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2

[人世间]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糜绪洋 一席第1126位讲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4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乌克兰,你可以一边用俄语表达爱,一边拿枪保卫家园|糜绪洋 一席第1126位讲者

Screenshot 2025-08-14 at 8.39.44 AM.png


糜绪洋,撰稿人、译者。


在战争之前,乌克兰有很多人从事着和俄罗斯文学相关的工作,例如这些博物馆的守护者,或是在大学里面教授、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人,他们对于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态度也这么决绝吗?我决定去一趟乌克兰,问问他们的答案。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
2025.7.19 北京
                            



大家好,我叫糜绪洋,是一个文学研究者、译者,现在也是一个国际新闻记者。今天想和大家讲一个关于战争,也关于文学的故事。


这是去年夏天我在乌克兰中部的一座城市市中心拍下的画面。城市的上空响彻着防空警报,但是市民却若无其事地在路上闲逛,甚至带着孩子玩耍。


在乌克兰,除了官方的防空警报之外,还有很多民间的、私下的防空频道,发布在通讯软件“电报(Telegram)”上。官方的警报太过频繁,而这些非官方的防空群会给你更多关于空袭的细节,包括使用的武器以及大致的飞行方向。


IMG_0516.PNG


身经百战的乌克兰人只消看到这样短短一句话,就足以判断空袭将会在大约几分钟后发生在哪里、危险性大不大,是继续做手头的事,还是去防空洞躲起来。多数时候,人们只是看一眼手机,然后耸耸肩,该干啥干啥。


不过,有时候也会有出乎意料的情况。


在拍摄这段视频的几天前,我来到了乌克兰东部城市哈尔科夫。哈尔科夫非常靠近前线,所以每天都会受到密集的轰炸,城市里的防空警报几乎是24小时不停响彻的。


但是那天下午,可能是因为下雨,没有空袭,城市上空出奇地寂静。我和许多市民在一家快餐店里吃饭躲雨。就在这时,上空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饭店里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怎么没响警报就开始轰炸了?


几秒钟后,所有人的手机都传来防空频道推送的消息:“这是打雷。”



文学,应当为战争负责吗?


我之所以去到乌克兰,跟我的背景有关。


我在大学学的是俄语专业,后来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留学多年,做了十多年俄罗斯文学翻译和研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布尔加科夫……是我每天阅读、研究,甚至做梦都会出现的名字。对我来说,俄罗斯文学和俄语似乎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IMG_0517.PNG


举个例子,不久前跟朋友出去玩,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在街上看到流浪猫、流浪狗会跟它们说俄语?我自己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我想大概是小猫小狗让我感到亲切,而说俄语的时候,我也会觉得特别亲切。


但2022年,一切都变了。那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全面入侵。当我在新闻里面看到俄罗斯的坦克开过边境、碾入乌克兰时,我的头脑中一阵晕眩。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也意味着这个我所深爱的国家选择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开始自问,我所研究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由于不满舆论场上充斥的各种颠倒黑白的声音,我决定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些什么。


从那时起,我开始在网上翻译、发布一些战地新闻、文化评论、反战文艺作品。我期待有更多人可以了解,在战争宣传以外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IMG_0518.PNG


在我翻译的作品中,很多乌克兰、俄罗斯和西方的学者都在探讨一个问题:俄罗斯文学到底要不要对这场战争负责?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我。


很多人可能会困惑:战争跟文学有什么关系?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时候,也没有人要求马克·吐温或爱伦坡为此负责呀。


但对俄罗斯文学而言,情况有些不同。因为自19世纪以来,文学在俄罗斯的文化和社会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精神、社会良知的承载者。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也在积极地将文学和文化遗产政治化。在和平年代,文学是这个国家推广软实力的工具,而在战争年代,文学甚至会成为战争理由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的战争宣传里,可以找到一些非常荒谬的言论,例如一些报道中说:特别军事行动的战士们不仅仅是在保卫祖国,他们也是在保卫俄语、保卫普希金、保卫俄罗斯经典文学。


在俄罗斯,文学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这也意味着,当危机来临,它也要承担许多额外的责任。


与此同时,俄罗斯文学本身也开始受到质疑。战争打响后,很多质疑者开始深挖俄罗斯文学的黑历史——普希金曾经写诗为沙皇镇压波兰起义辩护,托尔斯泰曾经是俄罗斯殖民军队中的一员,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臭名昭著的沙文主义者……突然之间,整部俄罗斯文学史都通向了对乌克兰的侵略。


在乌克兰语境下,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俄罗斯数百年的统治,乌克兰的许多地区高度俄化,俄语是很多乌克兰人的母语,很多乌克兰作家也用俄语写作。战争爆发前,乌克兰的城市里有大量的街道是以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命名的,几乎每一座乌克兰大城市中都有一座普希金纪念碑。


IMG_0519.PNG

▲ 乌克兰城市中的“普希金街”


同样,在2022年之后,一切都变了。


俄语变成了侵略者的语言,许多乌克兰人从此拒绝说俄语,哪怕这是他们的母语。城市中的那些俄罗斯文化痕迹,曾经被视为乌克兰文化多元共存的骄傲,如今却成了俄罗斯殖民的罪证。


以去殖民化的名义,大量以俄罗斯文化名人命名的街道被改名,城市里的普希金雕像被一座接一座地推倒,俄语作家的故居和博物馆被愤怒的市民泼墨、涂鸦。


20.jpg

▲ 基辅的普希金像被拆除(摄影:Kateryna Pieshko)


在翻译这些材料的时候,我的心中也产生了新的困惑。我知道,在战争之前,乌克兰有很多人从事着和俄罗斯文学相关的工作,例如这些博物馆的守护者,或是在大学里研究、教授俄罗斯文学的人。他们对于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态度也这么决绝吗?表面的铁板一块之下,会不会有不同的声音?


怀着这些疑问,我决定亲自去一趟乌克兰,问问他们的答案。


2024年8月,我踏上了前往乌克兰的旅程。在乌克兰停留的25天中,我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利沃夫、基辅、哈尔科夫、波尔塔瓦、乌曼、敖德萨。我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采访文化人士,也和普通路人闲聊。


IMG_0521.PNG


在乌克兰,我听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有些人选择彻底与俄罗斯的一切决裂;有些人对去殖民化运动感到困惑甚至不满;还有些人试图在对侵略者的恨与对俄罗斯文化的感情之间寻找平衡。


接下来,我会选取哈尔科夫、敖德萨和基辅三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围绕其中的城市坐标,讲述这些人的故事。



哈尔科夫:

找到自己的名字


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二大的城市。通常来说,它被认为是一座“俄化”的城市,战争之前,绝大多数哈尔科夫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说俄语。但在哈尔科夫的俄化之中,仍然有许多可以商榷的因素。


1920年代苏联刚刚建立的时候,乌克兰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它的首都就在哈尔科夫。当时的苏联在文化审查方面还是较为宽松的,它可以容忍各个加盟共和国有自己的民族作家,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写作。


因此,1920年代的哈尔科夫汇集了乌克兰的文化精英,在这座叫作“词语大楼”的建筑里,居住着数百个用乌克兰语写作的作家。


22.jpg

▲ 词语大楼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1930年代,由于斯大林对民族意识的打压,这些作家受到了非常严厉的迫害。


这是当时一个乌克兰知识分子家族的合照,这张照片拍于1930年代初,照片上一共有10个人,但是到了1946年,只有4个人活了下来。


IMG_0523.PNG

▲ Krushelnytsky家族(1930年代初)


当时,这一代乌克兰的民族作家被认为是属于乌克兰的文艺复兴。但镇压过后,由于大多数成员都已经被消灭,最终这一代人被称为“被枪决的文艺复兴”。


在那之后,哈尔科夫就成为了一座没有乌克兰文化传统的城市。因此,这座城市的俄化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它是哈尔科夫本土的乌克兰文化进程被强制打断之后的结果。


在哈尔科夫,甚至很多市民都不知道自己的城市有这样一段过往。但是有一群人正试图把这段记忆重新挖掘出来。


市中心的哈尔科夫文学博物馆是一座二层的古典式小楼,从1980年代末开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开始非常细致地整理“被枪决的文艺复兴”一代的创作遗产。


24.jpg

▲ 哈尔科夫文学博物馆


由于哈尔科夫离俄乌边境非常近,战争开始后,它几乎每天都会遭遇轰炸。所以在战争时代,哈尔科夫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是关门的,但文学博物馆是一个例外。


战争刚开始时,工作人员就把藏品转移到了秘密的安全地点,然后他们决定继续开馆。虽然没有常设展,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进行不同的临时展览,或是举办讲座与音乐会,来填补市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


文学博物馆的馆长叫佩雷普丘克,一位眼神坚定的女士。她是唯一一个在访谈中坚决不说俄语,全程和我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


IMG_0525.PNG

▲ 佩雷普丘克


但事实上,俄语是她的母语,她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俄罗斯文学,毕业论文写的是著名的俄语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转变来自大学毕业之后,当时她来到哈尔科夫文学博物馆实习,在这里,她第一次听说了“被枪决的文艺复兴”一代的故事。她发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欺骗。从小他们就被教育俄罗斯文学很伟大,乌克兰文学平平无奇,原来乌克兰有那么好的文学遗产,只是被掩盖起来了。


我向馆长介绍自己此行的目的,想探讨乌克兰人如何在战争中寻找自己的新身份认同。她打断我:不是新身份认同,而是真身份认同。


我来到博物馆的那几天,他们正在庭院里办一个叫“专有名词”的特展,也可以翻译为“自己的名字”。他们用旋转的展板来展示俄罗斯文学在乌克兰的“鸠占鹊巢”:每块展板的一边是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罗斯文豪,另一边则是被埋没的各位哈尔科夫诗人。


26.jpg

▲ “专有名词”展览


战争之前,哈尔科夫的街道常常用前者命名,尽管这些作家和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通过展览发问:为什么我们不用自己的作家来命名自己的街道呢?


在博物馆的庭院,我参加了一场民谣音乐会,歌手把上世纪乌克兰诗人写的作品改成了歌。来听演唱会的大多是年轻人,我留意到一个金色短发的女孩坐在第一排,一直在给歌手画肖像。


后来我才知道,她叫妮卡·科茹日科,是哈尔科夫战时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只有18岁。


IMG_0527.PNG

▲ 音乐会现场,右二背影为妮卡·科茹日科


她参加文学博物馆的每一场活动和展览,积极地在媒体上发声,抱怨自己过去在学校里只学俄罗斯文学,完全不知道乌克兰文学也可以那么精彩。


在妮卡的Instagram上,我看到了她的作品。她画中伤痕累累的人体、闪着光的星星,代表着伤痛与希望。


IMG_0528.PNG


在一个访谈中,妮卡说,这座城市里已经有太多人死于战争,他们再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我要为那些再也不能发声的人创作。”


人们认为,像妮卡这样的年轻艺术家,代表了乌克兰文化在战争和创伤中迅速崛起的新一代。他们很快将会和这个民族一样脱胎换骨。

 楼主| 发表于 2025-8-14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敖德萨:

一边用俄语表达爱,一边拿枪保卫乌克兰


在敖德萨,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敖德萨是一座黑海边的港口城市,从19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自由港。因此敖德萨的俄化程度也非常高,俄语一直是敖德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用语。即使在战争年代,走在敖德萨的街头,听到的仍然是俄语居多。


我好奇地问路人,为什么还在说俄语?他们就会向我解释,自己祖上其实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罗马尼亚人,而俄语是他们的民族交际语,“我们敖德萨就是这样子的”。


敖德萨的另一个城市特色是它强大的文学传统。可以说,在俄语文学中,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外,敖德萨是俄语文学的第三首都。普希金、巴别尔、伊里夫、彼得罗夫……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与形象。


敖德萨人的文学中有着非常强的幽默感。经典苏联政治笑话中的主人公名叫拉宾诺维奇,他的设定就是一个敖德萨的犹太人。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拉宾诺维奇每天都要走到报亭去看一眼《真理报》的头版,报亭的主人问,你为什么每天来看一眼头版?他说,我来看讣告。主人说,讣告都在最后一版上。拉宾诺维奇说,我要看的讣告在头版上。


这就导致敖德萨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城市性格——不服管。无论它受到哪个政权的统治,敖德萨人对于这个政权总是持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怀疑态度,无论这个政权是俄罗斯帝国政权、苏联政权,还是现在的乌克兰的基辅政权。对很多敖德萨人来说,当他说自己爱国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我爱的是敖德萨。


我在敖德萨拍了很多俄语作家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上的作家都是真真切切的敖德萨人,一生都在书写这座城市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俄语。


IMG_0529.PNG


因此,乌克兰的去俄化运动在敖德萨遭到了非常大的抵抗,甚至成为了一场风暴。风暴的中心就是普希金。因为在其他城市,人们可以说:这位俄罗斯诗人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在敖德萨,歌颂这座城市的最华丽诗章,恰恰来自普希金。


当其他的乌克兰城市已经纷纷把普希金的雕像搬走、拆掉之后,敖德萨居然还有一座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在悄悄地开着。但是博物馆把门外所有的指示牌都撤掉了。门口的普希金雕像由于经常被愤怒的市民涂抹,也用木板保护了起来。


IMG_0530.PNG


博物馆的馆长阿拉·尼尔沙是一个非常老派的苏联知识分子,已经将近70岁了。她向我热情详细地介绍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的来历。可以感受到她对普希金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在讲解的时候,她经常情不自禁地开始背诵普希金的某一首诗歌,从头背到尾。


对于现在的去俄化和去殖民化运动,以及各地拆除普希金像的风潮,她完全无法理解。她说的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不明白,一个是心痛。在访谈的末尾,她慷慨激昂地说,我甚至会不惜自己的生命,我不会背叛自己,不会背叛普希金。


敖德萨市中心滨海林荫道尽头有一座普希金像,这座雕像建造于19世纪末,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敖德萨市的核心地标。战争开始后,市民围绕是否要拆除这座雕像争论不休。


31.jpg

▲ 滨海林荫道尽头的普希金像


在林荫道上,我随机采访了一些路人,询问他们对拆除普希金像的看法。我发现,尽管他们可能同样反对拆除普希金雕像,采取的却是一种更轻快的、“敖德萨式”的态度。


一个正在刷短视频的清洁工说,普希金不是非洲黑奴的后代吗?他又不是俄罗斯人,我们为什么要抵制他?


还有一个坐在长椅上喝茶的大叔,我问完问题后,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开始背诵普希金最著名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背了好几节之后,他才慢悠悠地说,对于有文化的人来说,全世界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文化,哪怕它是俄罗斯文化。


我以为他是亲俄派,就又问他,外面很多人说敖德萨人亲俄,你怎么看?意外的是,他说自己是一名退伍军官,在战争爆发之后就自愿报名参军,训练乌克兰的志愿兵。


我忽然意识到,敖德萨不是非黑即白的城市。你可以一边用俄语表达爱,一边拿枪保卫乌克兰。


在敖德萨,我还认识了雷布尼科娃,一家独立书店的店主。当乌克兰其他书店下架所有俄语书的时候,她的书店里面还在售卖大量关于俄罗斯文学和历史研究的学术书籍。


我询问她为什么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她向我回忆起了她的中学老师,老师不光教会了她热爱文学,还教会了她如何做一个好公民,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们又谈到拆除普希金像的事,她说,敖德萨人不舍得拆普希金的雕像,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爱普希金这个诗人本身,而是因为这座雕像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


后来我在网上检索才知道,在1976年的时候,雷布尼科娃的那位中学老师曾经组织班里的学生在这座普希金雕像下抗议示威,呼吁苏联保护民权。运动之后,老师受到了苏联的迫害,最后郁郁而终。可以想象,这座雕像对于雷布尼科娃来说,也承载着非常多的个人记忆。


但她告诉我,她支持暂时拆除雕像。因为现在的俄罗斯,已经毫不掩饰地说出他们要消灭乌克兰的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而俄罗斯人又是如此地爱普希金,他们每占领一座乌克兰的城市和村庄,都要先给普希金立一座雕像。


她说:“也许我们需要让普希金休息一下。等战争胜利后,我们再来决定,我们的生活里,到底还留不留给他一个位置。”


在乌克兰的战时文化里,有时人们拒绝一个作家,并不是因为恨他,而是因为要先活下来。



基辅:

摧毁曾经崇拜的东西,崇拜曾经摧毁的东西


最后说一下我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故事。


基辅的市中心有一座博物馆,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故居博物馆。布尔加科夫是前苏联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很有影响力。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布尔加科夫出生在基辅,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的立场是更亲俄的,他一生说俄语、写俄语,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对乌克兰的语言和民族独立运动呈现出揶揄嘲讽的态度。


32.jpg

▲ 布尔加科夫故居博物馆


对于这个伟大的作家,乌克兰人曾选择原谅,且将他视为基辅的骄傲。但2022年战争开始后,布尔加科夫在乌克兰人眼中就成了俄罗斯帝国文化殖民乌克兰的象征。他在基辅的故居成了众矢之的,博物馆外墙被不断泼漆,纪念碑被勒令拆除,展览则被撤下重做。


博物馆外墙上挂着作家的一块铭牌,这块铭牌原来是铜的,但是它经常会在半夜遭到市民的“特殊照顾”,被泼上红色油漆。而支持布尔加科夫的市民也会在半夜悄悄到来,把它刷回原来的颜色。


33.jpg


现在这块铭牌上面,又有青铜的颜色,又有红漆的颜色。从围绕铭牌的拉锯战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乌克兰人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多么复杂。


博物馆的员工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汉娜·普托娃是布尔加科夫故居博物馆的讲解员,她曾经是一个“文艺青年”,在2014年之前,她经常在YouTube频道上发布自己朗诵的俄罗斯诗歌,或是在观看俄罗斯话剧、歌剧后写下的评论。


但在2014年乌克兰“尊严革命”之后,汉娜的世界被彻底颠覆。她开始从事志愿者工作,为前线的乌克兰士兵募集钱款与装备。(📕尊严革命,又称欧洲广场运动,是2013年10月起在乌克兰爆发的示威潮。2014年2月抗争者最终取胜,罢免了亲俄的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并重组新政府。俄罗斯认为运动为政变,出兵占领、吞并克里米亚,随后又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发起了持续多年的代理人战争。

2022年全面战争爆发之后,她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志愿者组织来开展相关工作。

在她的办公桌后面,挂着一面全连队士兵集体赠送给她的旗帜,上面签着所有人的名字。这个连队的三十多人中,目前已经有十几个牺牲了。


34.jpg

▲ 汉娜·普托娃和她的旗帜


2023年,当布尔加科夫博物馆遭受种种非难和指责之时,汉娜却选择加入博物馆。很多人不理解她的决定。当她在社交页面上宣布自己加入博物馆的时候,她的朋友在下面留言说,“你的决定不会为你带来光荣”。


我问汉娜:你为什么愿意去这个有争议的博物馆工作,而且偏偏是在围绕它产生了那么多争议之后?


汉娜说,自己一方面是想证明,对一个国家的爱和对一个作家的爱可以不矛盾,另一方面,她也是在用行动捍卫乌克兰的多元文化。她故意用这种行为向大家表明,她认为乌克兰文化应该是多民族的,其中也包括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俄罗斯人的文化。


另一位公开为布尔加科夫博物馆发声的乌克兰学者,是基辅大学文学系教授梅海洛·纳扎连科。


纳扎连科曾经也是一个俄语母语者,他在大学研究俄罗斯文学,博士论文写的是俄罗斯作家。后来他对乌克兰文学产生了兴趣,转而研究乌克兰文学。他主编了一套厚厚的两卷本文集,其中选编了139位鲜为人知的19世纪乌克兰作家的精华片段。


2023年,纳扎连科凭借这套文集,获得了乌克兰的国家最高文化奖项——谢甫琴科奖,他的获奖资格由泽连斯基总统亲自签名批准。


IMG_0535.PNG

▲ 纳扎连科选编的乌克兰文选获谢甫琴科奖


但舆论对此并不买账。获奖之后,纳扎连科研究俄语文学的历史被翻出,大家纷纷质疑,乌克兰的最高文学奖,为什么要颁给一个曾经研究俄罗斯文学的人?媒体的报道标题很不留情——“谢甫琴科奖陷入丑闻,获奖者与俄罗斯有染”。


纳扎连科说,他已经习惯了生活在夹缝中的处境,而且他很能理解为什么乌克兰人对待这些与俄罗斯文化相关的人会产生这样激烈的态度。


他认为,在战争这种急剧转折的年代,很多乌克兰人是第一次思考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当他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认同,就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认同而加倍地努力。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摧毁曾经崇拜的东西,或者崇拜曾经摧毁的东西”


因此,纳扎连科知道为布尔加科夫博物馆辩护很难得到理解。他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同时被一个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和一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拉黑,双方都觉得他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但是纳扎连科仍然坚持在社交媒体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觉得,和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对话是他的社会责任。他引用了乌克兰著名诗人弗兰科的诗句,说自己要“像一条狗,每天做的事就是吠一吠,让乌克兰社会不陷入沉睡”。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4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理解,大于去认同


说了那么多不同的态度,可能大家会问,这些观点究竟谁对谁错?


也许有人会跟我一样,更倾向于认同这些生活在夹缝之中、尝试理性思考,却受到双方责难的人。我确实也更能和这样的受访者共情。但另一方面,我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乌克兰人,我没有受到他们那样的创伤,所以我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们的对错。


对我来说,比判断对错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


这可能也是乌克兰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在这个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些在当下来看有争议的文化遗产?当时过境迁,社会和人的观念改变,我们应如何处理用后世的标准衡量显得不正确的历史和人物?


从乌克兰回来之后,我写了一篇四万字的文章,叫《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可以在单读的公众号或者在场非虚构写作奖学金的网站上看到。🌟点击今日推送的次条,阅读这篇长文)


但其实我所提出、所困惑的这些问题,在整篇长文中也没有得到一个具体的解答。



“旗帜不再飘扬”


离开乌克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次听到街上摩托车发动的轰鸣声,我的脑海中总会有那么0.01秒闪过“轰炸了”的念头。两三个月后,这种应激反应才慢慢消失。


但是对于乌克兰人来说,他们每天依然在经历着密集的轰炸。这场战争、这种创伤,还完全没有远去。


离开乌克兰之后,我所去过的地方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敖德萨的普希金故居被轰炸波及,现场视频里,一座普希金的小雕像横倒在地上,珍贵的文物展品碎了一地。我还记得馆长尼尔沙曾激动地跟我说起其中每一件的来历。


IMG_0536.PNG


哈尔科夫文学博物馆也被轰炸波及,玻璃被震碎了,天花板的灰泥也脱落了一大片。


37.jpg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那个为音乐家画肖像的18岁艺术家妮卡·科茹日科,那个乌克兰文化新一代的象征。


在我离开乌克兰5天之后,她在俄罗斯的一场空袭中遇难了。


IMG_0538.PNG

▲ 妮卡·科茹日科(2006.05.19-2024.08.30)


妮卡曾经说过,一百年前乌克兰文艺复兴的那一代是她创作的灵感源泉。有人说,她是如此地热爱“被枪决的文艺复兴”,以至于她重复了他们的命运,成为了新一场战争的殉难者。


妮卡最爱的诗人是塞门科,一个乌克兰未来主义者,也是“被枪决的文艺复兴”的一员,1937年死于斯大林的镇压。妮卡说,是塞门科让自己爱上了乌克兰文学。


她曾为塞门科画过肖像,背景是诗人的一首名作:


我不会死于死亡——

Я не умру від смерти —

我会死于生命。

Я умру від життя.

我将死去——生命将会消亡,

Умиратиму — життя буде мерти,

旗帜不再飘扬。

Не маятиме стяг.


谢谢。


39.jpg

▲ 妮卡为塞门科画的肖像



文章结合演讲稿及演讲整理而成

策划丨斯文、CH
剪辑丨Chao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4 07:20 PM , Processed in 0.0659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