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1|回复: 1

[转贴] 红牌科技分析师 年薪300万美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达康泡沫破裂,让曾被捧在投资人手掌心上的明星科技分析师一度销声匿迹。如今华尔街出现新一批明星科技分析师,这些人火红的程度与赚钱的能力,和他们所追踪的社群网站股票相比毫不逊色。

熟悉金融界生态的人指出,今年「薪情」最好的分析师有三。第一个是今年初被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以约200万美元挖角的安穆斯(Douglas Anmuth),他原先在巴克莱资本公司(Barcalay's)的薪水为130万美元。

第二个是高盛(Goldman Sachs)以近300万美元重金礼聘来的贝里妮(Heather Bellini)。第三个是婉拒摩根大通近300万美元高薪,选择留在花旗集团(Citigroup)的马哈尼(Mark Mahaney)。

华尔街内部有人开始担心,这是不是另一个网络狂热即将失控的迹象,尤其科技股在最近这波金融市场动荡中伤势不轻,让人不免怀疑分析师是不是犯了老毛病,建议投资人在错的时机进场买股。

这些年来历经达康泡沫化、金融海啸等事件,券商为迎合特定企业做出偏颇研究报告的丑陋真相早被揭穿;即便有过去的惨痛教训,在2008-09年的金融危机后还是少有分析师会给股票「卖出」的评等。以今年来道琼工业指数表现最差成份股之一的美国银行为例,只有38位追踪的分析师建议投资人脱手。

自从2003年美国各大银行与调查研究丑闻的证管会(SEC)达成指标性的和解,达康泡沫两大天王葛鲁曼(Jack Grubman )和布罗杰(Henry Blodget)被勒令不得再当分析师后,银行已开始改变研究部门运作的方式。

为避免利益冲突,银行不能用投银业务的收益资助分析师研究;分析师薪酬的依据改为年资、经验、报告质量和市场对服务需求,不再看他们协助达成的交易。

不过,没有投资银行撑腰,分析师的薪酬也一落千丈,2001年平均高达145 万美元,到2005年不到80万美元,如今可能约莫70万美元,虽然这等高薪一般人还是望尘莫及。

正当大家以为分析师的高薪光环消失,社群网站崛起的新题材,却再度为科技分析师提供大好机会。今年初LinkedIn以每股45美元挂牌上市,股价随即冲上122.91美元,本益比超过所有美国非金融公司。该股19日收盘价为79.03美元,根据六位追踪该股分析师的最新看法,两人建议买进、三人建议持有,只有一人建议卖出。

另一方面,虽然2003年的和解条件限制分析师加薪的方式,透过「跳槽」还是能大幅提高薪水。

某个程度上,分析师就像他们追踪的股票:有流行和过气的分别,而且常被市场传言左右。追踪热门产业的分析师多半获得最多注目,例如石油、矿业、信息科技和新兴经济体,其中又以网络分析师最红,阵容也最庞大;今日华尔街有362名网络分析师,虽然仍少于达康荣景时的616名。

不少科技分析师靠追捧网络公司而崛起,讽刺的是,网络反过头来限制这些人的声望和影响力。分析师已不再是投资人唯一的参考,人们可以上网参考博客,取得数据,或和其它投资人的观点相比较。而且经过前几次教训后,投资人对分析师的信任感也下降。

好消息是,新一代的分析师做预测时,似乎比前辈保守些。摩根大通负责承办LinkedIn上市的业务,该公司重金礼聘的分析师安穆斯,6月底给了LinkedIn一篇好评说LinkedIn的模式「同时破坏线上与非线上人力招募市场」;当时LinkedIn股价为76美元,安穆斯给的目标价是85美元。

不过,当LinkedIn股价在7月18日突破100美元,安穆斯的评比从「加码」调降为「中立」。至于投资人听从他的建议,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2011/08/22 经济日报】
投资人对社群网站等网络公司的兴趣升温,让达康泡沫破裂后沉寂多时的明星科技分析师咸.jpg
图/经济日报提供.gif
发表于 2011-8-22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5 08:03 AM , Processed in 0.0701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