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棋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长征一号”火箭的漫漫长征
澎湃防务 2016-09-30 21:09
在共和国六十七载漫漫征途中,航天工程的伟大成就已经远远超出其技术范畴,成为国家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丰碑。值此普天同庆之时,笔者借中国科技馆9月17日首次展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实物之机,以时间为主线梳理“长征一号”研制过程,让大家更加全面的认识中国航天第一步的艰辛与不易,同时向缔造这一工程的民族脊梁们致敬!
1956年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迎头赶上”和“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针。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后,国内科技工作者一致认为发展人造卫星符合这两条方针,可以带动诸多新兴技术加速发展。中科院成立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
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中科院也不能独善其身。1958年10月5日中科院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送报告,提出运载火箭设计要两条腿走路:国防部五院以仿制苏联弹道导弹为主,搞一套基于常规推进剂技术运载火箭方案;中科院摸着石头过河,开展高能推进剂研究,搞一套技术先进、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方案。
1958年11月,为把北京的科研力量和上海的工业基础有机结合起来,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与此同时从上海有关院校和厂所抽调人员补充进来,成立了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此后的岁月中虽然研制主体几经变更,但上海地区还是参与、抓总研制了多个运载火箭型号。
上海机电设计院在王希季的带领下提出一种使用液氟/甲醇推进剂的二级火箭方案,一子级代号T-3、二子级代号T-5。液氟作为氧化性最强的单质,在制备、储存与转运等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远超当时我国工业基础的应对能力。火箭研制被迫中断。
大家并不死心,转而提出T-5火箭方案。这是一种带有制导系统的探空火箭,以德国V-2为技术蓝本。此时国防部五院正在仿制V-2的苏联版本R-2,国家显然不会支持上海搞重复建设。1959年,根据邓小平、钱学森等人的指示,全院转而研制小型探空火箭,581工程彻底终止。
60年代初期,上海机电设计院在成功研制并多次发射T-7探空火箭后再次提出研制带有制导系统的T-8和T-9运载火箭,希望以此引领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国防部五院在成功试射“东风一号”后也开始走自主研制路线,希望逐步甩掉苏联尾巴。此后几年中,“东风二号”及其改进型相继成功试射,“东风三号”的研制也十分顺利。
面对仿制领域的巨大成功和自研领域的徘徊,上级部门希望利用现有的导弹改装运载火箭。1962年国防部五院为了加强火箭研制力量将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其管理,T-8、T-9项目终止,中科院也失去了独立研制运载火箭的机会。
在论证洲际导弹方案时,国防部五院的研究人员认为从中程导弹到洲际导弹的跨度太大,需要一个过渡型号练兵。1964年初,五院一分院在中远程地地导弹论证会上正式提出以中程导弹为基础研制一个两级试验型火箭(代号SDF-4),用以突破洲际导弹关键技术。这个型号稍加改进还可用于卫星发射。
同年秋,中央专委、总参谋部明确提出,要尽快研制出一种远程战略导弹,以适应国际形势突变的需要。此时的七机部对洲际导弹研制进度过于乐观,认为在70年代初就可以定型,何必半路插进一个没有明确作战目标的中间型号,双方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