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5|回复: 0

中美专家分析数据 推算朝鲜核试验是否氢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7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6-1-7 09:21 AM 编辑

中美专家分析数据 推算朝鲜核试验是否氢弹


中科大推算出朝鲜核试验当量位置详细信息
美媒:专家称需要几周时间分析数据确认朝鲜核试验是否氢弹

中科大推算出朝鲜核试验当量位置详细信息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2016-01-07 14:54:08

1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发布,该大学温联星研究组根据地震台网测算数据,结合卫星照片等精确估算了朝鲜此次核试验的当量和试爆位置。这次试验中试爆的核装置当量为1.13万吨,误差4200吨。目前研究尚无法确认其为氢弹试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重点实验室温联星教授课题组根据分析地震仪观测记录,确认朝鲜于2016年1月6日当地时间早上9点30分在其丰溪核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研究表明,朝鲜2016年核爆中心位于北纬41度17分52.80秒、东经129度4分17.40秒,定位误差为50米;此次核爆当量约为11.3千吨,误差4.2千吨。朝鲜2016年核爆地点位于其2013年核爆地点800米以北、400米以西,其当量略低于其2013年核爆 (12.2±3.8千吨)。目前,研究尚无法确认其为氢弹试验。


a687.jpg

(图片点击可放大)

a688.jpg

(左)朝鲜2016年核爆定位位置(五角星标记为2016/01/06)相对于其2013 年核爆位置 (五角星标记为 2013/02/12),及其定位误差(椭圆)。(右)Google地图中朝鲜2016年及其历次核爆的位置(红圈),引爆时刻(红标志)和当量(蓝标志)。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科大研究利用朝鲜2013年核爆产生的地震波波形,消除了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计算误差,使定位达到了前所未见的精度。在精确定位的基础上,研究组利用卫星图像和高程数据确定了朝鲜2016年核爆的埋藏深度,使当量估算误差缩小至4.2千吨。至此,中国科大地震实验室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已精确地确定了朝鲜自2006年10月第一次核试验以来的历次核爆地点,揭示了朝鲜丰溪核爆基础设施的地理网络分布。

美媒:专家称需要几周时间分析数据确认朝鲜核试验是否氢弹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1-07 07:44:40

《防务新闻》1月6日发表文章称,专家表示,关于朝鲜的核试验是否是氢弹,“几周内美国将可以得到一些结论”。不过大部分专家对朝鲜宣称氢弹试验成功表示怀疑,这次核试验的当量小于氢弹的一般当量,但真正完全确定仍需搜集到空气中的放射性粉尘并进行全面分析。

a689.jpg

朝鲜核试验后平壤街头民众收看新闻节目并自发欢庆

美《防务新闻》网站发表《今日美国》记者吉姆·迈克尔斯文章称,美国及其盟友应该在未来几周内确认朝鲜的核试验是否涉及氢弹——如其自己宣布的那样——或者只是威力远逊的原子弹,通过地震台网和监测和爆炸的其他检验和测量手段。

“它们(监控手段)基本上围绕着北朝鲜部署”,前美国国务院军控委员会情报分析员格雷格·蒂尔曼说,“我估计几周内美国将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专家将可以通过两方面确认,一是爆炸的规模,而是监测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粒子,蒂尔曼和其他观察家表示。

氢弹的制造远比原子弹复杂,因为它需要涉及聚变,也就是原子核的聚变,而不是原子弹的裂变,原子核裂变是原子弹的主要能量来源。

a690.jpg

根据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主要大国建立了核试验监控体系,可以测定大气层和地下核试验情况

专家们大多怀疑朝鲜引爆的是氢弹,尽管平壤如此宣告。

报告显示朝鲜的核试验当量约为6000吨,这显然要比典型的氢弹要小得多,美国传统基金会(一家位于华盛顿的智库)的分析员麦凯拉·道奇说,这一当量和朝鲜上一次的原子弹试验相近。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根据国际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部署的地震台网系统。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敦促各国允许在其境内部署这一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可用于测定核试验的当量。

此外,美国有自己独立的技术监控系统,专门设计用来测量相关实验,包括间谍卫星,以及用于搜集核爆炸造成的放射性粒子的飞机。

“通过爆炸所放出的放射性粒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东西,”蒂尔曼说,“这将有助于大国分析所监控到的试验炸弹的构造。”

a691.jpg

美国WC-135C核试验监控飞机,可以搜集大气层中的微量放射性粒子,可用于推断核试验性质

a692.jpg

美国空军向政府官员展示WC-135C内部的设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9 06:26 PM , Processed in 0.0766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