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2|回复: 0

网络民意的崛起与中国政治生态的嬗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19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02-19)

● 张卫东

  中国是全球第77个接通国际互联网的国家,起步并不算早。但16年过去后,中国网民数量猛增到3亿8400万人,比美国总人口还多。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网络民意的崛起,还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各级政府的决策理念和执政方式,促发了政治生态的嬗变。

网络民意的中国特色

  网络只是一个工具,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当它被现实社会中的人们使用时,就会因所在国的国情不同,而赋之不同的运作规则,其所承载的民意也就呈现出不同状态与特色。

  总观中国的网络民意,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网民自愿充当“公民记者”,自动自发地上载传统媒体不想、不能或尚未来得及报道的内容。如央视新址大楼着火事件。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民众关注的就有23件。这类爆料,让习惯于遮丑的部分官员和传统媒体难堪。另一类是就某一事件使用“大众麦克风”进行评论,通过网络发文或高数量的跟帖等左右舆论,影响事件的后续发展及其处理。如杭州飙车案。不管是哪一类,只要在广大受众中引起共鸣并产生互动,就很容易窜升为炙手可热的网络民意,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波。

  网络世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正一一暴露出来。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容易成为引发民众不满情绪的导火索。理论上,中国社会并不缺少疏导民意的渠道。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或利害关系的影响,现实中的这些民意渠道并不十分畅通,对民众反应的问题或观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黑箱操作,要么打击报复,久而久之,使民众对政府预设的渠道失去信任,才转而诉诸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让民众放心地说出现实中想说而不敢或不能说的话;网络的扁平性,又能扩大信息的影响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民众表达意见的积极性。再加上家国一体的中华文化传统影响及长期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教育,更容易触动网民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勇于就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发表看法。

  当然,网络民意也是复杂的。网络的虚拟性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机会,这些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负责任地蛊惑视听。更有甚者,还有人将网络民意当成产业,通过招募“水军”和“网络打手”,制造注水民意,实施“网络暴力”,胁迫民众“被民意”。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网络民意的浮世绘。

网络民意与政府态度的博弈

  对于网络,中国政府开始并没有足够认识。尽管在接入互联网的初期就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实际上,只要不涉及政治敏感题材,网上发言还是比较自由。在此时期,政府与网民的注意力尚集中在互联网本身的应用上,还没有产生太多交集与碰撞。

  2000年后,网民人数迅速增加,网络民意也开始沸腾起来。政府官员的廉洁程度、执法水平和诚信问题等,都成为网民爆料和议论的对象,互联网对政治的冲击日益显性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网络民意的爆发也警觉起来,并于2002年左右,引入了网络关键字过滤系统。严格管制的后果,是原本活跃的网站、论坛、博客等开始降温了。但在降温的背后,是网警和网民玩起了“猫追老鼠”的游戏。一些网民运用技术手段轻易就可突破网络屏障,获取政府有意阻拦的信息,网络民意在全新的视角下继续积聚。

此时,中国政府陷入了两难。既要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建设,力求以信息技术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又要避免互联网的发展对政权产生负面影响。就在这两难选择的过程中,中国网民数量继续超速增加,网民范围已延伸到了城市底层、农村和更多的大中学生群体,网络民意更加多元,也更有力道。从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到2008年的周久耕、林嘉祥等数位官员被免职,再到2009年网民从虚拟空间有组织地走进现实社会,一再表明网络民意咄咄逼人的气势与威力。

  网络民意已不可小视,中国政府深谙其义。胡锦涛、温家宝相继“触网”,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纷纷建立博客、会见网民,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立了网络新闻发言人,都是在争取网络民意,并试图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影响。针对不同性质的网络民意,中国政府也逐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类是有益于维护政权核心利益的网络民意,则予以支持和引导。比如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时网络上爆发出来的激愤情绪,汶川地震后中国网民空前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意愿,都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即使是中国政治体制本身所衍生出的腐败等问题,中央政府也不再遮遮盖盖,而是顺势而为,曝光一个,查处一个。这类社会问题多数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或政府公权与官员私利博弈的结果,借网民之力打击他们,既能整肃吏治,更能顺应民意,为政权加分。一类是与政权核心利益相悖的网络民意,则给予更大力度的围堵和打击。比如新疆7·5事件后,为保持政局稳定,干脆将新疆的网络关掉。近期以扫黄名义开展的网络整治活动,同时也是对网上言论的一次彻底清查。在这方面,政治自信心迅速提升的中国政府的态度越来越坚决。还有一类,是无关政权核心利益的,政府一般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给予了很宽松的表达环境。比如一般的建言献策、生活信息、娱乐八卦等,皆属此类。

网络民意催生政治文明

  中国政府对待网络民意态度的变化,主要缘自网民力量的壮大和自身的成熟,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官员的任命、考核多由上级部门操作,造成一些官员的眼睛长期向上看,对民意并不在意。事实上,有许多官员和上级搞好了关系,即使工作没有做好,甚至出了很多问题,怨声载道,照样能够得到升迁。网络民意的崛起,特别是中央政府对待网络民意的态度发生转变后,这种状况才开始改善。在网络民意的“聚光灯”下,政府官员的眼睛不得不转向下面,接受民众监督。这种无处不在的监督,有利于弥补权力监督不够的体制局限,也有利于改变“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怪现象,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同时,官员向下看的做法,恰与“权为民所有、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权力观不谋而合,有利于提高政权的合法性,而这正是中共领导层所期盼的。

  由于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总有一些官员不情愿,不经意间就会显露出固有的傲慢与霸气。某地文化部门一位主管领导就曾对记者扬言:“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2009年初,河南青年王帅在网上发了一篇“灵宝老农抗旱绝招”的帖子,反映当地政府违法征用土地、损害当地农民利益的问题,结果换来8天拘留和长期失业;相反,也有地方将网民“招安”为政协委员、宣传顾问等,并没想到网民脱离了网络那个特殊语境还能不能说出心里话。

  同时,在围堵涉及政权核心利益的网络民意时,也颇遇挫折。在中国,对于网络需要管理恐怕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但管理到什么尺度,却一直难以达成共识。去年,“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安装就因反对声太多,只得作罢。最近,美国谷歌公司以退出中国市场相威胁,抗议中国政府管制网络,并引来奥巴马、希拉莉、佩洛西等政治人物的支持,致使这个中国内部的问题被拉到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放大。

  谷歌事件并不是单纯的网络事件,而是大国博弈过程中的一次政治较量。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世界老大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尤让美国不爽的是,引起世界热议的“中国模式”离美国倡导的“西方模式”相去甚远,中国在很多方面也越来越不听话。在此背景下,谷歌事件的发生就非常自然了。美国有意将此事闹大,政治意图非常明显。更值得玩味的是,谷歌公司从2003年就进入了中国,可直到今天才非常巧合地与中美贸易摩擦、减排冲突、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等系列问题撞在一起,形成打向中国的一套组合拳。

  应该看到,中国政府管制网络,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政权核心利益。管制的范围与方式,只会随政权核心利益的改变而调整,不可能因国内外的压力而退让。可以想见,中美两国在网络上的较量还会持续下去,而面临繁重发展任务的中国势必促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无法化了时,才会反戈相击,一如过去人权遭到指责时常做的那样。但不可否认,类似事件的冲击很可能会促使中国政府躬身自省,在政权核心利益之外做出最大限度的调整,为政治文明铺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0 08:53 PM , Processed in 0.0270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