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地人愛港紙
2010年08月26日
八達通出賣客戶私隱一案令我想起一個久久未解得開的疑團:既有信用咭,又有八達通、 EPS,更有網上付款系統,大家用現鈔的機會愈來愈少才是呀,何以大埔工業邨的鈔票廠還是不停地印銀紙?八達通在九七年面世,當年香港流通的鈔票總數為 8,059億港元;到了今年六月,流通額躍升至 20,698億元,增幅達 157%。
銀紙是拿來埋單找數的。捨現鈔之外,付款的方法雖然多了,可是用現鈔的機會可沒有多大的增長。經歷亞洲金融風暴、沙士之劫,到了○六年香港的零售總額才回復到一九九七年的水平。從九八年到○八年,零售總額只微升了 3.4%。方才以為可以舒一口氣了,孰料金融海嘯又告殺到。有自由行大陸遊客的支持,零售業至今無疑已扭轉局面,但較諸鈔票的增長,零售額的升勢是牛髀與蚊髀。付款方法多元化,錢可沒有花多了,何以還要不斷印鈔票?
俄羅斯人愛歐元
那天剛巧跟一群實務經濟師(有別於一眾風水師)共聚一「船」,城隍廟當前,豈可錯過就教的機會?專家們的共識是,此乃跟中國大陸——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經濟融合的結果:怯於美國的壓力,人民幣雖則行情看漲,在廣東一帶,人們卻喜歡收藏港紙,尤以大額的一千元金牛而言。當中道理,不必細表,大家稍為動動腦筋便知道箇中底蘊了。
博雜之士當時又告之,歐元在○二年面世後亦衍生類似現象;大額現鈔 ——五百歐元約值五張香港金牛——一應市便給收藏起來。好些先富了起來的俄羅斯人就是貪大額歐元易於收藏攜帶,便於作黑市(或明市)交易。以此類推,港紙不難因為同樣的道理而在珠三角廣為流通——或給收藏起來。
六成港紙在內地
正是一言驚醒夢中人。經專家們這麼一說,慌忙找金融管理局作過的研究來看看。不看猶自可,一看不得了。按金管局研究部三位專家年來的估計,直至○四年十二月,有超過六成的港紙是在內地流通,也即是說內地人持有的港紙比香港人還要多。確切的實數是多少無人得知,他們憑各種統計學的方法推算,估計那時在內地的港紙為數超過八百億港元之多。
銀紙的特性之一是認錢不認人,故此並沒有什麼必然的理由以香港為名的銀紙便要由香港人持有。博雜之士再告之,當下俄羅斯人持有的美鈔便比美國人持有的要多(他如何知道這個,待考)。換言之,放眼世界,內地人持有的港紙比香港人多是沒有什麼好值得大驚小怪的。
非但毋須大驚小怪,香港人更應為此額手稱慶。說到底那不是內地人以最真確不過的行動投香港信任的一票嗎?俗語有云,親生仔不及貼身錢。內地人捨不斷升值的人民幣不持(或少持),改而吸納港紙,那還不是對港紙大有信心?專家又告之,偽人民幣時有出現,每逢有這樣的新聞,對港紙的需求則尤為殷切。那是另類的劣幣驅逐良幣:假人民幣令內地人愈益喜歡收藏真港紙,令之從市面消失。
對金牛的需求殷切
毋庸置疑的是,人民幣升值毫不影響內地人對港紙的需求。金管局的研究顯示,在九○年,內地人所持的港紙只佔總發行量約 5%。自後,隨着愈來愈多珠三角的人依循鄧小平的指示先富了起來,這個比例拔足颷升;到千禧年已跨過五成的水平,而升勢無已,到○四年底已接近六成的水平。
可惜金管局的專家們沒有繼續研究下去,以致無從得知○五年後內地人可有改變對港元的取態。我看過的一些金管局諮詢委員會的會議紀錄顯示,中環重量級人馬亦關注到人民幣升值可能會導致內地人減持港紙,及由此引發的後果。商討過後,他們認為這個可能性不高,反之他們更透露,內地人對金牛的需求一直殷切。
印銀紙無本生利
姑勿論如何,六成港紙在內地流通,是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眾所周知,印銀紙是無本生利的生意,當中的好處只消看看美國便知其梗概了。美國長年累月貿易入超,也就是入口遠高於出口。平衡這個逆差的辦法之一,是給外國出口商送上美金。印一張鈔票所費無幾,而十蚊跟金牛的印費基本上相若,以紙鈔換取商品,這個買賣又怎不划算?
當然美國得以長時期維持貿易入超,關鍵是外國人願意收受美金。到有一天人們對美金萌發戒心,不願意以商品換取用紙印的美金,這場遊戲就再也玩不下去了。當下美國的債台空前高築,人們對美元的信心才剛開始有點動搖,小小希臘一爆發危機,紙印的美金又告搶手起來。美國經濟即使千瘡百孔,人們對美金的信心顯然根深蒂固,不管是出於盲從或迷信,那是霸權大國的專利本錢吧。
美國可以吃這個老本多久,無人得知。港元跟美元掛鈎,不幸有一天人們對美金信心動搖,港元勢將會給拖下水。然而在特區港元掛鈎隱隱然已成為碰不得的「聖牛」,如何妥善理順港元掛鈎這個棘手問題,就此打住。往下去且讓我以堆填區之心度之,推想一下何以內地人對港紙如斯熱衷。
香港是中國的瑞士
首先我不認為那跟港元聯繫匯率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即使在香港,相信絕大多數人對發鈔局的運作——每張港紙背後都有美金作支持,故此港紙者即美金也——細節不甚了了。若然絕大多數的香港人亦弄不清港元的底細,更又何況內地人?於此可見年來他們不斷增持港紙,那並非藉此間接收藏美金,而是他們對香港這塊金漆招牌有信心。
內地人對香港的信心可以說是舉世對美國的信心的縮影,兩者的規模儘管大有分別,但道理則如一。在內地人來說,香港是自由、法治、進步、繁榮的象徵。(在世人眼中,美國非但有這些優勢,其軍事實力更是舉世無雙。)在他們來說,持有港紙,心理上不難便像把財富收藏在這個他們心儀嚮往的地方了。
這也就是說在內地人的眼中,香港便是他們的瑞士。事實上長時期以來香港都是中國大陸以至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資金避難所。只不過解放後,開頭三十年閉關鎖國,加以厲行共產,那又何來資金外避?故此是到了改革開放後,香港才有條件重振中國資金避難所的地位的。
收藏港元的日子完結
然而這個地位不是說重振便重振得來的。歸根結底,要是香港的市場經濟不再、要是資金的自由出入受到限制,則資金避難所的地位將一去不返。影響所及,那又豈能不打擊內地人對港元的取態?
信心這東西從來脆弱。絕大多數的內地人可能都不知道張炳良是何許人也,亦不認識他是一分子的行政會議是個什麼組織,故此對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公開主張禁制外人在港置業可能覺得無關痛癢。
不幸張炳良的排外言論(實則是排斥內地人),可又不是個別事件。打擊炒樓的招數固然層出不窮,什麼最低工資、競爭法等干預市場的更是招數陸續有來,內地以至全世界的人早晚會識穿特區已再不是港英治下的資金避難所。君不見,《經濟學人》新近不便已宣布香港這個佛利民的偉大試驗已壽終正寢?果如此,內地人收藏港元的日子又豈不快將告終?
補白
聽 BBC方知,一八○四年海地獨立,向法國奴隸主賠款一億五千萬金法郎(後來減價至九千萬)。呢筆數直至一九四七年至還清。良心知識分子認為今日之法國政府應原銀奉還以為救贖,賠償海地一百七十億歐元(相當於當日賠款金價之現值)。
冤冤相報何時了?這樣翻舊賬下去,豈非女人都要還男人肋骨一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