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0

世俗谛、究竟谛和涅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5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两种谛(真实):俗谛和究竟谛,它是真实不虚。在两种谛之中,俗谛是符合一般上人们给予事物的名称。一般人们是根据形状来为东西命名。他们称这种形状的东西为人,那种形状的东西为牛,另一种形状的东西为马。再者,在人类之中,他们称这种形状的人为男人,那种形状的人为女人。如此,有多少东西就会有多少名称。若你把人称为‘人’,那么它是属于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是对的。若你把人称为‘牛’,那么它即不是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称呼他是错的。若你把女人称为‘男人’,那么它也不是俗谛,因为在世俗上这么去称呼她是错的。
究竟谛:在究竟上存在的真实法是为究竟谛。譬如,当人们说:‘识知各种事物的是心’,那认知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是存在的。当人们说:‘由于热和冷等相对的现象而变化的东西即是色法’,那变化之法本身即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存在的。如此,心所及涅槃也是究竟谛,因为在究竟上它们是存在的。
想和慧:在这两种谛之中,俗谛是与想有关系的。换句话说,俗谛是有赖于想的。自孩儿时期开始,我们已经根据形状去认知事物,说这是男人,这是女人,这是牛,这是马等等,这些即是想。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会说:“真的有人体存在,真的有男人、有女人,真的有动物”等等。而究竟谛则是慧的目标。换句话说,它是通过智慧而显现的。智慧愈强,就能够看透愈多的究竟谛。智慧可以分析及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当说及“识知各种事物的是心”,智慧即会探索是否有认知之法存在,而终于找出它是真的存在。如果没有认知之法存在的话,智慧即会思虑众生岂非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色法组成的东西而已,就好像石头、岩石一般。但一切有情众生都有认知的能力,当智慧如此思虑时,认知事物之心即显现了出来。因此,以智慧省察的人能清楚地知道,心在究竟上是存在的。当省察得更多时,他们就会了解到更多。
但对于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心是什么依然是模糊的,是不能够省察到的,这是因为想只是在认知形状。当说到心的存在时,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及思想主义者就会问:“心是圆的,扁的,还是四方的?它是粉状,液体,还是气体?”但你不能够回答它是圆的,扁的或是四方的。你也不能说它是粉状,液体或是气体。若你不能够形容它,思想主义者就会争辩说,心是不存在的,因为若心是存在的话,那它一定是圆的,扁的或四方的;一定是粉状,液体或气体等等。对于那些执着于形状观念的思想主义者来说,心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没有任何形状。就像思想主义者及只以想来认知事物的人,不能看到究竟谛一样,智者及有慧人也看不到俗谛。
当智者看思想主义者所认为的“人”时,他就会分析那人为三十二个部份,即头发、体毛、指甲等。“头发是人吗?”“指甲是人吗?体毛是人吗?”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同样地,在问到人身体的其他部份时,其答案也是不!若没有任何部份可称为人,那么智者们就会说:“事实上是没有‘人’的存在。”因此,只有以想来认知事物时,俗谛才会出现。当以智慧来省察时,俗谛即会消失。同样地,只有以智慧来省察时,究竟谛才会出现。当以想来认知事物时,究竟谛即会消失。同样地,只有以智慧来省察时,究竟谛才会出现。当以想来认知事物时,究竟谛即会消失。在此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涅槃也是究竟谛。它是止息一切苦的寂乐。而只有强劲的慧观力才能省察到它,想是不可能省察到它的。
思想主义者的看法:现今有些人可能会问:“在涅槃里有宫殿吗?那些已证入涅槃的人在那边是如何享受?”等等。他们这么问,是因为他们以想来认知应以智慧省察的涅槃。事实上,在涅槃里并没有宫殿,也没有人进入涅槃。那些已证悟阿拉汉果及涅槃之寂乐的人,将不再生死;当他们在最后一生圆寂时,他们的名色法将不复存在,就好像熄灭之火一般。这种止息称为入般涅槃。在涅槃里并没有生命存在。思想主义者将会说:“若是这样的话,涅槃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无用与不必要的。”为了鼓励他,有人就会说:“涅槃是有情以另一种特别的心与形体常住不死之地,他们住在宫殿里享受着无比的快乐。”只有这样思想主义者才会感到满足,因为这种说法符合他们的成见。
若以想来认知事物形状,那么那事物并不是究竟法,而是观念或概念。同样地,当以智慧来观照事物,直到事物的形状消失,这也不是究竟法而只是观念。只有以智慧知见事物的本质时,那才是究竟法。这样观得愈多,所观到的究竟法也愈多。因此,寂乐的涅槃是非常特别的究竟法,是不能以想来看到的。反之,应以看破事物形状及能看透事物本质的智慧来看它,这样涅槃才会显现出来。从以上看来,俗谛和究竟谛都是被人接受的。譬如有人发誓说:“我说在世间上真的有男人与女人存在。若我所说的是错的话,那就让我遭遇不幸。”而另一个人则发誓说:“我说在世间上真的没有男人与女人存在。若我所说的是错的话,那就让我遭遇不幸。”这样,他们两人都不会遭遇不幸。原因是:虽然他们两人所说的相反,但从各自的观点来看,他们双方都是对的。前者在世俗的观点来看是对的,因此是世俗谛。后者在究竟的观点来看是对的,因此是究竟谛。虽然佛陀的最终目的是教导究竟法的本质而已,但他并没有完全除去世俗惯用的名称。反之他把世俗谛和究竟法的名称互相配合来用。譬如在初转法轮时,虽然是想说修行的两个极端与中道,但他却说:沙门不应修习两个极端。在此沙门一词只是属于世俗名称而已。
世俗名称的重要性:在教究竟法时,佛陀会在必要时采用世俗的名称。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显示它们的差异。对于普通人来说,俗谛就跟究竟谛一般地重要。若佛陀只以究竟名称来说法,那么有慧根的人将会懂得什么是:“诸行是无常的、苦的及无我的。”他们也会精进地修习导向涅槃的佛法观禅。反之,没有慧根的人则会这么想:“佛陀说世间只有无常、苦和无我的名色法而已,一切都是无我的,也没有他人的存在。那即是说没有『我的财富、我的儿子、我的妻子』的存在。人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取用任何东西,因为根本就没有『他』,所以也就没有『杀死他』、『偷他的东西』、『偷他的妻子』这些事。”所以他们就会随顺着兽欲去做尽恶事。死后,他们就会投生到恶道。为了避免这些不幸的事,佛陀开示采用世俗名称的《经藏》。所以经藏能够有效地防止他人堕入四恶道。除此之外,《经藏》的教育也能带引众生投生至人、天与梵天诸善界,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包含了能带引众生投生至善界的布施、持戒与禅定。譬如若要形成布施,那就必须有施者、布施思、受者与施物。在以上的条件之中,只有布施思是究竟法,其他的都只是观念。但若没有它们就不可能有布施。因此俗谛能带引众生投生善界是无可置疑的。若没有俗谛的话,修习波罗蜜的路上就会有阻碍。
虽然《经藏》的教育令人避免造恶,但佛陀在经中所说的「我」、「他」、「我的」、「他的」、「我的妻子儿女」、「他的妻子儿女」等,也有令人认为及执着他们果真存在的危险性,而导致人们渐渐远离道果与涅盘。为了帮助人们证悟道果及涅盘,佛陀在《阿毗达摩藏》(论藏)里教导究竟法。《经藏》中说到有人物的存在,是为了符合一般世俗的用法。但在《论藏》里,佛陀则除去人们对「我」、「他」、「男人」、「女人」等存在的邪见。所以我们不应该只因为《经藏》引用世俗名称,就误认他们是真的存在。事实上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此,佛陀向人们解说在世俗上是有「我」、「他」、「男人」、「女人」等的存在,但在究竟上他们都是不存在的。由此,他必须教两种谛——世俗谛和究竟谛。
涅盘
什么是灭苦的涅盘?当四道智证悟了无为界(涅盘;其相为寂)时,所有一千五百个烦恼都被根除及不会再生起。当证悟阿拉汉道后,阿拉汉就不会再有来生,死后五蕴都全部息灭,就好象熄灭的火一般。那无为界即是涅盘。凡夫不能有如圣者一般清楚地明了涅盘的本质。若他们不清楚却勉强要说或写有关涅盘的情况,以让他人明白,他们是可能会犯错的。暂且别说涅盘,就只说他们从书中得知的俗事,若他们想要当作亲眼看过的来向人解说,他们也很可能会犯错。由于凡夫不能有如圣者一般看到涅盘的各层面,他们应该只以上述的解说法来向他人解说。
当那些还未如实知见涅盘的人在想象何为涅盘时,他们可能会以为涅盘是一个金刚不坏的城市或国家。当有部经把涅盘形容为安全的城市时,那只是一种形容法而已。涅盘并不是一个城市或国家。但还是有人相信涅盘是一个城市,而其居民的身心是没有老病死的。事实上,佛陀、辟支佛和阿拉汉进入涅盘是指五蕴完全止息,死后不会再出生在任何一界里。涅盘是道心和果心的目标,是一个究竟法。般涅盘则是五蕴或名色法完全止息,不再生起。他们进入涅盘并非进入涅盘城。在究竟上是没有涅盘城这个东西的。当人们行善时,他们的导师会训诫他们发愿证悟涅盘。虽然他们照办了,但一般上他们都不晓得涅盘的含意,所以他们对欲证悟涅盘并不热心。因此,导师应该要他们发愿解除一切痛苦,这样信徒才能真正明白,而能够热诚与认真地发愿。

渴爱及欲贪,只能执取世间感官的目标,没有投入于涅盘之中的能力。其原因是涅盘是属于无为的究竟法,在渴爱的观点来看是毫无吸引力的。根据佛陀在缘起所说的‘受缘爱’,渴爱是由感受产生的。但是在无为(没有因缘和合)的涅盘里是没有感受的,有的只是寂乐而已。那么有人会问:「若完全没有感受,涅盘还可说是可喜可乐的吗?」若有人会这么问,那是因为他认为感受才是真正的快乐,或不认为寂乐是真正的快乐。其答案是:乐有两种,即感受乐和寂乐。在此打个比喻,假若有个贪吃的富翁,花了许多钱来享受美味的食物,但是持明咒者(以咒术力量维生之人)则可能会对那富翁的美食感到厌恶,因为他凭着咒术的力量得以不食而生存。若问在食物方面这两者之中谁比较乐,有渴爱的人就会说是富翁比较快乐,因为那富翁可以随意享用美食,而持明咒者则没得享受。他们会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受到渴爱的控制,以为欲乐感受是可取的。
反之,智者则会说持明咒者比较快乐。因为由于贪吃,那富翁必须面对购买与准备食物之苦,以及渴望之苦。为了享受感受的快乐,他必须面对准备与渴望两种苦。反观持明咒者则没有这些苦,能够不必为食物烦恼而快乐地过活。他的快乐是绝对的,是没有丝毫忧虑的。因此智者说他比较快乐。有渴爱之人说那富翁比较快乐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内在的烦恼,他们看到的只是享受食物之乐而已。他们不以为无须饮食的持明咒者的清净生活有什么好。反之,他们妒嫉的是那富翁的生活,也希望自己能够发达。同样地,渴爱本身是不会希望证悟寂乐的涅盘,因为涅盘是没有感受的,有的只是寂静而已。关于这点,《巴利三藏》的《增支部‧九集‧经三》里提及: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向众比库说:「朋友,涅盘真是快乐,涅盘真是快乐。」伏陀夷尊者就问他:「舍利弗友,若涅盘里并没有感受,它怎能是乐的呢?」舍利弗尊者答道:「伏陀夷友,涅盘没有感受,即是乐。」
缺少智慧的凡夫,把苦的五蕴视为乐;具有智慧的凡夫与圣人则视息灭五蕴为乐。以下举个息灭五蕴之乐的比喻:一个患了肠胃气胀的病人在服食良医所给的药后病愈了。我们可以想象其时他是多么的快乐,而他的快乐却纯粹是来自肠胃气胀的消失而已。他肯定会愉快地想:「啊,我的烦恼已经没有了!」若与生死轮回的痛苦比起来,肠胃气胀的痛苦是微不足道的。若人们对除去肠胃气胀的痛苦也感到快乐,难道他对断除生死轮回之苦还会感到不快乐吗?他肯定会非常快乐。

两种涅盘:譬如有一件很名贵的衣服。当它的主人还活着时,你会说:「这是一件有主人的名贵衣服。」当那主人死后,你就会说:「这是一件没有主人的衣服。」同样地,阿拉汉在活着时以道果体证的涅盘,是为有余涅盘(有余涅盘是指五蕴还存在时所体验的涅盘)。然而,在他们死后,五蕴已不再生起,所以其时的涅盘是为无余涅盘。只有在以智慧克服渴爱之后,心里想及涅盘时,才会想要证得涅盘的寂静。若人还未能以智慧克服渴爱,他是不会发愿想要证悟涅盘的。

三种涅盘:根据其最为显著的素质,涅盘可分三种,即:一、空涅盘;二、无相涅盘;三、无愿涅盘。(一)涅盘的第一个素质是没有执受(无我),所以它被称为空涅盘。(二)涅盘的第二个素质是没有因缘和合的(有为法)心、心所和色法;有为法是烦恼的原因。这些有为的名法或色法是互相配合而生起的。色法在至少八种色法相聚在一起时才能生起(这是为何它们被称为八法聚)。名法也是至少八种名法相聚在一起时才能生起(这是就眼、耳、鼻、舌和身五识而言)。
当名法和色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五蕴时,它们被人误认为「我自己」、「我的身体」、「一个有实质的东西」,所以它们导致渴爱等诸烦恼产生。因此有为法被称为「相」或「因」。准确地来说,世间心、心所和色法是为相。然而在涅盘里是没有「我自己」、「我的身体」等烦恼之因的,由此它被称为无相涅盘。
(三)涅盘的第三个素质是没有渴爱。由于涅盘里并没有可贪爱的东西,因此它被称为无愿涅盘。如此,根据其素质,涅盘一共可分为三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6 10:17 PM , Processed in 0.0320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