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3|回复: 0

甲午战争是袁世凯入朝鲜平叛引起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2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年03月22日 10:25 凤凰网历史

2.jpg

袁世凯·资料图


本文摘自《真实的袁世凯》 作者:马东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论者多把甲午战争的起因推到袁世凯之身,谓袁世凯报告朝鲜发生民乱,催李鸿章派兵入朝,给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机会。甚至说,朝鲜根本就“无所谓东学党,其事为袁世凯所虚造,而两国因之酿战祸”。袁世凯何以“虚造”东学党起义?论者胡编:当时清廷欲以“潘某代袁,袁闻而恐慌,乃电告北洋大臣说:朝鲜有东学党将作乱,袁某宜暂留,不可归,且请兵。北洋大臣信之,为遣叶志超统一旅赴朝鲜。日本人闻之,怀疑中国将乘机灭亡朝鲜,夺其土地,也派兵前往。”孙宝暄:《忘山庐日记》(上),第307~308页。

孙宝暄日记的此项内容是宗恕提供,宗恕即“维新”士人宗平子。此人为当时倜傥文人,曾以标榜维新谒张之洞、李鸿章等大员,又结交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曾做李鸿章北洋学堂总教习。因其志不得展,39岁即郁郁而死。

宗君编造袁世凯假造东学党起义,令李鸿章出兵朝鲜,不仅毫无根据,更严重者,颠倒了战争发动的主体。把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国策,说成是中国受袁世凯影响,出兵朝鲜,“日本人闻之,怀疑中国将乘机灭亡朝鲜,夺其土地,也派兵前往”,方出现甲午大战的。

实际上,不管是何种具体事件,日本都要、也总能找到借口侵略朝鲜和中国的。这是他们的基本国策和十年准备,一定要发动那场战争的。

日本君臣卧薪尝胆,蛰伏十年,开始寻找侵略机会和战争借口。东学党起义之前,他们已经在制造战争事端、寻找战争借口了。

1893年,日本派大石出使朝鲜,就是让他去韩国制造事端、制造战争借口。大石狂妄至极,一到朝鲜便扬言结恩各国公使,扶持韩王,不再受中国凌侮,驱逐中国的派官,就是要让韩国自派使节。

大石未来得及找出中日间的事端,却借口日朝间的经济纠纷制造事端,强令朝鲜赔偿,以下旗断交相威胁。他以为这样,袁世凯会直接找他算账,战争借口就会产生。

岂料袁世凯认为他摆出的架势实在可笑,无赖得像是幼儿打仗。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倭强大不如俄国,大石阴谋不及韦贝等人,各国亦未必听其联合,庸人自扰,似乎没什么了不起”《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21页。。

果然,袁世凯在背后指导朝鲜外署和他玩游戏,很快使大石怒发冲冠,蛮横凶暴本相充分显露。说什么“扶持韩国自主”,不久就“为韩君臣所深嫉”。战争借口没能制造出来,结局却是上任仅半年就再难驻节,灰溜溜滚了回去。

1894年,大石又企图利用金玉均被杀事件发动战争。金玉均是朝鲜开化党的主要领导人,“甲申政变”后随日使竹添逃走,一直躲在日本。朝鲜政府多次要求引渡,都被日本政府拒绝。1894年3月,金玉均密谋返回朝鲜从事反政府活动,先到中国活动,在上海租界中被本国人洪钟宇枪击死亡(洪钟宇父洪英植在甲申变乱中死亡)。尸体经朝鲜政府请求,由清政府派船送回朝鲜。这一事件纯属朝鲜内政,与别国毫无关系,但日本侵略者却乘机煽动仇视中朝情绪,并大吹大擂组织所谓“友人会”,用金玉均的遗发在东京举行盛大葬仪。日本议员发表演说,攻击中国拨船运尸是对日本的“侮辱”,并说是中朝日三国间的重大事件。浪人团体立洋社,向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建议断然向中国宣战。陆奥宗光认为金玉均事件不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日本参谋次上川上操六接见立洋社,鼓励他们去充当“放火”的角色,担保出事后由日本军部承担后果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2页。。

为发动战争,日本人做好了一切准备。川上操六又以旅游为名,连续去朝鲜、中国考察四个多月。参观了中国各要塞,李鸿章把他作为上宾接待。通过川上的考察和日本间谍的刺探,中国军事部署全部为日本掌握,情况比中国人自己还清楚。日本人的战争准备十分充分后,便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他们打出“除暴安良”、“逐灭洋倭”等口号,号召朝鲜人民进行反日、反封建斗争。数日之间南三道 (全罗、忠清、庆尚)迅速转入起义者的控制之下,全罗道首府全州也被起义群众攻占。

5月,川上操六与玄洋社头目冈浩太郎商定,利用农民起义发动侵朝、侵华战争。由玄洋社浪人组成“天佑侠”秘密接触起义领导人,“帮助”起义者作战,使之改变“逐灭洋倭”的口号。

农民起义萌发时,袁世凯即劝韩王“早为翦除,毋使滋蔓”。在起义民众大集会时,袁世凯又向韩王提出,“派公正臣前往抚辑,将各城镇的贪官污吏和苛政分别汰除,再调各处练军到那里虚张声势,显示将进行征讨,并切实明白地吩咐其解散,倘若终不遵从,再议进剿”《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 3165~3166页。。但是,韩国君臣畏葸不决,袁表示自任督剿,朝鲜政府才派员赶往集会场所,驱散了东学党的集会。

早在同年3月,袁上报李鸿章:“东学邪教联名请韩王尽数驱逐洋人,屡有揭贴榜文,沿西方人门前多端诟詈,声称将驱逐杀戮。在汉城的洋人都大为恐慌……刚才英国官员禧在明来称,各国洋员均要求调兵船防范。已告以中国有弹压责任,应该静候。请求凯速调兵船,以防意外,而清除各国的疑惧云。查西方人既等待中国弹压,自然属于好事,乞即电令水师,迅速派遣两艘兵船来仁(川),以尽弹压之责。”《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40页。

这封电报便是后来国人追究甲午战争,是由袁世凯错误估计形势,导致李鸿章派兵赴朝平乱,给日本造成了发动战争的借口。从电报内容看,是由外国驻华使节向袁世凯请求,袁世凯为稳定汉城的形势,杜绝各国为保护侨民使绾而出兵干预。这与朝鲜当局的要求完全一致,与李鸿章的态度完全一致。韩国也曾向李鸿章请求派兵来韩戡乱,电文中有,中国“如不允,他国人必有乐为者(即派兵自保),将置中国于何地,自为不可推却之举”。李鸿章的电稿中也有“韩国归中国保护,其内乱不能自我了结,求中国代其戡乱,自为上图体面”电派海陆军赴朝平乱同上书,第681页。。

中国方面如果要找负责任者,不是袁世凯,而是李鸿章。是李鸿章判断失误,在日本人的诱使下,自以为中国出兵朝鲜,日本人不会出兵。而日本人所以有出兵的借口,远在十年前李鸿章与伊滕博文签订《天津条约》中,就有“朝鲜本国如有乱党滋事,该国王若请中国派兵弹压”,“必须预先通知日本”;而日本亦将出兵,“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中朝关系通史》,第633页。。

有此条约内容,日本人担心中国不出兵,乃通过日本译员郑永邦、代理公使杉村多次向中国声明:朝鲜乱党,大损商务,“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勘乱。我政府必无他意。”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3页。驻日公使汪凤藻也为日人欺骗,给李鸿章发电说:“日本国内官民争执日益加剧,决没有再生外事之余力。”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第333页。

李鸿章在日本的“必无他意”的诱骗下,才决定出兵朝鲜的。而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根据李鸿章和总署的决定,照会日本。清廷即派兵赴朝的第二天,日本外务省即复照汪凤藻,宣称日本根据《天津条约》,派兵赴朝。同一天,日本驻华公使、驻天津领事也分别照会总署和李鸿章,宣布派兵赴朝“保护使署、领事及商民”。日本人实际上在向汪凤藻、李鸿章发照会的前一天,以护送日使大鸟圭介返任为名,派海军陆战队400名赶赴朝鲜了。

其实,日本人诱中国出兵,又由“必无他意”变成立即出兵朝鲜,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李鸿章完全可以察党其诡计,改变计划,免得入其陷阱。

身临其境的袁世凯发觉日本的阴谋比谁都早,他曾及时电告李鸿章,日本人阴险狡诈,不可轻信。无奈李鸿章却对伊藤深信不疑,电告袁世凯“伊藤尚明大局,不致唆使韩匪起事。……伊藤与我交好,异非虚伪”《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552页。。他不听袁世凯的劝诫,自然落入伊藤的陷阱之中。

若真要究其责任,袁世凯在朝鲜十二年,头脑清醒、纵横捭阖,在外交战场上一直是胜利者。连以奸诈、闻名于世界的日本人,也绝非袁世凯的对手,竹添、花房、大石等在袁世凯的手下无不变成铩羽之鸟。其他的阴谋人物,如韦贝、德尼、李仙得、穆麟德、史纳机等,全不是他的对手。至于朝鲜的各派,一直在兴风作浪,甚至阴谋发动政变,也全都落得身败名裂。恰恰是执掌中国等政外交大权数十年的李鸿章,却一下子掉进伊藤的圈套之中,一再受其蒙蔽,一误再误,乃至战争,外交全数失机、失败,贻害无穷。即使如此,中国的失败也不应让李鸿章全负其责。清政府外强中干,腐败不堪,实难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相抗衡。远比中国强大的俄国,不久也败在日本之手。置于弱国之中,外交人员头脑再清醒,终究还得落入“弱国无外交”的规律泥淖中。

何况,一个无兵无势的袁世凯,甲午战争前夕不过为李鸿章提供一些他能觉察的信息,也未被李氏重视。他陷入生命难保的困境,又有何法挽救如火如荼的时局。日本发动战争是非发动不可了,国人又如何能把战争责任归咎于他呢?

1894年6月9日,大鸟率四百名日军低达仁川,第二天达汉城。同时,清军聂士成、叶志超部也到了距汉城一百五十余里的牙山。东学党起义群众已被朝鲜军队打败,又迫于清军的到来,很快宣告解散。

农民起义失败,动乱平息。袁世凯电告李鸿章援增军队,并会晤大鸟圭介,会商双方撤兵之事。

双方会谈情况如下:

袁世凯说:“韩国乱事渐平,我国拟定早早撤兵。日本如继增兵,我国自然也要增兵,双方防备,必生嫌隙。如西方人借机播弄,韩国危急,中日亦必有损。中日和睦,亚洲大局可保。倘互生嫌隙,徒然自害。”

大鸟说:“我之见解与您一致。我国因把韩国乱事看得太重,才派来军队。我年过六十,岂愿生事?我们约定:我国留韩八百士兵,再不增兵,你也发电阻止贵国增兵。我们推诚相办《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698、702页。。”

大鸟的谈话虽然动听,实际上是在虚与委蛇,因日本的兵力在朝鲜尚不足。以此麻痹中国,争取增兵时间,延缓中国增兵速度,占据军事先机。

此后,日本则快速增兵,六月底已增陆军万人,军舰七艘。陆军集中于仁川、汉城一带,抓紧构筑工事,准备作战。

而此时李鸿章则电告驻日使臣汪凤藻,韩事平复,我将遵守乙酉(1885年)中日谈判订约,军队撤离。让汪凤藻照会日本,也把日军撤回同上。。

然而,日本却拒绝撤军,同时向李鸿章提出中日两国共管朝鲜,代之进行内政改革和训练军队。亦声称:无论中国同意与否,日本都不会撤兵;中国不同意共管朝鲜,就由日本独立进行。

李鸿章对日本的违约,仅声明仍按约办事,不同意日本的要求。陆奥宗光承认,日本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让中国处于两难的被动地位,日本为所欲为,继续增兵、抓紧备战,到一切准备就续,则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陆奥宗光:《伯爵陆奥宗光遗稿》,第323页。。

李鸿章军事上不置可否,仅把希望寄予西方国家的调停上。身在前线的袁世凯知道中日战争在所难免,遂电告驻军牙山的叶志超,让他作出向汉城进军的姿态,为自己提供对日交涉的依恃。但叶志超部淮军仅二千余人,远非日军的对手,不敢响应袁世凯。

袁世凯差不多每日都找大鸟协商日本退兵之事,大鸟对他软磨硬抗,只待日本发动战争,袁世凯徒费口舌。袁世凯又联合各国驻汉城外交官,共同诘问大鸟日本增兵之事,大鸟有了大兵作后盾,气势变得愈加凶悍,各国官员皆毫无办法。

随着日军不断增兵和备战,朝鲜亲华派很快发生逆转,原来与袁世凯交好的官员,也不敢再向他提供情报,袁世凯越来越孤立无援,而且因战前的局势紧张、混乱。日本浪人、被平伏的东学党人、被袁世凯处置过的韩国亲日分子,都想趁乱杀害袁世凯。袁知情势危迫,不敢出使馆一步,因使馆的供应断绝,幕僚多托故离去。袁世凯已处在杀机四伏的环境之中。

6月30日,朝鲜政府迫于日本压力,照会大鸟,宣布不再是清政府的属国。并听说大鸟将依照公法,以袁的“职名均舛”,即中朝宗属关系解除,袁的官职和代表身份皆不成立,将派兵押他递解出境。袁世凯在朝鲜已无可作为,若被押解,使国家蒙羞,乃电请李鸿章,提出撤任回国的要求。

袁的要求未被清廷批准;李鸿章来电让他坚决顶住,“勿怯退”。此后,袁世凯坐困待守,焦虑万分。反复向李鸿章发电,告知汉城日渐紧张,日本不日将发动战争,要求快速批准他回国,留在韩国已毫无意义,莫如去天津“面禀详情,佐筹和战”。7月7日,清廷向他电发上谕:“现在韩日情势未定,袁世凯在彼可以常通消息,且与各国驻韩使臣商议事件,亦较熟悉。著勿庸调回,钦此。”《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58页。

清廷尚不知汉城的紧张形势,更不知袁在朝鲜已无法正常行使职权,还让他如平日那般“常通消息”,并与各国使臣共商事件。可这是圣旨,袁世凯不敢再回绝。一急之下,竟致病倒。

有人认为是袁世凯装病,躺倒不再工作,迫使清廷批准他回国。实则他真的急病,办理税务、并任翻译的唐绍仪电告李鸿章:“在汉城两署办公只剩二人,今闻南北进兵,均马上逃走,没办法挽留。仪一人译电办公难处理,袁道有病又须照理,势急情迫,乞速示。”接着又发一电说明袁的病情:“袁道病日重,发高烧,心跳厉害,左肢痛不可耐。韩国事态危险正极,医药并乏,留汉城难望治愈,仪目睹心忧如焚。韩国事务以袁道最为熟悉,调回尚可就近商办一切,无论和战,当可图报效。若弃置不顾,可惜。”李鸿章接唐两电,认为说得切合实际,袁世凯徒留朝鲜无益,莫如调回可资询问。乃与总署协商成就,于7月18日(光绪二十年六月十六日)电告袁世凯“奉旨调袁回国”。同上书,第788页。

接到批准回国的电报,当夜即在英国领事朱尔典的协助下,由唐绍仪护送去仁川,乘舰返国。

7月25日,日本海军袭击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28日,日军在成欢进攻中国军队,陆战开始。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日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论者又谓:袁世凯在战争爆发前“临阵脱逃”。实际上,袁世凯未经清廷下令,即使病死或被杀死在朝鲜,他也不会擅自逃回的。他只等到清廷正式下旨: “袁世凯著准其调回。钦此。”《李鸿章全集?电稿二》,第788页。才离开朝鲜,回归祖国的。此论证据确凿,无懈可击,毋庸随意造谣,篡改历史。

袁世凯在朝鲜的12年,是清政府宗藩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也是清廷对属国朝鲜诸项政策的出色执行者。甲午战争由日本挑起,他仅为清政府通达信息,挑起和引发战争的责任不在袁世凯,而全在日本军国主义。这是个根本性的史实和原则性问题,如把责任推给袁世凯,不仅不是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为日本军国主义解脱罪责,错误的史论者企图攻击一个袁世凯却颠倒了一个大原则。

甲午战争中国遭到侵略,遭到惨败,国人无不痛愤。而失败原因在于清廷的积弱,在于李鸿章判断失误,调度无方,贻误战机。还在于前方的一些领兵统帅畏敌怯战,乃至于丢城失地,一败再败,直至全军瓦解,举手投降。

负有最大责任的是清政府自己,他不会自我惩罚;李鸿章是全军统帅,虽遭到国人痛骂,但清政府离不开他,也不会对他严惩。那些败军之将,或杀或免或罚,罪有应得。

而清廷为什么没有惩罚袁世凯,因为他没有该处之错。战起归国,战后仍被委以重任,说明他的能力是可被任用。这也是历史的公正一面;我们自然无权把公正的一面再颠倒为不公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 04:52 AM , Processed in 0.0312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