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公共政策不能被户籍“一票否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4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1月15日 04:11 来源:新京报 

  11月12日,2009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科院城市中心牛凤瑞教授表示,北京人口规模尚未达到极限,过高估计人口的压力,强化人口的行政限制,将不利于北京提升城市竞争力。与此相关的一组数据是,目前,北京常住人口中有30%左右是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义务教育人数达到40万人以上。(11月13日《新京报》)

  外来人口即便规模如此庞大,由于非京籍户口的原因,在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依旧遭受冷遇。就近而论,11月6日,北京市卫生局宣布紧急扩大甲流疫苗接种人群,在保证重点人群优先接种的基础上,接种人群扩至所有北京市民。这里所说的“所有北京市民”,实际上局限于有北京户口的市民。

  传染病没户口,但疫苗有户口。接种甲流疫苗作为公共福利,本应惠及所有纳税人。现在北京市把接种疫苗与户籍简单联系起来,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受碍于怎样的局限,此政策受人非议在所难免。道理很简单,流感病毒不会根据户籍传染一部分人,放过一部分人。既然如此,为什么相关政策要忽略近三分之一的非京籍户口者?实际上,在公共卫生政策和公共福利方面,简单地以北京户籍为限,近年来已所见不鲜。

  其实,北京市卫生部门也明白,传染病的防控分人群,不分户籍。因此,北京首先确保建立免疫屏障的重点人群,将不分户籍,随单位集中接种甲流疫苗。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把工作做实做细。比如,调查统计已列入重点人群的非户籍者有多少,他们是否平等接种了?没有列入重点人群,也不是户籍人口者有多少,他们会对整个防疫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其他有效途径,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原定重点人群接种不完的疫苗,如何继续向次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扩展?这样做可能才更符合疫病防控规律,既解决了疫苗数量有限的问题,也解决了由于不科学而涉嫌的“歧视”问题。

  人们之所以反对现行户籍制度,并非反对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和方便社会治安的户籍管理,而是反对通过户籍制度分配利益。长期以来,由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公、就业不公等早为时人诟病。每年全国两会上,流动人口的户籍、教育、社保等民生话题,总会成为议论的焦点,而最后聚焦的,总还是会落到现在的半开放又半封闭的户籍制度上。说它“半开放”,是因它承认了人们有迁徙的自由;说它“半封闭”,则是因为外来人口虽已进城,部分权利的行囊却被关在城门外。

  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首先都应该有一个通盘考虑,这既包括对公共利益的衡量,也包括对社会影响的揣度。这既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也关系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所有人的内心感受。而有些问题,又是那样关系民生,诸如40万非户籍子女的教育公平,尤其在非户籍人口子女就地参加高考方面,近年来问题已经凸显,此后势必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所有涉及北京全体市民的公共政策,都应该审慎考虑非户籍人口的利益,而不能以懒政的思维,简单而又粗暴地用户籍“一票否决”。

  时代在变化,执政观念也应该有所变化。开放的北京,更需要开放的思路。应该说,甲流疫苗接种只是一个窗口,它让人们看到在户籍制度影响下,公共政策制定所可能的弊病。同在蓝天下,公共政策的阳光应公平地照耀大地山川,照耀每一位纳税人,每一位劳动者,不能让户籍遮住公共政策的阳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8 11:51 AM , Processed in 0.0238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