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市前副市长伊恩·克莱门特
根据《环球时报》12月1日的报道,曾担任伦敦副市长的伊恩·克莱门特自曝了他2008年在北京遭遇“美女间谍”的离奇经历。他说,在一次招待会上,他和一位美女喝了两杯之后,就失去了自制能力,将美女带回房间;然后此后的事情他都“不记得了”,只是“醒来”时发现重要的文件不见了。(《伦敦副市长自曝“被中国间谍色诱》)
为不知所踪的文件寻找一个这样的“归宿”,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这个丢失的过程看起来很“华丽”,丢文件的人也显得不是那么“愚蠢”。而且作为一个在 6月份下台、有5项欺诈罪名被确定、现在在社区当义工的前任副市长来说,现在也许真得太需要别人来关注自己的处境了;这种类似于邦德电影中的刺激情节,无疑是吸引大众眼球的好工具。
总之,在2009年就要过去的时候,克莱门特所讲述的“故事”再次提醒了我们,“中国间谍”在部分西方人心里是多么得无所不能;所以,如果您弄丢了文件,千万不要傻傻地承认是自己不小心喝多了不记得放到了哪里,就说被“中国间谍”拿走好了——因为这样的解释,真的会有人信。
一、你对“中国间谍”这个字眼麻木了吗?
这不是2009年才出现的名词。
也不是2009年内会消失的名词。
美对华间谍指控激增 两年来50多人受起诉
在“力拓案”愈演愈烈之际,美国彭博社13日发表文章,把该事件与近年来美对华“间谍案”指控进行了对比。报道称,美国指控“中国间谍”盗窃商业和军事机密的案件激增,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50多名“中国间谍”受起诉。 [详细]
德全国搜寻"中国间谍" 华人留学生成关注对象
近日,有德国当地华人爆料说,该保卫局不但在报告中炮制“中国间谍”,甚至还给各大公司发文件,诬称中国来德学者、学生有间谍嫌疑,要求各公司加强防范。 [详细]
德国有个"中国间谍"炮制中心
最近两个月内,德国媒体纷纷抛出数起有关“中国间谍”的“重大新闻”。然而,这些报道援引的所谓“根据”几乎都来自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BFV)的年度报告,报道中采访的德国官员也大多是该局的官员。 [详细]
德国再炒"中俄网络间谍" 中国专家驳斥
5月18日,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公布的“2008年宪法保护报告”中,再次拿所谓网络间谍活动说事,指责中国和俄罗斯对德国企业、机构和联邦政府进行网络攻击和间谍活动。 [详细]
FBI盯上2600家中资公司 炒作中国商业间谍
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领域,美英情报部门一直都没有放弃“中国间谍论”的立场。美国专业新闻网站“审核者”(Examiner)2月28日转述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提交给全美警长联合会的一份战略报告说,美英情报部门都认为,中国海外商业机构的间谍活动目前是他们提防的重点。 [详细]
美司法机构指控华裔女子暗助中国发展无人机
近日,一名美国华裔女子被美方指控“暗助”中国发展军用无人侦察机,起因是她将加拿大生产的遥控产品转口给中国西安的一家航模俱乐部。
这张马提尼窃听器的图片来自于LIFE杂志1966年的一期。这期刊物详细介绍了私人侦探用到的配件。这杯饮料中的牙签窃听器价值仅仅500美元,然而它可以接收100英尺以外的对话。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北京晚报:“扩展业务或增加经费”的自我需要
德、美等国有些世界上非常强大的情报部门,他们似乎并不满足于此,通过编造离奇的谎言使本国人民真假难辨,当然可以达到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的目的。试想,德国安全机构要对付“中国上百万间谍”和“俄罗斯几十万间谍”,那得大大扩编自己的反间谍队伍,经费恐怕也要呈几何级数增长吧?美国也是如此,五角大楼每年在间谍卫星、无线电监听等领域投入的经费甚至超过很多国家的全部军费预算。
环球时报:打击中国形象 以此作为牵制中国发展的手段
“这种新闻并不新鲜。”中国军事专家戴旭说,美国对付中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经济上掏空中国,军事上包围中国,形象上抹黑中国。“抹黑中国的手段无非是所谓的间谍、黑客等老话题。为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美国想方设法贬低中国的国防成就,打击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青年报:极端排外情绪
像二战时期污蔑犹太人一样污蔑华人,是德国近年来在一些领域刮起的“妖风”,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或与二战后新纳粹主义等极端排外情绪兴起有一定因果关系,一些德国媒体正是利用和迎合这种心理,来吸引眼球、提高销量。
与当年对犹太人的“恃强凌弱”不同,2008年中国GDP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三,2009年上半年出口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在德国传统的势力范围——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已经完全获得压倒性的影响力等等,都说明德国国内存在的这种极端情绪表现,更多来源于两个字:妒忌。如果非要给这两个字配上一个标注的话,那就是:心理扭曲。
三、中国并不是“间谍大戏”唯一的受害者
英报告炒作中俄等国间谍攻击 包括法德盟友
英国一份安全文件又开始炒作“外国间谍入侵论”。文件声称,英国目前面临来自20个国外间谍机构的攻击,其中不仅包含俄罗斯、中国,也包括英国的传统盟友法国、德国等。
法新社:维也纳——间谍活动的温床
据法新社报道,专家称,在冷战结束20年之后,维也纳依然是一个间谍藏身之所,到处充斥着视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为常事的外国情报人员。然而,奥地利当局却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
捷克以涉嫌间谍活动为由驱逐二名俄外交官
据美国媒体报道,两名俄罗斯驻捷克外交官因涉嫌间谍活动遭捷克政府驱逐出境。其中一人是在出国度假后被禁止回到捷克。另据俄罗斯新闻社报道,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抨击捷克驱逐该国外交官出境的做法,说这无疑是一种挑衅行为。不过,他未表明俄罗斯是否将采取回应措施。
四、沉默不语不是最好的选择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媒体应该掌握话语权
政府部门应化被动为主动,从整体上化解产生间谍传闻的舆论土壤,因为间谍传闻不仅事涉中国企业和个人,同样严重损害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一方面既不能让海外媒体攻击中国政府“卷入和操纵”,另一方面又要对那些事实模糊不清、指责无理无据、严重损害相关个人和公司利益的案件,从多方位批驳、交涉、澄清,用事实击碎暧昧的诬陷。
某种程度上,“中国间谍案”也是一场心理战和舆论战,中国媒体也应该掌握话语权。在历次“中国间谍案”的报道中,中国媒体要么引用外媒的报道,要么等到事件澄清以后才加以批驳。很少有媒体能够在司法判决结果出台之前,深入调查事件真相,从而以一手的事实支援当事人的抗辩,并反击当地社会针对中国人的伤害。
港媒:中国应对“间谍门”风波还须软实力
世人必须意识到,且不说间谍事件在冷战期间层出不穷,即便到了以和平发展为主旨的今天,类似事件超乎寻常地频频曝光,实际上都不会对既有的国际格局造成实质性改变。
所有事态表明,中国学者完全不必因为刚刚发生的事关中国的“间谍门”而担心中国的国家形象受损,相反,中国声音没有获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的欠缺才是动摇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情况很清楚,如果面对恶意攻击而中国无力反击、也就是没能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又如何实现和平崛起?要知道,崛起既有硬实力,同时也有软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