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风味小吃] 被广东胃认证过的“灵魂美食”,还得是这个“一口上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2 07: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广东胃认证过的“灵魂美食”,还得是这个“一口上头”


Screenshot 2025-08-22 at 7.57.09 PM.png

*本文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IMG_2844.GIF

『用洁白的米皮镌刻着历史,囊括着南粤的市井文明。


作者|刘旭


头回吃肠粉,是在大学宿舍旁的京通快速辅路上。凛冽的冬夜,小吃摊沿着人行道一字排开,长龙似的队伍里,有两家笼罩在腾腾热气里,一家是麻辣烫串串,另外一家稍显陌生,招牌上写着广式肠粉。我果断选了后者。


老板手法娴熟,盛出一勺米浆,均匀地倒入平整如新的铁盘里,与此同时,他打上颗鸡蛋,淋上些肉沫,之后像合上抽屉似的,把平托着晶莹米皮的蒸笼插进屉中,热气氤氲。之后,他擦擦手,同我聊了起来,闲话间,混着蛋香和肉香的米皮就好了,老板用塑料铲刮下玉白的米皮,置入盒内,淋上些酱油,放上两颗小菜,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我迫不及待地开盒便吃,前几口有些囫囵,因为饿。但后几口就开始细细品味起来,广式酱油的咸鲜,外带着些清甜,给此肠粉奠定了鲜味至美的基调。刚才见证了蒸制全过程的米皮,入口极嫩,同时又很滑口,有点儿吃布丁的感觉,在料汁的调和下,精彩不已。料汁不抢戏,米皮也不出风头,二者和谐适配,以飨口舌。鸡蛋在热力下幻化成蛋花,包裹着肉馅,在口腔中施展魔力,肉香蛋香米香,三味融合外,还有惊喜的弹牙之感。


IMG_2845.JPG

▲图 / 摄图网


吃完,身子尽是暖意,我和老板攀谈起来。他说他是山西人,早年在粤打工,这把手艺是跟着老广学成的,所以在味道上不会差太多。我应和着点点头。他拾掇着用具,然后长叹一声,说道:“不过,北方不太认这吃食,我这是最基础的抽屉肠粉,单纯图个快字,只是效率高,走个量,但要想实打实地吃肠粉,还得去广东,别看这小小的肠粉,讲究大了。”


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我从那天起,就一直记挂着肠粉,想探探其中奥秘。我的人生信条是,为了享用正宗的吃食,纵使跋涉又何妨。于是我去了广东,旅游顺带吃肠粉。


吃之前,我先大概了解了一下肠粉的历史,有备无患,等吃的时候,和人谈起,不至于露怯。发现肠粉的前身发端于唐代,最初叫做油味糍,与现今的做法别无二致,由于诞生在龙龛道场,所以又名龙龛糍。


IMG_2846.GIF

▲纪录片《早餐中国》


到了清朝时,乾隆游江南,特地吃了回龙龛糍。由此可见,吃货在美味面前都是一致的,没有身份的区隔。吃的时候,乾隆爷对肠粉赞不绝口,说嘴里的食物爽、嫩、滑。吃毕,他品评道:这糍口感上有些像猪肠,就叫肠粉吧。最高权力者的赐名,当然有权威效果,这食物也就这么在南粤大地流传开了。


如今大街小巷开得都是肠粉店,让人从朝霞吃到日暮绝非难事,置身于其中。这食物像是城市的见证物,用洁白的米皮镌刻着历史,囊括着南粤的市井文明。


IMG_2847.JPG

图 / 视觉中国


别看肠粉烹调简易,门派却众多,在这个领域里,争锋相对的有两支力量。一个名曰广式,另一个隶属潮汕。广式肠粉还能细分,除了我最早吃的那个抽屉肠粉外,还有布拉肠粉窝篮肠粉,顾名思义,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制作方式。老饕都明晰,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所以殊异的做法赐予味蕾的一定是不同的体验。


窝篮肠粉手法古老,师傅的举手投足间尽是历史的光影。他将米浆倒入篮子上,篮子由竹篾制成,形制扁平。他像个街头艺术家似的旋转起竹篮,米浆向四方散去,均匀分散开来,之后再精心地撒上馅料蒸熟即可。此等做法隐现高明之处,在于可通过离心的旋转,过滤掉米浆中的水分,米浆趋干,蒸出的米皮也就更有稻谷的香气,刚出锅,就有迷人的米香四溢开来。口感上也会更为筋道,唇齿与它相遇,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美妙韵律。


布拉肠粉,是香港才子蔡澜先生的最爱,味道也的确予人深刻印象。布拉肠粉是广州西关一带的自有风格,米浆的蒸制步骤里,这回有了一块完整的密致平滑的布做底子,布的孔隙可以透过蒸气,进而使得米浆熟制,乳白的米浆渐趋透亮,最终形成玉洁的亮白色,晶莹剔透,柔韧又具有弹性。拨开肠皮,混着地道的酱汁,外加丰俭随心的辅料,入口尽是丰美和稻香的纯然,被细腻的口感所萦绕,不知不觉,一整个就吃没了。


IMG_2848.GIF


与广式肠粉难分伯仲的潮汕肠粉,则是在铺入的馅料上大做文章,生蚝、精肉、鲜虾、油条、青菜、豆芽等等,只要是吃客喜爱的,都能竭力搭配进去,可谓是想象力发挥的最佳营地。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营养周到,同时又可大快朵颐。吃着吃着,竟吃出了一种“暴力美学”,在米皮的铺陈和提携下,各色食材尽显其能,让肠粉这本是名不见经传的街头小吃摇身一变,化成一道简单直接的终极飨宴。


食材相异外,料汁也大相径庭。


广式肠粉倚赖酱油,高明的商家会加入高汤、鱼露、冰糖等材料调试成秘制配方,以攻占市场。各家虽稍有不同,但大体一致,广式酱汁的清甜鲜美,滴滴入魂,成就了米皮原味的同时,也使得自己名声享誉,近年来,广式酱油的销量可是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IMG_2849.JPG

▲纪录片《此食此客》


比起前者的精专,潮汕肠粉就显得多元了,除开相似的酱油料汁外,还有芝麻酱、花生酱、沙茶酱以及卤酱,但纵使七十二般变化,也没离开一个核心要义:香。谷物的油脂沁香抑或肉质的腴美留香都足以把肠粉提升几个层次,一口下去,杂香喷薄而出,口舌里全是丰盛。但难免也会招致肠粉原教旨主义的批驳,毕竟用浓郁的底色显了料的威风,抢了主角肠皮的风头。


IMG_2850.GIF


虽二者的理念判若云泥,但说说,闹归闹,别拿肠粉开玩笑,各处对肠粉的热忱里都有些普世的共识。譬如说,肠粉中的米皮要求必须得高,薄如蝉翼是夸张之言,但在蒸制时绝不可破,蒸气得有香味,入口要滑,要爽,要弹,更要韧,那才是乾隆爷认可的标准。想贴合标准,用米也要讲究,当地原产的新米口感佳,气味好;陈米呢,则有嚼头。所以很多肠粉专家会新旧混合,从而缔造舌尖的尖峰体验。另一个共识在馅料,不论哪个派别,都认同一个真理,新鲜的食材是提味的关键,同时也是锦上添花的不二法门。


那趟出行,我几乎顿顿肠粉,每天说的最多的话是:“老板,来份肠粉。”说实话,那些日子很少对它感到烦腻,偶有几次,换些烧腊和白灼小菜也就调试过来了。但略显遗憾的是,即使是每餐都不少肠粉,还是没能吃遍它的各个派系。实在是眼花缭乱,实在是精华繁多啊。像普宁、河口、都城、客家、澄海、饶平等肠粉,也独具特色,或咸或甜,或糯或韧,但实属无奈,腹内容量有限,只能日后有缘再与它们亲密无间。


IMG_2851.GIF

▲纪录片《早餐中国》


回了北京,馋肠粉的时候,还会不自觉地想起那段寻肠粉吃的日子。但远水难解近渴,于是只得带着味蕾的记忆,出入粤菜馆,可结果总是难觅道地之味。或许,食物是有根基的吧,诞于某地后,无暇迎合外部,专飨那个板块上的土著口舌。也或许是北方对肠粉的接纳度的确不高吧,因为我寻摸夜宵时发现,那一排小吃摊位,只有一个冒着腾腾热气的了,很遗憾,不是那个师从老广的肠粉大哥。




END
   本文作:刘旭
   微信排版:小雅

   微信审核:雅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3 02:25 AM , Processed in 0.0712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