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部张睹光在新闻发布会说时速500公里试验动车组在明年底下线
我们国家高速列车的车体设计结构优几个特点,采用了薄壁木筒型铝合金焊接结构。鼓型宽车体3.3m。我们用了2年多时间,在我们国家三个企业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我们的技术难点是宽车体、轻量化、复杂交变载荷工况下,解决的技术难题:结构强度、模态匹配、减震降噪、减少阻力。
车体主要的考核指标是气动性能,列车在交会和过隧道的时候,在列车的周边会形成很大的阻压,我们国家实行的气动强度指标是正负4000帕,在各种阻力都做了不同速度下的单车过隧道,双向过隧道的实验,气动强度是不够的。但是京沪高速,我们希望通过泰山这段22个连续的隧道,气动强度更好一点,新一代的高速列车把气动强度的指标提高到正负6000帕。
高速列车除了有很好的安全性还要有很好的舒适型,振动和噪音控制得当,列车的振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体与车体的摩擦产生的振动和噪音,二是线路的不平顺产生的噪音,后者产生的噪音对车不仅有舒适型的影响还有安全性的影响。可以看出来,线路的阻振的波长与车体的模态匹配很好,因此很多同志,包括国外的同仁(日本人、德国人)坐了京津城际,认为我们在减震和降噪方面做得要比他们好。比如我们时速350公里的头车的噪音可以做到68个分贝,中国高速列车降噪措施主要在噪声源的控制,车轮采用降噪的涂料,车与车之间的连接使它更加平滑等等。
车体的设计减少运行阻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工作。京津城际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以后,对我们目前的二型车和三型车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运行阻力,特别是车头的阻力和车身的阻力做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做了四个头型,一号、二号、三号、十四号。目前,世界上高速列车的头型发展有两个趋势,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他们目前一般都在做回型头型,这种头型运行阻力较大,但是噪音较小。日本做成蛇行,运行阻力较小,但是噪音很高。我们是把两种技术做了一定的融合,京沪高速会采用一号方案,二号作为储备,14号方案用于时速500公里的实验列车,这个车明年年底也要下线。
14号方案
我国2003年制订了铁路网规划,2008年做了调整,再有三年,我们将建成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公里,其中时速250公里的线路有5000公里,时速350公里的线路有8000公里。
建成专线网,可以简称“四纵、四横”,南北方向我们称为“纵向”,哈大线,从哈尔滨到大连全长650公里,在沈阳过承德与北京接轨。京沪高速,全长1320公里,现在全线已经开工两年,到2011年可以开通运营。第三条线,长三角的杭州、宁波,沿东南沿海,经福州、厦门到深圳,这个月的28日,宁波到福州开通运营,宁波到福州的时间是2小时30分。第四条线,北京到广州,全长2200公里,今年年底武汉到广州将交付使用,全长98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时间4小时以内。这是“四纵”。
“四横”,已经建成的太原到石家庄向东,在德州与京沪高速接轨,再向东到胶东半岛。第二条线,已经建成西安到郑州、向东与京沪高速接轨,向西延到兰州。第三条线,武汉-合肥—南京,现在已经开工运营,在南京与京沪高速接轨,武汉向西沿长江到重庆、成都,形成东西走向的沿江大通道。将来的成都、重庆到上海之间基本控制在7个小时左右。第四条线,长三角,从杭州沿浙赣线,经南昌、长沙,继续向西,经贵阳到昆明,形成互通大通道。
“四纵、四横”,把我们国家的东部、中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纳入了这个规划。我们不但打通了南北东西的大通道,同时还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与此同时,我们形成了若干个城市比较集中的轨道交通网,其中包括城域、城镇群的轨道交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