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0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与“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5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最近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集体无意识”了。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时髦的口号。这句口号何时被叫响,现在无法考证。在我记忆里,这句口号最初被媒体和各种教育论坛提及,大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各类特长班、兴趣班方兴未艾,在宣传它们对孩子的种种“好处”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很直白、很有说服力的动员令。很快,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接受了这句口号,并照搬实践,各类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的特长班、兴趣班,现在已成为“80后”、“90后”的共同记忆。

在教育理论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理论基础的——这与重视学前教育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完全不同,是从小对孩子进行知识训练,而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本不追求输赢,而应立足完善每个人自身,所谓“因材施教”。每个受教育者绝不能放在一个教育竞技场上比拼输赢,分出“成功者”和“失败者”。这些是基本的教育常识。那么,“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何会如此传播广泛呢?

简单地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一个教育口号,而是一个商业广告,这是一个与教育产业化同步成长、发育,却没有随着教育产业化被抨击而消亡的广告用语。叫响这个口号的,是举办特长班、兴趣班的一众教育机构,他们以帮助少年儿童成为杰出人才为“宗旨”,利用各种大众媒体宣传“如何赢在起点”,最终成功说服家长们掏腰包。

这个口号的奇妙之处在于,虽然没有经科学论证——不能确认赢在起点就会赢在终点,但引导家长对孩子早投入、早抓孩子的知识教育,却是没有风险的。毕竟,教育的成效还与个体的差别有关。资料显示,这个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市场分析人员认为,学前教育的市场规模在2013年将达到990亿人民币!

与之相比,那本书名像口号,最近在一片舆论轰炸声中下架的图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只卖了300万册,就小巫见大巫了。而连带“遭殃”的同类图书《把吃出来的病喝回去》、《这样吃最健康》等等,分明让我们看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当初走红的影子。假如这次张悟本没有倒掉,在各种“吃”书的护航下,一个产值巨大的“食疗市场”是不是会形成呢?

从本质上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与《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并没有不同,不科学、忽悠的成分居多,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能这样集体无意识,有三大“优势”,一是当初是很多教育机构在群体战斗,而不像张悟本是一家(一个团队)在战斗。二是现行教育制度也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推手,有的家长或已认识到其中的严重问题,但是面临孩子小学入学、小升初、中考的选择,只能迫使孩子去抢跑道,争取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三是教育的后果是隔代见效,劣质的教育不会像吃药、吃东西那样吃出毛病、吃出事故来,因此,再劣质的教育在当前都有生存的空间,甚至,还有明显违背教育常识的教育被奉为圭臬。这诚如温儒敏所说,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误导几代人,其后果比身体吃出毛病来更严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 04:28 AM , Processed in 0.0309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