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第135期:村里的留守青年
凤凰图片 2017-12-07
不愿意外出打工,喜欢玩狗,经常开车四处窜腾,李海鹏是大部分村民眼中不安稳过日子的“坏孩子”。但李海鹏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在村里寻找商机,做起了蔬菜代办生意。在这个很多农村青年走出去的时代,李海鹏选择靠守在村庄,并渐渐找到了人生中的动力和方向。刘磊/摄(本栏目由华夏银行特约)
李海鹏出生于山东省肥城市潘庄村,因学习不好,初二就退学回家了。他和村里的很多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辗转多个城市。2009年下半年,在深圳从事劳务中介工作的李海鹏结识了一些社会人员,并融入他们的圈子,开始为游戏厅、歌厅看场子,参与一些纠纷“摆场”和打架斗殴,还带了几个小弟。直到2014年父亲生病,他才带着几万块存款和不少刀伤回到潘庄村,结束了这段“江湖”生涯。李海鹏右臂膀上的这个虎头纹身,就是他曾经“混迹江湖”的印记。
回到潘庄后,李海鹏考取了驾照,跟着父亲做耕地买卖。但他受不了父母的管教和唠叨,每天和朋友们骑摩托,遛狗,钓鱼,被很多村民看作是败家的坏孩子,父母也拿他没有办法。
2016年,李海鹏从深圳带回的积蓄花光了,他意识到成年后的自己不能再向父母要钱。觉醒到不能再浪荡下去以后,他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在潘庄周围寻找商机。潘庄村和周边乡村以土豆和白菜为主要经济作物,每到蔬菜收获的时候,很多外地的客商会来收购。双方的交易需要中介环节,在族家叔叔的帮助下,他干上了蔬菜收购中介。图为2016年6月,李海鹏带着从潍坊来的土豆收购商到处看货寻找收购点,并作为中间人协调价格。如果买卖达成,李海鹏就协助商贩雇人收货、发货,从中赚取服务费。
李海鹏在朋友的地里抠开泥土,查看土豆品质,帮他定价销售。蔬菜收购商多来自外地,对当地市场信息不了解,菜农也需要通过信任的中介销售自己的产品,像李海鹏这样做中介的当地人就成为衔接他们之间交易的重要环节。
看完地里的土豆成色后,李海鹏回到车上,边弹捻着手上的泥土,边和菜农沟通价格。作为中介,李海鹏和客户以及农户的每次沟通都是一场谈判,他要把握分寸,维护好客农双方的利益,才能做长久的买卖。
谈好价格,李海鹏带着一个样品土豆开车离开,他的手指上还残留着看货时沾上的泥土,胳膊上的刀疤是从前在深圳打架时留下的。在从事这个行业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海鹏行车里程表上的数字已经超过4万公里,期间也曾发生过小事故。
路上,李海鹏遇到了干完活回家的“打工队”。“打工队”是当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带起的新群体,空闲的村民在“打工队长”的组织下帮农户收菜。在农村“空心”大背景下的今天,打工队成员以女性居多。
随着周边乡村土豆种植业的普及,冷库存储服务也发展迅速。李海鹏和很多冷库方是合作关系,他也经常到冷库帮客户寻找货源。在当地,冷库以存储蔬菜的重量为标准向菜农收费,直到菜农销售完存货为止。所以,冷库方也希望菜农能够尽快找到客户收购,他们可以清仓节省冷藏成本。
李海鹏的手机微信里有200多个蔬菜商好友和50多个蔬菜交易群。早期拓展业务时,他主要依靠一些手机APP联系业务,随着业务的开展和合作增多,李海鹏开始通过微信和蔬菜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