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9|回复: 3

[转贴] 前英国央行总裁金恩示警 金融潜伏更大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6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5-16 04:22 经济日报 麦可.路易士


photo (2).jpg
金恩经历 图/经济日报提供


金恩(Mervyn King)的造访,是我1990年代后期在华尔街短暂职涯的一段很值得的回忆。我念伦敦政经学院的时候,金恩教授曾是我的导师,一年后,英国成立一个金融主管机关,他获聘为顾问。由于他当时没有金融市场的实务经验,或许高层的人或是他自己认为,跟道地的美国实务金融从业人员接触,可从中受益。


当年我在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伦敦办公室做了大约半年,我的一个老板有一天走来,翻著白眼说:「我们有这么一位学术界人士,他想跟一个业务员待上一天,我们可否请你陪著他?」金恩接著走了进来。顺带一提,凡遇过金恩的学生,连我在内,没有不觉得他脾气好的。他跟没他自己聪明的人(基本是所有人)相处时总是客客气气的,可以从别人随意的言谈中找到话题,他认真希望你觉得你们两人是在做真正想法上的交流, 尽管只有他的想法才有价值。

不过,他仍有个人的限制。一年前才给我一个客气的B、或许以为我从此消失在美国经济圈里的人,万万没想到,居然看到我端坐在所罗门兄弟办公室,一边打著电话,一边朝他笑著。他就坐在我隔壁,摆了电话,让他能听听我业务上的电话内容。过了大约一小时,他放下电话,他大概是这么问我的:「所以,麦可,他们花多少钱请你做这个?」 我回答他后,他大约这么回答:「这应该是违法的。」

大约15年后,金恩获任为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总裁,在他2013年为止十年的任期里,英国央行成为全球金融事件最能信赖的解读者。这里是全球金融圈中,员工不会花大半时间妄想高盛会来挖角的一个地方。基于种种理由,他们不会危言耸听,理由之一,我打赌是金恩的关系。

金恩教授(或许得尊称他一声金恩勋爵)写了一本书《魔力的终结》(The End of Alchemy,暂译),这不是他在英格兰银行任内的回忆录。其实,对于公职人员的回忆就该写传奇的想法,反而令他困扰。他在导言写道:「谈危机的报导和回忆已出版很多,书目虽多,却有同样看不到的次题:我是如何拯救了世界。」相对地,金恩的书是从他经营央行乃至于控管金融危机的经验中,诊断现代金融的弊端。不由得称奇的是,如果他的书得到该有的重视,正好可以拯救世界。

金恩一开始强调的是,2008年的危机不是一种反常,而是不当动机造成的自然结果,如今这种情形仍潜伏于金钱和金融,因此相当可能形成另一起更大的危险。他写道:「奇怪的是,号称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过后,无论就金融根本结构,还是仰赖央行来恢复总经繁荣,竟都没有太大改变。」股东有限责任虽得自负财务风险盈亏,仍诱使他们容许银行冒更大的投资风险。小存户既有存保担保,对银行拿自己的钱用做风险投资也不太在乎,而放钱给银行的大存户和所有人仍认为,银行愈大愈好,愈大央行就愈可能在出状况时纾困。(金恩指出,摩根大通的市占率等于1960年代前十大银行的总和。)并非改革一事无成,而是改革不切中重心,令人心寒。

金恩揭露,金融体系仍深陷网罗,由少数关系良好的人靠冒险得利,而由整个社会承担成本。复杂度曾被金融业拿来掩饰风险,如今又被拿来掩饰,整饬体制所做的其实少得可怜。按金恩的说法:「行政管制变得十分复杂,且未切中问题的核心…规章详尽目的在求得明确,而不是让规范者和被规范者都不确定目前的法律状态。复杂度大半反映金融业者的施压。藉鼓励法规细则化来防碍不法行为遭诉,银行业者和主管机关在不断复杂化的自毁过程中,倒是沆瀣一气了。」

存款须与投资分开

区分「无聊」与「刺激」交易,让业者持有公债或将现金存在央行,降低挤兑风险

金恩认为,经营金融的作法必须改变,也可以发现,他的确有一套如何改变的有力看法。《魔力的终结》谈的不光是这一套看法,这套看法大约读到第250页才出现,而且一谈就是正经而有意思地谈了40页。我这里只能说上数百字,但这看法却是本身的精髓,值得让读者知道。大要如下:

第一件金恩认为必须做的,就是把金融业中无聊的(提供安全存钱、便利支付的地方)和刺激的(交易)分开。他认为,没有必要拆散现有的金融机构,银行只要把存款和融资融资从其它资产分开就好。为要担保所有这些无聊资产,银行必须持有公债或把现金摆在央行作为准备金。也就是说,不会因随时发生挤兑而有付不出钱的情况,必须完全零风险,为此民众也没挤兑的理由。

银行赚赔较大的风险资产,就得在出现任何危机前,预先接受央行的审查,以决定紧急关头借钱给银行该收什么作为担保品,不管是普通股、抵押债券、澳洲金矿、信用违约交换(CDS),还是其它什么东西。银行也在危机前即决定,愿意向央行提出担保,基本上就是质押给央行的,有哪里些风险资产。资产风险愈高,央行愿意出借的钱就愈少。若有什么资产复杂到无法在三次15分钟的提案报告给央行满意的解释,就失去作为担保品的资格。大家都会知道,有什么银行向央行借钱,央行愿意借的规模有多少。央行将由最后的贷款者变成金恩所谓的晴雨皆宜的当铺。

本书也有一个简便的规则,可决定任一银行有没有偿债能力:即看「有效流动资产」和「有效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有效流动资产包括银行针对存款(政府公债、现金)所保留的证券,加上央行认定该银行风险投资的担保价值。这个法则(姑息称为金恩法则)强调银行的有效流动资产必须大于有效流动负债,若没有,这银行便是资不抵债,这银行的存款就会在不引发恐慌和麻烦的情况下,转移给有偿债能力的银行。

教你看清偿债能力

有效流动资产须大于有效流动负债…鼓励银行靠发行证券和长债来筹资

「试举一个银行的简单例子,总资产和负债各等于1亿美元,」金恩如下写道:

「假设这银行有1,000万美元的资产以准备金摆在央行,4,000万美元是流动较高的证券,有5,000万是贷给企业流动不足的贷款。若央行认定,流动证券适当折价率为10%,流动不足贷款的折价率为50%,等于央行愿意前者以3,600万美元的担保价值借钱,后者以2,500万美元的价值借钱,且条件是这银行已缺省所有资产为可用的担保品。这银行的有效流动资产就是(1,000+3,600+2,500)万美元,总共7,100万美元。 银行得靠自己融通最多7,100万美元的存款和短期债券。」

这个例子呈现金恩法则的一大效果:这鼓励银行自己靠更多发行证券和长债来融资,不鼓励银行从事无关经济的投机交易,因为银行得按担保品折价后的全额来支付这些交易。有了这个折价率,银行得预先为流动性的保险先付出一个公平价码。业者势得壮大自己(因为愈大愈容易被纾困)这个令人不安的诱因,就能排除得了,也不会再有纾困。当银行经营失败时,存户也不必挤兑,因为所有存款都有央行担保。而所有的损失都由股东和长期债权人承担下来。金恩法则将把金融人士推向市场,这个本来就属于他们的地方,像经济其它部门一样,都有失灵的时候。股市有可能最珍赏银行的特色将是安全性,银行最后可能变得既单调,获利也没以前好,但由市场来决定什么是构造银行业务风险的最好方式,就会有改进和创新的动机。

这样的协调之下,规范银行就简单多了。(不再有急著在周末就慌张出手的纾困,日后也不会有回忆录戏剧性的故事可再述说。)这套金恩法则,按他建议可以循序渐进来实施,也许花一年的时间,其实光是大笔一挥,就可以替代数千页晦涩难懂的金融管理规条。央行的角色将因此扩充,但仍是朝金融危机以来央行所走的方向。央行不必再不要命地按高估的担保品借钱,等著酝酿下个危机,可以按公平评价的担保品来放心借钱。

当然,央行负责评估担保品的人可能会受到政治压力而不当估价,譬如说估得过高,或者偏好特定的担保品。「但是央行官员平时会比危机过后更有立场来抗拒这种压力」,金恩这么分析。况且央行只要大方向正确,在保守的一面睁只眼闭只眼并无妨;而且别理什么主管机关不必介入大银行私人事务的主张。「在2008年10月危机鼎沸时期,国家扛下全球金融体系所有的责任和债务,」他写道:「政府纾困的事不能轻易忘却。一到紧要关头,受命借重纳税人之力的执行单位,正是这个原本力主市场纪律的部门。」

金恩所谈的还有很多,真该读读这本书。别的不说,你至少感觉得到,我们金融体制里还有深知问题所在的人真正想设法解决问题。有意思的是,危机过后花费了多少的心力,看起来要解决问题,却不切中要害。我们银行业者唉气又叹气地说自己的经营环境受限,却仍在和整个社会玩「正面我赢,反面你输」的把戏。

如果丢的钱币正面朝上,业者也许不比以前更好,若是反面朝上,我们或许也不会输更惨。但整个游戏规则并没有改变。这位英格兰银行原总裁认为,我们必须改变银行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快点改变。若接受他的劝告,我们大多数人会过得更好。(作者Michael Lewis为畅销书《大卖空》作者及彭博专栏作家/编译刘忠勇)
发表于 2016-5-16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 05:21 PM , Processed in 0.0413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