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时评] 王小妮:那些大学生和愤青对我讲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1-22 王小妮 大家



摘要ID:ipress  

有人去挑战理性,渴望刀锋舔血的快意,常常只是要表达他个人的在场感,唤起平时只能梦想一下的英雄情结。


先讲五个大学生的故事,是发生在2012年秋天的旧事了。


一、“钓鱼岛是我们的”

那个周末听说有人上街。没过几天,我的学生给我讲了他们同宿舍五个人上街的过程:

听说能上街表达爱国情绪,宿舍里的气氛立刻不一样了,大家兴致很高,这是个男生宿舍,当时就住了他们五个人,三言两语就一致决定参加。可以想象这是个快速达成的一致,如果当时的宿舍里有六个人,就会是六个人一致,七个人恐怕是七个人一致。

他们想到鼓动更多同学,就去隔壁宿舍做动员,嘴上都答应一起的去,结果最后隔壁男生都没去,真正上了街的就是他们五个。

大家商量后觉得不能两手空空去爱国,于是凑了钱,去街上找招牌制作店做横幅,红底黄字,上面有七个字“钓鱼岛是我们的”,横幅要长六米,大家都觉得横幅短了不够气势。

开始,招牌店的店主跟他们要价70块。

他们告诉店主说,这是学生自发的爱国行动。

店主听了也很受鼓舞,说是爱国吗,很对呀,很支持,明天他也想去参加。这样,当场把横幅价格减到了50块,还加送一米红布,他们的横幅有七米长了。

五个人兴冲冲带横幅回学校后,再次想参与的同学越多越好,就动手写了些宣传单,一直等到深夜12点过了,才带着宣传单去校园里张贴。

为什么拖到这么晚,好像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好像不太想被人认出来,好像有点心里没底,虽然已经升到大四,还不太习惯引人注目吧。

五个人分头出去张贴,很快就都到回宿舍了。出门的时候没想到这么晚了,校园里还有不少人在走动,他们的宣传单多贴在最近的食堂墙壁和树干上。


二、口号

第二天一早,五个人出校门时候,有人劝他们等上大队伍一起走,可他们着急,没等队伍,先走了。走之前,有老师和同学提醒他们不能有过激行为。听说后来大队伍只是安排在校内活动。

来到大街上,看见了真正的队伍,这时候的心情和平时上街闲逛很不同。除了他们五个,都是陌生人,年轻的男生多,激动,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口号举起来。

有一幅口号语后来才感觉拟得不太好,他们五个都不太愿意举它,恰好队伍里有人空着手,接过口号看了看,也觉得不好,没要,还回来了。最后,还是有人拿去举,这口号招很多人笑,挺吸引人眼球的,后来,还有人专门要和这幅口号拍照合影。

不知道这幅口号写的什么,听到这儿时,我很想问问,又担心这位同学不好意思讲。

事实上,队伍有点窄,七米的横幅显得太宽了,只好临时剪短一截。

一路都很平静,就是喊口号和不停赶路。但是,五个同学也有过担心,如果当时队伍中有人忽然喊一声“前面那个是个日本人”,不保证大家都会理性,说不准会有人挨打。

也有人打出过激的口号“给我一颗原子弹”,“杀到东京去”。

走了很远,一路上,虽然互相都不认识,也纷纷提醒要理性要冷静克制。

最后走得很累,喊得嗓子冒烟,队伍渐渐松散,他们就回了学校。

回校后,没有想到有些同学取笑他们,也有老师表示不理解。

有位老师对他们说,平安回来就好,感受一下就行了。


三、过后的对话

上面这些,都是小平对我讲的,他是五位同学之一。

他还说到,听到老师说感受一下就行,他在心里纠正说:我们不是感受,是表达。

他也说他不同意过激的表达。

我问他,你最想表达什么?

他说:我们中国太弱了,你看现在,别的国家都不死人,就我们国家总被人欺负,总死人。好像湄公河那边就死了人。我们的人太不齐心。不能太韬光养晦,要齐心协力。我们被人欺负了,就要反击。现在我们自己的问题太多,正好给日本插手,日本人看的就是我们心不齐这个时机。像钓鱼岛明明就是我们的,都给人家占了。

我问:如果还有类似活动,你还参加吗?

他说:不会参加了。

说到这儿,他的表情有点伤感。

我说:如果是我,也许更愿意查询资料,到历史中去求证,而不是上街。

他说:不用求证,都很多证据了,就是我们的。

我问:你查过了?

他说:听别的学院一个老师说的,他查了,他说就是我们的岛,他支持我们。

感觉他讲的关于被欺负和心不齐的说法,正是来自他口中的别的学院那位老师。

小平是我比较熟悉的同学,大一就给他的班级上过课。他是江西鄱阳湖人,家境一般,父母原本都在福建打工,刚回家乡做服装的来料加工,小平和我说话的这天,穿的就是工厂的剩布头拼成的蓝色小布褂。

他平时性子特温和,但那天能感到他的执拗和坚持,说到钓鱼岛,就着急,急了有点脸红。我相信,他有足够的爱这民族和土地的真诚。

后来,话题转了,他才慢慢平静,说到准备考研,他摇头说,本来应该把状态调整到像当年高考一样紧张高效,不知道怎么搞的,找不到高考的感觉了。

经过这次聊天,我能理解这五个男生,他们要表达他们心里的那种爱国,同时,渴望众人间相互簇拥产生的温暖和力量,内心急需一个尽情释放的机会,可嗓子喊哑了,还被很多人嘲笑误解,所以情绪有点低落。

我想,如果不是听他亲口讲述,对他们即便再理解也程度有限。

他们青春年少,心底里的激情冲动,需要一个机会去表达,并由此确信自己也可以是个真实有力的存在。


四、愤青

现在,一想到“愤青”这两个字,我见过的各种各样的人会生龙活虎地冒出来,此起彼伏的,生猛又青葱。

想想我认识的愤青真不少,年纪大的,年纪轻的都有,持什么观点的都有,共同特点都是义愤填膺和不容置疑。所以,愤青更像是一种心态秉性,所以,我才说如果真是坏人变老那么简单就好了。

我们的大学生,在他简单短促的一生里,除了背书,没有第二种方式让他呈现他自己。而这个年纪最期待的集体欲和力量感,很容易在被震撼被裹胁的激动中获得。

忽然这种方式出现了,轻易就能投身进去,人和人能紧密簇拥,一起行进呼喊。

这种热情的唤起毫不费力,我们的文化认知里早就潜伏有草莽英雄如《水浒》,如武侠,如古惑仔,有人需要被众口认可的匡正祛邪,需要在更多人的聚集里,通过印证自己强化自己来发现自己的存在。

在2012年的9月,五个选择了上街的男生,走几条街,喊哑嗓子,这可能恰好应和他们那一刻的内心需求。甚至有人去挑战理性,渴望刀锋舔血的快意,常常只是要表达他个人的在场感,唤起平时只能梦想一下的英雄情结。

近现代历史里,类似的事件很多。曾经看过大约十本关于义和团的实录,有当时亲历者的书信和回忆录,有学者的调查报告,有片段的县志,但是从来没接触过拳民自己的讲述,没有看到过官家追剿捕获拳民后的审问记录。其实,我更有兴趣的是这个悲剧群体。

加入义和团的农民为什么离开祖辈居留的土地,放弃田野里的庄稼去聚集起事,除了遭遇灾年,听信传言迷信和仇外情绪外,支撑他们的内心依据还有什么?

是否会像2012年砸日系汽车的人事后说:感觉活得太窝囊了。

真正的弱势者,也许正是这些自以为念了咒语就刀枪不入的农民,他们的最终结局是杀头牢狱或流离逃难,虽然曾经一时兴起,山呼海应,快意情仇。


五、另一种表述

下面的话,同样写在2012年。是当时一位大三女生写给我的,她从另一角度描述了同一件事:

“今天乘车路过明珠广场附近的时候,确实看到很多散步的人,有Police的车开道,从公交车上看去,秩序还算稳定,不过有些道路却封锁了。

我很怕发生在图片上的事发生在我身边。

……这两天我觉得自己有一点懂了,哈维尔为什么那么受人敬重,因为他的革命是‘丝绒’的。如果企图和魔鬼进行较量,那么前提是自己也要变成魔鬼,这好像是不对的。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其实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的,就像鲁迅笔下的‘看客’,可是由于看客积蓄了太多的不满,所以一旦被煽动,就很难不参与。

群体,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我甚至觉得,谁掌握了这种具有煽动性的力量,谁就掌握了霸权。

昨晚我回宿舍的时候,舍友说:你没有去吗?

我说:我为什么要去?

她说:因为你那么激进,你就应该去啊……她们所说的激进就是对这个社会持怀疑眼光的人……”




作者:王小妮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名诗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0 05:40 AM , Processed in 0.0404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