拉,等等。。。

照你的说法,韩战都不算啥历史了。。。, 毛周把一个极其落后的农业国-- 在极其短的时间里实现工业化的转变都不算历史了。。。

如果你对欧美历史学家对中国的发展的深刻的评价有所了解, 或许对你如何认识中国1949后的发展有帮助。。。

好,打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7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zhengwd 于 2012-3-27 10:55 编辑

回复 6th-Sense 的帖子

六兄,你说的莫非是笑话?毛周把中国工业化到了什么地步?我出身农家,少的时候家里后院种点菜自己吃,都不行啊,哪里来的发展?城里的青年都下乡去了,哪里来的工业化?宁要草不要苗这句话我相信你,是不会忘得。宁要草不要苗也能发展,那何必勤干苦干,喊喊口号就行了。不要只记住党教育老百姓的话,也不要把党的口号当成真啊。
如果民主不好,为啥东德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去爬墙?为什么前共产国家纷纷变色?为什么印度百姓,苏联百姓不把共产党选上来,搞专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7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th-Sense 发表于 2012-3-26 16:19
简单回答你:
1) 八年抗战 -- 与谁当政无关, 即使阿斗当家, 这木大的国家都会与倭寇大干一架, 何 ...

关于韩战:我相信中共没有得天下的话,日本绝不会得到美国如此多的支持,日本很难有现在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而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现在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我实在不明白你对韩战赋予那么高的评价。况且韩战我们真的打赢了么?我们真的赢得那么彻底么?我家那里很多人都死在朝鲜,很多人到哪里打过仗。全中国牺牲了多少人,美国人去了几个,又死了几个?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7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zhizhengwd 发表于 2012-3-27 10:53
回复 6th-Sense 的帖子

六兄,你说的莫非是笑话?毛周把中国工业化到了什么地步?我出身农家,少的时候家 ...

非常遗憾的说, 你对近代中国的了解并不多, 印度坚定的跟西方走。。。如何?大国的治理跟小国完全是两回事情。。。
-----------------------------------------------------------------------------------------------------

张培富等:156项工程与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科学社会史  

  [摘要]156项工程是20世纪19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核心项目,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有利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下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现代工业项目。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苏联工业技术以国际技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被转移至中国,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综合水平,并促进了中国规划科技体制的建设。

  [关键词]156项工程;科技成就;科技体制;社会经济;城市规划

  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56项工程建设不仅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而且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尤其在工业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领域内影响显著,开启了新中国工业经济体系、工业厂矿布局和工业城市规划实践创新的新时期。

  一、156项工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156项工程是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项目的总称。它是新中国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的国内局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是156项工程实施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领导集体对于现代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认识和把握是156项工程得以实施的主导因素。毛泽东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国家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也提到:“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P103)

  中苏同盟的建立是156项工程建设的最有力保障。新中国的建立壮大了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苏两国缔结为同盟国家。斯大林曾指出:“在战后时期中这些国家(指以苏联为首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者注)在经济上结合起来了,并且建立了经济上的合作和互助。这一合作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像苏联那样给予人民民主国家以真正的帮助和精湛技术的帮助。问题不在于这种帮助是极度便宜的,技术上是头等的,问题首先在于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结果,在这些国家中便有了高速度的工业发展。”[3]

  156项工程经过中苏双方三次谈判最终确定,分别是1950年毛泽东访苏期间两国领导人商定苏联帮助中国建设工业项目,在此基础上两国商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50项工程;1953年两国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两国政府具体协商后确定苏联援助中国91项工程;1954年苏共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时中苏两国又签订了15项苏联援助项目协议,至此形成了156项工程。156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等限制性因素,实际开工建设的只有150项,但156项提法已为人所熟知,所以约定俗成,称为156项工程。

  二、156项工程建设的科技成就

  156项工程建设依赖苏联的技术援助,苏联工业设计机构、工厂等相关单位在技术援助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由于156项工程的建设,苏联工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领域的技术被成规模地转移至中国,新中国由此奠定了工业技术基础,中国工业领域的科技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主要表现在工业设计技术、工业制造技术等方面。

  1.工业设计技术

  工业设计技术是工业技术领域中优先重要的一项技术,在重工业领域里中国尤其缺乏此项技术。在156项工程建设过程中,苏联工业设计机构为156项工程做了大量细致的设计工作。

  中国在同苏联商定156项工程之初就重视工业设计技术的引进。1952年9月6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的信中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发展中国人民经济,迅速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准,希望苏联政府允许继续供给中国以下方面的技术资料:……建设矿山、工厂、学校、医院及其他对象的若干种典型设计。”[4]

  1953年签订的《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第三条规定:“苏联机关将根据苏联现行的基于最新科学与技术成就的专业原则进行第一号附件中所列企业的设计。……苏联方面将协助中国方面建立中国的工业企业设计机关,并协助这些机关完成其所承担的在第一号附件内所列企业的技术设计与施工图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设计工作。为此目的,并为了协助中国方面培养本国的工业设计干部和向中国介绍先进技术经验,苏联将派遣二百名以内的苏联设计专家去中国。”[6]

  由于苏方的援助,中国在156项工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掌握了现代工厂的设计技术,并进行了消化与吸收工作,提高了本国的工业设计水平。1958~1959年中苏两国签订125个新建和扩建工业企业的协定,其中大部分项目是中国自行勘察与设计的,苏联只提供工业设备。这说明通过156项工程建设而进行的苏联对中国的设计技术援助,使得中国的设计技术得到明显提高。

  2.工业制造技术

  156项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工业部门采用苏联先进的工业制造技术,制造国内急需的工业产品,建立中国重工业的技术基础。工业制造技术和成套设备,是156项工程中技术引进的重点。

  时任国务院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的薄一波曾总结156项工程对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的作用:“‘一五’时期156项工程成套设备的引进,使我国从无到有地建立起重型机床、电器、汽车、飞机、船舶、机车车辆等工业部门,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此外在技术上,在黑色冶金方面,苏联专家帮助我们试制了100多种新钢种,并制成中国过去从不能生产的大型钢材和无缝钢管,我们推广了新的采铁法,铁矿回采率由60%提高到90%。仅鞍钢一个企业,五年中就吸收了专家们提出的3万多条重大建议。新采煤法被90%的国营煤矿采用,从而提高了回采率。华北各省66对即将报废的煤井中有44对在专家们帮助下延长了10年以上的寿命。在石油方面,苏联专家帮助我们改善了采油法,使玉门油田的采取率由解放前的30%提高到1954年的60%~70%。”[6]

  156项工程在工业各个部门中都带来技术进步的深刻影响,下面对于煤矿开采、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分别加以介绍。

  (1)煤矿开采技术

  苏联在156项工程中援建了25个大型矿井,将矿井建设的管理和技术引入中国,主要表现为:“将小块井田合并成大块井田,由多打井变为少打井、打深井,采用大型提升、运输设备,采用机器开采煤层和新的钻机掘井等,开采工艺的变革,将小块的刀柱式、房柱式开采工艺改为长壁式开采,开采区域采用集中联合布置方式等。这些工艺和设备都是在苏联适用多年、比较成熟的东西,在我国试用后获得极大的成功,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使我国煤炭工业由手工作坊式上升到机械化半机械化开采的层次。”[7]

  (2)机械制造技术

  “一五”期间,中国建设机械工业企业73个,其中属于156项工程的有22个项目,分布于冶金设备、发电设备、运输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电器设备、农业机械和炼油化工设备制造等应用当时机械工业所必需的技术的工业行业,填补了中国机械工业多项技术空白,提升了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准,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工业企业,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

  中国的重型矿山机械工业过去是空白,“一五”期间集中力量新建几个大型企业,包括苏联援建的以生产大型轧机、冶炼设备、锻压设备和大型铸锻件为主的第一重型机器厂,苏联援建的以生产矿井提升和洗煤设备为主的洛阳矿山机器厂等。[8]

  中国的机床工具过去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老式机床和工具,“一五”时期重点建设苏联援建的以生产立车、龙门刨、龙门铣、卧式镗床等重型机床为主的武汉重型机车厂和一批产品专业化机床厂。[8](P428)

  中国过去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没有基础,为此新建了苏联援建的第一拖拉机机床厂等。[8](P428)

  在石油化工机械方面,新建了苏联援建的以生产炼油化工设备和石油钻机为主的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等。[8](P428)

  通过156项工程建设,中国许多企业引进了苏联的成套重型机械设备:引进的轧钢设备共460万吨;第一重型机器厂引进的60MN自由锻造水压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压机;内蒙古四四七军工厂引进了12.5MN和20MN水压机,等等。中国的技术人员依靠苏联提供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资料以及对产品的测绘,进行产品仿制。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尝试自行设计和制造成套的薄板轧机、小型轧机等,锻压设备的自制率也达到35%。[9]

  (3)汽车工业技术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建立和技术引进与苏联的援助是分不开的。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的建立就是在156项工程建设计划内,由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对口支援建成投产的。

  一汽于1956年建成投产,生产出中国第一批汽车--解放CA10型载货汽车,它是模仿苏联吉斯150型卡车设计的,而吉斯150型卡车又是模仿了美国道奇卡车,说明解放CA10型汽车具备了国际汽车界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并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本土化的进程。

  相关研究认为:“从大批量投产,到改进产品设计、实现材料自给、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车型、改造工业设备,再到开发换型车等,表明一汽及有关研究设计机构已经消化吸收了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具备了基于国外产品和技术资料,开发同类产品的能力。”[10]

  (4)钢铁工业技术

  在钢铁工业领域,156项工程中包含7项钢铁工业项目,其中以鞍山钢铁公司和包头钢铁公司为代表。鞍钢是利用旧有的工业基础加以苏联技术改造的模式并入156项工程中;包钢则是苏联为中国重新设计的钢铁企业,从设计到投产全部由苏联专家协助、指导,并引进苏联全套技术设备。

  鞍钢从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包括为其“三大工程”装备的1150mm初轧机及与之配套的850/750/500mm钢坯连轧机组。从1952年建设到1960年建成投产,鞍钢新增生产能力为:生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10](P103)

  包钢从1956年开始建设,至1960年建成投产,新增生产能力为:生铁160万吨,钢100万吨。[10](P103)对于包钢取得上述生产能力所依赖的技术成就,相关研究认为:“在筹建和初步设计时期,共有40多名苏联专家先后来包钢临时或较长时期工作,给予技术援助,在各项工作中,提出书面和口头建议1500多条。这在我国缺乏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实践经验和相关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对顺利完成包钢的筹建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并培养和锻炼了我国技术工人,为包钢一期工程大规模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初步实现了苏联冶金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1]

  综上所述,通过156项工程建设,新中国在工业技术领域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一五”计划期间新增的生产能力中,炼铁的79.1%、炼钢的72.9%、轧钢的81.1%、炼铝和汽车制造的100%、发电装机的65.9%等,都是156项工程提供的。过去不能生产的高级合金钢、矽钢片、复合不锈钢板、无缝钢管,……汽车、重型拖拉机、万吨海轮,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大容积高炉设备、联合采煤机以及新型机床等,中国都能生产了。[12]国外研究认为:“苏联技术援助和资本货物不论如何估计也不为过。它转让设计能力的成果被描述成技术转让史上前所未有的。此外,中国看来已接受了苏联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在有些情况下,转让的技术是世界上最佳的。在苏联援助的最重要的部门钢铁工业中,苏联人在50年代建造和操纵着世界上最好的高炉。苏联人设计的武汉和包头的中国钢铁工厂吸收了苏联的高炉和平炉以及大规模铁矿石富集方面的最新技术。”[13]

  三、156项工程与中国科技体制的建设

  156项工程在苏联技术转移至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显著地改变了当时中国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156项工程还有另一方面不可忽略的影响,即它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新中国的科技体制,特别是工业技术体制。

  1.工业设计技术体制的建立

  工业技术体制是现代国家科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工业创造生产力,显示科技的社会功效与价值。工业技术体制对于科技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应用体制,它的运转良好与否决定着科技的社会价值能否有效体现。

  《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中规定:“苏联方面将协助中国方面建立中国的工业企业设计机关。”[5]当时,中国政府是从确保工业建设成功的角度考虑工业企业设计机构的建立。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富春曾指出:“设计是一个政治、经济、技术的综合工作,正确的设计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都是合理的;任何一方面的错误或疏忽,都会造成厂矿的不合理,甚或形成工业建设上不可挽回的损失。”[5]

  在156项工程建设的设计工作中,1953年中苏双方商定的91个工业企业,其设计工作总量要由中方担负20~30%。[5]由于国家对工业设计工作的重视,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中国的工业设计技术体制的建立取得了进展。

  在机械工业领域,为了迎接“一五”期间的基本建设任务,机械工业在技术人才非常缺乏的情况下,从工厂抽调技术力量组建工厂设计单位,这些设计单位一面积极配合国外设计,一面自行设计。经过这个期间实际工作的锻炼,基本上掌握了工厂设计的本领,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和技术资料。[8](P429)

  在汽车工业领域,重工业部为建设一汽,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下设设计室,其在苏联设计资料的基础上为一汽的辅助工程及配套工厂的建设做了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创建了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和工厂设计处,并充分借鉴了苏联提供给一汽的工厂设计资料。“在消化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研究所和设计处进行以模仿为主的设计和技术改进,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技术水平。”[10]

  2.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

  20世纪50年代,苏联技术被大规模转移至中国的途径有三:一是工业援建项目,二是科技合作,三是援建高等院校与接受留学生。[10]其中科技合作主要是通过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来实现的。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是由中苏两国于1954年10月签订的《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规定而设立的,专门管理和协调两国科技合作事务,下设中国组和苏联组。这一委员会协调两国间的科技资料的交换,以及工业技术资料的交付等事项。从1954年开始至1966年停止工作时止,这一委员会开了15次会议,苏方向中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大大超过中方提供给苏方的资料。[10]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成立的因素和运作的实质内容,包含了156项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苏联对于中国所进行的工业技术转移进程。

  “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之前,苏方经苏联部长会议批准,把中方通过外交、成套设备、科学技术合作途径以及其他不同方式提出的技术援助问题都统一纳入到科学技术合作中。第二次会议明确规定,有关‘156项工程’的标准设备图纸资料将通过科学技术合作解决,非标准设备图纸由总订货人和总交货人直接解决。有关‘156项工程’的合作产品和附属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资料以及200名设计专家等问题,也改为通过科学技术合作解决。”[10]同时,在此次会议中,“为了解决申请图纸资料方面的问题,中国组认为,各部应分轻重缓急,首先保证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所需图纸资料,其次是694个限额以上的工厂所需的设计资料和生产技术资料,然后才是其他申请项目”。[10]

  156项工程中实际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从开工到建成投产贯穿于20世纪50年代,期间所涉及的标准设备图纸资料及其它技术资料通过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完成了交换与转移,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苏联向中国技术转移的进程,而且充实了这一机构的合作内容,保证了社会主义规划科技体制的有效运作。

  通过156项工程,苏联技术被大规模地转移到中国,推动了中国科技体制化的进程,特别是现代工业设计技术体制和中苏科学技术合作机构由此得以建立和正常运作,并发展成为新中国规划科技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科技体制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项基本社会建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四、156项工程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156项工程在科技领域之外,通过其新增的生产力、规划建设、地域分布等各方面因素进一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在工业经济基础、国民经济布局与城市规划方面其影响尤其显著。

  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核心,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一批现代重工业企业得以建成投产,重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1957年的45%,中国的重工业经济基础确立并得到巩固。

  156项工程在改变中国经济结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56项工程的布局是在中央政府统筹安排下做出的。当时中央对于“一五”计划中工业布局的问题,在考虑国防安全因素的同时,主要着眼点为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李富春在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做关于与苏联政府商谈对中国援助问题的报告中认为:“发挥现有工业基地的作用,并积极着手建立新的工业基地,逐渐改变我国工业目前的地区分布的某些不合理状态。目前我国的工业和铁道,集中在东北和沿海一带,这在国防上和经济上考虑,都是不合理的。为了逐渐改变这种状况,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十分必要。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应进行华北、中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基地的建设,沟通西南、西北、中原的铁路网并大力勘察矿产资源,为长期建设准备条件。”[3]

  据薄一波回忆:“新建工业在地区上这样的布置是费了心思的。当时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就资源。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的附近。(2)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改变面貌。(3)军事上的需要。”[4]

  中央政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利用计划手段统筹安排156项工程。其中在内地布置118个,在沿海布置32个。[15]其中华北地区30项,中南地区13项,西北地区32项,西南地区10项,而工业基础好的华东地区仅布置5项,东北地区56项。

  同时,通过156项工程的建设,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的工业管理体制乃至国民经济体制被移植到中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工业管理体制的建立。156项工程中各个工厂从技术到管理全面移植了苏联的经验和做法,并且成为中国自行建立的工业企业的范式。(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156项工程的确立、建设、投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进行的,充实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

  围绕156项工程建设,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拥有丰富资源和工业基础的内地区域成为156项工程的主要承载地域,城市职能也相应转变,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工业城市,城市布局与职能均较民国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另一方面,多类型工业城市群体出现。不同的城市承接不同种类的工业项目建设,形成了八大类工业城市,在其周围形成了工业城市聚集区。这一时期新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出城市职能经济化、城市发展高速化、大中城市规模膨胀化、城市区域分布平衡化和城市发展的计划化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新中国工业化战略和156项工程建设的必然结果。新中国围绕156项工程而展开的城市建设形成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城市化模式,奠定了新中国城市化的基础。[16]

  五、余论

  156项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有利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苏联技术被大规模转移到中国的基本载体。通过156项工程建设,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特别是重工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提升和飞跃;新中国规划科技体制的建立得以在实践层面展开。在社会经济领域内,156项工程在平衡地区经济发展、调整工业经济布局、创新工业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56项工程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科技与社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有些在中国后来的社会转型历程中继续做出了贡献。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156项工程的建设对新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化进一步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和造成了一些严重后果。当时对苏联工业技术的过分依赖,致使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与技术,许多工业项目被迫延缓建设甚至停工下马;僵化的科技体制削化了科技进步的动力;过分倚重重工业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对市场经济排斥的计划经济难以充分利用科技成果;等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认识,并力求全面合理地加以评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7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nan90 于 2012-3-27 11:27 编辑

回复 6th-Sense 的帖子

老大, 改兼职人大附小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6 11:07 AM , Processed in 0.0683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