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1|回复: 0

《蜗居》,高房价招安了这一代年轻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5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1月24日 08:08红网

最近大家都在谈《蜗居》,因为对城市中高房价的写实,引起极大共鸣。一平米的格子间,每日挤公交,中午一个盒饭,每个月几千元的房贷,《蜗居》叙述的就是城市里小白领光鲜表面背后所承受的高房价压迫。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年轻人不得不预支几十年为现在的高房价买单,所牺牲掉的是现在的生活质量,以及暂时搁置的生宝宝的计划。“把钱交给开发商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想到,接下来会过什么样的日子了。我们每个月要供4000元的房贷,因为我们的工作加班是常态,所以基本不会在家做饭,偶尔再跟朋友聚聚,每个月的饭钱就要3000元,交通费两个人200元已经是很省了,再扣除每个月要还亲戚的钱,也就剩下500元用来购物和娱乐了。”(《北京青年报》11月 23日)这是北京一对月入18000元的年轻人的现实版“蜗居”生存。房地产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命脉,占GDP的6.6%和四分之一投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产业达到60个。(11月23日《扬子晚报》)大家所关注的,多是房价之高的畸形经济。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一代人因为难以负荷的房价,而让本该展翅高飞的青春理想坠入物质生存的艰难,一代人没有梦想,所仅有的梦想也不过是城市里一间仅可容身的居所。等这一代年轻人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的理想、责任和信仰因为被高房价的压迫,变得狭隘贫乏、缺乏想象力,缺乏冒险精神,那么,这最终将是谁的损失?

《蜗居》红火的这一段时间,我想起了8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年轻人。他们在青春年代的信仰和奋斗目标,不是一套房子,他们青春的翅膀有幸没有高房价的压迫,可以随性飞翔,冒险、对新鲜事物的尝试、对物质之外的美好事物的寻找,对高尚的仰视,对精神和思想的渴求,在如今房子压迫下的一代人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到了。温普林在一次访谈中说,“现在二十多岁的小孩开始买保险,三十多岁的人分期付款、供房子供车,四十几岁的人绝对不敢离开单位,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干吗傻逼到家,把钱给开发商了?”(吴虹飞《名流》)

“中产阶级的生活最可怜。你不敢跟老板牛逼,因为下一段的分期付款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这些光鲜的小白领们就这样成了房子的奴隶。

闾丘露薇最近的博客上,写到了奥巴马上海演讲时的境况:同样是年轻人,但十五年前克林顿访华时,在上海的演讲上,那时的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活跃和好奇心,是今日正襟危坐朝气不足的大学生所难以企及的,“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虽然很土,但是充满了活力。”我就想,同样是年轻人,而现在的年轻人所面对的是当时所无法想象的物质发展,精神气质之间却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在大学时就已经如此,倘若步入社会,面对血淋淋的譬如高房价的生存现实,他们的精神又将面临怎样的挤压?

我并不是说,那一代年轻人所经历过的物质上盲流,但精神上朝圣的状态是青春的唯一样本,我想说的是,如今高房价已经严重侵蚀了年轻人的精神,压缩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对于他们来说,本该在青春年代关心的精神和思想、所应倾注的对社会的热情,已经被高房价逼迫的只有一种可能性:买一套哪怕是蜗居的房子,否则何谈婚姻与生子;然后一个年轻人的后半生就被牢牢地捆绑在这套房子上。房子、房子,这是他们人生的唯一目标。

确实是很悲哀。这一代年轻人可能是精神生存高度最低的一代。所有的成因中,高房价一条难辞其咎。物质上的被迫带来的是精神上的贫乏和顺从。房子招安了这一代人。

房价过高也能剥夺做人的尊严

作者:郭之纯

电视剧《蜗居》之热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目前房地产长期畸热之下的必然。

11月23日《扬子晚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近日表示,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四分之一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已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2010年内地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

看到这条消息,不由想起经济学家易宪容于2004年7月发出的那个引起了很大反响的警告:“谨防房地产业要挟整个中国经济。”当时他便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已经把地方政府、国家经济及民众利益捆绑在一起,要挟着整个中国内地经济。他以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为例,提醒房地产一出现问题,将使整个经济很快进入衰退期。从此次余斌部长的分析看,大约可以说,易宪容在5年前已“ 不幸而言中”。

许多地方的经验已经证明,将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恰恰是非常不合适、不安全的。房地产价格过高,会直接影响人们在别的方面的消费,影响到普遍的幸福指数。如易宪容所言,当房地产成为被“要挟”的高消费,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增长肯定是非理性的。

房地产业所挟持的,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普遍的人际关系模式、道德认知水平、职业理想追求等都已经受到高房价的深刻影响。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蜗居》,这部兼具房奴、二奶和官场贪腐等要素的电视剧,使人生发对现实的感慨。在关于《蜗居》的一个网络论坛中,“职业二奶”郭海藻的命运是一个绝对的热点,不少人同情她,更有许多人羡慕她甚至表示要追随她。这显然可以视作道德认知的滑坡,这种滑坡有时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对于一个社会的理性、文明等而言,这又是一种何等尴尬的局面?

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那样,《蜗居》之热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目前房地产长期畸热之下的必然。但是,如果一个产业的发展,让许许多多的人不得不牺牲尊严、出卖感情、屈从于金钱和权势,这一产业的发展还有道德基础吗?由此来看,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至少在目前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别让房子压垮我们的幸福

作者:刘道彩

腾讯网发起一项“看《蜗居》,热议房子与幸福”的调查,36万名投票网友中的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关联密切。

幸福是什么?不同人或许有不同答案,但它必定和生活密切相关。马斯洛需求理论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等,其中,居住和穿衣、吃饭、看病一起,是满足人类生存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虽然它处于最低等次,但却是最强烈的不可回避的需要,也是推动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动力。从孟子“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疾呼,居住问题不仅是传统社会人们的生存梦想,也是一项关乎权利与福祉的民生工程。

如此看来,网民将幸福与住房挂钩,其实是一种再合理再朴实不过的选择。但遗憾的是,现在要实现这一选择,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目前房价来看,买房不仅是低收入人群难以企及的梦想,就是城市中等收入者,也要付出艰辛代价。电视剧《蜗居》近期之所以受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人公的购房经历契合了很多人的心理感受。剧中一些经典台词,诸如“赚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30年的贷款还完,利息都滚出一套房子了”,也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城市“房奴”一族的心声。房子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住处,更关联着生活质量、个人地位,连接着情感亲疏、家庭存亡、生活的酸甜苦辣。

但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由于市场运作不够规范,再加上各种利益的纠缠和驱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没能够很好地实现它本应具有的满足公众消费需要的功能,而是变成了一个为各方推手谋利与增收的投资市场。持续走高的房价,虽然表面上让地方政府业绩高照,银行利润暂时陡增,房地产商金银满钵,却难掩背后的经济风险和不断累加的公众积怨与吁求。

其实,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也是一个不断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找取平衡点和结合点的过程。作为检测社会良性运转的指标,公众幸福感不仅是“晴雨表”,也是“指示器”。如果一个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出现下滑,就要对这个社会发展的走向进行深入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整。

不难看出,如果把安居作为一项幸福考核指标,当下的公众期望值和社会现实间显然还存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不仅承载着公众的生存之梦和幸福之梦,也寄托着政府对于民生权利和自身责任的理解与努力。

万中国年轻人的共同梦想

评中评第302期

昨天评中评讲爱情,关注度很低,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条评论。可见现在社会,爱情这个东西已经不再是那么让人感到美好的词汇了。所以我今天决定谈一谈让大家感到美好的房子的问题。

说房子让人感到美好,一点也不假。昨天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组调查数据:八成被调查者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系。其中69.9%的人认为幸福的家庭一定该有至少一套房。

而与这个调查相呼应的是近期热播的一个电视剧《蜗居》。这两天不只媒体上评论很多,我的同事们也有好多人看过,然后人人推荐,直呼这电视剧反映了当下的社会现实:房子的问题。

但我是一个对电视剧感到兴趣乏然的人,所以一直也没有去看。但是正如陈阳所说的,社会现实比这部电视剧更露骨。因为房子问题制造出来的话题和悲剧,几乎天天上演。

说到这里,我终于把话题引到昨天没有提到的内容:为什么韩寒说,城市,让生活更糟糕。

韩寒的演讲中提到“中国的大城市就是这样,毁灭100万个理想,用这100万个理想诞生出1到2个新富。”如果《蜗居》中反映的问题是单个家庭的个案。那么我们把摄像机的镜头上摇,摇到城市的上空,照出中国城市的全景画面,就会看到这一个个个案,构成了当下社会的最大现实。无数的家庭、年轻人,回到家后开始计算自己的存款,今天花了几块钱,距离首付款还有多长的距离;无数的青年情侣因为房子的问题吵架、分手……

在我们听多了美国梦之后,许多人也不服气,发誓我们也有中国梦。如果真的有中国梦的话,那么这个梦只能非房子莫属了。

在美国,人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幸福是多元的,可能是房子,也可能是走上星光大道,可能是和阿甘一样吃到下一颗巧克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真的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而在中国,人人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是这种幸福,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单调,只有房子、房子、房子。并且,对许多普通人而言,单靠自己的努力是不足以得到这种幸福的。于是美国人追求不同的幸福,中国人用不同的方法追求同一个幸福。

有时候想起来,我们这个社会还真没进步多少。之前全民的梦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经过短暂的八零年代之后,中国迅速又回到了这种单一的梦想时代。只不过这次的梦想变成了房子。

是因为我们在单一的社会思维的环境中习惯了?还是因为我们国民凝聚力永远是那么的集中?我实在想不透,为什么无数的年轻人的最大理想就这么单调?每个人平均都有七八十年的生命,在这七八十年的生命中,每一天都在围着一栋房子打转。

人们最容易接受的一个观念是,中国人有根的观念,而有了房子才有根,才有了安全感。但我却很怀疑这种想法,我看到那么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另外的城市去工作。这绝对不是有根的表现。

或许,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台湾的年轻人可以吃牛粪抗议马英九政府引进美国牛肉;美国的年轻人可以举着布什的漫画要求撤军伊拉克;欧洲的年轻人可以把自己全身涂抹上红颜料抗议屠杀动物……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年轻人,看看左右,除了能够想想房子的问题,那就是,洗洗睡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9 02:29 AM , Processed in 0.03827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