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中国经济如何应对眼前的“外患”和“内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3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徐洪才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患内忧”的双重挑战。“外患”主要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蔓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内忧”主要是房地产泡沫严重、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增加。“外患内忧”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

首先,考察国际经济形势,未来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现在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仅从眼下欧洲启动7500亿欧元的拯救计划来看,一定是遇到大麻烦了。7500亿欧元相当于1万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10月美国推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规模。这件事情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去年底以来,欧元对美元急剧贬值,实际推动了人民币对欧元升值;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对欧洲出口;同时,欧元危机必然影响到美国金融机构和美国经济恢复,进而间接影响我国对美国出口。这对我国经济恢复无疑是非常不利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前期的一些盟友——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和巴西等,最近纷纷加入到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大合唱”;不难预料,近期里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愈演愈烈;这些都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外部经济环境。

其次,从国内情况看,今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新政”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慑”作用;房地产股和银行股“领跌”于大盘,我国证券市场因此受到严重冲击,股票市场一路走熊;与此同时,主要城市房地产交易量急剧萎缩,如果因此影响到地方财政平衡和经济增长,甚至引发大量银行坏账和地方财政危机,则可能导致前期刺激经济政策前功尽弃,经济恢复可能出现“反复”、“逆转”或“二次探底”。此时,继续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将是必然选择,决策部门可能会“以静制动”,也就是既不会贸然加息,也不让人民币贸然升值,而是维持现有利率和汇率水平。这样一来,我国房地产泡沫可能继续膨胀和蔓延,可能会积累更大风险并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中央银行不得不加息或采取其他紧缩性措施;或者屈服于外部压力,人民币被迫升值。加息显然是紧缩,升值也是一种紧缩,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实行“双重紧缩”,这必然从内外两个方向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房地产“硬着陆”将会打击经济增长,而目前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前途扑朔迷离,此时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冲击我国出口;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逆转或“二次探底”。还有一种最糟糕的情况,就是可能引发经济滞涨,也就是在“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和“外部输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出现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经济增长出现严重下滑。这样看来,目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确面临着两难选择。

如何打破僵局和赢得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第一,加大供给管理力度。一要增加房地产供给,特别是增加各级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供给。目前,住房消费者不愿意买房,房地产开发商不愿意建房,又回到了以前的互相“对峙”和“僵持”状态,这对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和经济稳定都极为不利。二要增加各级政府对公用事业投资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显著增加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三是打破国有资本垄断,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激活民间资本活力和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四是采取减税措施,特别是要减少民营中小企业税负和中低收入者税负;要放水养鱼,不要竭泽而渔。

第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是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将上市公司国有股中的50%股份直接划拨给国家社保基金,迅速提升我国社会保障能力。二是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外向型加工工业落后产能,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三是改革僵化的“用汇”制度,鼓励商业银行从国家外汇管理局借汇、发放贷款,支持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和“走出去”,加快我国海外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和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四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支持。

第三,继续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灵活采取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要严格管住货币,也就是将广义货币M2增长控制在17%左右的水平;同时采取“非对称加息”政策,避免居民储蓄存款出现负利率;目前可考虑维持银行贷款率不变,适当压缩银行息差水平。信贷政策方面,保持银行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同时采取“有保有压”政策,发挥信贷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积极作用。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增加转移支付,缩小收入二次分配的差距;税收政策方面,适当调整税负结构,减少中小企业负担,提高资源和环境保护税收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10:59 PM , Processed in 0.0260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