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3|回复: 0

[百家杂谈] 老猫:要禁文身,请给一点拿得出手的理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1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猫:要禁文身,请给一点拿得出手的理由 

 2018-03-31 老猫 大家



万万没想到中国足球队输了两场球之后,文身成了热烈讨论的话题。根据网上内幕爆料,是因为有足球元老提出意见,有领导做出指示,于是大家上场的时候,只好用胶布把有文身的胳膊裹住。这事还上了国外的媒体,它们说这是因为文身在亚洲被视为颓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队不应该关注球员的文身,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改善他们糟糕的防守上。


这件事情引起了许多争论,有些媒体直接说“人们对于一些过度的文身其实比较反感,第一印象是与地痞流氓联系在一起。”甚至还说中国的文化氛围和传统与国外不同,国外可以,中国就不行。


这标签贴得也没谁了。如果这些标签都成立,在足球圈子里,文身的合理性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没法给青少年树立健康形象了,地痞流氓有什么健康可言啊?


但有些基础的知识还是应该说一说的,这些知识在网上都能查到。只是因为有些媒体话说得武断,所以有必要重复。


先说说文身是不是中国的文化氛围吧。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我知道文身在中国已经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上古时代就有南方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得区分自己的族群,你是这个部落的,文这个图案,你是那个部落的,就是另外一种图案,得区别开来,省得打仗的时候杀错了人。不光中国这样,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的土著都这样。另外,打猎打仗的时候,要吓唬一下比自己强壮的猎物,或者和自己差不多强壮的敌人,在脸上文点猛的图案,气势上先不输,显得自己威猛勇敢啊。踢球的文身,大概也有点这个意思吧。



电影《黑豹》剧照


这个习俗流传了很久,比如南宋将领张俊手下就有“花腿军”,作战勇猛,引得社会各界纷纷效仿。


当然,军人刺字刺花绣,还和唐朝以来的军阀混战有关。军队抓壮丁不易,怕士兵跑了,强行刺上记号,这就跑不了了。但凡事不可一概而论,有被迫刺字的,也有主动刺字的,北宋的大将呼延赞,就刺过“赤心杀契丹”,不仅自己刺,而且妻子仆役也刺。岳飞的“尽忠报国”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唐朝,文身有了往民间蔓延的趋势,有人在身上文诗歌,还有人文名画。后来人们发现,文身对异性有吸引力,这就越发了不得。宋朝的时候文身简直就是时尚风潮,甚至有了专门的团体“锦体社”。斗文身赛锦体,往往会引起围观者的一片喝彩。小说里,李师师就叫燕青脱衣服,还忍不住摸了花绣。


以上这些事情,不止一个人写文章提到过。再说一遍的意思就是,它并不是国外可以,中国就不行。它也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许多老外文身,还喜欢文中国字,比较著名的是贝克汉姆身上那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算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现象吧?现在都什么时代了,拿内外有别说事,实在太牵强。



贝克汉姆在北大与学生交流时撩衣秀文身


再说说文身是不是地痞流氓的专属。确实先秦那阵流行起来,给罪犯脸颊上刻字,算是一种昭示,也是惩罚,作用类似于现在老赖的“黑名单”。到了宋朝还刺字,动不动就“刺配”。好多江湖上人、黑社会,都喜欢在身上来点花样,包括《水浒》里燕青、鲁智深、史进、杨雄等等诸位,到底还是带着非主流色彩的。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也有不少喜欢用文身来描述犯罪分子,就给人印象,文身的不是好人。


不过还是那句话,凡事不可一概而论。《龙文身的女孩》里,那个文身的姑娘,不也是个正面角色么?我们喜欢的很多女明星,比如王菲,就有文身。不能说文身就是黑社会、社会渣滓、地痞流氓,这个不科学。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文身的人有好人有坏人,以前江湖上人多,或者说是粗人多,但现在男男女女,小文青大白领的,文身的也不少。


现在文身的流派也多了起来,风格迥异,还有国画式的文身,并不是仅仅以前那样“左青龙右白虎”。操作起来,需要有专业的文身师,有的人还到美国学习并考取资质证书(尽管国内从业对此并无要求)。对文身师而言,文身是在皮肤上进行创作,不是赚钱那么简单;而对顾客来说,文身可能是时尚,可能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个事情的纪念,也可能是对自己生活某一阶段的总结。我有朋友是文身师,客人有文身的要求,无一例外地要先和客人细聊一次,包括经历、审美、爱好,聊清楚了,再着手根据客人的要求来设计图案。这一切,看上去都很正面,与黑社会根本就挨不上边。



张继科


也跟一些有文身的人聊过,有些觉得文身是特别上瘾的事情。虽然会疼,但却总想要,所以会越文越多。就好比吃辣的,越辣,越想吃。


说起来有意思,文身本来是文身者给自己贴标签的事,要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没想到都二十一世纪了,文身却让别人给贴了标签,成了某些人眼中的颓废文化。贴标签这个事情,一般人都爱干,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与“文身带来负面影响”类似,我们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标签,小的比如“东北人只爱吃面”、“抽烟的人都自私”、“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之类,大的就是“买日货的都是汉奸”、“中国游客素质低”、“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有钱人都是为富不仁”之类。标签或者来自以前的经验,或者就是随口就来的。


贴标签是一种挺古怪的心理,仿佛给某一类人贴了标签,自己就高大上了,就不会被别人瞧不起了。如果应和者众,还能体现权威,满足虚荣心。当然,并不是所有标签都是错的,但确实有许多标签不准确、不科学,也许还过时。例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如果一些错误的标签成为一批人认可的“定理”,那么会发生很多糟糕的事情。要是贴标签的人还拥有权力,高高在上,那么还可能引发从众心态,引发偏见、歧视甚至一些难以理解的激烈行为。


贴标签的本质,就是把不是普遍的东西,说成普遍的,或者把偶然出现的现象,说成是必然的定论,以局部来推论整体。例如一些小孩子提前考上了大学,或者去了国外名校念书,毕业后还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就有了标签,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一些企业家、老板小时候学习不好,照样能发大财,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反正,总有一款标签适合你。


贴标签的习惯形成,主要是因为见的少,再加上自己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所以乐于从有限的经验里总结出规律来,特别是自己厌恶的东西,基本都会挂上不好的标签。这就难免以偏概全。但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贴标签也不那么容易了,原来的标签,也会被修正或废弃。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糟粕,是需要改掉的。人都是往高处走的,站得高了,就会知道不能绝对,就会学得宽容一些。毕竟消灭偏见、歧视,弥合裂痕,才是人类正确的走向。不以自己的好恶来定他人的人格,是一种修养。


需要说明的是,贴标签也不是中国人的特权,老外贴起标签来也不含糊。比如他们曾一度认为中国人男的都梳小辫子、女的都裹小脚,还有人觉得中国人人人都会功夫。当然现在见识得多了,标签得以摘除,偏见可以消灭。


年长都经历过贴标签的年代。牛仔裤刚刚出现的时候,因为暴露臀部曲线而被很多学校禁止。我记得我中学班上的女生,就采取了很麻烦的应对方法:穿着牛仔裤上学,到了学校附近的公共厕所,进去换成普通的裤子,放学后再到厕所里换回来。当时留长发、跳迪斯科、戴蛤蟆镜甚至拎个录音机都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学校甚至要求大家上缴邓丽君的磁带,因为她唱了李香兰唱过的《何日君再来》,被视为“靡靡之音”的代表。时间说明一切,这些标签都是错误的、不准确的。时光流转,没想到这样的事情还会再次发生。


具体到足球运动员文身这件事情上,如果是某个俱乐部或者教练员看不惯自己的队员文身,要借此整顿风气、树立权威,禁止文身,虽然也属于贴标签,逻辑上有问题,但毕竟关起门来,是自家的事情,还算说得过去。但如果要面对公众,面对全世界的媒体来禁止文身,最好还是要有拿得出手的理由来。现在都讲究大数据,可以找科研机构统计一下,球员文身到底对公众有多大影响,文身的目的和效果都如何,是不是文身就会分散球员的注意力,心思不在踢球上了。拿数据说事,至少可以往科学决策上靠了。中国队的老队长郑智,三十七岁还在踢,律己严格,说得上是正能量了,他就有文身。这至少说明文身和球技、人品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郑智


确实,有因为文身把自己文出事情来的。比如球星永贝里就因为文身,导致淋巴腺发炎,屁股疼,队医开始以为他得了艾滋病,好在后来找出原因,一场虚惊。影响了踢球,确实不应该。还有文身的球员影响接广告,算是一种损失吧。不过话也得两说着,有的内衣品牌还就喜欢找文身的明星做广告呢。贝克汉姆一身花绣,没少做代言。


其实,就算是不让文身,这些足球队的小伙子们还有很多办法去消耗“多余的精力”,泡夜店、买豪车、追姑娘。正处于荷尔蒙旺盛的年龄段,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即便是和同行相比,他们挣得也是太多了,但这不怪他们。一个人能不能成才,能在本行业做出多大贡献,能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力,还真不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上,这需要个人的修炼,还需要一些运气。


本文原标题:《给别人贴标签是一种思维糟粕,敌视文身算是一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02:03 PM , Processed in 0.03823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