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5|回复: 0

中国便携防空导弹发展27年 红缨七号已开始研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5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jpg
1983年开始研制的“红缨-5”便携式防空导弹(资料图)

冬天的戈壁滩严寒刺骨,西北靶场某型号发射阵地上,导弹已经上架,发射程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不远处,型号总指挥神情严肃地问着身边白发苍苍的总师:“嘉辰怎么说?没听到他的意见,我这心里总也不踏实啊!”该型导弹的批生产已经进行到了35批,而每次批抽检靶试进行前,嘉辰的意见已经成为试验队的主心骨。

王嘉辰,作为军械工程学院第一届导弹专业毕业生,在全军便携式导弹专业领域,已成为军地双方共认的专家,被大家诙谐地尊为 “大师兄”,两次被总装陆装科订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被列为总装“115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说起王嘉辰,就不得不提起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对于总装驻上海地区代表室来说,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是几代军代表追寻导弹之梦、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王嘉辰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目标。伴随着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成长与发展,他在上海代表室辛勤耕耘了整整26年,硕果累累。翻开他厚厚的奖励证书,每一张都诉说着他从早期的红缨五甲便携式防空导弹到该型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及红缨七号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发、生产到装备部队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

红缨五甲:初露锋芒

1983年,时值我军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开端。总参炮兵部下达了红缨五甲超低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驻上海地区军代室进驻航天八院,与承制方一起开始了我军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王嘉辰就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驻上海地区军代室,作为当时罕有的导弹专业本科毕业生,承载着老军代表们的无限期望与重托。

可是面对这种集合十几门学科、几十项前沿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新装备,大学里的知识显得极其贫乏。第一次参加军厂联席会议的经历给了他一次不小的刺激:当在场的总设计师谈到关键的技术问题时,他居然一项也没能够听得懂;当会议需要军代表表态时,他再也坐不住了。从此,办公室成了他的家,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硬是把满满几个文件柜的图纸一页一页翻了个遍。

经过多年的泡车间、跑靶场、下部队,王嘉辰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质量问题判断处理能力和装备测试维修技术外,他还针对部队使用操作装备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对许多装备进行大胆的改进设计,获得了丰硕成果。随着红缨五甲便携式防空导弹设计定型和批量生产,现有试验条件和设备不足成为制约生产效率的一大瓶颈。为使飞行试验能在没有光测设备的上海平原地区进行,以节省往返西北靶场多天时间,王嘉辰与其他年轻骨干大胆创新、另辟蹊径,仅仅三个月时间,就研制了气球靶。这种构思独到、成本低廉的气球靶属国内首创,为上海地区进行飞行试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14.jpg
红缨-6号便携式防空导弹(中国军网图片)

在参与试验和走访部队的过程中,他发现导弹系统的测试设备——综合测试车车体太大,难以适应正常测试和训练需求,他大胆提出研制一种新型便携式测试仪的设想。在上级机关和工厂技术人员的配合下,他苦战260个日夜,终于研制出CHN-11导弹综合测试仪。为此,他于1992年被南京军区后勤部授予 “科技之星”称号;1995年他又同其他同志一起完成了TYHNT-5通用检测弹的研制。

矢志导弹事业,紧跟技术前沿,王嘉辰迅速成长为我军导弹专家。多年的学术积累,造就了他战术导弹产品方面深厚的学术造诣。就在大学毕业后的十年间,他完成的学术著作就达35万字,《HN-5、HN-5A武器系统部队维修管理细则》、《CH-3A综合测试车讲义》等专著下发全军部队、院校,《HN-6导弹可靠性指标分配》被设计师系统采纳。1996年,年仅35岁的他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新型导弹:放飞梦想

红缨五甲导弹在部队的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军超低空防御的空白。此时,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低空和超低空突防手段也在不断变化。针对红外寻的防空导弹,来袭敌机普遍采用投放红外诱饵弹,变速机动摆脱战术方法,降低甚至抵消红外导弹的攻击效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总部决定自行研发新一代便携式红外寻的防空导弹——某新型便携式导弹,要求具备国际上先进的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性能特征,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具有抗红外诱饵的功能。

这时,作为驻上海地区军代室技术骨干的王嘉辰挑起了该型便携式导弹研制的大梁,与工业部门一起踏上了艰难的征程。

研制初期,该型便携式导弹遇到的技术难点就不断涌现,其中攻击超低空目标问题,就困扰了研制队伍和军代表两年之久。此时作为有着红缨五甲经验的王嘉辰,主动要求负责自动驾驶仪设计改进工作。为了按时完成该项任务,他主动放弃了全部休息时间,与工业部门一起前后连续工作数十天,夜以继日地投入设计工作,完成了俯偏与滚动回路主要控制参数的设计分析、数学仿真方法的校验等工作,为该型便携式防空导弹攻击超低空目标最终采用改进弹体结构设计这一方案提供了有力证据。

经过十多年的艰辛,研制工作终于进入设计定型阶段。1999年,王嘉辰被任命为驻上海地区军代室副总军事代表,主管全室业务工作。上级要求该型的设计定型靶场试验务必一次通过,任务异常艰巨。

15.jpg
解放军部队训练使用红缨-5号防空导弹(资料图)

那一年,在设计定型试验的关键时刻,试验队远赴西北靶场三进三出,却屡战屡败,研制工作陷入僵局。最后一次试验失利后,王嘉辰与工业部门一起开展长达三年的艰苦攻关和排故工作。每次飞行试验他都与航天技术人员共赴靶场全程参与。

定型飞行试验中,第一枚导弹出筒直奔目标,正常交汇,成功了;第二枚导弹发射,直接击中目标,又成功了;第三枚导弹的高速迎攻,导弹发射,在黑夜中划出一起美丽的圆弧轨迹,直奔目标,再获成功。最后一枚导弹是高速尾追飞行试验。靶弹起飞,导弹抓住目标,进行发射,然而这时候意外的情况出现了,眼看着靶弹飞过了,而导弹好像没有看见靶弹,自顾朝着自己的前方飞去。第一次遇见这样的状况,大家心里全都没底了:如果再补打若干发成功,则定型飞行试验成功;若有一发失败,则所有人马就此撤回,一切工作从头开始。两师系统和试验基地迟迟无法做出决定。可王嘉辰却没有过多考虑试验成败的影响,带着几名军代表连夜对各项遥测数据和光测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和理论推算。在最后的决断时刻,他提出了调整发控时间后再打的方案,最终试验圆满成功。

该型导弹被批准定型后,批量生产全面展开。作为主管该型号批生产的副总代表,更加沉重的担子落在王嘉辰的肩头。批产初期,航天八院的设计生产能力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而且技术质量状态不稳,工艺性问题、操作性问题、元器件问题层出不穷,一线军代表相对缺乏,大家到处救火、疲于应付。

为尽快理清头绪,他经常深入装备生产一线,每批的总装综测,他都与一线军代表一起加班加点到深夜,掌握第一手的质量数据。为确保装备质量,他针对产品技术难度高、生产单位点多线长、多线交叉、人员相对较少等困难,从军方利益出发,不断摸索导弹的批产质量监督和检验验收规律,从外购器材质量监督到出厂质量评审,从检验验收到质量保证体系监督,从质量问题“归零”到工艺改进,形成一套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与持续改进体系。

他坚持“在位”而不“越位”,注意充分发挥生产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第一关”作用,每批生产后都进行总结,对易被生产部门忽视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从军方角度为加强批产质量管理建言献策:从转变管理理念、加强批产的组织协调,到督促加强基础投入、充实一线力量;从强化人员质量意识,到严肃工艺纪律和技术状态管理;从正式批产前开始,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经过五年来的共同努力,工业部门批产管理水平明显加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稳步提高,较好地满足了部队需求。他团结带领全体军代表圆满完成价值十多亿元装备的验收交付工作,有力保证了重点装备任务的完成,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形成。

身处人才价值尽显的繁华大都市,王嘉辰浸心于防空导弹26年如一日,矢志不渝,不计得失,在他眼里却是件很平常的事。2009年初,王嘉辰退下了副总代表工作岗位,此时,他主动要求安排自己到研制生产第一线,参与红缨七号的研制工作,以自己多年来在便携式导弹中的丰富经验,为新型号的研制作贡献。(马景润 刘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27 12:49 AM , Processed in 0.0343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