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7|回复: 2

李嘉诚首回应“撤资”: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嘉诚首次回应撤资传闻:不寒而栗 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全文)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5-09-29 18:39:14

a202.jpg 9月上旬以来,一篇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李嘉诚今天下午终于打破沉默,首次发表声明回应“撤资”、“不爱国”等传言。李嘉诚表示,“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以引发热烈讨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他并称“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

9月12日,“瞭望智库”刊发罗天昊撰写的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文章称,“众所周知,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文章还称,低买高卖虽然是市场经济,但地产和港口等产业恰是中国最不市场化的产业,“没有权力的扶持,哪里来的机会?合作时借权力,卖出时说市场,似乎双重标准,让人难以淡定。”


a200.jpg

对此,李嘉诚说,舆论是一把双刃剑,这篇文章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至于为何今天才做出回应,李嘉诚表示,当时正值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前夕。不想被人借题发挥,引起更广泛的讨论。李嘉诚认为“我们不应让这些毫无根据的口舌之争成为焦点,喧宾夺主,冲淡习主席的重要讯息,引起商界和投资者不必要的顾虑。”


对于频频出售地产和“撤资”的指责,李嘉诚说,过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过70%(包括国企)的架构,也选择离岸设立公司,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我们做法相同,集团进行重组及于开曼群岛成立公司,而集团在港注册及上市地位不变”。

声明表示,集团在全球有超过1.3万间零售店铺,其中内地有两年前的1300间增加至今天的2300间,增幅为77%,拓展步伐迅速。

声明称,“习主席最近提倡‘一带一路’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所以集团投资海外业务,与国家政策并无抵触。”

对于内地官方媒体的一些批评言论,李嘉诚表示“并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个别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国家方向。”

以下为李嘉诚回应全文:

李嘉诚先生就近日一些人对他和集团毫无根据的指责、似是而非的观点作出响应:

a201.jpg


“最近一些人对我本人和集团作出毫无根据的指责,惹来网民及传媒的关注。在此,我多谢各位的关心,并藉此机会作出回应。首先感谢国内、香港以及国外的朋友对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论自由是一把两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发热烈讨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集团公共事务部归纳了近日传媒的查询,作出以下回应:

1.为什么连日受到抨击也不作响应?

根据我们的分析,是非浪潮来袭之时,正值习近平主席进行国事访美前夕,我们不想因为李先生的响应,被人借题发挥,引起更广泛的国际讨论。李先生认为,习主席在不同场合多番强调,国家要不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不应让这些毫无根据的口舌之争成 为焦点,喧宾夺主,冲淡习主席的重要讯息,引起商界和投资者不必要的顾虑;李先生认为,没有建设性的语言讨伐,并不符中国政府不遗余力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方向和决心。

今次是李先生首次就事件作出响应,网上一切假李先生之名所流传之文章,均非属实。

2.为何频频出售内地房地产,但仍否认撤资?

过去十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超过70% (包括国企)的架构,也选择离岸设立公司,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取得更现代化架构和更高效运作模式;我们做法相同,集团进行重组及于开曼群岛成立公司,而集团在港注册及上市地位不变;李先生个人在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

另外,对于所有投资及出售资产所得的回报,是属于公司的,并回到股东手中;一如以往,集团将继续在全球,包括在内地寻找投资机会。过去两年,集团对全球地产业务持审慎态度,加上内地房地产方面,部份城市出现供求失衡风险,故减少买入土地,但集团在内地的发展中及将发展之总楼面面积远高于2000万平方米。

事实上,集团于内地发展中或将发展的土地,90%是从拍卖而来,而90%以上的物业均在建成后出售(酒店除外),只有极少部分保留作收租之用,集团从来也在积极等候土地“交吉”,并没有囤地(香 港亦如是)。减少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其次,在零售方面,集团于全球现拥有逾13,000间零售店铺,其中内地由两年前的1300间增加至今天2300间,增幅为77%,扩展步 伐迅速。

国家及领导人强调“腾笼换鸟”,深化改革,优化产业,以创新科技驱动经济增长,我们一直重视全球的优质投资机会和支持人才带来的发展机会,长和系在港口、基建、零售、科技及金融等方面的发展正大举前进。

习主席最近提倡“一带一路”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所以集团投资海外业务,与国家政策并无抵触,而且集团的股东也清楚,海外投资的盈利均属香港上市公司所有,最终通过派息,能令股东受惠。集团以香港为家,于1980年代已开始在国际投资及发展电讯、货柜码头、能源、零售、水厂、电网、地产、火车、 飞机租赁等业务,遍及52个国家,这是集团同仁30多年努力经营的成果。

3.内地官媒多次作出坪击,李先生与中央关系是否有变?

李先生对中央坚定不移继续改革开放,致力优化营商环境有信心,并不相信文革式思维复苏;个别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国家方向。习主席多次强调中国将继续维持深化改革的坚定承诺,扩大开放;李先生对中国充满信心,对习主席沉稳的领导能力深感佩服。

4.部份抨击言论质疑你“不爱国”,有何响应?

李先生儿时历经战乱,然后目睹国家改革三十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天天进步,内心触动不已。对于一切是是非非,李先生虽感到痛心,但认为苏轼及白居易说得好:“此心安处是吾家”以及“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万变社会,不变承诺”是李嘉诚先生在1980年创立基金会时对自己的格言,他更于2006年宣布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当年已把三分一资产,即超过90亿美元投放于基金会。基金会致力推动奉献文化,至今捐出逾170亿港元,当中87%用于大中华地区,还倾注大量时间、心血,对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事业,过去、现在、未来,宗旨不渝。

主要项目包括创办汕头大学,于广东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推动国家高校教育改革,带动国家创新产业发展,为主导未来作好准备;基金会同时重视医疗研究及服务,鼓励探索追求健康的世界,项目包括内地“人间有情”宁养计划,协助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康复的“重生行动”,以及协助残障人士的“长江新里程”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5-9-29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嘉诚撤资:中国传统套利时代的终结(图)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5-9-29 03:54 PM 编辑

李嘉诚撤资:中国传统套利时代的终结

文章来源: 多维
于 2015-09-29 09:50:41

一段时期以来,李嘉诚从大陆撤资引发广泛争议,日前,陆媒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更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李嘉诚推向风口浪尖。对此,李嘉诚稍许沉默后最新做出回应,他称,言论自由是一把两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发热烈讨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李嘉诚强调,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并没有减少持股比例,也没有从中套现,所谓“撤资”指控,完全不成立。他还表示,对中国充满信心,减少内地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不等于不投资内地。


a16.jpg

据综合媒体报道称,9月8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基建集团宣布,计划以116亿美元的换股形式合并旗下公用事业公司电能实业。合并后,电能实业将会退市。

长和系目前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长和、长实地产、长建等公司注册地均在海外,电能实业是现存唯一一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长和系公司。这就意味着,一旦电能实业成功并入长江基建并退市,李嘉诚将最终完成旗下公司注册地的全部外迁。

对此,舆论场中的各方分析认为,李嘉诚此番撤资可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李氏家族庞大产业的传承,李嘉诚与中国高层政治关系的淡化,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将陷入困境。后者可能是他撤资的最重要原因。毕竟,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增速下降,李嘉诚所长期依赖的房地产业不景气。

当然,从中国的视角来理解的话,中国目前的困难是因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不可避免的“阵痛期”,而这样的时间段总会过去。如果李嘉诚留下与其共度时艰的话,自然是一件好事。此次李嘉诚没有如其所愿,或许会让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也不应被高估。

鉴于中国社会各界对李嘉诚撤离的广泛热议,9月21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文章称,“斯人已去,不必挽留”,并指出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动,市场的规则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内,资本享有来去自由的权利。这标志着中国政府通过官媒为此事盖棺定论,划上一个休止符。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未来的增长只能依靠创新。因此,中国政府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有远见的。创业与创新,关键要靠马云、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而非商人。市场经济不排斥商人,只要合法谋利。但对中国而言,靠商人是不可能实现经济转型的。因此,李嘉诚的离去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未来赚钱,主要靠创新而非套利。

李嘉诚毕竟只是一介商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商人从事的是套利,靠的是生意眼光。企业家从事的是创新,靠的是冒险与破坏式创造。李氏帝国虽然庞大,但成就李氏财富的“必杀技”依然是他的“高抛低吸”。李嘉诚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大量制度套利的机会,谁能眼光领先一步,就可能赚得盆满钵丰。观察内地富豪榜,前几年独领风骚的不正是房地产商吗?在这样的制度套利热潮中,李嘉诚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偶像也是自然的事情。

就此而言,李嘉诚离去,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他留在中国自然是好,不留也罢,何必强求?毕竟,中国真正需要大力挽留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而非一味套利的商人。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05: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怕了?李嘉诚6提习近平作挡箭牌 示好意味浓厚(图)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15-9-30 05:30 AM 编辑

怕了?李嘉诚6提习近平作挡箭牌 示好意味浓厚

文章来源: 明镜
于 2015-09-29 20:15:26

a29.gif 对内地传媒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公共事务部发出长文,其中六提习近平。文中提到既不想影响国事访美行程,又深表佩服习主席的沉稳领导能力,至于在海外的投资,原来也响应习的一带一路政策,示好意味浓厚,有拿习主席来作挡箭牌之嫌。

掀起此轮反李舆论惊涛骇浪的,是有官方背景瞭望智库转发的一篇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但是真正要命的是官媒《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对李嘉诚,与其挽留不如目送〉;前者不过是部份民情,后者则是官方表态,文中不仅直接点名李,更直斥「资本没有国界,但商人有祖国」。李反击没直接点名哪家官媒,明显是避重就轻。

有曾在官媒任职的媒体中人称,要知道习近平在2013年秋天首提出一带一路政策,李在英国的投资早在2010年开始,明显是倒果为因。但不能不佩服,李反击发表的时机拿揑得非常精准;这边厢,习完成访美行程回国,那边厢英国王室选民宣佈习访英具体日程。

不少香港政商界人士对李嘉诚亲自还击,亦大感意外。有商界中人指,李一向强调自己是生意人,而且一直在内地有建立政治人脉,特别是与中央领导打好关系;以往李有意见,自有渠道向中央反映,北京亦不会针对李家找麻烦。但今次李亲自发声明反驳,相信他是感到问题严重,也无法向中央解释。另一名商界人士更指,有传李尝试向中央解释长和投资取态属商业决定,并不代表对北京不信任,但似作用不大,「内地仲系不断有文章砌佢,而且份量不断升级」,李只好以公开发声明方式,「希望中央领导可以明白」。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27 11:34 AM , Processed in 0.0372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