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些报考「冷门专业」的人,如今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又是一年毕业季,「报考北大考古的女孩怎么样了」再一次上了热搜。五年前,湖南女孩钟芳蓉凭借676分、全省文科第四的高考成绩,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留守儿童、小镇做题家、冷门考古……这些标签让她受到很多关注和讨论。
舆论喧嚣的日子里,钟芳蓉开始探索这个陌生专业,同时也在探索自己——性格、志趣、世界观。
一个年轻人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报考一个冷门专业意味着什么?优先考虑热爱还是前途,或者「钱途」?当初那些报考冷门专业的人后来又经历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人物》发起了这一次的征集。
200多位读者分享了「冷门专业」背后各不相同的故事。这些专业里,很多是大家很少听闻的,核工程、殡葬、宗教学、斯洛伐克语、储能资源与工程……
在和它们相处的日子里,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兴趣甘坐冷板凳,虽然离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很远,但离自己的内心追求更近;有的人在学了几年后突然发现,当初的「冷门」变成了「热门」,无论是就业还是未来发展都超出了最初的想象;有的人凭着叶公好龙的热情做出选择,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便转专业、转行;还有的人因为分数的限制或者被调剂,迫不得已进入一个冷门专业,却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天地……
或许,读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路径,选专业也不是未来的生死令牌,这个旅程中,对世界的探索和对自我的寻找才是更重要的事。无论是坚守还是离开,如@做个蘑菇所说,人生的试错机会有很多,不是严丝合缝一丁点问题都不能出,想好就去做,至少别让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再美化没走过的路。
以下是大家与「冷门专业」的故事——
(除特殊标注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很多人在来信中提到自己的专业,
「冷」到很少有院校开设,甚至很少有人知晓。
@小南瓜 女 北京
2012年,调剂的,档案学。本科专业只有9个人,老师有时候直接在办公室给我们上课了,都不用去教室。
@余烬 女 广州
2025年毕业,监狱学。冷门到中国没有监狱学硕士和监狱学博士,我们学校是全球唯一的监狱警察大学。
@揠炥 男 瑞士苏黎世
2008年老毕业生了,报了西安交大核工程,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不多,而且就业方向比较明确,大多是核电站和研究院。小众工科在留学时反而竞争不激烈,只要找对方向就能得到独特的机会。我在瑞士上学,班里一共才10个人,只有我一人是中国的。最大影响就是考官面试我时对我的冷门专业印象深刻,很容易被记住,且认可度很好。
@妮妮 女 江苏
2016年本科毕业,专业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整个班都是调剂来的。冷门到上学期间本校同学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工作之后说出专业后,最多的反应是:「怎么还有这个专业?」
@dq 女 大连
今年大一。被录取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报考时纯粹因为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有百分百保研的优待,所以在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填上了。
专业有多冷门呢?被录取后我才知道,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大学不超过10所,全网几乎搜不到这个专业的相关信息,甚至本人所在学校也是第一年开设这个专业。
都说「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储科作为一个化工、机械与能动的交叉学科,目前全国还没有本科生毕业,谁也不知道前景如何。这一年也听到了很多不好的声音,说这些都是化工这种高危险、低收入行业的垂死挣扎,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对像我这样的普通大学生简直是致命打击。
我不止一次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恐惧,在「新能源是现在的风向产业」与「化工已经走向夕阳」这两种状态下反复横跳,焦虑得不行。但是有时候想想,又觉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挺酷的,大不了以后干一个和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呗。
很多当初的热门专业,
在时间的淘洗和时代的变革之下,变成了冷门。
@橘子皮 女 郑州
2012年报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家长选的,我甚至都不知道都有哪些专业可以选。如今冷门到「现在这专业几乎快绝迹了」,专业内容是关乎土地利用、保护、管理以及和土地有关的房地产经营、测绘、规划等。没有痛苦,而是迷茫,尤其是多个房地产企业暴雷后,这种感觉更强烈。现在,专业都快亡了,我还在深耕与专业有关的一些资格证考试。
@necho 女 深圳
「工程管理」当年可不是冷门专业,现在,一切和土木相关的都冷得不行。现在很少有人报考工程管理专业了,多个学校都在裁撤这个专业,还有学校把工管、土木和建筑并进了计算机学院。最初有一种无力感,报考的时候,谁能想到它一落千丈呢?现在挺平静的,没什么大起大落,就觉得时代变局之下,你个人没有任何能力抵抗,就苟着呗。如果说有影响,就是倒逼着自己去找不同的方向尝试吧,我觉得也挺好的。
@pppppp 女 宁波
我想说的是反面例子:报了一个热门专业,但和想象中大相径庭。当年我考砸了,理想学校和专业都失之交臂,我说那我学商科,当顾里(小说、电影《小时代》中的角色),我也要站在陆家嘴往外看,除了大平层、红酒只剩钱和孤独等着我。
很热门的商科,热门到我们学院是全校人最多的,热门到卷实习本科学历必须得是清北人复交,热门到本科4年,两年银行上岸的学长学姐都是脑子更好用的理工科的。
但我非常痛苦,我在西北上学,那个地方没有实习,商科没有实习在就业市场就相当于鱼没有了水,而在那个四线城市最好的工作只有考公和银行,而我的性格非常不适合,我想逃,疯狂给北上广投简历,什么岗位都投,至少我还是211,我这么安慰自己,但实际上不如很多双非。
如今从事数据类工作,因为研究生搭边转了专业,搭边转了行。商科是一个需要学历、人脉的行业,你可以只占一个,如果你都不搭边,别说当顾里,你可能都不能和顾里进一个办公楼。本科焦虑了4年,认清了自己脑子不算灵光,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资源,没有金钱,我知道我的年龄在就业市场很小,但对于未来,能忙忙碌碌当一个普通人,其实也很幸运了。
@做个蘑菇 女 盐城
2014年高中毕业,新闻学,彼时的想法比较天真,就是想做记者,为所有人发声。后来发现我的专业知识、社会能力、眼界见识都不足以支撑这个职业。
上学时的实习和刚毕业的时候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赚不到钱,而且很累,但是穷开心。后来迫于现实,做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但这个专业带给我更多的是收获,直到今天,我都喜欢自己琢磨着剪辑视频和处理图片,准确得到自己想要的审美效果,探索过程和结果给我带来的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同时,新闻写作培养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在与人沟通中能提高效率,在文字工作中能简明扼要抓住重点,这对当下的我很重要。
如今新闻不算是冷门专业,却是近两年著名的难以就业、没有壁垒的专业,被张雪峰戏称为「把孩子打晕都别让他报新闻」。别人说新闻学不好就业的时候,我想说,如果你的家庭不急于需要你反哺,就去追逐你想要的,人生的试错机会有很多,不是严丝合缝一丁点问题都不能出的,想好就去做,至少别让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再美化没走过的路。
@潇潇 女 贵阳
2013年,报考了石油工程。2008年以前,这个专业可以躺着进三桶油,后面开始走下坡路。2013年报专业时,因为信息差,还是选择了这个王牌专业。2015年左右,大三的时候,因为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我们专业就业难度剧增。但大三已错过转专业机会。大四毕业时如果继续读该专业硕士,可能面临硕士毕业同样就业难的问题,找工作,对口企业根本不接收学石油的女生,只能找不限专业的岗位。
本科毕业去了教培,三年后考了法硕,现在法院工作。回头看,这个专业似乎没带给我什么,除了经验和教训:做选择要从自身出发,外部功利的条件是会变的,尽量选择自己擅长的,最好还比较喜欢的,因为擅长,即使做久了不喜欢了,也没那么痛苦。毕竟再喜欢的事,天天做,也容易疲倦,对吗?
@张树林 男 青州
2016年高考,报了殡葬,有多冷门?那时候基本上一说这个专业,没有知道的,更不会想到这个还有专门的专业。当时很冷,现在过分火爆了。
@小习习
2011年本科毕业。我的专业当时很冷门,但现在很热门,专业名字叫:人工智能。我2007年入学,当时我们学院叫信息科学与技术,还是芯片飞速发展的时候,大一下学期分专业,全院350多号人,大多都冲向微电子系和计算机系,我们系只有不到50人。当时跟别人介绍自己专业的时候,几乎没人懂是干嘛的,只能简单粗暴地说「是搞机器人的」。
Alpha Go火了之后,我的专业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如今从事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医疗互联网行业,但不用写代码,我可太开心了。这个专业带来两大收获:一个是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一个是对当下的智能热潮非常祛魅。
@小鬼 女 厦门
2007年开始读海洋科学。当时是根据分数线选了个心仪的学校,但对专业一无所知,只听本地的亲戚说厦大的海洋科学不错,就作为备选专业填了,结果就被录取了。
入门很艰难,但这么多年过来,惊喜和收获是最多的。这是门综合学科,所以本科的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都要学习,但每一门也没有学得很精通,导致很多同学毕业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纷纷转行。由于缺乏变轨的动力,我就一直留在了这个学科里,往更细分的专业发展,慢慢感受到了海洋对地球系统的重要性,也培养起自己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借由这个专业,也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现在在高校当老师,还是做本专业的研究,虽然不知道能持续多久。刚工作的时候,感觉自己就是风口上的猪,误打误撞坚持到现在,国家的政策倒向了海洋研究和发展,很多地方开始建立海洋大学,我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工作。所以现在对「热门专业」的看法,更多是「此一时彼一时」,学生更应该注重的是在一个领域里深耕和对任何事情的认真态度。很多事情的发展是看时运的,但最本质的是把正在做的事情努力完成并做到最好,而不是选择了「热门专业」后,就保你未来无忧。
@观夏 女
2022年硕士毕业,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当时以为这个专业就是大家围在一张桌子旁鉴定文物,入学以后才发现,其他人都是调剂来的,还有老师询问我是否要调去历史学,但想着既来之则安之,而且我在大学前从来没去过博物馆,觉得学了这个专业以后,会有很多逛博物馆的机会。现在这个专业已经不是冷门了,博物馆也成为了各地的网红打卡点。
带给我更多的是焦虑和茫然。因为研究生扩招,我侥幸从一个普通本科院校,进入了一个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后来毕业也顺利考上了编制。但是在研究生实习的时候参与考古发掘,认清了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笨拙,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成为考古领队。工作以后,发现周围的人都很优秀,都是名校毕业,自己在里面很自卑,写不出论文很焦虑。担心评不上职称,跟同一批入职同事的差距越来越大。
目前在某省级文博单位工作,最大的影响就是感谢时代,赶上了研究生扩招和文博行业发展的风口,让我顺利毕业,而且一毕业就找到了工作,工作内容也是自己喜欢的。虽然工作中也会存在很多烦恼,但是一想到自己已经很幸运了,就又平静了。
冷门专业的一大特征,就是人少、班小,同学之间关系紧密,
反而成为了一种额外的礼物。
@阿树 女 北京
2022年本科毕业,斯洛伐克语,冷门到4年一招,一个班只有16个人,家人直到大学毕业还说不对我学的专业语言,介绍起来所有人听到都会愣一下的程度。入学时环境还没有这么差,对于小语种就业仍抱有天真的幻想,后来发现只是陪太子读书,大都是各谋出路。但是由于我本人挺喜欢学语言的,加上包容开放的学习经历,以及小班独有的紧密联系,都让我不后悔,并常觉怀念。
@豆奶 女 北京
北大考古学,高中老师哄骗着报的,为了学校的清北率。感觉考古学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滋味在,喜欢的人会觉得考古学特别好,特别有成就感(挖出遗物、拼陶片等),不喜欢的人(比如我)就会觉得「背那些遗址好无聊……一直在探方里刮刮刮好无聊……一直在考古工地待着哪也去不了好无聊……」
回头看,这个专业给我带来的最实际的东西,就是北大的title还有班级认识的同学(我们班的同学人都很好),开阔了一点眼界,剧烈的痛苦与迷茫也让我更快地成长了一些,别的好像没了……是的,我对这个专业就是这样无语。
@上述天街 男 淄博
2007年,水产养殖学,服从调剂被调剂过去的。据我所知,同学们基本都是调剂来的,有个南方的同学入学可能一个月吧,直接退学复读了,第一个学期结束,满足转专业条件的,基本都走了,然后整个专业人数加起来,不到热门专业一个班的人多。我是少数符合转专业条件,但是没有转走的,当时纯粹想当小池塘里的大鱼,后来确实也做到了。
更多的是惊喜吧,因为专业人少,所以结交了一帮交心的朋友,至今都没有断了联系,印象最深的就是宿舍老小骑着我的自行车,帮导师去试验田里的鱼塘养鱼,实验结束后,整个塘里的鱼被我们捞干净,找了个街边摊做了顿红烧鱼。
@陈致铭 男 白山
2005年毕业,林学专业,那个时代工业设计类、师范类专业特别火,但是我就是不想当老师,觉得自己都已经把老师气够呛,自己成为老师还不得被气个半死?坚决不报!
选择林学专业,当时觉得有贴近生命的感觉,就报了这个专业,结果真就被录取了,母亲极力反对,让我复读,我坚持自己的想法,坚决不复读。
这个专业开启了我的好奇心,我们每年4月末到6月底都是在大森林里实习,学习如何伐树,怎样栽培树苗,了解各种昆虫的习性,如何防治病虫害。我们同学情谊比较深,大学4年时光一起蹲实验室,一起爬山实习,每天特别充实,特别快乐,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4年。
现在是体制内工作。我2009年毕业,后在东北某省省会漂了9年,在35岁之前能成功上岸,离不开这个专业人数少的优势,这个专业让我也真正地爱上了森林,爱上了大自然。
有的人被动进入一个冷门专业,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于是转身离开;
有的人出于就业等现实考虑决定离开,但专业的烙印始终都在。
@锋 男 北京
2016年毕业,学的应用心理学,那时应该算冷门吧,冷的原因在就业上(现在好像也没多大改善,虽然大众的兴趣很高)。
现在跟流程和数据打交道。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主要还是在专业之外,我本身对心理学的兴趣还在(只是对专业课没兴趣),虽然从事着完全无关的行业和工作,但一直还在读这方面的书,现在比较关注积极心理学(尤其是心流和亲密关系主题)、决策科学、行为经济学等方面的作品——这些跟个人生活直接相关,例如每天3件感恩/成就小事,最早来自积极心理学,现在实践了一年,虽然当天记完没有太大感觉,但一个月放在一起回顾时,积极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而且这种积极数据的积累是有复利效应的。
@薇威 女 上海
2020年硕士毕业,本硕专业都是宗教学。高中时读了一些宗教神话体系的文学作品,感觉好酷啊,我也要研究看看……
在一个无神论国家做有神论研究的行为,本身就比较冷门了。从就业角度虽然不推荐大家学这个专业,但我本身是非常喜欢的,学得很开心。在专业通识教育阶段,我们接触了非常多不同的宗教,学习了多种语言,比如拉丁语和梵语。如果不是这个专业,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这些,虽然只是一些皮毛,现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现在在互联网大厂做产运。工作中所有内容都是入职后从头开始学的,不会就问,给活就干,基本上和专业知识没有关系了。我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学术志向,喜欢看一些民族志、神话传说,但就是停留在表面。加上支撑爱好、生活需要钱,所以从研一开始一路实习卷大厂。
宗教学带给我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现在的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对于当下的一切都不是特别较真。千言万语概括还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淼
2013年高中毕业,过了一本线,选的哲学,完全自愿,毕业即失业,先去市场买菜当采购,卖猪肉,工地搬钢筋,进厂打螺丝,考证当会计,现又当库管管玉石,我的目标是体验各种工作,更加接近自己,探寻爱与世界的秘密。
哲学,就是只能考公务员和当政治老师,但感觉都不适合我,同时也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当任何人的老师。因为面部有点缺陷,以前非常自卑,后来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不敢说根除,总之是好多啦!最大的影响是让我认识到,特立独行的哲学名词、名人救不了我干涸的心,除非我亲身去体会。
@晓艺 女 南京
2015年本科毕业,报考了「管理科学」,选择专业服从调剂。老师给出的职业前景,比较好的大概是博士毕业进大公司设计物流线路。我和这个专业,有着始终不曾走近的隔阂,像包办婚姻下给娶的大老婆,我们短暂相处后异地,之后一辈子也没见过。毕业10年,小专业变独立学院,当年的管科尘封于历史中啦。
如今在做公务员。这周还和爸爸争论,爸爸认为就业时最热、最赚钱的是好专业,我认为自己喜欢并且足够谋生的是好专业——但是至今也不知道自己喜欢、擅长什么专业。
@西安
2013年高考,2017年本科毕业,报考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报考时上网搜了一下目标院校该专业的考试题,发现还挺感兴趣,再者也对芯片制造感兴趣,就以第一志愿报名了。
入学没几天,导员召开班会,说本专业未来要么读研,要么去卖保险。在大三下学期,经过两个月的思想斗争,跨专业考到了计算机。这其中的转变,一部分来源于对专业课学习的吃力,一部分是对就业前景的悲观,还有某专业课老师的不负责任——60岁左右的大爷,50分钟的课有45分钟在讲同事的八卦,甚至有一次因为种菜忘了来上课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计算机的兴趣(然而高考报名时计算机还是「红灯」专业,并且自己当时认为计算机毕了业只能修电脑和盗QQ号),以及对计算机高薪的向往。
如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读博。微电子专业后来的事情大家大概也能了解一二,遭遇国际阻力后,国内大力发展半导体行业,还留在本专业读研的同学都顺利进了国内第一梯队的企业,然而读了计算机的我因为本硕专业不一致,基础差,在大厂的笔试、面试中被刷了,不得不去读博。要说影响,我还是会有一丢丢感觉可惜,一方面是自己没能在本专业坚持下来,另一方面是自己报志愿时没有做好就业调研,完全受限于有局限的认知,最后就是认识到自己缺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毕竟国家想要产业升级,还是需要发展半导体这种高精尖技术。
@xixixi 女 苏州
2018年大学毕业,出于好奇和有趣选了江南大学酿酒工程专业。学习白酒、啤酒、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上学的时候带给我很大的快乐,我们有品酒课,暑假大实验是大家一起酿酒,实习去酒厂当酿酒师,很有意思。但是找工作的时候很痛苦,酒厂大部分都在乡下,不愿意去,年级前几大都转了专业。
目前在做生物医药行业的产品经理。最大的影响是聚餐的时候有了一些有意思的谈资,看一些人在酒桌上吹关于酒的专业知识的牛,可以沉默不语,暗自嘲笑。
也有人与自己专业的相遇出于「不得已」,
却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天地,然后爱上它。
@N 女 长沙
2023年,采矿工程,为了去好一点的学校选择了冷门专业。当同龄女生在写字楼实习时,我们的实习地在千米井下:巷道支护设计、爆破参数计算、通风方案是日常课题;头戴矿灯深入地壳腹地——环境艰苦、性别比悬殊、井下作业风险高让专业成为小众选择。
但它带给我的快乐多于痛苦,痛苦主要在于这个行业似乎不需要女生,我们每个女生或许从入学起就要思考「性别歧视」下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有朋友选择本专业读研,也有朋友选择考公,我选择了新的专业读研,但我从不后悔在矿业的这4年。金矿、铅锌矿、铁矿……四年的实习实践,让我了解了一个新世界;在矿区的每段实习时光,除了技术之外,还看到了矿区人的生活方式;冷门背后,仍有无数人在坚持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如今在本校读法律硕士研究生。最大的影响是拥有了尝试和试错的勇气,人生不会因为一个专业而停滞,在采矿区交到了许多好朋友,4年内获得了更多探索更大世界的可能性,以及20岁左右去过地下千米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
@qiuqiu 女 南宁
民族学,调剂,也是因为学费低,分数也刚好。刚开始是痛苦,学了之后慢慢喜欢上了,还读了本专业的研究生。现在觉得有收获,至少在很多事情的思考上,我学会了从「他者」的眼光去理解这个世界,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对待这个世界的种种,理解「他之所以为他」的原因。
@Jojo 女 成都
2026年本科毕业,秘书学专业,因为踩线进大学被调剂到了这个专业。因为专业特性,期末考试大部分都是非标准化考试(不做试卷,情景模拟考试或论文答辩),因此我的期末周都过得还算轻松,而且我毕业就想找工作,所以我还因为这个特殊的专业找到了一些比较合适的行政岗位的实习,就感觉像一条小小的捷径。如今还没有大学毕业,未来应该是做秘书或者行政工作。
当初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我是非常不愿意的,从前受影视剧对秘书形象的负面影响,我觉得秘书就是端茶倒水的花瓶,但真正接触和学习到了,才发现秘书这个岗位有多重要。学这个专业,让我提前社会化,学习了很多人情世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对于不想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比较痛苦,我只是刚好对什么专业都不感兴趣,就没有转专业一直学了下去,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坏。
@沛山 女 南京
2024年,古生物,为了上个好大学,想着进学校再转,但爱上了留下来了。比考古冷门,专业人数一直都是个位数。但带给我宁静与豁达,融于自然的安宁,长期处于大尺度的时间与空间中,很少再内耗。
当在野外抚摸着几亿年前的化石,就会感觉与它们一起遨游在海洋里。就像《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的古鱼复苏,在地球上活过的生物都在身旁。
如今还在深造。去了很多这辈子不可能自己去的地方,体验过很多其他人可能无法经历的心情,比如冒险、寻宝,捡回了像孩童一样的好奇和简单直接的快乐。因为大家都不理解,也很难就业,因此也没太多世俗上的期待,反而变得更纯粹了,没什么功利的东西。
@Maxine 女 北京
2014年本科毕业于人民大学国学院,国学专业,古代文学方向。冷门程度简单来说就是,全国似乎只有5所大学开设这个专业。
虽然大部分人觉得文科专业,尤其是人文方向的专业没有门槛,但花几年时间系统性地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是一个完全重塑三观的过程。举个例子,学文学史应该都会讲到唐代纳卷制度(科举前先把自己的诗作打出名气或塞给考官,以求科举中提升印象分),很多人觉得这是作弊,完全不合理,但当我们辛辛苦苦上完一学期古诗文写作课,坐在期末考场上要当场写一首确定主题的诗,就会瞬间get到,平时的才华归平时,考试的时候写成什么屎样都正常。之前每次作业都计入平时成绩何尝不是一种纳卷呢,它有很大的合理性甚至有些温情。
如今在一家AI科技公司做运营负责人。工作与我的专业毫不相关,但它塑造了我这个人,无论是视野还是思考方式。我所在的行业大部分同事都是理工背景,但技术总是要给人用的,人文视角在科技公司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