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政治] 张石:石原慎太郎动了哪根神经开始大赞田中角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7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石:石原慎太郎动了哪根神经开始大赞田中角荣 

 2016-05-07 张石 大家



摘要ID:ipress  

这样一个曾一心扳倒田中角荣的人,为什么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歌颂起田中角荣来了?这可能和他的最近在政治上的失意、贯穿其一生的“反美情结”及希望继续寻找人生醒目的舞台等因素有关。


退休在家的84岁的石原慎太郎,今年1月突然抛出一本新著《天才》,到了2月15日,这本书在日本统计畅销书的排行榜“Oricon一周图书排行榜”上据第二位,到4月已销售了45万部。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写的有关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的纪实文学作品,让人惊讶的是,一贯以反田中角荣“金权政治”自居的石原慎太郎,突然一反常态,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开始热烈赞颂田中角荣,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从政治上到人格上全面肯定,让人百解不知其意。




《天才》一书是以田中角荣自述的口吻写的文学作品,全篇以内心独白的形式构成,作品从田中角荣的童年时代写起,一直写到他的逝世,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描写了田中角荣。

1.赞美田中角荣的奋斗史。在石原慎太郎笔下,童年的田中角荣生长在日本新潟县的一个农家,父亲在务农的同时兼做牛马商,他投资经营外国优质种牛等事业相继失败,同时他又是一个狂热的赌马爱好者,使家业穷困潦倒,母亲任劳任怨,担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每天在田间辛勤劳作。田中角荣热爱母亲,将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母亲作为人生的楷模。田中两岁时感染白喉留下口吃后遗症。

有一次,母亲让他放学后买回来电灯泡,正巧这一天他在学校因口吃受到了年长的同学的欺负。在放学的路上,为了发泄自己心里的郁闷,他一边对着欺负他的同学们吼叫,一边把电灯泡在路旁的树上撞碎。这时他发现,他在愤怒得大声叫喊时并不口吃,说梦话、和妹妹等比他年纪小的人说话时不口吃,自己哼歌时也不口吃,于是他坚信自己其实并不口吃,还经常到山里去大声喊叫,矫正口吃。有一次学校里主办“学艺会”,演出日本传统的歌舞伎剧目《劝进帐》,他向老师请求让他出演剧中主角辩庆,老师担心他的口吃,劝他担任舞台监督,但是他向老师保证,绝对不会口吃,最后老师答应了他,结果他的演出非常成功,博得满堂喝彩。这次成功使他认识到: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努力、准备和斡旋。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贫穷,田中无法上中学,只好到建筑工地做小工,后来到东京半工半读完成中央工学校土木科夜校的课程,并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后来出马竞选议员,成为政治家,而这一切成功,来源于他坚韧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的智慧。


▲ 资料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


2.全面肯定田中角荣的政治功绩。关于这部小说,石原慎太郎在日本杂志《文艺春秋》2016年5月号发表了题为《和角先生一起喝下的啤酒——追究金权政治的我写作〈天才〉的真相》的文章。在文中,石原慎太郎写道:“现代的日本是谁缔造的?毫无疑问是田中角荣。在他担任邮政大臣时,批准了43家电视台的建立,他还推动了高速公路的完善、新干线铁路网的延长、各个县飞机场的完善,否定田中角荣,就是否定现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1)

石原慎太郎甚至对田中角荣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大加赞扬,他在《天才》中,用田中角荣的口吻写道:

……根据各种情报,欧洲似乎没有什么,苏联和美国对我突然实现日本和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感到非常不愉快。特别是美国,把自己该做的事放到一边,自己对其与中国的关系没有什么前瞻性,却对我已经完成的事情抱有一种奇妙的担心。这仍然是他们这些停留在冷战延长线上的白人,在顾虑到苏联的焦灼的同时,担心还没有开放的大国——中国与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的日本之间无法预料的崭新的关系。但是我们日本改正与邻国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经过他们同意呢?难道我们让他们返还了在战争中失去的冲绳等固有领土,是欠了他们什么人情吗?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意识到,而且必须作为目标的是包含外交在内的自主性,不应该存在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的国家。”(2)

3.赞美田中角荣的人格,赞美他的幽默,他的魅力,他的侠义、豁达及草根性。他在《天才》的后记中或谈到《天才》这本书时,一般都要谈到“和角先生一起喝下的啤酒”的故事。那是他在自民党内公然反对田中角荣的“金权政治”后的一个秋天的事情。有一天,石原慎太郎在一家高级高尔夫球场打网球后到球场的餐厅里用餐,遇到了与他同属自民党内部组织“青岚会”(3)的参议院议员玉置和郎,玉置看到了石原吃了一惊,像是很难为情似地举起了一只手,看到了他这样做,坐在他对面的人觉得有些奇怪,就回过头来,没想到这个人就是田中角荣。

当时石原也很吃惊,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是田中角荣却向他招手说:“噢,石原君,好久不见,这边来坐!”石原低下头对田中说:“给您添了很多麻烦,真对不起。”田中说:“彼此都是政治家,不要放在心上。”“网球有益于健康。”然后招呼服务员:“喂!再来一杯啤酒!”石原想,这是一杯不能不喝的啤酒。

石原说:“这使我不能不想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对我来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第一次经历的事情,恐怕也是唯一一次。”(4)



石原慎太郎




石原在田中角荣担任首相时,就是反对田中角荣的急先锋。1972年,石原慎太郎辞去参议院议员职务,出马竞选众议院议员当选,成为自民党众议院议员。当时作为总理和自民党总裁的田中角荣,在1974年进行的参议院选举中,向自民党党内参加选举的公认候选人发放大量选举资金,每人达3000万日元,为选举投入的总金额达300亿日元,在党内争取多数支持时也依靠金钱的力量。

石原慎太郎对此不满,在参议院选举后写了一篇题为《你不要开始卖国——排除金权的虚妄》的论文,发表在《文艺春秋》1974年9月号上,以此为导火索,《文艺春秋》1974年11月号发表了立花隆的《田中角荣研究——他的金脉与人脉》,追究田中角荣的金钱来源,同时发表了儿玉隆也的《寂寞的越山会女王》,揭露田中角荣与其秘书佐藤昭的情人关系等。在文章发表前,石原慎太郎知道儿玉隆也写了这篇文章,给了《文艺春秋》以外的出版社,但是这个出版社对于发表不发表比较犹豫,石原就给儿玉打电话,说立花隆也写了有关田中角荣的稿子,可能的话想让儿玉隆也和立花隆一起发表,结果对方同意,于是这两篇文章在《文艺春秋》上一起发表了。石原认为“这两篇文章一起发表的效果无与伦比”(5),就在这一年的12月,田中内阁被迫总辞职。

这样一个曾一心扳倒田中角荣的人,为什么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歌颂起田中角荣来了?这可能和他的最近在政治上的失意、贯穿其一生的“反美情结”及希望继续寻找人生醒目的舞台等因素有关。



石原慎太郎一生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寻找更大的舞台并力图在这个舞台上成为最大的主角,他太喜欢那束经常照耀在自己身上的最强烈的“舞台灯光”,而为了赢得这束舞台灯光,他的做法就是在一个最灼热的世间目光的焦点中选一个最强的对手去挑战,他在战后一直反美,与其说是观念上的,不如说更是技巧上的。

2012年4月,石原在美国传统基金会宣布东京都购买钓鱼岛的产权,其目的其实就是把日本、中国、美国全搅进来,使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舞台的最引人注目的漩涡中,由他来唱主角。石原曾在他1999年出版的《国家的幻影》一书中骄傲地讲述自己作为作家、演员,是怎样将其才能运用到政治权谋术中的,他说:

从我这个搞写作,并把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有时还自己登台演出的人看来,在我后来认识的大多数政治家或相信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纵政治家的官僚们的技巧和权谋,其实还达不到一场戏剧的水平,他们恐怕谁都没写过一场戏剧吧?他们可能也无法体验到扮演这种角色的人的满足感。

我以如此的自信,在我后来的政治生涯中,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悄悄地把我得意的‘作品’,运用到了政治世界。
”(6)

他设计了十分巧妙的步骤,那就是首先以“日本安保协定日美协防地区”钓鱼岛挑战中国,中国如积极回应挑战,对钓鱼岛采取行动,日本就可以以“国难”为借口实现修改宪法和再武装,而钓鱼岛战事如果发展,美国必须卷入。

但是这场戏最后没有演大,中国虽然反应很强烈,但是也没有用武力解决的意思,美国虽然表面上表示“钓鱼岛在美日共同协防外围之内”,但是也极力避免卷入武力冲突。在2012年11月30日举行的日本众议院选举前的党首讨论会上,石原慎太郎披露,他曾与安倍一起进餐,要求安倍当选首相后至少要在钓鱼岛上建立灯塔和船舶停留场,并说安倍已经向他誓言一定会做,而在场的安倍回答他说:在我们选举的政权公约中,提出了研究在该岛建立船舶停留场和公务员常驻该岛,而据日本网络媒体RECORD CHINA报道,在2013年2月举行的日美首脑会谈中,奥巴马强烈要求安倍政权不要使钓鱼岛问题升级,结果在2013年7月进行的参议院选举中,以安倍为首的自民党将2012年众议院选举纲领中打出的“在钓鱼岛建设灯塔、船舶停留场、常驻公务员”的条项删除了。

石原眼看自己的“大剧本”落了空,就赤膊上阵,辞去东京都知事的职务,重返国政,欲与日本维新会和众人之党组成“第三极大联合”,以推翻所谓“战后官僚统治体制”,因理念与桥下彻无法契合,脱离日本维新会,另立次世代党。2014年12月,次世代党于众议院选举中大败,仅有2人当选,石原本人落选,宣布退出政坛。

石原政治上的失败,说明石原所代表的对抗型极右民族主义已经和主流民意背离,但是石原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在美国“强加给日本”的战后体制下,日本出现了“一亿总白痴化”。



在《天才》中他让他所塑造的田中角荣的形象,继续贯穿他自己一生的反美倾向,在书中,他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描写田中角荣和美国的对抗,他认为:使田中角荣被判徒刑的“洛克希德事件”(7),是由于田中角荣在日本贸易摩擦、日本摆脱对美国国际石油资本的依存,自主拓展能源外交和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等方面“触了美国的逆鳞”,而美国给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可以说,在《天才》中,田中角荣是一个反美的英雄,而他自己也“痛感自己是在田中角荣问题上被美国的策略洗脑中的一人”(8),他说田中角荣是“积极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者,也就是说,是爱国主义者,正像他力图使在雪中埋没的日本后院(指田中角荣的故乡新潟)重见天日一样,他深深地爱着故乡,也深深地爱着日本这个国家。”(9)




在谈到写《天才》这篇小说的起因时石原慎太郎说:

我写这篇作品的起因,是我在政界隐退后,早稻田大学文化构想系教授森元孝写了一本书叫做《石原慎太郎的社会现象学——龟裂的辩证法》,他认为,由于我成了政治家,因此我的文学被不适当地埋没了,他的书是为了拯救我的文学的劳作。为了感谢这个作者,我请他一起吃饭,那时他说:“‘难道您不是很喜欢田中角荣这个人物吗?’我承认了这一点,我说:‘的确,像他那样,虽然生活在现代,但仍然像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一样的人是不多的。’于是森说:‘如果是这样,把他的事用第一人称写出来怎么样?我对您的第一人称的小说,如《生还》和《再生》的评价都很高。’被他这样一说,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10)

由此可见,石原慎太郎之所以写这部小说,一方面是借田中角荣这一形象,继续他贯穿一生的反美姿态,让文学继续他的政治舞台,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田中角荣这个形象,使自己的文学再上一个台阶,而他之所以选择田中角荣这个人物,也是因为日本正在悄悄地兴起一股“田中角荣热”。他说:“现在《天才》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让我再次切实地感到了角先生不可动摇的人气,我希望我的写作成为对角先生的最好的悼念。”(11)

20多年来,日本政治、经济、外交都处在停滞甚至后退的状态,一届一届的政权“你唱罢来我登场”,到头来还是经济不进反退,财政债台高筑,外交越来越缺乏自主性,处于“失去的二十年”之中。在一片萎靡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在心中呼唤着田中角荣这样具有独立性、前瞻性、决断力和行动力的领袖。

在田中角荣逝世后的23年里,仅有关田中角荣的书,就出版了140多种,在《天才》出版之前,日本宝岛社去年一月出版的《田中角荣100条语录》,也成了销售量达25万部的最畅销书之一。在今年“洛克希德事件”40年之际,《文艺春秋》组织田中角荣原秘书鸠山邦夫、原秘书朝贺昭、原跟班记者增三荣太郎举行对谈,以纪念田中角荣。在对谈中,朝贺昭说:“在田径比赛中,有‘十项全能冠军’,就是十种比赛项目的冠军,而老爷子(指田中角荣)就是‘十项全能政治家’,演说、政策、人心把握、汇集资金、实行力这些政治家所必要的素养,他全都均等地具备。”(12)

石原对这种弥漫于社会中的“田中角荣热”是敏感的,不管他以前对田中角荣是褒是贬,他认识到田中角荣是一个人心所向的焦点,他用小说把自己投射到这个焦点中,就会得到一束新的、强烈的“舞台灯光”。

参考注释:
(1)石原慎太郎《和角先生一起喝下的啤酒--追究金权政治的我写作〈天才〉的真相》。《文艺春秋》2016年5月号,108页。
(2)石原慎太郎《天才》,幼冬舍出版,2016年1月,119-120页。
(3)青岚会:是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不久,在原首相岸信介幕后操纵下,由当时自民党内31名少壮派议员组成的党内组织。其矛头直指当时为恢复中日关系而努力的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反对中日复交后日台“断交”。
(4)石原慎太郎《天才》,214页。
(5)石原慎太郎《国家的幻影》,《文艺春秋》1999年版,270页。
(6)同上,45页。
(7)洛克希德事件: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于日本的行贿丑闻。事件起源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与竞争对手争夺订单,在推销其新型广体飞机——L-1011三星客机——时,向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及其他重要政治家行贿。
(8)石原慎太郎《天才》,208页。
(9)同上,207页。
(10)同上,205-206页。
(11)石原慎太郎《和角先生一起喝下的啤酒——追究金权政治的我写作〈天才〉的真相》。
《文艺春秋》2016年5月号,115页。
(12)《洛克希德事件40年——田中角荣热的秘密——日本需要田中角荣》,《文艺春秋》2016年5月号,105页。




作者:张石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3 06:09 PM , Processed in 0.0408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