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liblib123

(ZT)一战定天下:淮海战役的那些牛人牛事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节:南坪集的口袋阵
  
  黄维对中野相当轻视,这也难怪,中野以前一直不是18军的对手,何况以他现在手里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区区中野十几万缺枪少炮的游击队,能奈我何?但他手下 18军军长杨伯涛可不这么看,自红军时代他就和共军交手无数,他太了解对面这些敌人了。自从在涡河一战后,他就隐隐感觉有些不对头。黄维虽然看不起中野,但是也不敢大意,攻占了涡河岸边的蒙城后,他命令全军以蒙城为中心集团靠拢,等待第12兵团副司令官兼第85军军长吴绍周的第二梯队到来。同时派出小股部队向外四处探索,因为前后左右都是解放区,确定没有危险后继续前进。
  
   而作为徐州和南京之间唯一补给线的宿县被共军攻陷后,蒋介石命令黄维迅速东进夺回宿县,并赶往徐州解黄百韬之围。而黄维心里对黄百韬能否支撑到那个时候很是怀疑,济南的王耀武、锦州的范汉杰、辽西的廖耀湘就是先例。不管怎样,先去打通宿县!
  
  很快两军又进行了第二回合的交锋,这一次黄维想给中野一点颜色瞧瞧。12兵团在来到另一道大河淝河时,黄维一面强攻,一面主力绕道偷渡过去,而后回马一枪,从背后攻击了中野1纵的司令部所在地板桥集,1纵只好撤退。黄维继续前进,前面就是宿县南面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浍河。11月23日,黄维一路风雨无阻,打到了浍河南岸南坪集,把另一股北上大军刘汝明李延年甩在了身后。
  
   他不知道,一张网正在向他的12兵团悄悄张开。
  
  刘伯承急电中央军委,表示歼击黄维时机甚好。毛泽东立刻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同时指示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刘伯承决定,把阻击阵地设在浍河南岸最大的镇子南坪集。当认定遇到中野主力时,黄维开始了猛烈攻杀,他命令五路主力同时出击,在20辆坦克的掩护下以飞机、大炮开路,抢渡浍河,直捣宿县。一波又一波的冲锋队伍,伴随着无数的炮弹和腾空的烈焰向阻击阵地扑天盖地地压来。18军与中野四纵在这里激战一天,未能突破。
  
  当晚18军已经突破浍河防线,当他们渡过浍河来到解放军阵地时,一些奇怪的现象令黄维感到不安。他在当晚视察共军遗留下来的阵地时,发现大量阵地完好无损并未利用,这就说明共军不是被击溃,而是有计划有秩序的撤退了。这时吴绍周第二梯队已到,当夜向黄维报告:蒙城已经失守。这意味着12兵团已经完全孤立在涡河、淝河、浍河三道大河之间,失去后方。从浍河北岸也传来报告,共军兵力正在加大。很显然,口袋阵的三面已经合拢了。
  
  这时候,只有东南方向没有发现敌情,而东南40公里外的固镇有李延年的第6兵团,刘汝明的第8兵团。黄维马上召开军事会议,商量对策。18军军长杨伯涛说再往东走就是死路一条,建议马上向刘李兵团靠拢。可是,黄维犹豫了。他觉得敌人有可能是虚张声势,集中主力打黄百韬去了。他还不知道,困守碾庄多日的黄百韬兵团一天前已经全军覆没了。由于12兵团由国防部直辖,这一天他屡次向国防部,徐州呼叫,但均没有得到回应。如果北边解放军在攻打黄百韬,而本兵团近在咫尺,却掉头去和刘李兵团靠拢,这岂不是笑话。而在杨伯涛看来,按照经验,国防部的毫无联络已经是在给第12兵团敲响了丧钟。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蒋介石刚刚向全世界宣布了徐东大捷,事实上这是捏造的大捷,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覆灭,蒋介石等着黄维给他收复宿县挽回面子。面对蒋介石如此渴望一场胜利,国防部的将领们又怎敢告诉12兵团黄百韬覆灭的事实,让12兵团的将领知道自己处境不利,转而放弃北进做出南撤的命令。如果国防部的参谋总长还是黄维的老领导陈诚的话,可能12兵团第一时间就被告知了黄百韬覆灭的消息。12兵团是土木系的家底儿,陈诚绝不会看着自己手里的部队处在危险境地而茫然不知。可惜,这时候的参谋总长是顾祝同。
  
   况且按照以往经验,共军刚打完打大仗是不会立刻发动另一场大战的。而恰恰这回相反,共产党丝毫没有休整的意思,马上投入了下一场大战。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节:坚持就是胜利
  
  当中野刘邓决定包围黄维兵团时,粟裕的华野经历过十几天的血腥战斗,部队伤亡巨大,疲惫不堪。但是接到中央关于战场重点南移的决策命令后,粟裕表示遵命并大力支持中野歼灭黄维兵团。华野大部队25日撤出碾庄圩和徐州阻击战场,转向西线,配合中野开始了包围黄维第12兵团的行动。这时候后勤就跟不上了,很多部队没有吃的,不能睡,连日强行军,部队疲惫至极,叫苦连天,很多部队表示不能再打了。
  
  这时,毛泽东致电中野和华野:必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夫130w人左右,三至五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及十万到二十万伤员的医治,夺取最后的胜利。这封电报的精神立刻传达到淮海战场每一个解放军阵地,就变成了准备承受20w人伤亡的代价彻底打败敌人的指示。粟裕战后总结,这封电报极大地克服了部队大战后想要休整的思想。于是,还没有洗净战场硝烟的华野部队立刻启程,忍着极度疲劳饥饿,转向南下攻击的路线。
  
   坚持就是胜利!
  
  此时的黄维还在继续东进还是与刘李兵团靠拢的问题上犹豫。犹豫到后半夜才决定部队南撤,与刘李兵团会和,发布命令的时候,时间已经是11月25日凌晨。他下令最靠近刘李兵团的14军,85军在浍河南岸的东西两翼占领阵地,掩护已经渡过浍河的第10,第18军撤退。这个命令很自私,显然他要首先保存这两个军,这是他土木系的本钱。
  
  这个时候,时间还很宽裕,刘李兵团所在的固镇一夜间就能到达。部队整装待发,可这时候又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黄维发现一个到第10军送命令的参谋连人带车失踪了,为了找那个参谋,黄维就命令队伍原地等待,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四点多,也就是11月25日下午。他不知道的是,那个参谋早被共军俘虏了。一天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
  
   部队终于出发了,行进到双堆集时,天色已晚,黄维又下达了一个现在看来是可以让他遗恨终生的命令,他命令部队就地宿营。于是,双堆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成为12兵团的葬身之地。
  
  许多年之后,18军军长杨伯涛始终对黄维耿耿于怀,他认为黄维这个书生不会打仗。要是开始就是胡琏指挥,绝不会使12兵团最后落到那个下场。而许多年之后黄维在回忆录中写道:直到被围于双堆集,兵团司令部对于徐州的战况,一直没有得到国防部及其它上级的指示。兵团的无线电通讯始终没有和刘峙、杜聿明取得联系。
  
   历史没有假如,11月25日夜里,中野就向第14军发动猛烈攻击,口袋合上了。
  
  邓小平在中野动员会上曾放豪言,就是把中野打光了,如能赢得解放军其他战场的全面胜利,这个代价也是值得的。可见中野决心之狠,完全是一副想要拼老命的架势。中野上下在接到包围黄维兵团的命令时,都意识到大决战终于来了。中野官兵在25日夜里对14军的攻击特别猛烈决绝。不仅是因为14军曾在围剿大别山时给部队带来过巨大损失,还因为明天决战即将开始,这个时候尽量给对手的打击重一些,让他们损失大一些。
  
   出来混,迟早要还,这话诚然不假。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节:双堆集
  
   安徽省蒙城县双堆集是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子,因为周围有两个相距2,3里远的土堆而得名,尖毂堆海拔30.8米,平毂堆海拔30.96米,黄维带着他的12兵团就困守在以这两个土堆为主的约10平方公里地段上,直到突围时覆灭。
  
   1948年11月25日夜,在双堆集宿营的黄维,其下辖的第14军遭到中野得猛烈攻击,在这一夜中,中野的攻击几乎打散了第14军的全军,溃兵潮水般向第 10军涌去,混乱中连参谋长梁岱都被俘虏。幸亏他早有准备,已经换好的一套尉官服帮他蒙混过去,最后被解放军作为送劝降信的信使给送了回来(囧)。
  
   14军的大溃乱,超出了黄维德设想,但他稳坐中军,对第10军,第14军全力呼救充耳不闻,只是将4个主力师按兵不动,等待天明突围。此举引起了包括第 18军军长杨伯涛和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4军军长熊绶春在内的兵团高级将领的强烈不满。黄维害怕夜间大举撤退会重蹈廖耀湘的覆辙,东北廖耀湘兵团在野战中两天一夜就被冲散,被东野消灭个精光。
  
   混乱的一夜终于过去,26日,国军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飞临双堆集上空,命令黄维应不顾一切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第6兵团会合。
  
  此时的黄维,并不慌乱。因为他瞧不起中野,他更对自己兵团的实力充满信心。被包围?突围就是,硬碰硬的打,谅他中野不是对手。几十年后的黄维依然如此自信,他在采访中傲然说:“我的12兵团就是放在那里让中野打,他一个月都打不下来。”他的自信有原因的,第12兵团作为国军嫡系主力兵团,12w人马,是全副美械的机械化兵团,包括了美械战车营、榴炮营、汽车营、配备火焰喷射器的特种兵,累计装备有大口径炮100余门、中小口径炮1000余门、机枪 1000余挺、冲锋枪30000余枝、步马枪40000余枝(条)、机动车500余辆、马4000余匹。其火力之强大解放军任何部队都无法比拟。另外还装备有坦克,空中还有空军支援。中野全军当时只有两门野炮、43门山炮;炮弹200余发;轻、重机枪子弹连一个基数都不到,装备只比游击队好一点。
  
  我们经常说武器装备不能决定战争胜负,这话是对了,但武器装备能决定伤亡。这一点千万千万不要忽略。在那些无可置疑的伟大胜利背后,有多少连名字都没留下的生命就那样成批成批的消失,这是我尤感痛心的地方,而我们的主流宣传,却总是刻意忽略或弱化这一点,让那些长眠地下的勇士得到的缅怀或多或少淡了很多。
  
  
   11月26日下午,黄维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布置突围,黄维决定乘共军主力立足未稳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向前突围,杀出一条血路。这时候,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要求打前阵,这个人就是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他拍着胸脯表示愿意为全兵团的安危牺牲自己的部队。黄维当即感动的眼眶都湿润了,哎呀,危险时刻,方知忠臣良将。看到部下如此忠勇,黄维更是自信,他相信兵团4个主力师的铁拳一出手,突破砸碎共军那些临时掩体构筑的防线,不在话下。
  
   27日凌晨4点,距离原订的突围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忠臣良将廖运周又来到兵团司令部再次请战,说已寻到战机等不了了,我要求提前行动,我的师前面打头阵,三个师后面跟进就是。黄维眼眶又一次湿润了,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并拿出酒来为这位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身系全兵团的命运冲向沙场的师长壮行!
  
  这里,我想到一句俗话,也许形容起来不恰当,但是有那么一点意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廖就算想为党国尽忠为兵团效力,也不用这么积极主动吧?毕竟那是个送死的光荣任务,他三番两次想早点去送死,难道黄维就一点都没起疑?哎,怪不得很多人说他是个书生将军,也并非没有原因。
  
   忠勇可敬的廖师长领着他的110师义无反顾的出发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节:匪谍!又见匪谍!
  
   1948年11月27日晨6时,廖带领第110师的2个团5500多人,义无反顾的走在突围部队的最前面,然后起义了。
  
  起义之后还不忘给黄维发电,说突围顺利,你们赶紧跟进。黄维就这样被部下反水之后还蒙在鼓里,一直奇怪110师怎么突围的这么顺利。由于邓小平下令廖运周起义一事严格保密3天,所以黄维就一直蒙在鼓里纳闷。当12兵团得知110师起义的消息后,那个受打击严重啊,简直等于兜头一碰凉水,黄维的心情就不知道了。一时间军心动荡,上下互相猜疑,士气大挫。
  
   这事是怎么回事呢?听我说来。廖运周,说起来也是老资格共产党员,他1927年就参加了共产党,后来因为国共之间那点事,很相似的原因就跟着国民党干了,一路干下去事业不错,混到现在这个位置。1946年又跟共产党取得联系,于是就为这次起义埋下了根源。
  
  这里我插播一点历史背景。国共历史上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其实有很多人加入了共产党,但后来蒋介石上台后反共,铁杆共产党都跑了或被杀了,很大一部分其实就跟了国民党,因为国民党势力强大,而当时共产党看起来没什么前途。这种投机心理人之常情,大都数人活在世上是为了养家活口,升官发财,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为主义奋斗终身的,如果主义让自己钻山沟进密林,朝不保夕,脑袋随时搬家,那很多人是不肯为坚持这个主义而冒险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完完全全忠于自己的信仰,宁肯牺牲也不会动摇。他们自然值得我们这些软弱的人尊敬。再往早一点说,国共其实分的不是那么很清楚,连毛主席当初都在国民党内任过重要职务呢,周恩来更是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所以国共之间要不是蒋介石掌权后极端反共,不会变成后来那样不共戴天。在这个背景下,国民党内出现那么多高级“共匪”就容易理解了。国民党即将垮台共产党即将上台时,出现那么多起义,投诚也就好理解了。
  
  回到老共产党员廖运周光荣起义这件事上来。当老周听说黄维要突围的计划时,就决定要反水了,他偷偷派人告诉了对面,可这个要求让对面6纵司令王近山感觉为难了。这个人说自己是共产党,没人知道啊。万一有诈,我们放开包围圈让这么多人进来,突然打起来那可了不得要坏大事。所以王近山就向邓小平汇报了,邓小平是知道这人底细的,但也不敢大意,老廖这么多年连党费都没交过,谁知道可靠不?但机会难得也不能拒绝,于是就安排了一番,同意了老廖的起义要求。共军这边给老廖部队规定好行走路线,两边都插好高粱秆子,规定只能在高粱秆子里面走,要是走出来,不好意思,开火没商量。
  
   那边老廖也积极准备了,于是就有大义凛然要求为12兵团打前阵那虚伪的一幕。可是四个师一起突围,老廖的部队夹在中间要反水不好办啊,于是又建议黄维让自己走在最前面,谁知黄维顺利答应了。
  
  一切都搞定,老廖就在11月27日早晨领着110师2个团(第329、第330团。另一团第328团团长是军长吴绍周的亲戚姜继鑫,反共顽固)沿着解放军摆好了高梁杆的路线顺利通过了中野的防线,投入到组织的怀抱。顺便还最后骗了黄维一次。更绝的是,当天下午110师炮兵营就参加了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战斗。上午还是战友,下午打起了“战友”,汗个。
  
   110师刚走出包围圈,共军就把放开的口子堵上了,奉命跟进的其他三个师就倒霉了,毫无防备之下被共军猛烈攻击,死伤无数。突围受挫,只好退回去,共军各纵队向包围圈中的对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双堆集又淹没在枪炮声中了。
  
   初战胜利,让中野上下士气大振,刘陈邓也是信心倍增,他们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说:战斗迟至明日可以解决。
  
  
   中野高兴地太早了,第12兵团并非浪得虚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节:尸山血海
  
   第12兵团被廖运周这个叛徒搞得心情那是相当沮丧,各部对廖部所属第85军的怨愤、猜疑日趋明显。但来不及咒骂几句,就不得不操起枪炮迎战,因为共军一波一波的攻过来了。
  
   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打惯了游击,擅长运动战,对这种平原攻击显然没有经验,几轮猛打猛冲之后,收效甚微,加上没有重武器做火力压制,几轮攻击下来,部队伤亡很大。前一个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刘陈邓又一个电报上去了:结束战斗需要10天。这个估计后来证明也太乐观。
  
  黄维兵团被围后,立刻着手修筑工事,这是12兵团的看家本领。短短几天就构筑起环形工式,以坦克、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组成层层火网,使共军无法分割歼灭。与碾庄开始几天的战斗一样,中野的攻击除了加大伤亡之外,收效甚微。12兵团精良的武器装备这时候开始发挥作用,凶猛的火力压的攻击部队根本抬不起头,大多数战士还没有冲到国军阵地就被射杀,炮弹一轮轮铺下来,成片杀伤着攻击的一方。进攻受挫。
  
  黄维也在寻找突围机会,他指挥部队分别向各个方向攻击突围,但均遭到顽强阻击,未能成功。白天黄维兵团组织战车配合部队逐村进攻,到了夜间就成了共军的天下。善于夜战的共军一次次将白天失去的阵地夺回来。双方就这样翻来覆去的绞杀,一天一夜,几天几夜,战场上尸山血海,如同修罗地狱。
  
   双方血战5天后,黄维兵团被迫与12月1日转入固守。
  
   陈毅打电话问粟裕华野是如何打黄百韬的,粟裕就把战术详细的向陈毅汇报一番。此后,中野上下开始大挖交通壕,双堆集的战斗进入了痛苦而漫长的相持阶段。
  
  黄维为了固守,在阵地的设置上由1个大型的母堡和5个小型的子堡组成的梅花形,或是由1个大型的母堡和3个小型的子堡组成的三角形,再由几个梅花形堡群和三角形堡群相间组成大的梅花形地堡群,互相之间用战壕和地沟沟通联系,配属了密集的火力,形成了极尽严密的火力网。
  
  共军这边在12兵团周围挖了无数战壕。大量战壕挖到了距敌阵只有50米的地方,大大缩短了冲锋的距离,有效削弱了黄维兵团强大的火力。最长的战壕长达20 公里。战壕每50米一折,筑成墙垛口式样,减小了敌人的炮火杀伤。由于中野的重武器在挺进大别山时基本丢弃,所以中野想了个土办法,制造了一种令国军唾骂不已的“大杀器”。他们找来汽油桶,加箍之后,装入炸药包引燃,就可当做土炮一样抛射出去,一次可抛射炸药数十公斤,射程数十米,大大增强了己方的火力。这种土制炮弹威力惊人,给黄维兵团造成巨大杀伤。
  
   可是,无论如何中野独力是无法啃下黄维兵团。中央下令华野派部队增援华野。粟裕先后派了5个纵队加入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
  
   一方拼命固守,火力强大,另一方不断增兵,全力攻击。接下来的恶战血战在所难免。而这时候在徐州的杜聿明集团在干什么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节:徐州大撤退
  
  黄百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之后,宿县又不能打通,徐州彻底成为一座孤城。1948年11月28日,蒋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徐州。蒋介石派刘峙到蚌埠督令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增援黄维。命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三个兵团共30w人马放弃徐州西线撤退,朝永城方向进发。
  
  这里还有个典故,很有意思。说是开会时,蒋让大家谈谈对徐州撤退的看法。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又是老郭)提出自己的东线撤退计划,可按这个计划部队要经过很多河流湖泊,大兵团行进移动很困难,众将领纷纷提出质疑。杜聿明只是微笑不语。这时候蒋介石就问杜聿明:光亭你的意见呢?杜聿明说:我的意见不能在这里说。杜聿明早就怀疑郭小鬼(因郭汝瑰身材矮小,故杜聿明称他为小鬼)是共产党,所以什么事都不当着郭汝瑰说。于是蒋介石就把杜聿明单独叫到密室,杜聿明这才和盘托出自己的意见。
  
   杜聿明提出的是完全相反的西撤计划。他建议带部队向永城方向走,到了淮河之后北上,然后侧击中野的背面,从外边把中原野战军给包围起来,和里面的黄维里应外合,歼灭中野。蒋介石听后,立刻同意了这个方案。在杜聿明的建议下并没有在会议上宣布。
  
   蒋虽同意的杜的方案,可两人的意图是不一样的。蒋是为了救黄维,这个方向是最近的。杜是为了首先保存这三个兵团,至于救不救得了黄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11月30日早晨,国民党部队开始从徐州撤退。
  
  对于国民党从徐州撤退,共军方面早有预见。华野几个主力纵队日夜监视着敌人的动向。可杜聿明的撤退路线,却让华野代司令粟裕着实紧张了一番。中央军委发来通告说敌人将从东线撤退(老郭送情报还是蛮利索,不过人家这回留了一手)。这可让粟裕犯难了,按照他的估计,杜聿明最可能走的路线是西线。他分析走海路他们一时无法解决船只码头,走陆路一条是东线,可是途中湖泊河流纵横,大兵团行走困难。一条是西线,道路宽广,距离黄维兵团又近,所以最可能走这条线。可是情报说敌人会走东线,这可难办了。万一情报准确,敌人真的从东线撤,那部署出现失误就会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而部署在东线,敌人向西撤最后和黄维靠拢,那后果更严重。粟裕那几天心情是相当纠结。
  
   粟裕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国民党果然从西线撤退。而确定这个消息时,杜聿明已经走了一天了,对于机械化兵团如果跑了一天,那解放军脚程再快也追不上了。人岂能跑得过汽车?粟裕赶紧下令部队立即追击,并紧张思考着对策。
  
  这边共产党紧张万分,那边国民党也不消停。他们虽是有计划的撤退,可是混乱程度就跟溃败差不了多少。撤退前徐州城里人心惶惶,在国民党的宣传下,民众普遍对共产党解放军深深惧怕。听到国军要撤,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也跟在部队后面逃亡,人数愈10w之众。撤退那天,徐州城内城外人满为患,车子挤做一堆,根本无法前进。前进指挥部电话线被切断,杜聿明无法与部队取得联系,结果执行掩护撤退命令的部队为了逃出生天,纷纷扔下命令不管,只顾往前跑,部队乱作一团,不可收拾。杜聿明的车子在城里走不出来,只好绕到徐州以南凤凰山,从凤凰山以南一条小路到了萧县。国民党人心思变,已经从意志上认为自己败了。
  
   尽管从徐州撤退时秩序混乱,但是12月2日下午,杜聿明还是带领部队到达了孟集附近,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在突破了位于萧县的瓦子口之后,兴奋地认为兵团已经脱离险境了。
  
   真的吗?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节:别无选择
  
   12月2日,徐州解放了。不是打下来的,华野部队发现杜聿明西撤后,急行军进驻徐州,这里几乎已经是座空城。国民党驻军跑的一个不剩,大批的老百姓也跟着部队跑了,剩下的徐州市民躲在家里不敢出来,华野急匆匆的在徐州空荡荡的街道上穿过,来不及停留,就向西追去。
  
  永城距离徐州也就90公里,机械化兵团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可这时候杜聿明的30w大军已经走了一天了。粟裕急红了眼,他把所有能派的兵力全派出去,急行军追赶西撤之敌。要是不能在半路拦截住他们,一旦让他们和黄维兵团合拢,后果很严重。粟裕命令一个纵队尾随追击,三个纵队侧面追击,四个纵队迎头截击,另外三个纵队分层次迂回包抄,华野官兵把能扔掉的全部扔掉,大军一路狂奔而去。
  
   12月2日晚,已经到达孟集附近的杜聿明三个兵团决定就地整顿一下。由于撤退时的混乱,部队建制已乱,人车马互相拥挤,道路堵塞,使得前进速度很缓慢。杜聿明不知道,他这一停正好给后面狂追的华野部队争取了时间。第二天正当他准备向永城快速推进时,他接到蒋介石的空投的亲笔信:弟部仍向永城前进,坐视黄兵团消灭,将会使我们亡国亡种,望弟转向南攻击前进。
  
  杜聿明脑子一阵眩晕,他知道,老头子已经改了主意。蒋在这个时候要他往南打去救黄维,他在心里觉得这无疑是把手下这三个兵团往共军嘴里塞。在东北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60w国军精锐被林彪半年内风卷残云吃的干干净净,整建制的部队只有刘玉章的52军从营口逃脱,他隐隐已经觉得党国危矣。如果东北林彪的东野百万大军入关,无论投放在那个战场,国军都吃不消。从东北到徐州,他是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情来的。可如今,中原战场也败象已露,老头子还这么一意孤行。哎,局势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才几年?
  
  杜聿明召开军事会议,和各兵团司令商讨到底怎么办。他知道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这一步走不好,路就走到头了。他有自己的主意,但是他不敢也不能独当一面,虽然他是个剿总副司令,可实际上他手里根本就没有兵权,一切决策都要看三个兵团司令的意见才行,更重要的是要看老头子的意见。李延年孙元良兵团都是小兵团,还好办,实力最雄厚的是邱清泉兵团,所以邱的意见至关重要。会上,杜聿明把蒋介石的命令给大家说了,孙李都知道事关重大,所以只是表态完全听上峰命令。做下级也有做下级的好处,不愿意时可以消极抵制甚至顶着干,到了要担责任的时候,完全可以用服从命令的借口逃避。杜聿明早就知道是这样,他把目光投向了邱清泉,这个人的意见当下最重要。
  
  邱清泉是他的老部下了,抗战时当他在第五军任军长时,邱任22师师长,他们一起在昆仑关,与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浴血奋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昆仑关大捷。如今,邱已是第五军扩编后的第二兵团司令。离开第五军多年,此时在部队中说话的分量已经明显不如这个老部下了。杜聿明很希望邱清泉能说出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然后两人齐心把这支部队带出去。
  
   杜聿明看着邱清泉,邱郑重而坚决的说道:总座可以照命令打。邱是狂热的校长追随者,这样的态度非常合理。只是杜心头的阴霾越来越重。
  
   12月4日,杜聿明30w人马掉头向南攻击前进,意图解救黄维兵团,结果被华野追上并团团包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一带。
  
   此刻,淮海战场上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包围圈,彼此相距只有60公里,可是,却永远不能合拢在一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节:胡琏来了
  
   1948年12月4日,杜聿明所部30w人马在从徐州撤退途中,被华野团团包围在陈官庄,此时,淮海战场上形成了两个大的包围圈,圈里是国军,圈外是共军。关于这个态势,刘伯承刘帅曾有个有趣的说法,说咱们现在是“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吃的自然是黄维兵团,夹的是杜聿明集团,看的是李延年兵团(刘汝明消极避战,不肯北上)。要保证夹的掉不了,看的跑不了,就要尽快吃掉黄维兵团。
  
  可黄维兵团,并不那么好吃。单凭中野自己的牙口儿连咬都咬不动,所以中央军委命令华野派部队支援中野。粟裕粟裕立刻调兵遣将,派出7纵,13纵以及拥有炮兵的特种兵纵队,由参谋长陈士榘带领星夜驰援双堆集。围攻黄维兵团已经形成了东西南三个集团。东集团是陈赓,西集团是陈锡联,南集团是王近山,个个都是悍将。把黄维兵团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候一个人坐不住了,那就是国民党18军老军长胡琏。他不忍看到自己一手带起来的18军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胡琏,陕西陕西华县人,黄埔四期毕业。指挥作战极富谋略,战术灵活,在解放战争中屡屡重创共军部队,被毛泽东称为“狡如狐,猛如虎”。其麾下18军战功赫赫,在围剿大别山的里次战斗中,打的中野部队一度不愿与之交手。特别是118师的“老虎团”33团,全由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作战凶狠顽强,罕遇对手,堪称精锐之中的精锐。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胡琏驻守金门,又曾给解放军一次重创,导致攻台计划暂时搁置。
  
  这个人,是国民党中不多的有真本事的战将。蒋介石没用他统领第12兵团,是共军之福。12月1日,胡琏在南京会晤了蒋之后,就乘飞机空降到枪林弹雨的双堆集。18军师团长听说老军长来了,无不冒着危险去机场迎接,部队上下士气一振。在这种危局之下,他的到来能否挽狂澜与即倒呢?实际上,胡琏是抱着保存部队的想法去的,至于战事他已是不抱希望。“地有所不守,惟军是保”,这是他当时真实心情的写照。局面危难,他仍能不避危险,一力担当,这份忠心另蒋介石感动。
  
  胡琏的到来虽然让困守的12兵团精神一振,可是,局面却没有好转。12月3日中野第9纵队全歼了小张庄困守的第10军第114师第341团。由于伤亡过大,华野7纵参战,共军优势进一步扩大。4日杜聿明被围,5日解放军发动总攻,阵地渐渐在缩小。7日胡琏飞往南京请求救兵,黄维等为保存国军将领和给第 12兵团善后考虑,都希望胡琏留在南京。9日胡琏飞返双堆集,只带回一些慰问军师长的烟酒果品。战斗越来越激烈,双方都开始打红了眼。
  
  国民党这边不断向蒋介石催派救兵,可蒋介石已经无兵可派了。严令刘汝明兵团北上,可刘汝明这个老兵油子磨磨蹭蹭就是不肯来,电话打给西北的胡宗南,胡宗南也不肯来,打给白崇禧,白崇禧非但不派救兵,而且在电话里数落了蒋介石一顿,说你原来就部署错了,导致大军被围,现在又把兵力一点一点往里填,那就是送死。蒋大怒,明白这是桂系坐山观虎斗,想保存实力乘机坐大,但此时也无可奈何。于是蒋绕过白直接给他的学生宋希濂打电话希望派兵。宋倒是听校长的话,可部队一上船,白崇禧就给拦下来了。蒋心中深恨之。只好不断勉励黄维坚守,空投了不少嘉奖令和慰问信。
  
   共产党这边不断增兵,华野围住杜聿明之后,与中野齐心协力围攻黄维,先后派了5个纵队支援双堆集。一时之间,几十万人马交锋绞杀在一起,淮海战役进入白热化。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九节:尖刀对尖刀
  
   话说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着三个纵队星夜驰援中野,到了之后要求中野让出个指挥位置来,好动手干活儿。可人家中野都安排好了,东西南三个集团人都定好了,你这时候要指挥位置,人家谁让啊。邓小平就说没位置了,要不您屈就一下?
  
   陈士榘火了,老子辛辛苦苦跑来帮你们打仗,连个指挥位置都不让。不让算了,老子带部队打阻击去,说罢带着部队就走。中野领导一时愕然。
  
  陈士榘可是个暴脾气,其祖父就是清军行伍,血管里就流着职业军人的血。他说走就走,这可把中野领导雷的够呛。赶紧打电话给华野粟裕,粟裕一听哭笑不得赶紧发电给老陈,说你不能走,你可代表的是华野,你一走咱不就等于违反中央支援中野的命令了嘛,好说歹说,加上中野追的人也来了,总算把老陈给劝回去了。中野领导一看来的这尊神脾气可不小,不妨迁就他一下,看看他打仗怎么样。于是几个领导一碰头,就决定让南集团王近山让出指挥位置来,不仅给他南集团指挥权,还让南集团负责主攻。这下又把老陈的热情给点燃了。
  
   老陈脾气暴,打仗也猛。12月6日总攻开始后,负责主攻的南集团一路猛攻,奋勇拼杀了4天,把南侧的守军挤压到距双堆集核心不足一里的大王庄。在这里,国共双方之间展开了一场惨烈的血战。因为驻守在这里的正是18军118师的“老虎团”33团。
  
   12月9日,华野7纵59团首先攻到了大王庄,简单准备之后部队扑了上去,很快,他们遭到暴烈的回击,老虎团猛烈的炮火和娴熟的战斗技巧让攻击部队伤亡惨重,共军被迫退出了阵地。共军也不是吃素的,恶仗打的多了,紧接着第二波攻击汹涌袭来,33团依仗坚固的碉堡工事死守,加上炮兵火力覆盖,共军被压在阵地上抬不起头,攻击又一次受挫。一方拼命攻击,一方死守不退,双方绞杀在一起,战况空前激烈。由于伤亡过大,7纵提出请兄弟部队中野6纵派兵支援,这已是没办法了。两个野战军相互之间本来就有一个竞争心理,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向对方提出援助请求。中野此时的兵力也用到了极限,于是6纵司令王近山把作为预备队的46团推了上去,这也是一支精锐部队。新一轮的冲锋又开始了,46团沿着完好的交通壕一跃而起发动攻击,此时老虎团也是伤亡巨大,防线被撕开了,共军攻进大王庄。双方展开拉锯战,肉搏战,村庄几易其手。老虎团的强悍名不虚传,一次次的把失去的阵地夺了回来。共军决定调整战术,正面进攻吸引33团火力,另以一路迂回冲击,一天恶战之后,村庄三分之二落入共军手中。老虎团依然死守不退,战斗人员打光了,就把汽车兵,勤务兵,伙夫,马夫都推上了阵地,经过 33个小时的恶战,老虎团最后一波攻击被粉碎,大王庄失守。团长孙竹筠逃回双堆集,被胡琏枪决。大王庄的失守使兵团核心地区尖毂堆受到威胁,胡琏命118 师拼死夺回大王庄,恶战一天,仍归失败。
  
  抗战时的曾立下大功的老虎团就这样覆灭了,他们拼尽最后一丝力量,没有人怀疑他们的战斗力,可是这样的结局我却感到心情复杂。同样英雄的部队,都是中国人,却要这样生死厮杀,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而三年内战之中,那些在抗日战场上曾立下辉煌战功的国民党部队,都这样覆灭于同宗同祖的自己人手里,虽然有一万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历史必然,可是,我仍然感到一种莫大的悲哀和遗憾。
  
   12月10日,负责驻守小王庄的第85军第23师师长黄子华目睹了大王庄一昼夜激战后,率部投诚。此时的第12兵团已经危在旦夕,只剩下残部6万余人困守双堆集。
  
   而相距不远的另一个包围圈中的杜聿明,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节:咱们突围吧
  
   杜聿明遵照蒋介石的命令,带领三个兵团30w人马转向南攻击前进,把这块几乎要溜掉的肥肉又送到了共军的嘴里。12月4日,狂奔而来的华野主力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一带。
  
  杜聿明早就知道向南攻击不仅打不过去,还要损失很多部队,但是他又不敢违抗蒋的命令。就算他带着几十万人马跑出去了,回到南京他是没法向蒋介石交代的,到时候坐视黄维兵团被歼只顾自己逃命的罪责是背定了。蒋想的可是既要救出黄维兵团,还要两兵团联合起来狠狠给共军一下子。可是淮海战场局势已然如此,那可能吗?能让这三个兵团逃出生天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但杜聿明自讨没有办法让蒋介石相信这一点。粟裕曾经这么评价过蒋介石,说你要吃他一小口,他连半口也不给你。你要吃他一大口,他就连一小口也不要了。
  
  局势严重,杜聿明把三个兵团司令叫来商量对策。孙元良力主突围,邱、李二人也没有反对。可杜聿明不想突围,他觉得事已至此,突围是下策。要想跑,原来就不应该过来。既然过来了,一被包围就想着跑,这算什么?此时应集中兵力与之决战。再怎么说我手里还有30w精锐,要是真拼起来共军未必能占得便宜去。到时候以拖待变,希望蒋介石能跟共产党和谈,双方停战以保全部队。
  
   可手下三个兵团司令都想突围,杜也不好过分执拗,毕竟,打靠他们突围也靠他们。最终会议决定分头突围,到阜阳集合。各自回去部署,不久李弥电话架通,报告东北方向解放军甚多,突围不易。这时候邱清泉突然变卦了,说再等等看。可孙元良等不了了,他早就想跑了。
  
  孙元良,人送诨号“飞将军”,这可不是赞他勇猛善战如李广,而是戏谑此公战场逃跑速度之迅疾如飞。(有位朋友回帖上说宋希濂听说“飞将军”在中原流窜,吓得说什么也不肯去和此公合作,太好笑了,呵呵)12月6日晚,孙元良带着兵团匆匆由西北方面自行突围。跑的时候连电话线都剪了,还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为什么呢?他怕老杜变卦。好不容易忽悠的他们都同意突围,要是人家突然想通变卦了就糟糕。结果还给他料中了,邱李兵团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而 “飞将军”行动如闪电,早就跑得没影了。当然他的兵团由于没人指挥,迅速被歼灭,残部又逃回包围圈。那么多师长军长不是被俘就是击毙,可老孙名头不是盖得,一路又是装作中尉副官,又是化装成农民,躲过重重盘查,竟然给他溜到信阳火车站,最后跑回了南京。直到解放军总攻时,杜聿明邱清泉等不是被俘就是被击毙,他已经在南京被获准重组16兵团了。
  
   最终孙元良活了103岁,直到2007才去世。
  
  第16兵团突围被歼后,邱李兵团就地转入防御。于12月7日仍向解放军阵地实施攻击,但攻击遭遇华野各纵队顽强阻击,各级指挥官虽严厉督战,仍屡攻屡挫徒增伤亡,毫无进展。12月8日9日,杜聿明以第二兵团部分兵力在战车掩护下攻击,攻占了一些村庄,但是进展仍然不大。10日,解放军全线发动攻击,包围圈渐渐缩小。
  
  在此期间,杜聿明建议蒋介石增兵,在中原做最后决战。可蒋介石已无兵可憎,只好回电:弟不要再幻想增兵,现已无兵可增。前面说了,蒋介石想继续调兵但是处处碰壁,华北傅作义虽然还有50w大军,但是那已经被林彪的东野牢牢牵制住了。对蒋介石来说,徐蚌会战这盘棋,已经渐渐的走成了死棋。
  
   收到这样的回复,杜聿明有些绝望。其时东北林彪已经挥师出关,中原地区败象已现,杜聿明希望蒋介石跟共产党停战和谈以保住手上的部队,可这话又不敢说出口,否则以蒋的性格一定会对他产生怀疑。
  
   他只好回电说:我决心率两兵团坚守到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节:困守的第12兵团
  
   那边已经停止主动攻击,准备固守了,这就意味着,黄维没有盼头了。他只能利用手里仅存的这些力量坚守到底,等待奇迹。还有一条路,就是投降,可是黄维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至少面对共产党,他不会投降。
  
  但他不投降,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并没有这个想法。大王庄惊天动地一场恶战之后,目睹此战的第85军23师师长黄子华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觉得这种力度的抵抗都能被共军攻破,第12兵团没有获胜的希望了。于是黄子华当晚就率师残部、第216师第648团、军部卫生大队、辎重部队3千余人投诚了。这给困守中的12 兵团又是当头一棒。
  
  强悍的第12兵团在连续受到敌人的打击,自己人的“伤害”后,士气渐渐低沉了,军心渐渐动摇了。这么大的兵团一天的消耗是惊人的,而补给仅仅依赖空投,这势必难以为继。飞机为避免被共军击中不敢低飞,所投物资多有飘到共军阵地之上。围困数日之后,士兵没有吃的,只好杀马煮食。第18军军长杨伯涛视察阵地,看到部队杀马煮肉,询问好吃否?士兵瞪着眼睛艰难的咽下口中之物,说很好吃。杨伯涛汗一个默默走开。连兵团司令黄维本人一天三餐也只能靠罐头维继。一天黄维想吃点青菜,厨师无奈,只好在外面农田里寻了些菜苗给黄炒了吃。黄问这是什么菜?卫兵答曰苗苗菜,当地老百姓冬天长以此充饥。实际上那是农民来年的农田秧苗,怎么会用来食用过冬。
  
  战场强攻之外,共军开始强大的政治攻势。每天派人喊话、写信、电台广播、抛洒宣传单,更加使第12兵团军心动摇。各级主官禁止收听解放军广播,但部署仍纷纷偷听,无法禁止。而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被围、孙元良兵团突围覆灭等重要消息已无法封锁,遍传全军。12兵团上下渐渐感到自己的日子也不远了。胡琏杨伯涛为振军心,时常发布歼灭共军若干等消息发布,军心仍然日渐动摇。
  
   其实12月9日胡琏返回时,蒋介石曾经密许12兵团不能固守时,准予突围。不过这一消息只有黄,胡二人知道。守到现在12兵团明显已经不行了,但是仍然没有发布准予突围的消息。这引来部将的不满,认为老头子是要他们死守到底。
  
   11日,杨围子守军覆没,宣告第14军全军覆没,军长熊绶春阵亡、副军长谷炳奎逃脱、参谋长梁岱被俘。(梁岱已是“二进宫”,这次还能不能混过去呢?)
  
   12日,共军攻势更加猛烈。12兵团对于解放军挖交通壕靠近的“紧迫战术”毫无办法,对“大杀器”汽油桶抛射炸药包的轰炸更是畏之如虎,毫无对策。士兵久饿,体力羸弱,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这时阵地上引火之物已经烧尽,连煮马肉充饥都办不到了。曾经发生这样的奇闻,据原国军一个营长回忆,他守一天阵地上面发5w金圆券,飞机直接空投下来。到了最后无引火之物,他下令开箱拿钞票烧开水,命都没了,要钱做什么?
  
   至13日,中野和华野已联合将黄维兵团压缩在东西不过1.5公里的狭长地域,刘陈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但黄维不予理睬,继续抵抗。至此,黄维率残部困守在尖毂堆附近,饥寒交迫,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国防部批准第12兵团于14日突围,届时国民党空军将轰炸解放军占地,掩护突围,务必保住18军。但黄维为了稳定军心,仍然秘而不宣。中野攻击部队开始总攻双堆集,18军顽强抵抗,用死尸堆起了一道半人高、150多米长的防线,做最后的困兽之斗。共军一时无法速战速决。
  
   最后的时刻已然到来,18军乃至第12兵团的命运已经注定,但是,这些高级将领们的结局如何呢?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节:最后的战役
  
  跑到台湾的胡琏终其一生对淮海战役绝口不提,只是在晚年时发出“土木不及一粟”的感叹。他对黄维也是终生难以释怀。据说突围前两人约定,谁跑出去谁就负责照顾对方的家属。可是胡琏跑出去后,不仅没有照顾黄维的家属,而且连黄那一份抚恤金都没有发给他们,足见其对黄怨怼之深。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孙整理他的笔记著述等物,发现很多双堆集的地形草图,以及对那场战役只言片语的描述。“两军相搏,生死只呼吸间,三百步不能应援”,可见当时战况之激烈。这场战役对于胡琏这一位“狡如狐,勇如虎”的将军来说,是种深深的耻辱。而几乎所有在那场大战中存活下来的国军将领,对那场战役往往都讳莫如深,这是他们集体的耻辱和痛楚。
  
  把时间拉回到1948年12月15日,第12兵团覆灭的那一天。下午4点,解放军集中所有炮火,一起开火。顿时阵地上雷霆万钧,钢铁弹丸带着刺耳的呼啸声在黄维兵团仅存的阵地上爆炸,浓烟滚滚,烈焰吞噬,断臂残肢在空中翻腾落下,无数年轻的生命灰飞烟灭。半小时的炮击结束之后,黄维的防御体系全部被打烂。
  
  黄维甚至听到了共军刺耳的军号声,他知道,无数的解放军就要呐喊着冲锋过来了。黄维下令各部队在破坏重武器,电台,抛弃伤员后分路突围,实际上就是各自逃命。黄维,胡琏向医生要了安眠药,准备被俘时自杀。部署准备停当之后,黄维,胡琏,吴绍周等人各自乘坐一辆坦克,分路突围。杨伯涛在掩蔽部听到共军的攻杀越来越猛,等得不耐烦,出掩蔽部一看,西北方已经乱成一团,派人联络才知道黄维已突围,乃命令所部突围。其余各部闻讯也纷纷急忙突围。
  
   兵败如山倒,况且本来就被打成惊弓之鸟。溃兵四散奔逃,狼狈不堪。不少士兵没有遵守破坏重武器的命令,以免被俘时承担破坏武器的罪责。一群群幸存下来饿的没有力气跑的国军士兵,纷纷举起双手。军官换上士兵的衣服夹杂在俘虏中希望蒙混过去。第12兵团彻底崩溃了。
  
   黄维乘坦克从小马庄出发,跑了一夜,最终因为战车抛锚被俘。实际上由于天黑道路不明方向不清,他一直在附近兜圈子,没有跑出多远。他被俘的地方叫做黄沟。后来老百姓说黄维掉进黄沟里,这是天意。
  
   胡琏一口气逃到第6、第8兵团防区附近的鲍集,弃车后再也跑不动。被巡逻的民兵发现,因距离较远,投来一枚手榴弹,当即把胡琏后背炸得血肉淋漓,幸亏驾驶员架起他夺路而逃,最终逃脱,辗转回到南京。
  
   吴绍周所乘的坦克轧断小桥裁入水中,吴考虑所部2个主力师一降一叛,逃回去也会获罪,遂放弃突围之念,坐地待俘,后被中野1纵俘获。
  
  杨伯涛退到河畔时,深恐被俘受辱,投河自尽,因水浅不能没顶,又值隆冬,奇寒彻骨,忍耐不住爬上岸奔逃,遂被生俘。行进间再次投河,被捞上来架至村庄引火烘烤。杨身着少将军服,自讨无法隐瞒,于是自报家门,被共军小灶优待。(这些人真应该让“飞将军”集中培训一下逃跑经验,都什么呀,荒腔走板,逃跑一点都不专业)
  
  黄维被俘后态度强硬,只求一死。后被送至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以对着干出名,拒绝改造。后又投入“永动机”的研究,以此转移精力,失败后仍不放弃,直至出狱后仍研究不辍。他被整整关了26年,是最后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他的妻子蔡若曙携子女从台湾辗转回到大陆,因听说1959年黄维会被释放,翘首以待,结果黄维没有出现在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名单之中,大受刺激,从此精神受损。但蔡若曙大户人家出身,极有自制,从不在外人面前稍显异状,辛苦抚养儿女等待黄维出狱,直至1975年黄被释放。蔡若曙年轻时极其美丽,刚回来时30出头风华正茂,20多年过去美人韶华己逝。2年后,蔡无法忍受精神疾病的折磨,走进了护城河。
  
   胡琏回到南京后继续被委以重任,最后在金门之战给华野解放军一次重创,也算稍报一箭之仇。后在台湾军界活跃了20多年,先后出任越南特使和驻金门司令,成为台湾军界的宗祖。其晚年沉浸在研究南宋历史,内心深处隐隐以岳飞自比。
  
   第12兵团的覆灭,使共产党方面终于可以大大松一口气。因为此时他们的力量已经足够对付包围圈中的杜聿明集团,以及淮海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李延年的第6兵团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战役的第二阶段结束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三节:围而不打
  
   1948年12月15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这意味着淮海战役共产党已经稳操胜券,剩下的包围圈中杜聿明的两个兵团,解决他们也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这个时候,共产党已经不着急了,他们有时间来慢慢料理杜聿明集团。
  
   从全国范围看,东北林彪的百万大军已经结束休整挥师入关,平津战役正在进行中,傅作义的50w军队面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处境相当不妙。西北的胡宗南被压缩到关中地区,而华北战场上阎锡山所部正在被围攻。
  
   国民党的处境和杜聿明的处境很相似,就是个时间问题。
  
   这个时候,华野和中野没必要强攻杜聿明,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再说如果打的急了,蒋介石孤注一掷把傅作义的部队运过来跟你拼命,倒破坏了平津战役的部署。为配合平津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野和中野,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共军不打了,可杜聿明想打,准确说是蒋介石想打。黄维兵团被歼灭后的第四天,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实行突围。可这时候,老天不让他们打了。就在杜聿明命令破坏重武器,丢弃辎重车辆准备拼命的时候,天降大雪,一直下了半个月才停。这场雪把杜聿明集团想鱼死网破的一点冲动给下没了。
  
   于是,几十万人就在天寒地冻的河南平原上,开始了地狱之旅。
  
  部队从徐州撤出来的时候,只带了一个礼拜左右的补给,这时早已吃干用尽,妄图从地面获得补给那是做梦,唯一的希望就是天空。蒋介石调集了所有能调集的空中力量进行空援,国民党军方的运输机和“中国”,“中央”两个公司的民航机,几乎全部出动了。空投飞机每天达到120架次。
  
  但这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据当时负责空投事宜的原国民党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文强回忆,就算按空投一日最大量计算,也只够10w人一天所需,仍有20多 w人没有吃的。平均分配给30多w人吃,每天分配下去,只能吃一次稀饭,一天吃不到一顿干饭。况且包围圈中还有10几w从海州和徐州逃难而来的民众,他们不在编制之内,因此一点口粮也没有。这些人处境是最可怜的。
  
  文强是个身世奇特的人,他的一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他是毛泽东的亲表弟,和林彪是黄埔的同班同学,其早年就加入共产党,并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兼政委这样的党内重要职务。后来他又成为国民党军统大特务,是军统大老板戴笠手下的干将之一,后来又脱离军统进入军界,曾任长沙绥靖公署第一处中将处长、办公厅主任。他在淮海战役时的官衔是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
  
  这是一个与国共两党渊源都很深的人。你一定会好奇他为什么脱离共产党进入国民党,容我慢慢道来。文强和那些投机分子不同,那当年也是坚定不移的加入共产党干革命。1926年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随后在黄埔黄军校搞“清党”,要求“跨党党员”只保留一个党籍。人家文强也是坚定不移的选择共产党。在危险而艰苦的岁月里,也为共产党做了不少事。他要不是后来遇到的那件事,也许最后会成为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
  
   可是,一个人的命运太难说了,阴差阳错间命运这双看不见的手就把文强扳到了国民党阵营里。从此在那边干的风生水起,最后做了共产党的高级战俘,关了26年,直到1975年才在最后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中释放。
  
   包围圈中那些形形色色凄惨无比又光怪陆离的事我放一放再说,我先说说文强的故事。不仅是因为他经历奇特,而且包围圈中那些事也将参照他的回忆录写就。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节:文强这个人
  
   上一节说过文强早年就加入共产党,而且后来担任共产党的重要职务。那他是怎么跑到国民党阵营中去的呢?这要从共产党内一个著名的叛徒说起。
  
   1931年4月,长期负责中共中央机关保卫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叛变。这个人的叛变对当时共产党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他是共产党情报部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知道太多机密。他被捕后要求把他送到南京,要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密全数供出,保证三天内将中共中央一网打尽。可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个情报恰好被中共潜伏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的地下党钱壮飞截获,他立刻把这个情报送到周恩来手里,情况紧急,周恩来立刻指挥上海的中共组织立刻转移,主要领导人搬家的搬家逃亡的逃亡,并切断了所有对外联络关系,废止旧的联络方式,安排好一切后秘密返回中央苏区。
  
  文强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呢?说起来还是跟叛徒有关。在1930年底,文强被派任川东特委书记,管辖23个县。这在当时中共内是给相当高的职务。文强的悲剧从这个时候开始了。1936年6月,他被叛徒出卖,在重庆被捕了,后来经过党内特工人员营救逃脱。后来找到组织,向时任四川省委代理书记的罗世文如实汇报了整个被捕和出逃经过。可是,罗世文不大相信他的说辞。罗刚从中央回来,正满腔热情地开始执行王明“左”倾路线,他觉得文强暴露了四县游击区的情况,于是大笔一挥给予文强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文强一气之下,与时任省委妇女部长的妻子周敦琬一道出川,决定到上海去找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申诉。
  
   事儿就是这么凑巧,此时周恩来已经返回苏区,而上海整个党组织也断了联系,文强根据以前的联络方式根本联络不上。这么一来,他们夫妇俩原想找申诉的出川行动,却成了事实上的脱党。与此同时,四川省委也开除了他们的党籍。这样文强就结束了他的共产党生涯。
  
  文强郁闷不堪,不得已返回湖南老家。为了生计他还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老师。后来又拿起笔写起了文章,最后干起了记者。他本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干下了去,可是他的文章又给他惹了祸。1935年文强在《湖南建设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批评了湖南省主席何键媚日无耻,使湖南人蒙羞,何键看后大发雷霆,派人查封了报纸,并要抓文强法办。文强只好又跑了,这时候他遇到了黄埔同学廖宗泽,这次文强的人生道路彻底改变了。
  
  廖宗泽已脱离共产党并加入国民政府军统局,他闻得文强有难,便邀请文强来这边干,并帮文强引见了戴笠戴老板,随后,文强在戴笠的劝说下加入了军统,同时加入国民党。文强精明强干,很快在军统干的风生水起,成为戴笠手下一员干将。抗战爆发,文强被派到上海,负责收集国军驻上海各个司令部的战况。这期间,他遇到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黄埔四期同学袁国平。袁国平告诉文强,周恩来已经为他平反了,要他重回。但此时的文强已经失去了归队的信心。
  
  上海沦陷后,文强调任国民党军政部前方办事处处长,在江浙一带负责收容从上海撤出来的部队。文强把其中的一部分组成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教导总团”,自任政训处处长。后来,文强以此为基础,组织了“忠义救国军”,并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少将政治部主任。1940年秋,国民党在上海的地下机关被日军和汪伪特务组织破坏殆尽。文强受命潜赴上海,主要负责对东南五省政权的策反和对日情报收集工作。文强在“珍珠港事件”前夕,根据手里的情报资料,经分析判断,得出了日军将进攻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结论。但没有受到重视,美国人不大看得起中国的情报机构。
  
   1942年,戴笠委派文强为军统局华北办事处少将处长,1944年11月初,戴笠任命文强为北方区区长。此间,文强曾将华北、东北近百万之众的汉奸部队策反过来,因此以特殊功绩而晋升为中将。时年38岁,是当时国民党军内最年轻的中将。
  
   1946年,文强在军统的日子随着戴老板的“飞机失事”而结束。因为当时军统内部争权夺势,文强很厌烦,决定脱离这个是非圈,谋取正规军职。于是就利用湖南省主席、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同乡的关系,调任湖南绥靖公署第一处中将处长、办公厅主任,最终脱离了军统。要是这样也就行了,我们知道程潜领导湖南和平起义了,文强无非跟着起义或者跑到台湾去。
  
   可是,杜聿明某种程度上害了他。老杜对文强印象十分好,非要拉他来徐州。于是1946年9月,在杜聿明的推荐下,文强来到徐州剿总任副参谋长。命运让他兜了一个大圈儿,然后在淮海战场上落入了共产党手中,做了昔日战友们的战犯。
  
   这个时候的文强,完全忠于国民党,他在监狱放言:“毛主席是我表哥,朱德是我上级,周恩来是我老师和入党介绍人,林彪是我部下,刘少奇家离我家不到20里路。是他们没有把我教好,要写悔过书应该他们写,我不写。”
  
   然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26年的监狱生涯最终还是把他改造的张口就是共产党政策好毛泽东思想伟大之类。
  
   再把时间推回1949年1月的陈官庄包围圈,时任前进指挥部副总参谋长的文强是这支大军的首脑人物之一。可惜,他们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五节:天上掉大饼
  
   陈官庄,大雪纷飞,严寒刺骨。
  
  身穿黄色军装的国民党士兵一堆堆蜷缩在空旷的雪地上,冻饿交加,不远处成片的尸体堆叠在一起,已经被雪掩盖了一半。伤员没人管,无助的哀嚎着,这个时候,好人都顾不过来,谁还去管他们。“飞机来了”,不知谁喊一声,人群立刻骚动起来。飞机扔下几袋大米之后头也不回的走了,地面的人发疯似地向米袋奔去,你抢我夺,十分混乱。一个士兵扛起一袋米转身就跑,后面一个士兵拿起枪打倒他,背起口袋就跑。跑不远,又被其他人射杀。到后来,两拨人操起枪互射一番。不到一会儿,米袋被搬光了,地上只留下横七竖八的尸体,一会儿就被风雪覆盖。阵地上又归平静。
  
   我试图用演绎的手法描写这段残酷的历史。
  
  这块不大的地域,挣扎着数十万冻饿交加的国民党士兵和跟随而来的民众。唯一的食物来源是空投,这远远不够。即便如此,空投物资还常常飘到包围圈外的解放军阵地上。更要命的是没有柴火烧,那些老百姓的房子早被拆光烧尽了,没有办法只好挖出地下的棺材来烧,可是在地下埋久了的棺材,根本烧不起来。那一袋袋宝贵的生米也不能解腹中之饥了。
  
   后来飞机开始投大饼熟食,情况才好一点。“天上掉馅饼”,在这里是一个黑色幽默。甚至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事发生。有的人被天上掉下的大饼砸的脖子缩进去只剩下个脑袋,大饼砸死人,很恐怖很诡异。
  
   由于食物严重缺乏,不少部队开始有计划的哄抢物资。空投一来,在长官的授意和组织下,不少部队出动一个排甚至一个连的人荷枪实弹来专门抢粮食,有时候甚至架起机枪来。两拨人混战一番,每次都要死人,几乎是一袋粮食一条命。
  
   实在饿极了,把一些辎重骡马也都杀了吃,到后来,野草、树皮、青苗和骡马皮都吃光了。
  
  文强负责空投事宜,可是投下来的粮食只够部队没人每天喝一顿稀饭。这样的部队如何打仗?文强为此整天睡不着觉。粮食不够分配,偏偏各部队要粮食时,把数字搞得很大。粮食弹药一投下来,许多官兵一窝蜂上来抢,派部队守着也守不住。邱清泉和李弥为粮食的分配吵闹不休,各个军师团营也因为粮食闹得形同水火。李弥向文强提出,说邱清泉第二兵团粮食分得多,要求在他一兵团控制的地区开辟空投场。结果开辟空投场试投时,一投就投到解放军的阵地上。为了多分配一点粮食,李弥又放弃了另辟空投场。
    
   部队不断有伤亡,但没有医药,士兵伤口溃烂生蛆,既得不到治疗,又没有地方送,就这么眼睁睁的轻伤变重伤,重伤很快死去。文强就伤兵问题请示杜聿明,杜聿明说不病不伤的都顾不了,还顾得上他们!让后勤医务自行解决吧。
  
   一天杜聿明看到地里小麦青青的,就说好久没吃青菜了,能不能到地里挖点麦子吃。于是就派人冒着解放军的炮火到地里挖了一些青麦子来,可是那青麦子看起来跟韭菜一样,实际上那上面都是小毛毛,根本不能吃。只好天天用罐头渡日。
  
   高级军官还可以分到罐头,可普通士兵就只能靠那么点空投度日,抢不到的只好活活饿死。共军的政治攻势一刻不停的进行,他们在包围圈外喊话说这边有吃的,赶快过来吧。不少士兵就跑过去了,枪打都拦不住。
  
   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这支部队一方,这时候,一种诡异的狂欢气氛却在这支部队里漫延。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节:毁灭前的狂欢
  
  也许,人绝望到极点之后,反而会无所谓了。反正要死,不如在死前尽情享乐。很多人对包围圈中的国民党将领们喝酒跳舞玩女人种种丑闻持强烈鄙视态度,认为国民党内腐朽丑恶的一幕在包围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不反对这种观点,但我觉得,但凡陈官庄这场仗还有一点获胜的机会,这些将领们(除去真正的“党国”蛀虫)还会把兴趣放到冰天雪地里的苦中作乐上吗?这些人感觉已经毫无希望,陷入绝境了才会如此。但是,我想把一支当时共产党的军队放在同样的处境下,他们的表现应该会截然不同。所以,我并不想为他们的自暴自弃开脱。
  
   包围圈里的局势每况愈下,可高级将领们却每日饮酒跳舞作乐。在地下掩体里,没有沙发,就把汽车坐垫搬来当沙发,把军乐队找来奏乐,那些军官将领带着他们的“临时太太”在这里唱歌跳舞,喝酒狂欢,倒像是在南京过圣诞节一样,哪有一点大难临头的意思。
  
  从徐州跟来的这些老百姓是包围圈中处境最可怜的阶层。他们不属于部队编制,所以也得不到空头来的粮食。其中有不少是女学生和妇女,她们为了得到一点点生存下去的粮食,被迫给这些有权势的军官们作了临时太太。在空投场的周围田地上是一个个挖出的洞穴,上面用降落伞张开搭成简易帐篷。这里就成国民党军官和他们的临时太太们的作乐之地。冰天雪地中,这一个个帐篷远远望去好像一朵朵白色的蘑菇,可里面却是逼良为娼的淫窟所在。
  
  在这个包围圈中,弱肉强食的食物链法则体现的如此鲜明。有权有势的军官可以弄来大批空投物资,然后在黑市里卖。在这个由降落伞搭成的黑市里,几乎一切日用品,以及手表、戒指、手枪、银元、衣服和柴米等物,都可交换,绵延二三百米,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市集。刚开始一个银元可买到4斤馒头或一包烟,以后空投越来越难,大饼卖4个银元一个,香烟卖两个银元一支,一只金戒指只可换到一块大饼和两块麦皮饼。那些能搞到大饼罐头之类空投品的军官,乘机信口开河地去换取人家贵重之物。
  
   市场的旁边则搭了一座戏台。用十几个弹药箱拼接而成,上面用降落伞撑起帐篷。各级指挥官携带女人,经常来这里寻欢作乐。帐篷里高朋满座,打情骂俏,如同舞厅夜总会一样热闹。
  
   最惨的是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难民们,那些长相,学识较好的女人一律成为军官们的“女秘书”“女护士”,出卖身体尊严换来一点充饥的粮食。而其他无可利用的人,就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冻饿而死。包围圈里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
  
  听说包围圈东南角解放军控制的青龙集阵地上,准许难民来往。总部办公厅主任郭一予和总部政务处处长左偕康以为有空子可钻,想借此逃脱。他们将包围圈中国民党机关职员及由徐州海州撤退的军官眷属等,组成一个名为“难民还乡团”的大队伍,用白布做了一面旗子,上书“难民还乡团”字样,想这样就可以由解放军封锁线混过去。杜聿明觉得,非战斗人员走一个少一个,于是听任这两人去办。可是当这支“难民还乡团”刚刚通过李弥兵团防守线继续向前走的时候,解放军发现这群人中混杂国民党高级将领,于是开火了。国民党这边又惟恐泄露包围圈中的军事秘密,于是也就一阵乱枪扫射,企图灭口。双方枪口下,难民团死伤无数。  
    
   邱清泉每天喝的酩酊大醉,杜聿明已报了沉船已沉之心。这群人无论是狂欢还是苦难,都不长久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七节:覆灭
  
  虽然陈官庄包围圈里形如地狱,但是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毕竟只围了40多天,相比起东北战场的围困长春,一围就是几个月那种惨绝人寰的场景来说,这几十万人的生命已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更幸运的是,双方并没有拼尽全力殊死搏杀,这又保全了多少性命!试想要是邱李兵团真的全力以赴跟共军拼了命,那会死多少人?相对于碾庄之战,双堆集之战,是的,陈官庄之战太乏味太憋闷,远远没有前者来的壮烈,精彩。但是这是从我们这些历史看客的出发点而言。从人的生命的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看到这种结局。那场战争,无论双方将领们谋略多精彩,战役多经典,战况多激烈,部队多勇猛,我都觉得是一场大悲剧。希望中国人以后永远也不打中国人。(除非领土被分裂)
  
   文强在他最后一篇战地日记中写道:“士兵为饥寒所迫竟有少数逃入敌阵者,若再连续三五日,降雪而空投不能接济,则三军祸生肘腋,非战之罪乃天亡我军矣。”
  
   是的,陈官庄那场大雪确实阻碍了国军的攻势,摧残了国军的战力,但这又何尝不是老天要阻止双方继续打下去意涵呢?
  
  邱清泉是抱定了必死之心,这个德国陆大毕业,文武双全,狂傲不羁的人,已经决定要为自己效忠的人抵抗到底,决不妥协。当陈毅的劝降信送到包围圈中时,杜聿明召集众将领开会,信从每一个人手中依次传下去,大家都默不作声,信到了邱清泉手里,他定定的看着杜聿明,然后把信撕成碎片,丢进火炉。
  
   杜聿明未必有必死之心,但他也决定与大军共进退。当蒋介石想要接他回南京治病时,他回复道:生身有痼疾,但是不忍心抛弃数十万将士只身撤走,生一息尚存,誓为钧座效忠到底。
  
  可是他的校长此刻已经陷入政治动荡之中。淮海战场的惨败,使他在党内威信降到最低点。桂系乘机联名敦促他下野。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他说:“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指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虽然准备下野,但蒋仍把嫡系部队牢牢抓在手中。他命令杜聿明准备突围。
  
  蒋介石批准的突围时间是1948年1月9日晚上。文强回忆,1月9日夜间突围开始时,包围圈中到处是给解放军发联络信号的火光,这才知道包围圈中布满了解放军的地下工作人员。解放军知道他们要突围了,在8日拂晓到9日下午4点左右,发动了全面总攻。李弥兵团一攻就垮了。邱清泉的第五军还能支持一下,其他各军还能支持多久,谁也没有把握。邱清泉丢下杜聿明的指挥部不管,自己跑到第五军军部,杜聿明为了安全起见,也到了第五军军部。
  
   在第五军军部,杜聿明升文强为总参谋长,把指挥部交给了他。文强只好临危受命,找了一个空地上的冰窖作为“徐州剿总”的临时指挥部,各处都打来救援电话,要求增援,可是哪有什么队伍可供调动增援。文强只好命令各处死守。
  
   解放军的炮火从四面八方向陈官庄轰击,包围圈中到处都是枪炮声和火光。至午夜12点,国军抵抗已经微弱,大势已去,杜聿明决定带着指挥部全体成员突围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大家各安天命,各自逃命吧。
  
   可是等到文强他们赶到第五军军部时,杜聿明邱清泉已经走了。文强带领一行人也就突围了。
  
   杜聿明集团覆灭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八节:被俘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了新年献词,宣告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军已经做好了挥师南下,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准备。
  
  陈官庄的扫尾战斗还在继续。自1月6日发动总攻以来,至1月10日只用了短短四天时间就把杜聿明30万疲惫饥馑之师彻底歼灭。战场上到处是俘虏,一个解放军冲进去就可以俘虏一个连的人出来,反正胜负已分,那些普通士兵也就没有什么抵抗意志了。饿的奄奄一息,正好解放军那边还有吃的,所以只要有人进来抓俘,无不扔下枪排好队跟着走了。陈官庄战役一共俘虏了17.7万人,投诚2.4万人。(汗个,也就是说邱李两兵团大部分人实际上未战而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可怜大名鼎鼎的第五军就这么窝窝囊囊的困死了。
  
  文强一行还剩九个人,走不远就被一群十五六岁的解放军小兵给发现,文强把手里的卡宾枪扔掉,那群孩子就冲上来抢武器好回去报功。文强身上还有一把手枪,他想掏出来自杀,被卫兵拦住。那些孩子抢完武器也没管他们又去别的地方抢了,文强一行继续走,没走多远就被解放军俘虏了,被送到离陈官庄20里远的俘虏营。
  
  在俘虏营,文强自称“上尉书记官李明”。他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据说是因为一个同样被俘的炮兵少将摘下呢子绑腿给他缠上,又有一个被俘的团长给他递筷子。解放军看出了破绽,很快查清了他是个中将。第二天早晨集合,一个解放军军官让他读报,他就用报纸把脸遮起来读,可他的口音是湖南长沙音。那个军官就说我们在找一个叫文强的,是个中将,口音跟你一样。文强知道混不过去了,就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杜聿明也没有跑出去光荣被俘。不过他混在战俘里一时找不到。关于他的审问也挺有意思。华野四纵11师政治部主任陈茂辉审问了他。老杜自报家门说:十三兵团军需高文明。之后就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陈茂辉见问不出来,就诈唬他,你不要隐瞒,黄维知道不?双堆集被俘虏了,还是给揪出来了。老杜以为黄维就在这里,要是过来一指认,那就瞒不住了。一紧张就问黄维在哪里?陈说你想见黄维很容易,坐车半小时就能拉来。接着小陈说错一句话,他说凡是放下武器的,都一律优待,除了战犯。实际上老杜就是中共宣布的战犯。
  
  这下老杜心里纠结了,越想越前途渺茫,一狠心,就抓起一块石头狠砸自己的脑袋,想把自己砸死得了。结果没砸死给砸晕了。老杜鲜血淋漓的晕倒之后,战俘们骚乱了,都说总司令死了总司令死了。老杜悠悠醒转,一看这么个情况,没把自己砸死反而把自己身份给砸出来了,也就认了。后来在战犯管理所给关了10年,在 1959年第一批特赦战俘中就被释放。由于改造的好,中共方面对他也挺客气,后来还任政协委员,政协常委等职,最后的评价也挺高,算是结局不错。
  
  邱清泉,于1月10日战败自杀,死状可怖。那张照片相信很多人看过,胸前腹部有很多枪眼,嘴张开,表情狰狞。这里又有争议,共产党说他是死于乱枪之中,身上枪眼就是证据。国民党说他是自杀,胸前的枪口是后来补上的。究竟真相如何,已淹没在历史中不可考,各种传闻仿佛都有道理都有根据,但都没有确定证据。我个人也没有倾向哪种说法更真实,唯一能断定的就是邱将军已然抱定必死之心。很简单的理由,杜聿明怎么活下来的?要是不想死,完全可以等待被俘,除非抱定了必死之心(意外死亡也不可能,看他身上的枪眼),则结局有二,自杀或者最后顽抗被杀。鉴于邱将军的性格,完全有可能最后对围捕他的解放军拔枪射击,以致被乱枪射杀。无论如何,邱将军死了,怎么死的留给有兴趣的人去考证吧。邱死后,蒋介石追赠其为陆军二级上将,颁青天白日勋章。
  
  李弥,幸运的逃出淮海战场,他辗转来到青岛。(此人逃跑过程甚是曲折,有“飞将军”遗风)后来又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到缅甸组织过云南反共救国军游击队,其残部后来让缅甸政府十分头疼。朝鲜战争结束后,老蒋妄图反攻大陆的幻想暂时破灭,这支部队陆续撤回台湾。1973年李弥在台湾去世。
  
   1949年1月10日,经过六十六天的战斗,淮海战役正式宣告结束。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九节:结局
  
   1949年1月10日,随着陈官庄战役的结束,淮海战役谢幕了。
  
  六十六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生死厮杀,双方在这一刻,终于决出了胜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场浩大而惨烈的战役中,获得了完胜。也许,再没有比这更彻底的胜利了,六十六天前,也许中共方面都不敢设想会取得如此重大而彻底的胜利。与之相反的是,国民党收获了一场完败。整个战役过程,除了某些部队的顽强奋战之外,毫无亮点可言。也许,台湾的一些资料会挖掘战役的一些可取之处,可是我没有机会看到。我所看到的资料,国民党在战略战术后勤情报各方面均输给了对手。
  
   对胜利者无需多言,我们都明白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所以,还是让我对失败者多着一些笔墨吧。
  
  杜聿明,黄维,黄百韬,邱清泉,胡琏等等这些国军将领的身影在我脑中一一闪过,这些人无不是那个年代的人中龙凤,无不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也都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功勋卓著,不少人还在抗日战场上取得过辉煌战绩。可是,他们还是惨败给对手,败得一塌糊涂,毫无余地。这就不是个人的原因,这是他们所属的那个政权,那个集团,那个党派出了问题,而且出了大问题。有人说,国民党的病太多了,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可以治好的。我深以为然,军事上的失败只不过是重病沉疴之后的一种必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国民党这个政权已经失去了人心,表面军事力量的强大掩盖了方方面面的虚弱,而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的较量。
  
  我本来还想单就这个战役从情报战,间谍战(这是一回事,但我想分开说,前面那个专写电台侦讯和破译,后者写谍报人员的作用。)后勤补给,政治宣传这四个方面分别写四篇东西来简要说明一下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题目都起好了,叫做:看不见的战场之XXX。但是,后来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原因有三:第一,情报战的资料太少,这些东西当时都是保密的,华野当时有个四中队,专门负责对敌电台的侦讯和截获破译,可是关于他们的资料太少了,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传闻和简介,没有多少“干货”可写。第二,关于这类总结方面的文字有很多,战后无论是国共双方的总结都很全面也很深刻,我也跳不出这个圈子,写不出新颖的内容来。就算是自己的理解,也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不妨省省脑细胞,我其实很懒的。第三,一些人的话说的很厌恶,败了兴。就此搁笔,大家都省事。
  
   所以,对于这场战役的是非功过,就留给众网友去议论吧。
  
  我还想说的是:代价。没错,为了这种政权更迭,更新换代我们普通的中国人所付出的代价。一个前提首先申明,否则容易产生误解。那就是我绝对认为解放战争,或者说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并不为国民党的失败感到惋惜,相反,我感到庆幸。中国近代历尽百年屈辱,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洋务运动,甲午惨败,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民党北伐,抗日战争,一系列历史进程中,都没有出现一股绝对强悍的力量来把我们这个民族紧紧地托起来,让我们真正的强起来。国民党刚开始似乎有这种趋势,可很快他就腐朽了。这个时候,历经苦难的我们这个民族,我们庞大的国土,仿佛终于愤怒了一般,让共产党这股力量真正强大起来,席卷而来,摧枯拉朽一般彻底打破摧毁了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不仅是旧的政权,外国势力,还有豪强劣绅,买办地主,鸦片,妓女,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甚至连文绉绉的说话写作方式都一律打破,改变。随后一个新的秩序被建立起来,无论后来这个新秩序有多少不当之处,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新秩序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
  
  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那千千万万在这种秩序更迭的阵痛中失去的生命。淮海战役六十六个日夜的殊死搏杀,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的同时喝饱了鲜血。整个战役中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亡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国民党一方不列被俘起义投诚的数据,光是毙伤这一项就达 171151人。
  
   短短六十六天时间,这么多年轻的生命永远消失。而能留下姓名的仅仅是其中的少数。那个年代,人命如蝼蚁。
  
  胜利者一方还好,至少有人替他们收尸,统计,掩埋,后来还建了纪念碑以供后人缅怀瞻仰。但失败的那一方,无数的尸体就被匆匆掩埋在战壕,水沟,以及一切可以简易处理的地方,无声无息,没人关注。他们所效力的政权已经逃亡去了,谁还管这些替他们卖命的普通士兵。也许他们的家人只知道儿子或丈夫某某年跟着队伍走了再也没回来,但他们最终死在那里怎么死的那就只有死者自己知道了。有人拿出政治层面的一些东西来,不屑的证明他们死有余辜,可是说到底他们大多数只是一个个贫苦的农民,为了糊口去当兵吃粮,大字都不识得几筐,那里知道那么多政治理念,哪支队伍路过招兵就参加哪支罢了,不过为了谋个出路。更惨的是很多人是被国民党抓丁抓去的。
  
  他们还该死吗?他们一被俘,简单接受一点教育,开个诉苦会,痛斥一下地主老财的压榨剥削,经历遭遇大多相同,不禁感情传染,悲从心来,明白自己应该为什么而打仗。立刻拿起枪加入解放军打国民党,你能说他们不忠?你又能把原因简单推到共产党宣传厉害?因为这是实情嘛,你让国民党试试“即俘即补”的政策,看行不行的通?可那些不明不白最终死于共产党枪炮之下的士兵们,只能做屈死鬼了。
  
   不要说我婆婆妈妈,人命大于天!也许,中国人本来就命贱!随随便便死那么多人不足为奇。前人早就洞穿一切:兴亡,百姓俱苦!
  
  在毛主席发出不惜牺牲20w人为代价夺取最后胜利的电文之后,我感受到的不是领袖的雄才大略,脑海中闪过的却是这类含义的词句:“帝王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将功成万骨枯”。当然,以历史的眼光看,这是必须的勇气和胆略。但是,容许我缅怀一下他们:死在碾庄水壕里的的国共士兵们,死在双堆集碉堡战壕之中的国共士兵们,死在陈官庄大雪之中的国共士兵们。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党派,他们都是中国人。
  
   淮海战役,首先应该记住的不是精彩战例,而是牺牲者。(全文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27 12: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谢谢转贴!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6 09:44 AM , Processed in 0.0609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