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6|回复: 0

zt最有意义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8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有意义的文章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1楼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1]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
   
     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这就是说, 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 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 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2]。
   
     你可能会问, 究竟什么是物质?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的起点和终点。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2010-2-5 16:50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2楼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 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象一个人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在本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 ×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它粒子。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Δ粒子、∑粒子等)。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致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
   
     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2010-2-5 16:50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3楼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看起来像粒子, 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 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
     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 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 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简言之,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 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 它们不断在产生, 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 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参见〔3〕) !
   
     有人会说,
     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
   
     是的。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
     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此话不准确。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单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 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 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4〕。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词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 这是一个事件, 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长值, 借用哲学家们熟悉的语言,这是“第一类性质”, 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 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 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 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 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其次, 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它条作, 如眼睛正好睁开, 没有色盲, 往正确方向看, 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 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 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再举一个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 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 这是“因”。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
     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 种子才会发芽长大, 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 就是“缘”。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恶”)缘。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 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或者施肥不够,苹果树必然长得不大, 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 加上细心照料, 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由此可见, 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结出的果便会很不相同。同时,由于缘是由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 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着。既然缘会影响果,而缘又在那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作用, 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 甚至消失了, 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苹果的例子中, 如果天旱缺水, 苹果树便会因之枯萎。所以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换句话说:“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散尽而灭。” (未完)
   
     有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以上这些关于苹果的文字,是转述潘宗光《佛教与人生》〔5〕一书有关缘起法内容。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
   
     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回头再看一下本文起头的那则消息,不难明白为何人们难以听懂霍金的那么生动的报告,原因就是:


2010-2-5 16:52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4楼

物质是实体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太执着了!
   
     佛学认为物质世界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藏识海(又名如来海)是宇宙的本体。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风缘引起的海上波涛,换言之,物质世界就是风缘吹奏宇宙本体产生的交响乐。
   
     《入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这句偈语说:譬如一个大海,风平浪静,澄然湛寂,当阵阵烈风吹来时,使平静的大海,生起重重无尽的浪波,从此便如万壑怒号,天地晦冥,再没有停息澄清的时候了。宇宙的本体-藏识海(如来藏)本是澄然湛寂,随缘常住而不变的。因内外境风的吹荡,便使寂然清净的本体,随变为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击,奔腾澎湃,便转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了。如经文所说:“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转引自〔6〕)。这句偈语说:须知世间种种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矿物,林中的植物,与天上的日月光华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来藏识一体的变相。这些物体和藏识,在本质上并非相异,可是当它们形成为万物之后,却不能说与心识的作用是无异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转变成为波浪,波浪的形式与作用,和整个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还是由海水所转变而来的。由物的方面来说,万类的分齐差别(分化和归类)也都是从此一体所化生。由心的方面来说,七种识的分别作用,也都是由如来藏识所转生。又因心与物的和合,发生世间种种事情,于是本来澄清的识海,便永无宁日了。(按:青赤等种种物色,是指眼根色尘的对象。珂佩是指耳根声尘的对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尘的对象。淡味众华果,是指舌根味尘的对象。日月与光明,是指身根触尘的对象。)
   
     这里海水与波浪的关系,正是弦与音乐的关系。它们也正是物质世界与宇宙本体的关系。
     
     当我弄懂了这个道理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读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来源: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http://www.wbf.net.cn/wbf/kxjkfj/11438.htm
     --------------------------------
   
   
      当今科学界的一些重大发现,如世界上己发现几百例先天没有大脑而智力又超于常人的人,这是打破唯物论“精神是大脑的机能”观的铁证!!!
   
     另外,当今世界脑科学权威、诺贝尔奖获得者艾克尔斯教授,经长期研究得出:大脑与精神分属于两个不同系统,在精神思维时,大脑只不过是充当工具。这是当代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破除大脑机能观的又一铁证!!!
     
     
      佛教其实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心物二元论,而是心物不二、一体圆融的缘起论。物因心有,心因物现,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佛教认为,不论物质还是意识,都是缘起性空,永远不存在常一独存、永恒不变的实体。


2010-2-5 16:53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5楼

     
     
      甚致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里也说:物质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移变动,而且还有光、电、磁的应力,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并且最后是意识。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批判经验主义》一书中的物质观也与恩格斯一样。遗憾的是他们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形成新的概念。
   
     又有人问:佛教说“三界唯识”,不就是说山河大地是众生心识变现的吗?这不就是唯心论吗?并且,为什么众生心识不同而众人眼中的星球国界乃至山川河流却是一致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澄清一个概念:从中观的见地上看,唯识的“识”与唯心论的“心”不是一回事,哲学上的唯心论将“心”实体化,将它当成一成不变,独立绝对的存在。而唯识的“识”不是实体,而是功能,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这个识是无我的,它同物质的色法一样,都受缘起的因果律所支配。
   
     山河大地等物是我们众生的共业所感招,能够一起生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出生后又在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下熏陶成长,形成相似的认识,众生妄见从同之份量必不能超过最低限度,否则便不入此界。好比考进同一学校的学生,都要达到一定的分数线。唯有佛菩萨于十方世界随类应化,此乃大悲愿力所致,而非业力牵引。所以,众人眼中的世界绝大部分是一致的。
   
     同一境在不同的根识中现不同的相,这是悟入唯识的重要方便。如同一江河之水,在人看来是水,在饿鬼看来是脓血,在地狱众生看来是火,在天人看来是甘露,而对于佛则是圆满佛性的流露。另外,以肉眼看来是液体,以天眼看来是微尘(科学上叫基本粒子)的聚合,以慧眼看来则空无所有。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众生既有共业也有别业,由于众生别业各不相同,因此即使是同一世界的众生,其境界也有差别。好比考进同一个大学的学生成绩有高低,这就是别业。如色盲者不能分别色彩,耳聋者听不到声音,我们以为人粪臭秽不堪,而猪狗却以为美餐,有的人能见到常人不能见的事物,甚致有人通过修炼更能显示种种神通奇迹。
   
      索达吉堪布在《佛教科学论》中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外境,甚至于并没有外境这一客观事物,一切全都是心识的变现。这心识有多层意义,在世俗上共有八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与科学仅理解到前六种,而对最超乎于六识之上,同时也是最深奥的胜义智慧更是未有涉及。从这也可见到在哲学上把佛教描述成唯心(前六识)主义的观点是在盲人摸象了。
   
     “我们单位一位科技人员研制了一种类似于心电仪的仪器......灵敏度比一般的心电仪高上千倍,可测量人体极微弱的生物电流......一天在实验室里,在场约七八位科技人员,记得还有四川大学的几位教授,我们的工作是要对该仪器进行测试鉴定,以便向鉴定会提出测试报告。记得当时川大一位林教授把两根探针接触到手臂上。开机后,记录纸条向外走动,记录笔在纸条中心线上画出一条微弱的、有规律的振荡曲线。我站在林教授背后,想开个玩笑,这样心中一动——奇迹出现了,记录笔被弹出纸条之外。满座惊呼......我告诉大家,是我开了个玩笑。于是大家要求重复一次。重复开始,当我心中一动,记录笔又弹出纸条外面去了。而我站在林教授背后,和他保持着一定距离,而且这一次是大家聚精会神、瞪眼看着的......”——摘自智行(核物理专家,后皈依佛教)《佛法与科学》


2010-2-5 16:53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6楼

很多催眠师都做过“人桥”一类的实验,还有人在深度催眠中,催眠师告诉他从面前的楼梯走上去(其实没有楼梯),结果他竟然在空中一步步越上越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被催眠者的深层意识相信面前有楼梯,对他来说,确实有楼梯。这与我们认为没有楼梯并不矛盾,因为“万法唯心”。所以,他执着于实有楼梯,不是真理,而我们执着于没有楼梯,也不是真理。密勒日巴尊者有一次问一位持邪见者:“面前的山是有还是空?”回答说:“是有”。尊者踊身飞起,自在穿越而过。又问“虚空是有是空?”,回答说“是空”,尊者再次腾起,在空中跏趺而坐。
   
     为什么这些我们做不到呢?因为我们的心被五欲六尘所蒙蔽,我们试图说服自己山是空的,但潜意识、深层意识不认同,我们的心灵不是统一的,而是支离破碎的。
   
     一切的力量中,心性的力量是最大的,世间万有都是我们的心性所造出来的,所谓“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而科学家研究了各种能量,却对此视而不见。
     
     
      斯坦福大学作过这个实验:拿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再把鼻管置于雪地十分钟,若冰雪颜色不变,说明你心平气和;若冰雪变白,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雪变紫,说明你很生气。把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
   
     日本波动研究所 江本胜先生发表的水结晶实验报告揭示:人的情感意念(包括带有情感意念信息的文字和音乐)能使水结晶起变化,爱和感谢等善的情感使水的结晶非常美丽,而憎恨和敌视等恶的情感使水的结晶变得特别丑陋。他们还发现,善的情感能净化污水、减轻食物的腐坏、促进植物生长。
   
     实验说明,人的情感和意念不仅作用于自身能量转换,同时也能作用于自身以外物质的能量转换,同时还说明,非有情物质也有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这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佛法的“三界唯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提供一种思路。(以上摘自仁香《从佛法与现代科学的对应中---探本体明自性》)
   
     所谓物质,是因作用而存在,人们没有能力把握所有事件及其联系,就分离出一部分进行概括,用物质概念来把刹那刹那的心念活动连贯起来。抽掉粒子和波的实有性之后,量子力学已不再是物理学了,因为其中已无物可言。(摘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新宇《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
   
     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一次听到二人关于“是风动还是帆动”的争论时,说:是你们的心在动。这深层地说明了心和物相对而存在,是觉者证得实相后的示说。对照当今尖端科学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不对佛法不可思议的智慧表示惊叹。更何况科学理论好比对着地图指指点点,而佛法则是亲至实地,是实证,科学家的研究并不能消除自己和他人的烦恼,不能解决轮回的痛苦。另外,释迦牟尼佛有一次抓起一把土,对弟子说:我所说的法如同手上土,我未说的法如同大地土。因此,佛的智慧远远不是凡夫的心志所能思议的。


2010-2-5 16:53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7楼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佛教中教我们“破执”(小乘破我执,大乘破我执和法执),只要你一有“认定”,即是心中有相,而不是事物的实相。《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其实,在宏观上同样存在着“测不准定律”。如中医把人作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就不可能同时从细胞、分子的角度进行观察,而西医则与之相反。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就不可能同时观察它的颜料颗粒。当我们长时间地注视着一个熟悉的字,就可能认不出它来。当我们长时间地注视着一位熟人,会觉得他越来越陌生。应该知道,越来越陌生固然不是真理,于我很熟悉也不是真理,这种“熟悉”只是一种表象。
   
     那怎样才是真理呢?——只有放弃这种执取。
     有人问,不执取怎么知道?南泉普愿禅师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一种昏昧的状态)。”《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我们起了念头而失观照,因蔓不断,随波逐流,就是妄想,就是“有所住”;若是一种无念头也无观照的昏昧无知的状态,就是“死其心”,就是“顽空”,就是无记。很多动物都会冬眠,心里没有杂念,而且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更长,但它们并不能由此获得证悟解脱。所以,这两者都非“道”,而是轮回。只有不管有念无念均不失慧照,而无慧照之想,这才是“道”,所谓“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


2010-2-5 16:53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8楼

   大海上或者风平浪静,或者怒浪涛天,但不论怎样浪也是水,并不因为外表的威猛宏壮而失去水的自性。众生的心性也是如此,平静心的自性和嗔恨心的自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因缘上显现不同而已。轮回与涅盘本来清净,但众生因为无明妄执,所以才会产生爱憎之心,积造各种业力。
   
     不但对于熟字熟人会有这种情况,就是对于凡夫最执着的“我”,也是这样。“我”究竟是谁?这个身体是我吗?身体新陈代谢,刹那不息;精神是我吗?儿时幼稚,长大后成熟,昨日愚昧,今天聪明。那么岂不有无数个“我”?
   
     禅宗有一种“参话头”的方法,是教行人把“我是谁”一类的疑情搁在心头,既不思考,也不忘失,从月继年,直至疑情越来越重,乃至如梗在喉,昏天黑地,最后突遇某种契机而顿然觉悟。这时就明白原来这个“我”只不过是一种妄计,原本空无所有,就会趣入一种无我无人、无取舍分别的大光明境界。这时就明白,正是因为这个虚妄的“我”,才陷于无始轮回中枉受无量痛苦。有禅师参究一生,最后“桶底脱落”时大喟:“尼姑原是女人作”。而这个事实好象我们早就“知道”了。所以越是“简单”的事情其实越是幽微、深奥。
古今来佛门中人所显示的很多奇迹和神通,是佛法的另一个有力佐证。如西藏的很多修行人圆寂后身体缩小,虹化而去,有的缩小不到一尺高,有的仅仅只留下头发和指甲,或者什么都不留,甚致有的穿着袈裟直接飞空而去,有的逝后肉身不坏,甚至头发、指甲照常生长,有的火化后舍利无数,有的头骨或身骨上出现佛像,以及梵文或藏文字母,有的心脏舌头不坏,而且敲起来作金属响。有的修行人圆寂前留下转世预言信,如大宝法王,2500多年前佛经预言他将在我们这个世界转世化度众生共21世,第17世大宝法王是1985年出生的。每一世大宝法王圆寂前都留下清楚的转世预言信,将下世的详细资料,如年月、村庄、父母名字、出生瑞相等清楚地写出来。(一些流通处可请到大宝法王的记录片)。这些现象被科学界称为不解之谜,其实在佛教内是很平常的,索达吉堪布所著《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记载了一些。
   
     这些现象在汉地同样相当多,在《高僧传》、《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近代往生随闻录》、《现代往生见闻录》等书籍中都有大量记载。
   
     2001年元月圆寂的湖北荆州章华寺的常杞法师肉身,还有《华声报》等报纸报道的1992年8月圆寂的明净法师肉身(这是九华山有文字记载的第十四尊僧人肉身)。在此之前,九华山还发现比丘尼释仁义、大兴和尚和慈明和尚的不坏肉身。另外1996圆寂的镇江金山寺涤华禅师,逝后一个多月,身体柔软如生。生前本打算留下肉身,后因各种原因被火化,火化后出现各种不可思议的瑞相。尤为奇特的是,一块骨片上有个凸起的阳文“泰”字,字迹端正,精致无比。限于篇幅,只举数例。
   
     关于舍利,只举两例: 1986年2月13日示寂的广钦老和尚,火化后,捡得较大的舍利子100余颗,较小的舍利被在家弟子捡拾一空。一位迟来者在火化炉前跪求一夜,天明时在膝头上捡到一颗不小的舍利子。有人在家供奉老和尚的一撮骨灰,结果一次又一次发现舍利子。有一位老太太年老眼花,无法在骨灰中寻觅舍利,跪求老师父慈悲,磕了三次头,连得三颗。还有一个姓张的老翁,因舍利被人捡空,哭着到火化炉前抓起两把炉灰,用手帕包起,回去后,将炉灰置于漆盘中,出现三十余颗晶莹透彻的舍利子。
   
     另《成都商报》1997年5月30日报道:“近日,焦作市马村区石佛寺前任住持竹斋法师火化后留下28颗奇异的舍利......有的如玉米,有的如黄豆,其色有黄、白、黄白三种。这些舍利,每颗中央都有一个圆孔,但没有透,最令人费解的是,这28颗舍利上都有明显向外凸出的数字编号,如01、12、28等号码,排列不一。”
   
     舍利不光只高僧火化后才有,有的在刻经板时,有的在绣佛像时,有的在念经时也会出现,甚至有的高僧衣袄也能烧出舍利,位于四川色达县的喇荣五明佛学院,每年的法会期间,都有舍利从天而降。而且舍利有时会增长、增多,会改变颜色,甚至如果没有信心,还会不翼而飞。另外,如果舍利变污,可能行者戒行有损,宜急检讨。
   
     可笑一些人在毫无了解的情况下,自欺欺人,硬说舍利是僧人食素引起的钙化物。
   
     另外,神通与修行有什么关系呢?神通只不过是修行的“副产品”而己。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性,求的是解脱,虽然很多修行人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但如果执着于神通是非常危险的,往往解脱没有希望,入魔却有份。
   
     神通再大,也敌不过业力,改变不了因果。如佛祖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最终却是被人打死的。历史上的高僧大德虽大多具有神通,但一般均不以神通弘法,而是以道德和智慧弘法。
   
     从前,仰山和尚一次与一罗汉同行。到河边,和尚停下来等船,罗汉则从水面上走过去,和尚于是呵斥他。罗汉非常惭愧,在河对面向和尚伏身礼拜。


2010-2-5 16:54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9楼

两千数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在《入胎经》、《修行道地经》等经典中,详细地说明了人在母胎每隔七天的发育过程,而科学只是在数十年前才用超音波观察到;佛又说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微生物),还说人身是大虫巢,大言之有八十种虫(详见《治禅病秘要经》及《正法念处经》),不但说出了各种虫的名字,而且还描述了它们的动作形态。这些在显微镜发明以前,很多人也以为是想当然。西方科学连中医流传几千年的经络穴位、子午流注学说也只在几十年前才用仪器证实,而佛法密宗讲的从五气、七万二千脉、七脉轮、菩提明点到寂静忿怒坛城、文武本尊与身心一体的理论体系,对于西方科学来说,则更无异于天方夜谈。
   
     佛说世间万有一切无常,物理有成住坏空,心理有生住异灭,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组成我们身体的微尘也在刹那变迁,在弹指间,有无量生灭。一位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为气泡室的仪器,并且测出次原子微粒一秒之内生灭了1022次,这也证实了佛说不虚。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人类数学还非常原始,而佛经里(八十卷本《华严经》卷六十五)就讲了幂,讲了无限次幂,讲了大数,并为大数定名。这在《国际数学通史》上写得清清楚楚。
   
     现代科学家尤智表考察佛教理论,发现佛法有一部分可以用科学来解释,而更多非六识所能分别而必须以胜义智慧(般若)来观照的部分则超过科学的领域。科学研究的对象,仅为佛学所说“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和“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数、次第、势速5种,而且其色法也仅限于佛学所分11种色法中的7种。方、时、数、次第、势速是列在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里面的。所谓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不单独与心法相成,必须等到心色相对而后形成。我们对事物起了一念,在心物相对的时候,就有时(时间)、方(空间)、势速(速度)随着起来。有时、方、就有势速,势速与物和合而成力(Force,F=Ma=M*dv/dt),力与空间和合就有能(Energy,E=Mgh=Fh),有能就有物质。物质和心念相对又造成新物质。总之,佛法不仅把能和质通谱成为一家,而且也使心物融通为一体。
   
     (摘自索达吉堪布《佛教科学论》)   科学上的许多理论和学说都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达尔文于十九世纪末提出了生物进化论,他主要根据不同物种间解剖学特征如前肢骨节的比较,假设“一个物种是从与其前肢骨节相近的另一物种进化而来”,并且物种遵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演化……近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又根据不同物种中,具同一功能的基因其结构相近程度,提出了新的分子进化理论,否定了达尔文根据生物之间不同的解剖学特征所归纳出的物种进化顺序(即使没有分子生物学的否定,进化论还是有漏洞,其中一个致命的漏洞是,它只是根据幸存者来定义适应能力,而没有独立的标准作为预言的基础……控制生物演化全部过程的是机遇,如灾变等,而非从劣等种族向优等种族的漫长长征——编者摘自华裔科学家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但这种新的进化理论同样是不究竟的,它也仅仅触及生命的表层现象,而没有深入到生命最深层的本质,所以同样会被以后的理论所推翻。


2010-2-5 16:54 回复  

顶礼三世诸佛
5位粉丝
10楼

历史以来无数的学者,包括很多科学界、哲学界、文学界、艺术界和政治家都向往、皈依佛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佛教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近一百多年来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佛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注脚,并且,这种契合点将会越来越多。
   
     索达吉堪布说,佛法对心性、宇宙的揭示,对无方微尘、无分刹那的描述,以至最终揭示出的万法为空,这些理论科学界苦心钻研多年才能触及其一点皮毛。从浩淼宇宙、微粒夸克、生命基因,到千缠万结的社会网络、千奇百怪的人生况味,一切都可以在佛法的观照下豁然开朗。
   
     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还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梁启超说:“佛教为最崇贵圆满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为人类最高文化之产物。”
   
     鲁迅曾对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们平常对于人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我们启示了,真是大哲”。
   
     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领袖陈独秀先生,1920年在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被选为总书记,他也说:“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沈家祯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阿诺德爵士则说:“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爱因斯坦也感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还说:“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他在自传中还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英国的鲍罗登博士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康桥大学的名教授白赖恩•约瑟芬博士,曾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奖,就是一位认真研习佛经论典和修持禅观的科学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入客观的内明状况。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1950年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英国哲学家柏克森研究唯物哲学,他于1956年写的专著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给他传授了整整一年的佛法,还把他剃度出了家。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方面的各类问题。当时就有九十六位博士在他面前皈依了佛法,其中有生物博士米克恩,神学博士甄克费勒、化学博士罗斯哈德,天文学博士哀泼思等等。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的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话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国际上最具权威的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指出:佛法的可信,是因为从佛陀时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亲身的修行体验,证明著佛经的正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01:28 PM , Processed in 0.0339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